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Diverse Acupuncture Modalities on Anim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DOI: 10.12677/tcm.2025.146375, PDF, HTML, XML,   
作者: 章国森: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朱 英*: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动物模型研究进展Rheumatoid Arthritis Acupuncture Animal Model Research Progress
摘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因此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尤为重要。近年来,临床上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明确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展了不同针灸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来不同针灸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文献,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可通过降低血清中的致炎因子,调节辅助型T细胞与调节型T细胞的平衡,或抑制滑膜组织NF-κB通路的表达等机制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的关节炎症,从而减轻下肢肿胀程度,控制疾病进展。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Abstract: Rheumatoid arthritis is a common chronic disease with a high incidence and disability rate, so the study of its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recent year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have carried out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therapies on anim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therapies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his paper, we searched the experimental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therapies on anim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uld alleviate joint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imals by reducing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serum, regula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helper T cells and regulatory T cells, or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NF-κB pathway in synovial tissue, thereby reducing the degree of swelling of the lower limbs and controlling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ide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nim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research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文章引用:章国森, 朱英. 不同针灸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6): 2544-2549.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6375

1. 前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侵蚀性关节炎,以关节肿胀变形、近端指关节疼痛、晨僵并最终导致关节永久损伤或畸形[1]。相关调查显示,我国RA发病率高,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沉重负担[2]。目前RA一线治疗多选用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存在肝肾、消化道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3]。中医药治疗RA有一定优势,其中针灸作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可有效缓解RA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近年来,针灸对RA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将近10年不同针灸疗法对RA动物模型的影响及其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2. 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前RA的动物模型多选用成年大鼠或小鼠建立佐剂型关节炎模型。首先将液体石蜡与无水羊毛脂按2:1或6:4的比例混合,再将1 ml混合液经过高压灭菌后再加入80℃灭活1 h的减毒卡介苗或干燥结核死菌10 mg制成弗氏完全佐剂,一次性经尾根部皮下注射,诱导大鼠产生滑膜炎性病变,出现关节肿胀及软骨破坏等症状,发展成为实验性RA模型。此模型是研究免疫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基本方法[5] [6]。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刺激,制备中医辨证分型动物模型,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RA中医辨证分型模型包括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虚证型、痰瘀互结型等。

风寒湿痹型模型的制备:在致炎的基础上连续给予大鼠冷水及风力刺激,造模成功后显示造模组大鼠足跖肿胀程度及关节活动度与空白组存在明显差异[7] [8]

风湿热痹型模型的制备:在致炎的基础上将大鼠放置于人工气候箱,设置温度36℃、湿度95%、风速5 m/s进行连续干预,造模成功后可见造模组大鼠出现足趾肿胀、滑膜组织异常增生等表现[9]

虚证型模型的制备:虚证型RA可分为脾虚证和肾虚证。脾虚证模型制备时在致炎的基础上给予造模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利血平,造模成功后造模组大鼠出现关节明显红肿及相似于临床RA脾虚证的改变[10]。肾虚证的模型制备时则在致炎的基础上摘除造模组雄性大鼠的睾丸或雌性大鼠双侧卵巢,造模成功后造模组大鼠出现关节明显红肿及相似于临床RA肾虚证的改变[11]

痰瘀互结型模型的制备:于模型组大鼠右侧膝关节腔、足跖皮内、背部及尾部注射乳化剂,同时以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皮下注射于造模组大鼠,造模成功后可见造模组大鼠足趾出现明显肿胀,且血清促炎因子浓度水平持续升高[12]

3. 不同针灸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影响

3.1. 毫针疗法

刘金星等[13]选取小鼠双侧肾俞穴和足三里穴进行针刺,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6天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2个疗程间隔1天,结果发现针刺治疗能明显提高针刺组RA小鼠血清中IL-4含量,降低针刺组RA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说明针刺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的作用,可以调节RA小鼠体内IL-1和TNF-α的含量,改善Th1/Th2的失衡,有益于RA的治疗与预后。

