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语委婉语表达特征与文化语境关联性
Expressive Features of Spanish Euphemisms and Cultural Contextual Correlations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委婉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它的使用不仅可以避免直接冲突,而且可以体现说话者的礼貌和文化素养,在西班牙语中,委婉语的使用范围特别广泛,它既是一种语言策略,也是西班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角度,探讨西班牙语委婉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文化语境的关联性,以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理论支持。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s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plays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spe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euphemism exists widely in various languages, and its use can not only avoid direct conflict, but also reflect the speaker’s politeness and cultural literacy, in Spanish, the use of euphemism is particularly wide, which is both a linguistic strateg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anish cul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orm the socio-cultural, religious beliefs, customs and habits, and history and cultur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ve characteristics of Spanish euphemism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cultural context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刘尊道. 西班牙语委婉语表达特征与文化语境关联性[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6): 568-57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6630

1. 引言

委婉语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了避免直接冲突、表达委婉态度,而使用一些中性词或温和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可能引起不适的词语。这种语言现象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和使用频率因文化差异而异。西班牙语中的委婉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还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研究逐渐从语言表层转向深层的文化符号解析。委婉语作为语言与文化互动的典型现象,已成为语言学、社会学及跨文化研究的热点领域。然而,现有研究多基于Leech (1983 [1])的“礼貌原则”(如得体准则、弱化准则)与Brown & Levinson (1987 [2])的“面子理论”(积极面子/消极面子),聚焦英语或汉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如Brown & Levinson, 1987 [2];顾曰国,1992),而针对西班牙语委婉语的系统性分析仍显不足。本文通过整合Hymes (2013 [3])的“社会文化语境模型”与Hofstede (1984 [4])的“文化维度理论”(如权力距离、集体主义倾向),构建西班牙语委婉语与文化语境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期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桂明妍(2017 [5])指出,西班牙语委婉语的特点在于其文化语境的高度嵌入性,但缺乏跨语言对比的深度解析。颜娟与王磊(2016 [6])的汉西委婉语比较研究虽填补了部分空白,但对西班牙语内部的文化动因探讨仍待深化。尤其是其与文化语境的动态关联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整合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理论,揭示西班牙语委婉语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的生成机制与社会功能。因此,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对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在西班牙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文化根源。

2. 委婉语的定义及分类

委婉语(Eufemismo)在西班牙语中被定义为“用来代替会引起听话人不快或者造成不敬的词或表达”,这种定义不仅强调委婉语的语用功能,而且揭示了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动因。委婉语的使用通常与社会禁忌、礼貌原则和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根据委婉语的语用目的和文化背景,可分为以下几类:

2.1. 传统委婉语

传统委婉语源于对敏感话题的禁忌,西班牙语中性禁忌的委婉表达尤为典型。例如,“hacer el amor”(字面义“制造爱”)被广泛用于代指性行为。Benedito & Pinazo (1998 [7])通过英西对比指出,此类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易引发“假朋友”误解,如西班牙语“preservativo”(避孕套)与英语“preservative”(防腐剂)的语义差异,凸显文化语境对委婉语选择的决定性作用,这些话题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敏感或不吉利,因此人们倾向于使用委婉语来代替直接的表达。例如,在西班牙语中,“morir”(死亡)常被委婉地表达为“irse al otromundo”(去另一个世界)或“descansar en paz”(安息)。这种委婉的话语不仅减轻了话题的敏感性,更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2.2. 社交委婉语

社交委婉语主要用于日常交际中,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类委婉语通常与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例如,西班牙社交委婉语的使用与年龄话题密切相关。王琦(2012 [8])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表明,西班牙人倾向于使用“tener la edad de oro”(黄金年龄)或“persona de la tercera edad”(第三年龄阶段的人)等隐喻表达,以避免直接提及年龄。这种策略符合Leech (2014)提出的“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即通过语言弱化可能引发负面情绪的信息,尤其是女性,而是用“tener la edad de oro”(拥有黄金年龄)或“ser una persona de la tercera edad”(是第三年龄阶段的人)等委婉的表达方式。此类表达通过隐喻性指涉(如“黄金年龄”)淡化年龄的敏感属性,既遵循了Brown & Levinson (1987 [2])的“消极面子保护机制”(避免威胁听话人自主权),亦契合西班牙社会对“家庭本位”(Hofstede, 1984 [4])与“尊重长者”(颜娟&王磊,2016 [6])的文化规约,体现了语言策略与社会价值观的深层互动。

