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数字化与电商经济融合:浙江山区 海岛高质量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nd E-Commerce Economy: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Common Prosperity on Mountainous Islands in Zhejiang
DOI: 10.12677/ecl.2025.146204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潘司宇: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电商经济区域文化数字化共同富裕E-Commerce Economy Regional Culture Dig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摘要: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浙江山区海岛地区通过区域文化数字化与电商经济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兼具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共同富裕路径。本文以嵊泗县花鸟乡、松阳县等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通过数字化技术激活文化资源、构建电商生态的实践模式,提炼出“文化IP赋能–数字基建支撑–产业生态重构–制度协同保障”的系统化路径,为同类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the mountainous island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have explored a common prosperity path with both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nd e-commerce economy. This paper takes typical cases such as Huaniao Township and Songyang County in Shengsi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ir practical models of activating cultural resources and building e-commerce ecology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and extracts the systematic path of “cultural IP empowerment-digital infrastructure support-industrial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ve guarantee”,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paradigm for similar region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潘司宇. 区域文化数字化与电商经济融合:浙江山区 海岛高质量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6): 2739-2744.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62047

1. 引言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区域文化资源与电商经济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浙江山区海岛地区依托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数字化与电商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促进精神物质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当前实践中仍面临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数字技术适配性弱、产业链韧性欠缺等现实挑战。本文系统分析其通过文化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的实践路径,提炼可复制的经验范式,为同类地区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2. 区域文化数字化与电商经济融合的逻辑理论

2.1. 文化资本具有可转化性,实现文化符号到经济价值的跃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文化资本不仅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更能够实现经济富足基础上的精神满足。区域文化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往往受限于地理空间与传播渠道,其价值难以充分释放。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使文化资源从静态符号转变为可编码、可传播、可交易的数字资产,进而实现文化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是指将传统的产业经营和管理模式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等工具,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运营管理,并实现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3]。这一过程的核心理论逻辑在于:首先,实现文化要素的解构与重组。通过数字技术如3D建模、区块链存证对地方文化符号如方言、民俗、建筑进行标准化提取,形成可复用的文化数据单元。在数字经济中,数据被视为核心生产要素,各行业通过数据驱动,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4]。例如,嵊泗县将渔歌、船号子等非遗元素转化为数字音库,嵌入电商平台的背景音乐系统,实现文化符号的无感化传播。其次,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文化数字化并非简单的内容搬运,而是通过量化指标如用户停留时长、互动频率衡量文化IP的市场潜力。例如,松阳茶文化直播中,观众对制茶工艺讲解的完播率与茶叶复购率呈正相关,表明文化深度与商业价值呈正相关。

2.2. 电商经济具有空间重构效应,打破地理边际递减规律

传统山区海岛经济受制于中心–边缘结构,而电商经济通过以下机制重构产业空间逻辑:首先,交易成本的非线性下降。数字平台将实体市场的接触–谈判–履约链条简化为点击–支付–物流模式。以舟山海产品为例,传统层级分销需经多道中间商,流通成本占比很大,而直播电商直连产地与消费者,成本实现大量压缩,且溢价空间反增。其次,市场半径的指数级扩展。电商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消解地理距离的屏蔽效应。丽水山耕农产品通过抖音兴趣电商触达东北、西北等非传统销区,其市场覆盖半径从300公里扩展至2000公里,验证了数字渠道对物理距离的替代弹性。电商经济带来的空间重构效应不仅节约了成本,同时也在这一传播过程实现了文化的传递,提升了文化影响力,丰盈了文化接受群众的精神世界。

2.3. 实现技术–文化–经济的协同演化机制

这三者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反馈循环形成自增强系统。第一,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表达:AR、VR技术将单向文化展示升级为沉浸式体验。例如,舟山市花鸟岛虚拟渔民互动项目,游客通过穿戴设备参与传统捕鱼作业,其消费意愿较普通图文展示提升多倍。第二,文化内涵反哺技术应用:电商算法通过注入文化语义提升推荐精准度。景宁畲族服饰直播中,平台基于图腾纹样识别系统向民族爱好群体精准推送,转化率较通用算法提高较大比例。第三,经济收益支撑持续创新:文化溢价形成的超额利润反哺技术研发。岱山县将沙洋晒生直播利润的一部分投入方言语音AI开发,实现“商业收益–技术迭代–文化保存”的闭环。