文婷等[14]参照人颊针“足”穴定位标准,针刺大鼠“足”穴约0.3 mm,穴位刺激15 s,留针30 min,每天1次,连续7 d,结果发现颊针组大鼠在中切和高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沉降率均降低(P < 0.05),足跖组织中IL-1β、TNF-α、MCP-1、CXCL10、CXCL13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P < 0.05),说明连续颊针治疗可有效缓解大鼠RA症状。

彭传玉等[15]选取大鼠双侧肾俞穴和足三里穴,使用针刺结合悬灸的方式,在针刺后在距穴2 cm处进行悬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两穴交替使用,连续治疗15 d,结果发现针灸组大鼠TWL值显著升高(P < 0.01),DRG中SP、CGRP、TRPV1蛋白及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 (P < 0.05,P < 0.01),说明针刺结合悬灸可以降低DRG中SP、CGRP的表达,抑制TRPV1的激活,从而改善痛觉过敏机制,发挥镇痛作用。

3.2. 艾灸疗法

郝锋等[16]选取RA大鼠的足三里穴施行艾条灸,施灸距离皮肤2 cm,每日1次,每穴每次灸20 min,连续治疗15 d,结果发现艾灸组大鼠足跖关节容积均显著降低(P < 0.01),滑膜组织Atg3、Atg5、Atg12、ULK1mRNA及LC3-II、Beclin-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 < 0.01),说明艾灸能改善RA大鼠的关节肿胀程度和滑膜细胞损伤,增强其自噬水平。

余明芳等[17]选取RA大鼠的肾俞穴和足三里穴,于不同时辰对大鼠进行艾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18 d,结果发现艾灸组RA大鼠滑膜Clock、Bmal1 mRNA和蛋白表达(P < 0.05,P < 0.01)显著升高,说明艾灸可提高类风湿关节炎大鼠不同组织中Clock、Bma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焦亡经典信号通路中效应分子NLRP3、Caspase-1、消皮素D mRNA表达,使得滑膜炎症和细胞焦亡减轻,从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霍新慧等[18]选取RA大鼠的肾俞穴和足三里穴,采取刺山柑外敷结合艾条悬灸治疗,先在距腧穴2 cm处施行艾条灸,每穴灸20 min,2个腧穴同时治疗,左右侧腧穴交替进行,每日1次,连续灸治6 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1 d。再将刺山柑果实打粉的粗提取物,与45˚白酒和蛋清(1:2)混合均匀,取适量于大鼠左后足踝外敷,并使用纱布包裹固定,每日敷药1 h,连续敷药6 d间休1 d,共敷药18 d。结果发现经治疗后大鼠关节肿胀和疼痛敏感改善明显,血清中TNF-α、IL-1β、IFN-γ、IL-4含量均降低(P < 0.01或P < 0.05),说明刺山柑结合艾灸可抑制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调节Th1/Th2免疫失衡,从而发挥消炎镇痛作用。

3.3. 电针疗法

吴小丽等[19]使用电针刺激RA大鼠的足三里穴和关元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个疗程5 d,共5个疗程。结果发现电针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AI评分、血清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1,P < 0.01,P < 0.05),HE染色显示电针组大鼠踝关节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说明电针治疗能够减轻RA大鼠踝关节的肿胀程度及病理损伤。

刘梨等[20]针刺RA大鼠的足三里穴和关元穴后,对左、右足三里穴隔天交替进行疏密波电针刺激,频率10 Hz/50Hz,强度1 mA,每次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3周。结果发现电针组RA大鼠足趾容积减小,血清中ⅠL-2含量显著性降低(P < 0.05, P < 0.01),PI3K、AKt、p-mTOR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Beclin1、ULK1 mRNA、Atg13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 < 0.05, P < 0.01),说明电针治疗能减轻RA大鼠的关节炎症。

王婵等[21]对RA大鼠进行电针联合中药浸膏溶液灌胃治疗,首先针刺合谷穴、太冲穴、肾俞穴、足三里穴,深度为3~4 mm,连接电针仪,频率为2 Hz/15Hz,强度1 mA,每次20 min;将中药浸膏和蒸馏水加热配置成相当于原生药12.24 g/kg,灌胃1 ml/kg,每日1次,连续14 d。结果发现联合治疗组RA大鼠PWTL、运动评分升高,破骨细胞分化数目、Shh、Gli1、Ptch1蛋白含量均降低(P < 0.05),说明电针联合中药浸膏治疗可通过调控Hedgehog信号显著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疼痛感,同时降低破骨细胞分化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3.4. 温针灸疗法

