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处处穿插着诗词,可以说诗词是小说中的瑰宝,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于《西游记》中诗词的相关研究十分有意义。本文在《西游记》诗词翻译的基础上,将小说中的诗词分别从韵律格调、修辞手法两方面来分析对比汉维两种语言中诗词的区别。
《西游记》的研究价值在我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研究人员对诗歌翻译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并撰写了一些文章。但是,对《西游记》中诗歌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还是不多。特别是把诗歌分类出来,对维吾尔译文与原作诗词进行比较的研究仍然缺乏。
关于《西游记》小说中的诗歌国内研究情况如下:肖琴在《〈西游记〉诗词赏析》:赏诗词,话西游中提到诗歌是古代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结晶,即使属于俗文化范畴的小说为向高雅靠拢,也会在具体创作中穿插大量诗词,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亦不例外[1]。武影在情陶山水 意慕渔樵——摭谈《西游记》诗词中的羡隐乐逸思想中讲到《西游记》中存在着大量的诗词,尽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历来不为人所重视,但因为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而成为《西游记》无法分割的一部分[2]。薛梅在龙溪心学与《西游记》诗词的哲学内蕴中说到《西游记》百回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诗词歌赋、骈言韵语,或长或短,不一而足[3]。本文对于《西游记》中诗词的翻译的研究方法如下:先对文章中的诗词进行总结,找出其原文与维吾尔语译文,然后对运用押韵及修辞手法的诗词进行汉维对比,然后分析译文的翻译方法以及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2. 《西游记》维译本诗词的语言特点
文化是通过相互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的。经过相互交汇融合,诗词在中国百年诗歌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不同的诗人翻译的作品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作用。汉语和维吾尔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将汉语古诗词译成维吾尔语时不仅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行文上也要注意原文文体风格,还要符合维吾尔语言的表达习惯[4]。所以现在的维吾尔翻译领域,在翻译一些古代诗歌时,有些诗句翻译不准确。古代汉语诗歌写作的形式别具一格,节奏性强,由于古代诗歌每一句甚至每个词本身都含有深刻意义或者隐含意义。它的翻译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翻译的整体质量和读者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西游记》翻译的诗歌语言特点是诗歌的韵律形式和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对诗词进行分析时按诗词主题内容可将诗词分为写景诗、写人诗、叙事诗等。按律诗字数可将诗词分为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本文仅对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作一浅析。因为诗词离不开韵律和修辞手法。为了使诗的韵律和节奏强烈,为了使诗词更加优美和诗歌的韵味增强,修辞手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诗词需要翻译原诗采用的押韵和修辞手法。这二者也是最为重要的,要对其进行灵活翻译。
2.1. 诗词押韵的翻译
韵文是构成诗歌立体形态的主要手段。诗词每一行末尾的同音词或音节称为韵脚。韵律成就诗意和韵味。押韵是诗歌中既重要又困难的内容。因为两种不同语言的韵体不同,如若韵脚翻译不准确,实际作品中押韵的词在翻译中可能起不到作用。因为诗歌为了生动活泼,在诗歌翻译时,内容表达正确的前提下可能会用其他词语押韵,供读者理解和欣赏。原诗中押韵的词,翻译成一模一样的词确实很难。《西游记》中的原诗与维吾尔语中的诗词韵律形式不同。是由于汉维两种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不同而导致的。下面是《西游记》中原诗的韵律形式与译文韵律形式的对比。例如:
dɛrɛχlɛrɡɛ yɑmiʃip ulɑr bɛk ʃoχ ojnɑjdu.
ʧeʧiklɛrni toztip, ʁorilɐrni qojmɑjdu.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
wɑllɛj ojnɑp bɛzilɛr qomdɑ kɑmɑr kolɑjdu,
munɑlɑrʁɑ jɑmiʃip, pɑqilɑrni qoʁlɑjdu.
