1. 引言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被誉为“瓷城”,其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享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称。醴陵陶瓷以其精美的釉下五彩瓷而闻名,这种瓷器质地精良、润泽清雅、色丰彩腴、艳而不俗,具有耐摩擦、耐酸碱、无铅毒、永不褪色的优点。醴陵陶瓷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盛销海外,是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在近几年,湖南省大力支持醴陵陶瓷的创新发展,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构建“3 + 3 + 2”现代产业新体系,充分发挥湖南陶瓷产业发展的优势,把振兴陶瓷产业作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重要方向。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社会文化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旧有的传播推广手段落后,以醴陵陶瓷博物馆为代表的相关展馆对陶瓷的中文介绍不详细,英文介绍不严谨甚至缺失,醴陵陶瓷面临着国际宣传推广上的困境。
在陶瓷术语翻译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开展了探索,成果丰硕,为该领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对陶瓷术语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罗敏(2018)指出陶瓷英语存在一词多义、多词一义以及大量借用外来词的现象,其文化特征体现在涉及领域广泛,具有科技与文学翻译的双重性质[1]。王伦(2024)等学者借鉴交际翻译理论,结合陶瓷术语的词汇和文化特征,提出在翻译陶瓷术语时,译者应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和理解程度,通过重新表达和调整原文来实现陶瓷文化的有效传播[2]。针对陶瓷术语英译存在的问题,诸多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张雷(2025)等学者从变译理论视角出发,提出运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变译策略,解决陶瓷非遗外宣文本英译中的难题,增强译文的传播效果[3]。高湉湉(2024)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外宣文本为例,通过分析翻译案例,提出应规范译文格式、准确理解展品信息、合理处理文化差异等改进建议[4]。但现有研究多围绕普通陶瓷术语,对醴陵陶瓷这类独具文化特色的术语翻译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聚焦醴陵陶瓷术语,从知识翻译学视角探讨醴陵陶瓷术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以期为醴陵陶瓷术语标准化与国际化提供参考,也助力醴陵陶瓷产业国际化发展。
2. 理论基础:知识翻译学
知识翻译学首先由杨枫教授(2021)在《知识翻译学宣言》[5]一文中系统提出了知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并在《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其核心主张是:翻译的本质是知识在跨语言、跨文化语境中的生产、迁移与重构活动[6]。知识翻译学(Transknowletology)将翻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广泛联系,从根本上将翻译引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所构成的广阔空间(周领顺,2023) [7]。它突破了传统翻译学仅关注语言转换的局限,将翻译视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知识的跨文化传递和知识体系的重构。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知识的类型、特点、传播目的以及受众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确保知识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有效传播。
知识翻译学提出真、善、美的翻译原则,“‘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相互依存,是所有翻译生产的原则”(杨枫,2021:p. 2) [8]。“真”即真实性原则,要求译者忠实还原源语文本的知识内容,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避免因主观臆断或误读造成知识失真,无论是科学术语的精准阐释,还是历史文化信息的如实呈现,都需以真实为基准。“善”对应伦理性原则,强调翻译过程中对不同文化价值观、信仰及社会规范的尊重,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误解或冲突。译者需秉持文化平等的态度,谨慎处理涉及敏感文化元素的内容,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和谐交流。“美”指审美性原则,关注译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美感营造,追求译文在语言表达、结构布局等方面契合目的语受众的审美习惯,使译文不仅传达信息,更能传递源语文本的美学特质,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实现审美层面的跨文化共鸣。由此,我们可以说,真、善、美翻译原则突破以往翻译原则只关注原文/译文或原文作者/译文读者的局限性,联系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和读者,构成了多元协同的“中和”关系(崔凤娟,谢琳,2024:p. 81) [9]。
3. 醴陵陶瓷术语英译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醴陵陶瓷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名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精湛技艺,其术语英译的质量直接关乎陶瓷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成效。通过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真善美原则审视醴陵陶瓷术语英译现状,我们能更敏锐地察觉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外受众对醴陵陶瓷知识的准确理解,也阻碍了陶瓷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是探寻有效解决策略、推动醴陵陶瓷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关键前提,下文将从真实性、伦理性、审美性三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3.1. 术语翻译的真实性问题