王丽华等[22]取RA大鼠的足三里穴、肾俞穴和悬钟穴进行温针灸治疗,刺激量以大鼠耐受为度,每日1次,共治疗21d。结果发现,温针灸组大鼠血清IgG、IgM、IgA含量和滑膜组织中VCAM-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与针刺组比较,温针灸组大鼠血清IgG、IgM、IgA含量和滑膜组织中VCAM-1表达水平降低幅度更明显(P < 0.05),表面温针灸可提高RA大鼠血清IgG、IgM和IgA的含量,抑制VCAM-1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从而调节RA大鼠的慢性炎症以改善关节损伤。

蔡国伟等[23]取RA大鼠的双侧足三里穴、肾俞穴和悬钟穴,针刺双侧穴位,针刺深度约5 mm,强度以大鼠耐受为度,艾灸用特制香烟型纯艾条离穴位2 cm处悬灸,每次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21 d。结果发现温针灸组大鼠关节肿胀明显改善,炎性因子IL-1β、IL-6和IL-8含量减少,SⅠRT1蛋白表达升高,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P < 0.05),说明温针灸能有效降低RA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调节关节滑膜组织SIRT1和NF-κB p65表达,从而改善RA关节炎性损伤。

田时志等[24]取RA大鼠的双侧足三里穴、悬钟穴和肾俞穴,针刺深度为5 mm,针刺强度以大鼠的耐受度为准,然后于针柄上包裹搓团的艾绒包,距离穴位2 cm,每3日1次,每次15 min,共治疗28d,结果发现温针灸组大鼠足部肿胀度明显改善,血清中IgG、IgA、IgM、IL-1以及TNF-α水平有所降低(P < 0.05),说明温针灸可通过降低RA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L-1、TNF-α水平的方式减轻RA大鼠的炎性反应,从而有效缓解大鼠足部肿胀,控制病情。

4. 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在不同针灸疗法对RA动物模型影响的研究中,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针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和技术支持。RA在中医学中属“痹病”范畴,多因外感或正气不足,导致风、寒、湿、热邪侵袭经络、肌肉,继而流注于关节之中,使得关节以及筋骨肌肉气血凝滞,发为弊病。针灸治疗RA具有显著的优势,治则以扶正祛邪为主。针灸干预RA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取用肾俞穴和足三里穴的频率最高。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肾之背俞穴,可扶助肾气,继而鼓舞人体正气,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为胃经合穴以及胃之下合穴,是强壮保健要穴,既可健益胃气,又可改善下肢及关节的肿胀疼痛。同时,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肾俞穴和足三里穴搭配使用,兼补先天与后天,体现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亦有较多研究者选用关元穴和悬钟穴,其中关元穴属任脉,为小肠之募穴、先天之气海,故可保健强身,固肾培元;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穴,既可局部改善下肢肿胀疼痛,又可行气补血,壮骨益髓,对RA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在现代实验分析中,针灸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清中致炎因子,如TNF-α、IL-1、IFN-γ等,并调节辅助型T细胞(Th1、Th2)与调节型T细胞的平衡,或抑制滑膜组织NF-κB通路的表达,从而缓解关节炎症,减轻下肢肿胀程度,改善关节损伤,控制病情进展。

