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青年亚文化正以灵活多变的姿态,与不同社会思潮深度融合,形成复杂多元的文化现象,持续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选择,并为青年奋斗精神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1]青年群体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最主要的群体,在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起对青年群体的认知和观念、情绪和情感,思维桎梏的关注,可以为培育青年群体奋斗精神提供支持和保障,从而逐渐减少青年亚文化对奋斗精神的削弱以及对奋斗精神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2. 青年亚文化与奋斗精神概述
2.1. 青年亚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规律
2.1.1. 青年亚文化的内涵
“亚文化”是社会成员为缓解阶层结构性矛盾,所形成的具有差异化、风格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与集体认同[2],它“与较小的参与群体、与年轻创新文化相关联,偶尔具有政治抵抗性和激进性并呈现自身的独立性”[3]。基于此,青年亚文化则是指,在特定文化环境下,青年群体借多元开放方式,以或消极或张扬的态度,展现独特思想、观念与行为风格,用以应对现实矛盾的文化形态[4],是青年群体创造性表达自我的文化实践,鲜活展现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
2.1.2. 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青年亚文化所代表的是青年群体的利益,消费性、娱乐性和颠覆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首先,青年亚文化具有消费性。在经济与科技推动的网络化时代,青年群体高度依赖网络进行自我表达。他们热衷于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为网络达人打榜集资,还不惜动用有限生活费支持偶像明星。这类狂热追星、盲目攀比以实现自我满足的行为,本质上是非理性消费。其次,青年亚文化具有娱乐性。网络时代下,青年群体形成专属交流模式,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语言等元素不断影响其尚不稳定的主流思维。比如,部分青年深陷网络游戏对战难以自控,追捧网络文学中女主光环设定,热衷“凡尔赛”“葛优躺”等网络热词。随着网络空间持续扩张,青年获得了更广阔的娱乐空间与话语主动权,网络不仅充实其闲暇生活,更成为他们缓解压力、展现个性的重要渠道,助力青年群体构建起独特的文化认同。最后,青年亚文化具有颠覆性。青年亚文化的颠覆性主要表现在与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思想和理念有着截然相反的理念。比如“佛系文化”“饭圈文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迅速在青年群体内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认同。这很容易使毫无涉世经验或涉世尚浅的青年对主流文化形成错误认知,从而不加辨别地将青年亚文化的所有内容全盘接受。
2.1.3. 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规律
青年亚文化的发展遵循从“仪式性抵抗”主流文化到与之共生融合的规律,这一演变受个体心理、社会压力、媒介技术和多元思潮的共同作用[5]。在抵抗期,作为边缘群体的青年以伯明翰学派理论为依据,通过创造独特的符号、仪式和习惯去表达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不满,像“朋克文化”、“嘻哈文化”便是对阶级压迫的反抗。到了调适期,面对社会压力,“佛系青年”用消极态度进行心理防御,此时网络媒介削弱了对抗性,“摆烂文化”、“饭圈文化”成为青年自我宣泄和情感寄托的出口。如今的融合期,亚文化为主流文化注入创新活力,修补文化裂隙,例如2021年春节晚会上的虚拟歌手、弹幕互动等就体现了青年亚文化宇主流文化的相互影响。在社会竞争压力与个体心理需求的驱使下,青年借亚文化获得群体认同与心灵慰藉,而数字媒介技术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更是加速了亚文化的传播与圈层化,催生新形态。总之,青年亚文化在“抵抗–调适–融合”的螺旋轨迹中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流文化不断繁荣。
2.2. 奋斗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2.2.1. 奋斗精神的内涵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6]。奋斗精神是个人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是不辱使命的精神气概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个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映了个人积极的价值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奋斗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担当者,其奋斗精神内在地体现为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坚忍不拔、奋勇争先的意志品质,敢于担当、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执着品格[7]。
2.2.2. 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发扬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不仅能够促进青年自由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塑造社会向上发展的积极氛围,更有助于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奋斗精神是促进青年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品质和优良传统。对青年进行奋斗精神教育,可以健全青年的品格,满足青年的主体需求,帮助青年实现人生价值。青年群体应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从而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磨砺意志品质、强化责任担当[8]。其次,奋斗精神是塑造社会向上发展的积极氛围的精神力量。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以自身的发展履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甘于奋斗、敢于奋斗、勇于奋斗,带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奋斗之风。最后,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青年作为勇立潮头的奋进者、攻坚克难的开拓者,要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与祖国繁荣昌盛同向而行,担起青年责任,完成青年使命,以奋斗之姿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2.3. 青年亚文化与奋斗精神的关系