3. 浙江山区海岛文化数字化与电商融合的创新实践经验

3.1. 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激活与价值释放

在浙江山区海岛的实践中,地域文化正通过数字化手段突破传统传播局限,实现从静态符号到动态流量的创造性转化。以嵊泗列岛为代表的海岛地区,通过深度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将渔村故事、海洋传说等非物质遗产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内容。当地创新性地运用增强现实技术,使游客通过移动终端扫描实体景观即可触发沉浸式文化体验,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文旅消费场景,更让传统文化获得了年轻群体的关注。在非遗保护领域,传统技艺的数字化记录与传播取得显著成效,匠人制作过程通过高清影像得以完整保存,并借助直播平台实现跨地域展示,既解决了技艺传承的时空限制,又为手工艺品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并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平台经济带来的产业要素重组已延伸至全产业链。当某类特色地域产品形成线上爆款后,会自然吸附包装设计、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配套服务商,形成模块化产业集群[5]

3.2. 电商经济生态的系统化构建与协同发展

山区海岛的电商发展已从早期的零散经营逐步转向体系化运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协同发展模式。在供应链整合方面,通过建立区域公共品牌和标准化体系,原本分散的农渔产品被赋予统一的质量标识与文化内涵,大幅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人才培养机制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面向当地居民的普及性培训,也有针对创业者的进阶指导,更有与专业机构合作的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尤为突出的是产业共同体模式的推广,将农户、合作社、电商企业等主体纳入统一的价值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优化。这种协同机制不仅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更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例如松阳创新打造茶产业协同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绿茶、红茶、白茶等多元茶类资源,构建了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3.3. 数字基础设施与政策体系的创新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为山区海岛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双重保障。在网络覆盖方面,通过实施通信网络升级工程,偏远地区的网络接入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为电商活动奠定了技术基础。智能物流体系的建设有效破解了地理阻隔带来的配送难题,冷藏仓储、共同配送等创新模式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在政策支持层面,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创业扶持等,为数字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跨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通过山海协作等政策工具,实现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这些制度创新不仅解决了当前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更为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4. 浙江山区海岛文化数字化与电商融合的现实挑战

4.1. 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面临多重瓶颈

首先,文化内涵开发浅层化。当前文化数字化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部分项目过度追求技术呈现而忽视文化深度。如某些非遗直播仅停留在技艺展示层面,未能系统传递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涵,导致文化传播呈现碎片化特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精神价值。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6],这表明电商直播还需进一步挖掘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形式,实现山区海岛人民的精神共富。其次,标准化建设的滞后性。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缺乏统一标准,各地数据格式互不兼容,形成信息孤岛。以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为例,不同机构采用的建模精度、元数据规范存在显著差异,阻碍了后续的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最后,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4.2. 电商生态脆弱性凸显

首先,供应链韧性不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生鲜农产品损耗率居高不下。如丽水庆元县的香菇产业因缺乏预冷设施,采摘后需露天堆放,部分鲜菇在运输至杭州、上海等市场时因高温变质,只能低价处理;温州泰顺县的高山蔬菜(如茭白、四季豆)因村级冷库不足,农户只能依赖传统泡沫箱 + 冰块运输,夏季损耗率较高;湖州安吉县的竹笋产业虽产量大,但部分偏远山区缺乏冷链分拣中心,导致鲜笋在长途运输中失水老化,影响口感,市场竞争力下降。冷链断链、仓储设施短缺等问题导致优质农渔产品难以保持最佳品质进入消费市场。丽水云和县的雪梨因缺乏气调保鲜库,只能在短期内集中上市,价格被中间商压低,而同期进口梨却能长期高价销售。其次,同质化竞争内卷。例如,2023年嵊泗、岱山、玉环三地同时推出海岛民宿直播季,产品高度相似(均主打“海景房 + 海鲜套餐”),最终引发价格战,降低了平均客房单价,利润率大幅压缩;丽水龙泉县的“高山避暑民宿”与庆元县的“森林氧吧民宿”目标客群重叠,均以“山景 + 农家菜”为核心卖点,缺乏差异化体验,导致客源分流;云和县的“云和雪梨”与龙泉市的“龙泉金观音”均主打生态种植,但因营销模式相似(如电商直播、果园采摘),未能形成独特记忆点。