“所谓真就是译出真义,即知识本身,或曰语义的原本部分”(岳峰、陈泽予,2022) [10]。知识翻译学的真实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仅是翻译简单的符号,而是透过符号表面,对其蕴含的知识进行加工,从而译出真实的语义。作者在对醴陵陶瓷博物馆的展品英译进行研究时发现,醴陵陶瓷术语英译在真实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术语的翻译缺乏对陶瓷工艺流程的准确理解,导致译文中出现概念混淆与表述偏差,使译文无法精准传递专业信息。
例(1):釉上五彩花卉纹瓷花缸
译文:Porcelain vat with underglaze colorful flower pattern
在“釉上五彩花卉纹瓷花缸”的译文中,“Porcelain vat with underglaze colorful flower pattern”存在明显错误。从陶瓷工艺的专业视角来看,“underglaze”(釉下)与“overglaze”(釉上)虽然仅一字之差,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制作工艺。釉下彩是在坯体尚未施釉时便进行彩绘创作,随后覆盖釉层并经高温烧制,色彩被釉面所保护,呈现出温润含蓄、经久不褪色的特质;而“釉上五彩”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需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运用多种彩料进行细致彩绘,之后再经过低温烘烤固定色彩。这种工艺能让画面色彩鲜艳丰富、层次分明,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原译文将“釉上”误译为“釉下”,不仅模糊了两种工艺在制作流程、艺术效果和历史文化价值上的显著差异,更使得翻译无法准确传递展品背后深厚的工艺知识。从文化传播与学术交流的层面而言,博物馆文物名称的翻译是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工艺的重要窗口。错误的翻译会导致国际观众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误解,甚至可能在学术研究领域引发知识传播的偏差。正确的翻译,如“Porcelain vat with overglaze five-color flower pattern”或“Porcelain vat with overglaze polychrome flower pattern”,能够精准还原展品工艺特征,让国际观众通过语言媒介,直观感受到中国陶瓷艺术的精妙与独特,从而实现文化的准确传播与有效交流。
在另一方面,一些术语的翻译忽略了其文化寓意和历史渊源使得译文仅停留在字面表述,未能传递深层文化内涵。陶瓷术语承载着千年的工艺传承与文化积淀,若在翻译时缺失对文化寓意和历史背景的考量,会导致术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观念、传统技艺精神及历史发展脉络被掩盖。
例(2):飞天人物白瓷塑
译文:White porcelain sculpture of flying figure
“飞天”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并非简单等同于字面意义上“flying figure”(飞行的人物)。它起源于古印度佛教文化,是佛教中乾闼婆(香音神)和紧那罗(歌舞神)的化身,随着佛教东传,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在敦煌壁画、云冈石窟等艺术瑰宝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特征——她们身姿轻盈,衣袂飞扬,或手持乐器,或散花飞舞,充满灵动飘逸之美。“飞天”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超凡的想象力与精湛的技艺,更承载着宗教信仰、艺术审美、中外文化交流等多重历史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原译文“flying figure”仅停留在字面描述,完全忽视了“飞天”的文化寓意和历史渊源,使得这一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沦为普通的飞行人物,无法让国际受众领略其独特魅力。而采用“Apsara”作为“飞天”的译法,具有深厚的文化依据与精准的表意功能。“Apsara”源于梵语,在佛经中专门指代那些在佛国净土中飞舞散花、奏乐献舞的天女,是佛教文化中极具辨识度的形象。使用“Apsara”翻译“飞天”,不仅在文化根源上实现了精准对接,直接关联到“飞天”的宗教文化起源,还能唤起熟悉佛教文化的国际受众对这一形象的固有认知,引发文化共鸣。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看,“Apsara”作为一个国际通用的文化术语,能避免因字面直译造成的文化误读,让国外观众更准确地理解“飞天”所蕴含的宗教意义、艺术价值和历史传承,使中国传统艺术特色在翻译中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现。
3.2. 术语翻译的伦理性问题
“‘以善立义’是对翻译实践和理论不可以性的语言对抗与伦理性约束”(杨枫、李思伊,2024:p. 12)。善译,也就是翻译中的伦理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将正确的语义译出,还要考虑目标语受众对于翻译的理解与接受问题。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些陶瓷术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容易引发文化误解。
例(3):青花龙纹帽筒
译文:Blue and white cap barrel with dragon patter
长久以来,“龙”在中文语境中被译为“dragon”,然而这种译法存在诸多弊端。“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中世纪传说与文学作品里,常被描绘为拥有巨大翅膀、锋利爪子,能喷火的邪恶怪兽,代表着破坏与危险,与西方骑士的英勇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将中国“龙”译为“dragon”,容易使西方受众基于固有文化认知,对中国“龙”产生误解,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读。此外,也曾出现过如“Long”的译法,但该译法仅从中文发音出发,未能充分体现“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内涵,在文化传播效果上大打折扣。相比之下,“Loong”作为“龙”的译法,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化适应性与传播优势。从发音上,“Loong”贴近中文“龙”的发音,保留了原词的语音特色;在表意层面,它与西方文化中邪恶的“dragon”进行了清晰区分,避免了文化联想的混淆。中国龙有着长身、四足、鳞片的独特外形,能登天入渊、行云降雨,是祥瑞之兽,代表着权力、力量和好运,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向往。“Loong”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符号,能让西方受众抛开对“dragon”的固有认知,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龙”的形象与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传播中,使用“Loong”翻译中国“龙”,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让西方游客更准确地理解中国瓷器上龙纹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友好交流与相互理解。