抛弹子,邷么儿,抛沙窝,砌宝塔;
赶蜻蜓,扑八蜡(第一回) (I.3)
这段诗就是译文运用了韵脚押韵,但是原文并没有清晰的韵体,这首诗原文是自由诗,类似于诗歌,译文是按照维吾尔语诗歌的格式来翻译的。原文运用“跳”,“攀”,“采”,“觅”,“抛”,“砌”,“赶”,“扑”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猴子们快乐玩耍的场景,由于维吾尔语语法中动词本就在句末,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语言特点,每一句句末动词之后的人称附加成分刚好被译者巧妙的押韵,即每句动词之后的“ɑjdu”就是译文中的韵脚,但是原文中所表达的这些游戏动作都是汉民族特有的游戏,所以译文中出现的几种也被译者巧妙地翻译成维吾尔族特有的游戏。这样子不仅能让读者读懂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又能表达出维吾尔语诗歌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又如:ʧo bɑʁʧisiniŋ ɛrkin ʃɑhimɛn,
wejʧyɛndɛ miŋ moluq jerim bɑr meniŋ.
淇澳园中乐圣王,渭川千亩任分扬。
mɑkɑnim bɑrɑqsɑn bɑmbukzɑrliqtur,
posti mɛripɛtkɛ jɑrɑmliq uniŋ.
翠筠不染湘娥泪,班箨堪传汉史香。(第六十四回) (Ⅲ.260)
这段诗就是运用了偶韵的押韵手法,原文的诗是唐僧路过荆棘岭时松、柏、桧、竹化为四个老翁要与唐僧对诗来自报家门,此处引用的部分便是竹竿所化老者拂云叟所作的诗。译文中的翻译让读者很容易就能够明白这是一首写竹子的诗。原文的诗中第二句和第四句的韵母都是后鼻音(ang)押韵,译文诗中亦是如此,第二句和第四句也进行了押韵,韵脚为(niŋ)。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原文诗中的押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手法,译文中能将押韵表达出来实属不易,但是也能发现诗作翻译的难点,即有些地名如:(淇澳园)、(渭川)等无法用维吾尔语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只能用音译法,此类地名、人名的翻译之难也会直接导致读者对文章难以理解或者半知半解。
再如:tɛriqɛttɛ esil tɛjʧiŋ mukɛmmɛl,
sɛkkiz qismɛt oʧiqidɑ tɑwlɑnʁɑn.
太清仙君道源深,八卦炉中久炼金。
peʃwɑdin tɑhɑzirʁiʧɛ birdinbir,
ɛŋɡyʃtɛri jol kørsitɛr hɛr qɑʧɑn.
结就铃儿称至宝,老君留下到如今。(第七十一回) (Ⅲ.389)
此处也是运用了押韵,原文中的偶句韵脚为“金”和“今”,压的是(in)的韵,而译文中也是对偶句进行了押韵,压的是(ɑn)的韵,原文与译文均使用了押韵的手法,能够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有韵律和节奏感,也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2.2. 诗词修辞手法的翻译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但被国人传诵,还经常被翻译成外文传播到世界各地。其中最具有欣赏价值的当属修辞手法的运用,它是古诗词在创作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增强音律美和感染力[5]。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诗的节奏感。特别是现在有些新诗不讲究音调。不采用诗歌形式,但读起来仍然有明显的节奏性。原因主要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古代诗歌中的韵律除了重视押韵外,还十分重视修辞手法。《西游记》叙述了浪漫主义的神话故事。作品中的诗词大部分是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成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本文仅对《西游记》诗词中常见的修辞作一分析,《西游记》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借代。修辞手法翻译得当,可以使诗词的内容和灵魂更加鲜活。
(1) 拟人
有时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比作为人。有时人比作死物写。这种方法叫做拟人。拟人是小说《西游记》中最常见的以及整个小说特有的修辞手法之一。即在写人写物中采用了拟人化的方法。比如:
ɛr-χotun bolduq buddɑniŋ rɛhmiti birlɛ byɡyn,
tojimizʁɑ heʧ kiʃimu bolmidi ʃɑhit mɑnɑ.