不同的针灸疗法亦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毫针疗法以精准取穴和传统针刺手法为核心,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平衡发挥作用,但传统毫针疗法依赖于操作者的个人经验,且适宜的刺激强度难以标准量化,可能影响实验的重复性;艾灸疗法以温热刺激和药效渗透为特点,可调节细胞自噬和昼夜节律,但其热量传导的深度和均匀性难以精确控制,可能导致不同研究间疗效差异,且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烟雾及烟灰具有污染实验环境和烫伤实验动物的风险;电针疗法的优势在于频率、强度、波形等电刺激参数的标准化,从而在实验中可以实现精准干预,但其缺点同毫针疗法,即电针参数的选择多基于经验,缺乏跨研究的横向对比;温针灸疗法将传统针刺与艾灸疗法相结合,实现二者的双重作用,但操作流程较复杂,难以在大规模动物实验中推广。此外,不同针灸疗法干预RA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还存在一些普遍的不足之处,如取穴方案单一,难以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针灸参数标准化的缺失,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严谨性;针灸结合中药或针灸结合西药等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较少等。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后续的研究者应致力于针灸参数的标准化和优化,增加针药结合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等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同时拓宽研究视角,为针灸干预治疗RA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如肠–免疫–关节轴[25]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等[26],以期在不久的将来针灸治疗RA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普及。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范铭婕, 林龙飞, 汤如莹, 等. 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OL].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16.
https://doi.org/10.13422/j.cnki.syfjx.20250338
, 2025-05-08.
[2] 赵军一, 赵凤, 曲冰佳, 等. 1990-2019年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负担现状和趋势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2024, 41(3): 344-348+353.
[3] 王亿童, 潘晓阳, 刘江涛, 等.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 2023, 30(4): 20-24+29.
[4] 陈宏道, 丁一帆, 谢师旅, 等.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J]. 江西中医药, 2023, 54(4): 73-76.
[5] 王凯涛, 谭荃荃, 周凡琦, 等. 啮齿类动物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制备方法统计分析[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23(3): 123-126
[6] 江梦园, 闫敏, 李晓芳, 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 2023, 18(24): 3597-3602.
[7] 郭步伐, 杨杰, 彭启伦, 等. 天麻-附子祛风通络药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症大鼠的干预机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0, 32(5): 831-836.
[8] 陈浩, 何小女, 邓运明, 等. 温通止痛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阻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28(6): 77-80.
[9] 富丽萍, 李佳钰, 陆麒瑾, 等. 从炎症、凋亡与自噬评价Mtb诱导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动物模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28(23): 44-52.
[10] 杜中平, 赵宏艳, 肖诚, 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 14(2): 1384-1392.
[11] 王燕, 赵宏艳, 刘梅洁, 等. 类风湿关节炎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 9(9): 973-982.
[12] 李茜, 梁晓东, 曹永仓, 等. 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价[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1(5): 476-481.
[13] 刘金星, 胡琼, 丁宁, 等. 针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血清IL-4和TNF-α的影响[J]. 亚太传统医药, 2019, 15(3): 11-13.
[14] 文婷, 万先文, 武勇强, 等. 连续颊针治疗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65(1): 1-5.
[15] 彭传玉, 胡玲, 吴子建, 等. 针刺结合悬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1表达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12): 7310-7313.
[16] 郝锋, 刘磊, 桑佳佳, 等. 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自噬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20, 45(10): 793-798+811.
[17] 余明芳, 陈白露, 何欣玲, 等. 时辰艾灸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核心钟基因Clock、Bmal1表达与细胞焦亡的关系[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35): 5700-5706.
[18] 霍新慧, 李盼, 党欢, 等. 刺山柑结合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FN-γ/IL-4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 47(4): 183-186.
[19] 吴小丽, 贾文睿, 蒋海旭, 等. 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炎症因子TNF-α和IgM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23(8): 74-78.
[20] 刘梨, 龚志贤, 李鑫, 等. 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足趾滑膜组织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23, 34(4): 995-998.
[21] 王婵, 许明军, 左薇, 等. 电针联合中药浸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疼痛行为、破骨细胞分化及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23, 38(11): 643-648.
[22] 王丽华, 李静, 蔡国伟, 等. 温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及滑膜组织中VCAM-1的影响[J]. 河南中医, 2017, 37(9): 1570-1573.
[23] 蔡国伟, 李佳, 李静. 温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组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和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17, 42(5): 397-401.
[24] 田时志, 吴瑕, 周晓奇, 等. 温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L-1、TNF-α的影响[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7, 40(6): 18-21.
[25] 秦黄冠, 周刊, 付宇蕾, 等. 飞龙掌血醇提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肠-免疫-关节轴”中Th17/Treg平衡的影响[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3, 43(10): 1089-1094.
[26] 高星.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C]//山东针灸学会. 2025年山东针灸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青岛, 2025: 2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