4.3. 数字技术应用失衡

首先,技术“炫技”与需求错位。例如,丽水景宁畲族村落投入数十万元开发“元宇宙山歌剧场”,需佩戴VR设备体验。但因设备笨重、操作复杂,日均使用人数不足20人,项目运营3个月后被迫关闭;永嘉县古村落在芙蓉古村推行祠堂族谱区块链存证系统,但宗族活动仍坚持纸质族谱修订,系统维护成本远超传统档案保管方式,这种做法过度追求技术前沿性,忽视用户体验与场景适配性。其次,数字能力结构性失衡。例如,庆元县香菇种植户中,中老年群体仅有一小部分能独立操作电商后台,而年轻从业者占比较低,电商人才需求较大;仙居县杨梅电商的中老年种植户大部分依赖子女代发朋友圈销售,仅有部分中老年人掌握直播基础技能,全县杨梅合作社中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运营人员占比较低。这些案例反映出山区县数字化推进中存在的共性难题:技术方案的城市思维移植与农村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以及数字工具推广与人口结构之间的深层矛盾。

5. 浙江山区海岛文化数字化与电商融合的实践路径

5.1. 深化文化数字化内涵,避免浅层化开发

强化文化叙事,提升精神价值传播。在非遗直播、电商推广中融入历史背景、民俗故事,例如:畲族山歌直播可结合对歌习俗、民族迁徙历史讲解,增强文化感染力;传统手工艺电商如龙泉青瓷可增加匠人访谈、工艺演变史等内容,打造文化IP。鼓励“文化 + 旅游 + 电商”联动,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虚拟现实非遗工坊,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建立统一数字化标准,破除信息孤岛。由省级文旅部门牵头,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共享规范,确保各地数据兼容。推动跨区域文化数据库建设,例如整合浙南山区畲族文化、海岛渔文化资源,形成可交互的数字博物馆。

5.2. 提升电商生态韧性,破解供应链同质化难题

完善冷链物流与仓储设施。在山区县关键节点如庆元香菇产区、泰顺高山蔬菜基地建设预冷站、共享冷库,降低生鲜损耗;推广共同配送模式,整合县域物流资源,解决“最后一公里”成本高问题。推动差异化品牌建设,挖掘地域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嵊泗海岛民宿可突出渔家夜捕体验,与玉环礁石海岸摄影形成差异化卖点;云和雪梨可打造“千年贡梨”品牌故事,与龙泉金观音茶的“禅茶文化”形成互补;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如“丽水山耕”,统一品质标准,增强市场辨识度。发展订单农业与预售模式。通过电商平台提前对接消费者需求,减少集中上市导致的压价风险,如云和雪梨可开展“果树认养”预售;鼓励社区团购、会员制销售,稳定农产品销路。

5.3. 优化数字技术应用,避免“炫技”与能力断层

优先推广轻量化、低门槛工具。例如:用手机AR扫描替代VR头盔,让畲族服饰纹样通过扫码即可动态展示;开发语音操作的电商后台系统,方便中老年农户使用;建立“技术需求反馈机制”,让村民参与数字化项目设计,避免脱离实际。普及数字能力。开展银龄数字培训,针对中老年群体设计一对一辅导,如教会农户使用直播滤镜、订单打印;鼓励返乡青年、新乡贤成为数字带头人,组建村级电商互助小组。推动数字反哺与代际协作,引导年轻群体帮助父辈运营电商账号,形成“子女直播 + 父母供货”的家庭协作模式。政府可设立“家庭数字创业奖”,激励代际合作。

6. 结语

浙江山区海岛的文化数字化与电商融合,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也肩负着乡村振兴的经济重任。当前面临的挑战,本质上是技术、文化与人的协同问题。解决这些难题,不能仅靠单向的技术输入或政策扶持,而需构建一种“扎根式发展”模式——让数字化真正融入乡村肌理,成为村民可掌握、文化可延续、产业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基金项目

本文由2024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区域文化助力浙江山区(海岛)地区高质量共同富裕的模式建构和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4R406C087)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501, 505, 9.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3] 银元, 李晓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5): 182-186+193.
[4] 井翠清. 农村电商平台进销存系统设计方案研究[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5): 60-62.
[5] 王琦, 温志斌. 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 时代经贸, 2025, 22(4): 16-20.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1年5月20日) [N]. 光明日报, 202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