托天托地成夫妇,无媒无证配婚姻。
putini boʁqɑnikɛn øtmyʃtɛ toj qilʁɑnliri,
uʃbu jolwɑs ɛmdi bizɡɛ bolʁusi ɛlʧi-ɡuwɑh.
前世赤绳曾系足,今将老虎做媒人。(第三十回) (Ⅱ.70)
这段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老虎本是一个动物,不可能会有人的情感和动作,而诗中却说托天地成为夫妇,没有媒人和证婚人。前世红绳系脚,老虎为我们做媒。实则老虎只是导致他们结婚的一个小小的原因,所以原诗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译文也是直接将其直译过来,二人结成夫妻,没有任何人参与他们的婚礼,这只老虎将成为他们的证婚人。
又如:dɛrɛχlɛrɡɛ yɑmiʃip ulɑr bɛk ʃoχ ojnɑjdu.
ʧeʧiklɛrni toztip, ʁorilɐrni qojmɑjdu.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
wɑllɛj ojnɑp bɛzilɛr qomdɑ kɑmɑr kolɑjdu,
munɑlɑrʁɑ jɑmiʃip, pɑqilɑrni qoʁlɑjdu.
bɛziliri pɛlɛkkɛ ʧoqunup bɑʃ uridu,
抛弹子,邷么儿,抛沙窝,砌宝塔;
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第一回) (I.3)
此处也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抛弹子,邷么儿,抛沙窝,砌宝塔;”这本是一系列小孩子的游戏,作者却将他用给花果山的小猴子们,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赋予小猴子们人的动作,更加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小猴子们欢快玩耍的情景。而此处译文并不能完全直译,因为原文写的这些是古代汉族小朋友们玩耍的游戏的特有名称,如果直译,将会让读者一头雾水,并不能明白作者的原意,所以译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近似的词语代替,译文中作者写出的这几个游戏其实和原文是大致相同或相似的,这样子既表达出了原文作者的内容,又能使读者明白表达的原意。
再如:undɑ jolwas, jilpiz pɑdiʃɑh,
ʃir bilɛn pil øz ɑldiʁɑ Χɑn.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
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jɑwɑ ʧoʃqɑ mɑŋsɑ jyk ɑrtip,
diwɛ-lɛhɛŋ ʧiqɑr sorɑp ʤɑn.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第十九回) (I.336)
这里亦运用了拟人手法,琴堂指的是古代州、府衙门,主簿是衙门里面的二把手,相当于师爷之类。御也是政府官员,说成御史可以,御吏也行。这句话说的是,老虎做知府,苍狼做师爷。狮子精和象精称大王,老虎和豹子做御史。抛去《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我们只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老虎、苍狼、狮子、大象、野猪、水怪皆是动物,而此处却赋予了他们人的形态来暗示出狮驼城内皆是妖怪,也暗示出接下来会遇到猪八戒和沙僧。译文所有动物也是直译,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水怪被译为巨齿鲨,译文表达的意思也是:那里老虎和豹子是国王,狮子和大象各自为王,野猪负重前行,巨齿鲨来索命。也能够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让读者能够理解。
(2) 比喻
两种事物其中之一可以解释另一种事物的手段叫做比喻。原文与译文中的本体和喻体各不相同,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比如:
ʧɑʧliri ɡojɑ uʧtɛk ɑqɑrʁɑn,
oχʃɑr isilʁɑ bɛɛjni øzi.
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
bir qolidɑ bɑr munɛk bɑʃ hɑsɑ,
eɡini jenik mɑmuqtɛk ɡojɑ.