2.3. 宗教委婉语

西班牙作为天主教传统深厚的国家,宗教委婉语不仅是对神圣事物的避讳,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符号化表达。例如,在提及“Dios”(上帝)时,信徒常使用“el Señor”(主)或“el Creador”(造物主)等称谓,既规避了直接称呼的冒犯性,又通过宗教隐喻强化了话语的庄重感。此外,与死亡相关的宗教委婉语尤为典型,如“entregarse al descanso eterno”(得到永恒的安息)源自《圣经》中“安息于主怀”的意象,此类表达不仅反映了对生命终结的敬畏,更将个人命运与宗教救赎紧密联结,彰显了西班牙社会“生寄死归”的集体心理。这些委婉语从侧面体现了西班牙社会对宗教的敬畏与信奉。

3. 委婉语的表达特征

委婉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表达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喻性等特点,常受语境、表达意图与应用场景的影响。

3.1. 语言委婉

语言委婉主要通过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的调整来实现,“西班牙语中委婉语的构成机制兼具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的双重特征”:

1) 语音层面:通过同音词替换实现委婉,如将“joder”(粗俗词,表愤怒)替换为发音相近的“jolín”(中性感叹词),避免冒犯(Benedito & Pinazo, 1998 [7]);

2) 词汇层面:利用指小词(diminutivos)弱化语义,如“problemilla”(小问题)通过后缀“-illa”降低“problema”(问题)的严重性,符合Leech (1983 [1])的“弱化准则”;

3) 语法层面:采用被动语态或无人称句转移责任,如“Se cometió un error”(犯了一个错误)替代“ cometiste un error”(你犯了错误),规避直接指责(Brown & Levinson, 1987 [2])。

此类策略不仅体现语言形式的灵活性,更折射出西班牙文化对“和谐交际”(Hofstede, 1984 [4])的集体偏好。

此外,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构成机制兼具形态灵活性与文化隐喻性。桂明妍(2017 [5])指出,指小词(如“problemilla”替代“problema”)通过后缀“-illa”弱化问题的严重性,而隐喻表达(如“irse al otro mundo”代指死亡)则借助宗教或哲学意象传递委婉意图。此类策略既符合Leech (1983)的“得体准则”(Tact Maxim),也体现了西班牙文化对和谐交际的重视。以指小词(diminutivos)为例,其通过添加后缀“-ito/-ita”或“-illo/-illa”实现语义弱化,如将“problema”(问题)转化为“problemilla”(小问题),不仅淡化了问题的严重性,还传递出说话者的共情意图。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策略在拉美西班牙语变体中更为普遍,如墨西哥人常用“ahorita”(马上)替代“ahora”(现在),通过时间概念的模糊化避免直接拒绝对方请求。这种地域性差异表明,委婉语不仅是语言策略,更是社会关系协商的工具。

3.2. 情感委婉

委婉是话语中所蕴含的对听者的尊重与礼貌,委婉语能避免直接冲突,减少听话人的不舒服。西班牙语中也存在着委婉语,它一般会委婉地回避令人生厌的事物,以表达对听话人的尊重。例如西班牙语中用“irse al otro mundo”(去另一个世界)委婉地代替“morir”(死亡)。

3.3. 理论整合:社会文化语境与语言策略的互动

基于Hymes (2013 [3])的“语境成分模型”(SPEAKING模型),西班牙语委婉语的选择受以下文化维度制约:

1) 场景(Setting):宗教场合倾向于使用“el Señor”(主)替代“Dios”(上帝),以维护神圣性。例如,在弥撒仪式中,“el Creador”(造物主)的使用规避了对神名的直接提及,体现了天主教文化中对神圣符号的敬畏(Hofstede, 1984 [4])。

2) 参与者(Participants):女性更倾向于通过隐喻性表达(如“estar en la flor de la vida”正值盛年)弱化年龄话题的敏感性,这一现象与西班牙社会对女性“优雅得体”的性别期待密切相关(Fernández Martín, 2011 [9])。

3) 目的(Ends):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需适应语境差异。例如,西班牙语“preservativo”(避孕套)与英语“preservative”(防腐剂)的语义差异易引发误解,因此需依赖文化语境调整表达策略(Benedito & Pinazo, 1998 [7])。

同时,Hofstede (1984 [4])的“权力距离指数”(PDI)表明,西班牙高权力距离文化倾向通过等级化委婉语维护社会阶层秩序。例如,传统敬语“su merced”(阁下)替代“”(你),在历史语境中用于尊称贵族或长辈,反映了语言对社会等级制度的隐性强化(Leech, 2014 [10])。

4. 西班牙语中的委婉语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联

委婉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使用受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决定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影响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表现。