在翻译涉及宗教、民俗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术语时,必须深入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知识翻译学的“善”原则为指导,谨慎选择译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中传递善意,避免因翻译不当冒犯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真正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与融合。
3.3. 术语翻译的审美性问题
“‘以美行文’是知识的世界化要求”(杨枫、李思伊,2024:p. 12) [11],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传递知识的美学价值(崔凌霄、李淑华,2023:p. 81) [12]。这里要求传递的美学是从目标语受众的角度出发的,让目标语受众能够感受到来自其他文化、语言的知识所带来的美感。从审美性角度来看,醴陵陶瓷术语英译存在译文文体和格式不统一、缺乏美感等问题。在展品命名方面,目前的翻译较为混乱,没有统一的规范。有的翻译只强调了器型,忽略了工艺和纹饰;有的则将多种元素随意组合,导致译文冗长且不清晰。
例(4):釉下五彩“春江水暖”图瓷瓶
译文:Porcelain vase with underglaze colorful pattern of in spring water
从意境美来看,“春江水暖”源自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以“水暖”隐喻春日回暖,借“鸭先知”传递自然生机与哲思,还隐含着“竹外桃花”“春江鸭戏”的画面想象。而原译文“in spring water”仅作字面翻译,消解了诗句的文学性与画面层次,将充满诗意的表达变成了平淡的季节描述。相比之下,“Warmth of Spring River”化用“水暖”意象,传递温度感知与季节动态;“Spring River Awakening”以拟人手法呼应生命感知;“Ducks Sense Spring in the River”直接引用原诗意象,这些译法都能超越字面,重构诗性意境,避免文化意象碎片化。在语言美方面,原译文存在介词冗余、中心词缺失等语法错误,“colorful pattern”表述也过于笼统。优化时需兼顾工艺精准性与语言节奏感,“釉下五彩”应译为专业术语“underglaze polychrome”,如“Underglaze Polychrome Vase Depicting ‘Warmth of the Spring River’”这样的表述,既明确了“图”的含义,又通过“Depicting”和“Warmth”呼应诗意,使译文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形式美上,中文名称“工艺 + 主题 + 器型”的结构层次分明、对仗工整,但原译文混淆了工艺与图案的逻辑关系,未凸显“图”的艺术属性。优化策略包括将工艺前置以强化专业识别度,用“Depicting…”或“with…Scene”突出“图”的视觉属性,同时对“春江水暖”加引号提示其文学典故属性,如“Underglaze Polychrome Vase with ‘Spring River Warmth’ Scene”,使工艺、主题、器型层次清晰展现。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文物翻译中“美”原则的三重维度要求:诗性转译文化意象、精准适配专业术语、统一形式与功能。只有遵循“美”原则,实现语言、文化、形式的三重转化,才能让中国瓷器名称在译文中延续工艺美、诗意美与文化美,成为跨文化美学对话的有效桥梁。
在全球化的文化传播语境中,醴陵陶瓷术语英译所面临的真实性、伦理性与审美性问题,本质上是跨文化知识迁移过程中价值冲突与体系重构的具体表现。通过前文基于知识翻译学“真善美”原则的系统分析可知,术语翻译的概念混淆、文化缺失与文体失范等问题,已成为阻碍醴陵陶瓷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质性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理论层面的创新突破,也依赖实践策略的精准建构。
4.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醴陵陶瓷术语英译的优化策略
知识翻译学将翻译视为知识生产与重构的动态过程,这一理论定位为优化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双重逻辑:一方面,需以“真”为基准确保专业知识的忠实传递,修正术语翻译的技术性偏差;另一方面,要以“善”“美”为导向弥合文化认知差异,通过翻译策略的创新实现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的跨语际转化。基于此,下文将从知识翻译学理论框架出发,针对性提出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可行性的三大优化路径,以期为醴陵陶瓷术语英译的标准化与国际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4.1. 修正陶瓷专业术语
陶瓷术语具有一词多义或多词一义的特点,从求真的角度出发,为了确保醴陵陶瓷术语翻译时的语义的准确性,应该参照官方的陶瓷术语对照表对馆内的展品英译进行修正。在修正统一术语的同时,再对每个术语进行详细的标注,包括工艺流程、文化寓意和历史渊源等方面的信息。例如,对于“斗彩”这一术语,在数据库中不仅要记录其英文翻译“Doucai Porcelain (Combined-color Porcelain)”,还要详细说明其工艺流程,即先在坯体上用青花勾勒出图案轮廓,然后施透明釉烧制,烧成后再在釉上用多种彩料填绘,最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而成;同时,注明“斗彩”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地位,以及其蕴含的文化寓意,如色彩丰富、寓意吉祥等。通过将术语统一,读者在博物馆游览时可以清晰准确地理解陶瓷术语符号下所代表的真实语义,减少因翻译不对等造成的理解偏差。
4.2. “文化补偿”翻译法