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第二十七回) (Ⅱ.27)
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原文与译文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两者的相同之处是本体相同,而喻体有差异。原文中是:头发像彭祖一样白,胡须白得寒过寿星,耳朵耳鸣像是击打玉的声音,眼前直晃金星。译文中也是将头发进行了比喻,突显出了头发的白,并且根据原文比喻出了白发老者模样,第二句也是通过一个拄着拐杖轻飘飘的动作来比喻出耳鸣,眼冒金星的老头形象。原文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译文中则是通过形似格(tɛk)还有词语好像(ɡojɑ)来表现比喻的手法。
又如:ɡyrkirɛjdu kymyʃ rɛŋ lintɑ,
ɛtrɑplɑrʁɑ ʧɑʧritip ynʧɛ.
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jɛlpyp øtɛr deŋiz ʃɑmili,
dɛrjɑdɑ ɑj ʧɑqnɑjdu ʃunʧɛ.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ʧɑʧqu bolup ʧɑʧrɑr qɛtrilɛr,
sɑlqin ʃɑmɑl urulɑr jyzɡɛ.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
χɑsijɛtlik ʃɑrqirɑtmɑ,
oχʃɑr ɡojɑ ʃɑji pɛrdiɡɛ.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第一回) (I.4)
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原文说明瀑布像一派白色虹霓自天而降,飞溅起千丈滔滔雪浪。海风没有力量将它吹断,在江月辉映下泛着白光。像一道青色的屏障散着寒气,清清的流水滋润着青翠山岗。这道瀑布不停地潺潺流淌,好像晶莹的帘幕挂在山上。诗的第一句先是将瀑布比喻成白虹,说明瀑布的气势,接着诗的第三句又将瀑布比喻成一道青色的屏障,说明瀑布的水之清澈,最后一句又将不停地流淌的瀑布比喻成一道帘幕。整首诗表达出了这个瀑布的气势宏伟壮观,也进一步证实了众猴子发现的这是一个洞天福地。译文也是运用了直译的手法。将诗文第一句译为“轰鸣的银色绸缎,溅到周围的水珠就像珍珠一样。”最后一句译为“这个神奇的瀑布宛如纱帘。”也同样将比喻的手法巧妙地融合了进去。由于汉维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汉语中将瀑布比喻成“白虹”,而维吾尔语中是比喻成“绸缎”,这是两种语言的不同点。汉语中最后一句将瀑布比喻成“帘帷”,译文也是译为“纱帘”,这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相同点。
再如:bɑdɑŋ qorsɑq bu mɛχluqniŋ sɑŋɡilɑjdu tumʃuqi,
ʧeqir køzi pilildɑr, jɛlpyɡyʧtɛk quliqi,
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uniŋ øtkyr ʧiʃliri misli tømyr hɛridɛk,
ɑʧsɑ ɛɡɛr ɑʁzini bɛʤɑjiki tɛŋnidɛk.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第八回) (I.132)
此处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猪八戒的耳朵比作“蒲扇”,牙齿比作“钢锉”,嘴巴比作“火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猪八戒外貌非常丑陋的形象。译文中的形似格(dɛk)、(tɛk)即是比喻修辞的体现,相同点是译文中将猪八戒的耳朵比作了“扇子”,牙齿比作了“铁锯”,不同点为嘴巴比作了“和面盆”(是维吾尔族做饭时用的木制盆子),这里与原文不同,也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意思。
(3) 夸张
夸张往往是表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者个性。对其做出刻意的夸大或者缩小,夸张强烈地表达作者对此对象的感情。比如:
kesiwetsɛ beʃimni søzlijɛlɛjmɛn,
bolmisimu bilikim muʃtliʃɑlɑjmɛn.
砍下头来能说话,剁了臂脾打得人。
ʧepiwɛtsɛ putumni jøl mɑŋɑlɑjmɛn.
tøkywɛtsɛ qɑrnimni ɑʃ jejɛlɛjmɛn.