4.1.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是委婉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西班牙社会中,委婉语的使用受到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以体现其文化素养和礼貌。此外,社会性别角色对委婉语的使用模式具有显著影响。颜娟与王磊(2016 [6])的对比研究表明,西班牙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以维护社会形象,例如在公共场合以“estar en la flor de la vida”(正值盛年)替代直接提及年龄。这种差异反映了西班牙传统文化中“女性应保持优雅与谦逊”的性别规训,与Leech (2014)的“礼貌层级理论”(Politeness Hierarchy)高度契合。Fernández Martín (2011 [9])的对比研究表明,西班牙语中性别化委婉语的使用模式与英语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在涉及年龄、身体形象等话题时更倾向于采用隐喻性表达(如“tener la edad de oro”),以规避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化标签,尤其在涉及健康、年龄等敏感话题时,女性倾向于采用“tener la edad de oro”(黄金年龄)或“estar en la flor de la vida”(正值盛年)等隐喻表达,以规避社会对女性“衰老”的负面标签。这一现象与西班牙传统性别文化中“女性应保持优雅与谦逊”的规训密切相关。此外,教育水平差异亦不容忽视:高学历群体更倾向于使用复杂隐喻(如“partir hacia el viaje sin retorno”踏上不归之旅),而低教育背景者则依赖直接替换词(如“pasar a mejor vida”过世),折射出语言能力与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

4.2. 宗教信仰因素

宗教信仰对委婉语的使用也有重要的影响,西班牙是一个宗教信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以天主教为主要宗教。因此,许多委婉语与宗教有关,如“entregarse al descanso eterno”(得到安息)和“ir a ver a San Pedro”(去见圣彼得)。这些委婉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敬畏,也体现了宗教信仰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4.3. 风俗习惯因素

风俗习惯也是委婉语的重要来源之一。如西班牙的风俗习惯中很多涉及语言禁忌,西班牙人忌讳直接提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话题,比如疾病和死亡,因为直接提到这些话题会感到不舒服,故而用委婉语来代替。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委婉语的使用也存在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委婉语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4.4. 历史文化因素

历史文化背景对委婉语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西班牙语委婉语的使用历史悠久,西班牙的历史变迁影响着委婉语的发展。如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历史演变深受跨文化接触影响。例如,16世纪殖民时期,西班牙语吸纳了美洲土著语言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表达(如“caminar al Mictlán”走向冥界),与天主教“descansar en paz”(安息)融合,形成“irse al otro mundo”(去另一个世界)这一双重文化隐喻(García, 2020)。此类现象印证了Hymes (2013 [3])的“语境动态性”理论——语言策略随文化交融而重构。例如,政府对“自由”(libertad)、“民主”(democracia)等词汇的压制,迫使民众创造替代性表达,如以“el periodo de transición”(过渡时期)暗指民主化进程,或以“actos no autorizados”(未经授权的活动)代称地下抗议。此类委婉语不仅是语言避难所,更成为抵抗威权的隐秘符号。历史语言学家García (2020)指出,这一时期的委婉语体系深刻塑造了现代西班牙社会的“双重话语”传统–公开场合的保守表达与私人领域的直率批判并存,反映了集体创伤与身份重构的复杂过程,委婉语也折射了当时西班牙的社会状况,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5. 结论

西班牙语委婉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丰富,表达形式多样,它的运用既体现了西班牙社会的文化价值,又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与文化语境的紧密联系,未来研究可沿以下方向深化:其一,开展西班牙语与拉美西语变体的委婉语对比研究,揭示殖民历史与本土文化对语言策略的差异化形塑;其二,结合语料库语言学方法,量化分析委婉语在不同社会群体(如Z世代与老年群体)中的使用频率及功能变迁;其三,探索委婉语在跨文化商务谈判或医疗沟通中的实践价值,例如如何通过委婉表达缓解文化冲突或伦理敏感性问题。此类研究不仅可丰富社会语言学理论,亦能为西班牙语教学与跨文化培训提供实证依据,为促进跨文化理解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国际上对委婉语的理解和理解有了更多的借鉴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Leech, G. (1983) The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2] Brown, P., Levinson, S.C. and Gumperz, J.J.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3085
[3] Hymes, D. (2013)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888835
[4] Hofstede, G. (1984)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Sage.
[5] 桂明妍. 西班牙语中的委婉语特点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1): 140-141.
[6] 颜娟, 王磊. 汉西委婉语比较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6, 3(25): 256-257.
[7] Postigo Pinazo, E. and Sánchez Benedito, F. (1998) False Friends in the Euphemistic Language of the Taboo of Sex English and Spanish. Alfinge. Revista de Filología, 10, 345-359.
https://doi.org/10.21071/arf.v10i10.7683
[8] 王琦. 汉语、西班牙语委婉语的文化对比[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20(3): 13-15.
[9] Fernández Martín, C. (2011) Comparing Sexist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Spanish: (De)-Constructing Sexism through Language. ES. Revista de Filología Inglesa, 32, 67-90.
[10] Leech, G. (2014)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93/acprof:oso/9780195341386.0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