青年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与奋斗精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消极的青年亚文化对奋斗精神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例如,“丧文化”所传达的消极情绪和逃避态度,“饭圈文化”所展现的过度狂热等,都是青年的自我否定与价值消解,这容易削弱其奋斗动力和意志,影响其对奋斗目标的追求。另一方面,积极的青年亚文化能够与奋斗精神相契合,助推奋斗精神的养成。比如,在“二次元文化”中,部分优秀作品借勇敢、坚持、团结等正能量价值观引发青年情感共鸣,激励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努力奋斗。然而,总体而言,当前青年亚文化的复杂性对奋斗精神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应对。
3.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奋斗精神教育面临的困境
3.1. 认知和观念偏差,抵制奋斗精神培育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青年群体倾向于寻找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而忽视反对观点的证据,从而出现认知和观念的偏差。其主要根源在于,青年群体构建起的社会现实,是基于自身主观感受,而非客观资讯。有些人之所以奋斗主要是怀揣着获得虚假成就感的目的,而非为了实现真正有意义的目标,这种虚假奋斗不仅是对内心中困难的逃避,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和文化风貌。青年群体认知和观念偏差必然导致个人发展受阻、心理问题滋生、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也必然会使他们认为奋斗并不是所求,“躺平”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从而认不清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地位,抵制奋斗精神培育。
3.2. 情绪和情感不稳,冲击奋斗精神培育
青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的产生来自青年的情绪和情感失衡。随着外来文化不断传播渗透,社会结构逐步变迁,价值观念持续更迭,青年人的情绪和情感愈发不稳定,这必然给青年心理带来极大影响[9]。青年群体的心理由于难以适应社会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与障碍,很多人在面对现实中则表现出情绪低迷,精神不振,忽略了奋斗精神的重要性,这无疑冲击了奋斗精神教育。在青年不良亚文化背景下,初入职场的青年人,在复杂人际关系网中挣扎的青年人,尤其是没有背景和资源靠自己双手打拼的青年人,肯定会遭遇很多的不公,憋屈,挫折。即使意志再坚强,内心再强大,人毕竟是血肉之躯,是情感动物,很容易出现情绪崩溃,这种情绪崩溃必然使奋斗精神意识在青年群体中慢慢淡化,冲击奋斗精神教育。
3.3. 思维模式桎梏,阻碍奋斗精神培育
思维桎梏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造成的,对后续的活动或思考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性。过度的依赖这种定势会在环境发生变化时,限制人们的思维,阻碍人们从新的角度或用新的方法思考问题。青年不良亚文化的出现,使青年群体对急速变革的社会不太适应或消极适应,致使他们持有偏激、固执和极度偏见,边缘化思维方式严重阻碍了奋斗精神的传播,进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奋斗精神教育。思维桎梏者通常对其他观点缺乏容忍性,将自己的观点视为唯一正确的真理,拒绝接受其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常常导致争议和冲突,所以一些青年群体视奋斗为困苦,宁愿选择躺平。
4.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奋斗精神教育破解困境的对策
4.1. 认知和观念修正,立足马克思主义奋斗观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奋斗观强调,奋斗目标不应该局限于个人利益的实现,而应该将个人目标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创造价值,摆脱认知偏差。青年群体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身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将个人奋斗融入集体奋斗,从而成为堪当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斗精神培育的关键在于使青年群体能够以主流文化为导向,坚定自身信念,深知奋斗的意义,做到脚踏实地,才能在青年亚文化的冲击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修正认知和观念,保持坚强定力,为青年群体的奋斗精神培育注入一剂强心针,激发其奋斗精神,把握奋斗精神教育的主方向。
4.2. 优化情绪自控,树立积极向上的青年奋斗观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通过找自己的情绪解压方式;适当放缓脚步给自己放松的时间和空间;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给自己设定目标,找到人生的动力和方向等措施优化情绪自控。青年群体情绪多变,面对外界压力,应剖析自身情绪产生根源,以理性思维审视,及时调整自身的情绪,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积极心态是青年奋斗观的核心燃料,所以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应当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始终保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斗争信念与坚定精神,以自信自强、临难不避的精气神直面困难挑战,涵养正确的青年奋斗观,摒弃“躺平”“佛系”的青年不良亚文化,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实现自我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为人生的画板渲染出灿烂的色彩。
4.3. 突破思维桎梏,寻找青年亚文化与奋斗精神教育结合的机会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青年群体应当突破思维桎梏,培养批判性思维,寻找亚文化与奋斗精神教育结合的机会,做到善于思考问题的多面性,放下固定观念,树立积极正确的奋斗观,从多个角度思考奋斗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启发式思维,运用各种启发式方法,来解决思维桎梏带来的影响奋斗精神教育的问题并做出决策。寻找青年亚文化与奋斗精神教育的结合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打破刻板印象,深入剖析青年亚文化,发现其与奋斗精神教育在本质上的深层关联;第二,创新教育载体,融入亚文化元素,使奋斗精神教育摆脱枯燥乏味,以更鲜活、生动的形象走进青年群体;第三,构建青年亚文化群体与奋斗精神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平台,在群体内部形成积极的奋斗文化氛围,实现亚文化与奋斗精神教育的双向促进与共同发展。
5. 结语
总之,青年亚文化正冲击着青年群体的奋斗精神,由此带来的认知和观念偏差、情绪和情感不稳和思维模式桎梏也正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力量和精神劲头。要深刻思考青年亚文化给奋斗精神教育带来的现实困境,从修正认知和观念偏差、优化情绪自控和突破思维桎梏,寻找青年亚文化与奋斗精神教育结合的机会的对策中,充分发掘奋斗精神,从而使青年群体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脚踏实地,勇毅前行,全身心地继续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之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