斩去腿脚会走路,剖腹还平妙绝伦。
tɑʃlisimu mɑj qɑjnɑp turʁɑn qɑzɑnʁɑ,
ilmɑn suʁɑ ʧyʃkɛndɛk jujunɑlɑjmɛn.
油锅洗澡更容易,只当温汤涤垢尘。(第四十六回) (Ⅱ.397)
虽然本书是神话小说,但是此处我们赏析诗句时就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夸张的手法,孙悟空在车迟国比武时说我砍下头来能说话,剁了臂膊打得人。扎去腿脚会走路,剖腹还平妙绝伦。就似人家包匾食,一捻一个就囫囵。在我们常人看来,剁了头,砍了腿脚人就不可能活下去了,而孙悟空却仍然可以活蹦乱跳,可见这里是作者将孙悟空的神通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出来。也正是这些表现手法,让读者们相信了孙悟空就是一个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角色。译文中将这些动词运用维吾尔语中的能动式表达了出来,如能说话(søzlitɛlɛjmɛn)、能打架(muʃtliʃɑlɑjmɛn)、能走路(mɑŋɑlɑjmɛn)、能吃饭(jejɛlɛjmɛn)、能(在油锅)洗澡(jujunɑlɑjmɛn),不论是夸张的手法还是原文的意思都在译文中体现了出来。
又如:ɛzɛldinlɑ bɛstlik pɑlwɑn jiɡit idim mɛn,
ʃøhritimni ʤɑhɑnʁɑ jɑjʁɑn jiɡit idim mɛn.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第二十二回) (I.374)
此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里是沙僧的自我介绍,他说自己从小就身体强壮,乾坤万里都曾游荡。乾坤万里本就遥不可及,所以根本不可能都能游玩一圈,所以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沙僧的能力高强,技艺高超。译文直译成了我本就是身材魁梧的汉子,我是声名显赫的小伙子。因为文化差异,所以译文这里只通过对自己外貌及名声进行描写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再如:jɛru ɑsmɑɳ iχtijɑrsiz lɛrziɡɛ kɛldi,
ɑj bilɛn kyn joqitip nurdin χirɛlɛʃti.
惊天动地来相战,
只杀得日月无光星斗更。(第五十五回) (Ⅲ.80)
这里也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一段战斗的场景,原文是惊天动地战斗,杀的日月轮换,星辰交替。译文也是直译成地球不由自主地震动了,日月都暗淡无光,所以此处原文与译文相同,都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一幅惊天动地的战斗场面。
(4) 排比
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比如:biʃidɑ pɑrqirɑjtti tømyr qɑlpɑq,
kijɡini esil kørkɛm ɑltun sɑwut,
头上戴一顶水磨银亮熟铁盔;
身上贯一副绒穿锦绣黄金甲,
yʧ tɑsmɑq bɛlbeʁi qilinʁɑn ʃir terisidin,
buʁɑ terɛ ʧoruqi turɑr putidɑ mɛzmut.
足下踏一双卷尖粉底麂皮靴;
腰间束一条攒丝三股狮蛮带。(第六十回) (Ⅲ.178)
此处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原文描写的是牛魔王出场时的外貌及其穿搭,作者运用四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从头到脚描写了一个凶神恶煞、霸气十足的牛魔王形象。译文直译为头上戴着铁头盔,身上穿着黄金铠甲,腰上系着三缕狮子皮腰带,脚上穿着一双紧实的麂皮靴。所以此处原文与译文相同,都通过一系列对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牛魔王的形象。
又如:qistiliʃip bir jɛrdɛ dymbisini qɑʃlɑjdu.
bir-birini bɑsidu, ujɑn-bujɑn tɑrtidu.