“善”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从目标语受众出发,不仅要让目标语受众理解语义更要接受其背后代表的文化内涵。在求善上,采用“文化补偿”翻译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策略。“文化补偿”翻译法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当源语文化中的某些元素在目的语文化中缺失或难以理解时,通过适当的方式对这些文化元素进行补充说明,以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对于文化负载词,如“龙”“凤”“福寿”等,可采用“音译 + 注释”的策略。以“龙”为例,可译为“Loong (a mythical creature in Chinese culture that symbolizes good luck, power, and prosperity)”,通过音译保留了原词的发音,同时加注解释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使西方受众能够理解其文化内涵。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术语,还可以采用意译+加注的方式。例如,“开光”(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在器物的显著部位留出一定形状的空间,然后在里面进行装饰)可译为“Decorative Panel (a special porcelain-decorating technique in Chinese ceramics. A certain-shaped space is reserved on the prominent part of the ware and then decorated)”,意译传达了“开光”的基本含义,加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一技法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4.3. 优化译文文体与格式
“美”就是将知识世界化,要让西方游客理解中国文化的韵律美、形式美、意境美,就应该从西方游客的审美出发,用目的语将中国文化的美进行转化。首先,应统一展品命名规范,采用“器型 + 工艺 + 纹饰”的命名方式,并将其翻译成简洁且具韵律的英文表达。例如,“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可译为“Blue-and-White Jade-Spring Vase with Twining Lotus Patterns”,这种命名方式清晰地展示了陶瓷的器型、工艺和纹饰,同时英文表达简洁明了,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在词汇选择上,要注重词汇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尽量选择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英文词汇来翻译醴陵陶瓷术语。例如,“釉下五彩层峦叠翠图瓷瓶”可将“层峦叠翠”翻译为“Layered Mountains and Lush Forests”,即体现山峦层叠又可描绘出山林的翠色,使游客从形与色两方面感受到瓷瓶的纹饰之美。此外,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强译文的美感。例如,将“冰裂纹瓷器”译为“Porcelain with Crackle Patterns like Ice Cracks”,运用比喻的手法,使游客更容易想象出冰裂纹瓷器的外观特点,增加了译文的趣味性和审美性。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醴陵陶瓷术语英译的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醴陵陶瓷术语英译在推动醴陵陶瓷文化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真实性、伦理性和审美性等方面的问题。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原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在翻译实践中,应平衡运用这三个原则,以确保译文既能准确传达醴陵陶瓷术语的知识内容,又能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时还能展现出陶瓷文化的审美价值。“文化补偿”策略在解决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失真问题上具有显著效果。通过采用“音译 + 注释”“意译 + 加注”等方式,能够有效地补充源语文化中的缺失信息,避免文化误解,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此外,构建术语知识数据库和优化译文文体格式等策略,也有助于提高醴陵陶瓷术语英译的质量,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传播效果。
基于本研究的成果,在未来的醴陵陶瓷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中,建议搭建基于社交媒体的醴陵陶瓷文化中英双语传播与推广平台。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够有效地吸引国外受众的关注。在平台上,可以发布醴陵陶瓷的相关知识、制作工艺视频、精美图片以及准确规范的术语英译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让国外受众更全面地了解醴陵陶瓷文化。同时,应联合学者、译者与非遗传承人共同优化外宣文本。学者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能够为术语翻译提供专业的知识支持;译者能够运用翻译技巧,将学术知识转化为准确、流畅的译文;非遗传承人则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陶瓷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可以为翻译工作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通过三方的合作,可以不断完善醴陵陶瓷术语的英译工作,提高外宣文本的质量,进一步推动醴陵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让醴陵陶瓷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瑰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基金项目
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瓷韵醴声——基于社交媒体的醴陵陶瓷文化中英双语传播与推广》(编号:S202410534069);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融媒体背景下湖南省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编号:XSP24YBZ02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