挨的挨,擦的擦;
推的推,压的压;
扯的扯,拉的拉;(第一回) (I.3)
此处也是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运用了“挨”、“擦”、“推”、“压”、“扯”、“拉”一系列动词描写出了小猴子们愉快玩耍的场景,译文则是运用了缩译法,仅译出了比较关键的动词,如“挨”、“压”、“拉”、“扯”。所以此处原文和译文相同,均表达出了小猴子们欢快玩耍的情景。
再如:bɑʁridɑ jɑʃniʁɑn ɡylɡyn ʧeʧɛklɛr,
qɑmiti qujɑʃniŋ nuriʁɑ ʧømɡɛn.
日映睛林,迭迭千条红雾绕;
jɑpjeʃil ormɑnlɑr nurʁɑ tojunup,
beʃiʁɑ buluttin ʃɑji jipinʁɑn.
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云飞。
ɛrkilɛp kyj qɑtɑr uʧqur ʃɑmɑllɑr,
bulutniŋ lewiɡɛ ɛŋlik jeqilʁɑn.
涧水有情,曲曲弯弯多绕顾;
ojnɑqʃip ɑqidu zumrɛttɛk sulɑr,
bu esil syrɛttin jɑjrɑjdu dillɑr.
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第二十四回) (I.402)
此处也是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原文描写的是万寿山的壮观美丽景象,原文内容是太阳出来的时候,照亮了山林,千万条的红光让云霞染成了红色,徘徊在山间。风在山谷中吹起的时候,彩云随风而动。涧水好像很多情,故意曲曲折折绕来绕去,峰峦一处接着一处,重叠不断好像连在了一起。译文也是译出了同样的场景。
(5) 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
比如:toptoʁrɑ miŋ jilni øtkyzdym bɑʃtin,
bɑrɑqsɑn boj bɛstim jetɛr ɑsmɑnʁɑ.
我岁今经千岁古,撑天叶茂四时春。
ʃɑhliʁim ɛʤdiʁɑ-jilɑn ʃɛklidɛ,
tɑʃlɑjdu u qojuq sɑjɛ hɛʁjɑnʁɑ.
香枝郁郁龙蛇状,碎影重重霜雪身。
tɑwlinip øʃtymmɛn kiʧikimdinlɑ,
kɑmɑlɛt-wɑjiʁɑ jɛttim mɛn toluq.
自幼坚刚能耐老,从今正直喜修真。
jirɑqmɛn hɑmɑn ʧɑŋ-tozɑŋlɑrdin,
χislɛttɛ mɛn pɛqɛt jeɡɑnɛ uluʁ.
鸟栖凤宿非凡辈,落落森森远俗尘。(第六十四回) (Ⅲ.251)
此处运用了借代手法,唐僧路过荆棘岭时松、柏、桧、竹化为四个老翁要与唐僧对诗来自报家门,这首诗便是孤直公(柏树所化)所作的诗,这首诗全篇没出现一个直言自己是柏树的词,但是又每一句都与柏树相关,译文也是如此,没出现一个柏树,但又能让读者明白这首诗是写柏树的。这首诗通过借代的手法,不仅含蓄地表明了作诗人的身份,还突出了柏树的性格与品质,让整首诗更加形象具体。
又如:mɛn hɑjɑt kɛʧyrdym dɛlmu dɛl miŋ jil,
χɑsijɛtlik wuʤudum kyʧ-quwwɛtkɛ jɑr.
吾年千载傲风霜,高干灵枝力自刚。
kyndyzi tɑʃlɑjmɛn buluttɛk sɑjɛ,
keʧisi jɑmʁurdɛk berimrn sɑdɑ.
夜静有声如雨滴,秋晴荫影似云张。
pɛnɡendin øɡɛndim jɑʃɑʃni uzɑq.
盘根已得长生诀,受命尤宜不老方。
jɑpjeʃil mɑkɑnim ɛjni tilsimɑt,
ʧillɑjmɛn turnini, qoʁlɑp bɑʃqini.
留鹤化龙非俗辈,苍苍爽爽近仙乡。(第六十四回) (Ⅲ.252)
此处与上一个例子相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这首诗是凌空子(桧树所化)作的诗,这首诗全篇没出现一个直言自己是桧树的词,但是又每一句都与桧树相关,译文也是如此,没出现一个桧树,但又能让读者明白这首诗是写桧树的。这首诗通过借代的手法,不仅含蓄地表明了作诗人的身份,还突出了桧树的性格与品质,让整首诗更加形象具体。
再如:øtkyzdym miŋ jilliq ɑʧʧiq-ʧyʧykni,
qeriliq mɛzɡilim ɛminlikkɛ jɑr.
岁寒虚度有千秋,老景潇然清更幽。
wɑŋ-ʧuŋni øzymɡɛ jolɑtmɑjmɛn heʧ,
køp issiq-soʁuqqɑ bolʁɑnmɛn duʧɑr.
不杂嚣尘终冷淡,饱经霜雪自风流。
tɛriqɛt hɛqqidɛ qurimɛn søhbɛt,
dostlɑr bilɛn mɛj iʧip oqujmɛn nɛzmɛ.
七贤作侣同谈道,六逸为朋共唱酬。
ɛwlijɑ sypɛtlik øtmikim ɛlɑ,
bihɑʤɛt zɛr-kymyʃ, iʃrɛtubɛzmɛ.
戛玉敲金非琐琐,天然情性与仙游。(第六十四回) (Ⅲ.252)
这首诗同上,也是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这首诗是拂云叟(竹子所化)作的诗,这首诗全篇没出现一个直言自己是竹子的词,但是又每一句都与竹子相关,译文也是如此,没出现一个竹子,但又能让读者明白这首诗是写竹子的。这首诗通过借代的手法,不仅含蓄地表明了作诗人的身份,还突出了竹子的性格与品质,让整首诗更加形象具体。
3. 结语
本文旨在浅析《西游记》中诗词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中相对应的诗词进行对比讨论。
首先是诗词的押韵,在汉语中诗词的押韵分为很多类,如:偶句押韵,排韵等。将这些押韵的诗词翻译成维吾尔语时若想要保留原文押韵的手法,就要对其末尾的动词也运用同一种附加成分,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还能减少文字的陌生感,容易记忆,促进传播。
其次是原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诗歌多见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借代这五种。这个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来,因为修辞手法对诗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修辞手段。首先要充分理解原诗的内容,然后正确而流畅地翻译修辞手法。原诗是按汉语诗词的格式写成的。但是翻译的维吾尔诗歌的各种类型,是按照诗的内容和让读者理解更流畅翻译的。我认为修辞手法在翻译时更为容易,因为维吾尔语中有形似格,形似格本就具有比喻的语法意义,所以比喻句基本用形似格可以翻译出来,而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是通过联系上下文判断出来的,所以翻译起来也较为容易。
《西游记》中诗歌较多,其中的诗歌对整部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小说中的诗歌翻译必须根据原著进行翻译。内容要充分表达出来。在研究《西游记》中的诗歌翻译时,翻译出的作品是否能使读者充分理解要看译文有没有经过以下处理:是否找出诗歌的语言特征,即韵体和修辞手法,在与原文进行比较时,要看译文是否达到了这些翻译标准,即“信”“达”“雅”。译文是否遵循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且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要通顺明白;还有翻译原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是否找出《西游记》中的诗歌,通过分类研究,可以看出每一种体裁的诗以及汉语中的修辞手法翻译成维吾尔语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西游记》中诗词的维吾尔语翻译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遇到的翻译标准问题和诗词翻译的难点,巧妙地处理重点,最重要的是诗词特点,翻译时按维吾尔语诗词手法处理。诗词翻译得流畅而生动。译者在这一过程中结合直译法和意译法。译诗既忠实于原诗又为读者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渠道。《西游记》中诗词的维吾尔语翻译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进一步加强其研究,需要补充和提高诗歌翻译理论知识。因此值得未来翻译家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