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作为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瓷类项目[1],于2015年跻身浙江省十大历史经典产业,是龙泉市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与经济名片。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龙泉青瓷产业也不例外,其发展桎梏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受地缘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当地青年创业人才在引进、培育和留存方面存在诸多困境。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政策框架,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举措,强化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的协同联动。在此宏观政策导向下,深入研究龙泉青瓷产业与青创人才协同发展问题,不仅有助于推动龙泉青瓷产业振兴,也为传统产业与青年创新人才协同发展提供实践范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有研究与研究方法
2.1. 现有研究
陶瓷是一种文化与工艺相结合的现代化产业[2],陶瓷产业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需要具备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的人才来挖掘和发扬其文化价值。在工艺技术层面,从原料加工、成型、装饰到烧成等各个环节,均对专业技术人才有着严格的要求。无论是精通传统技法的能工巧匠,还是掌握先进技术的科研人员,都在产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市场的日益细分,从基础生产岗位到高端管理、研发、设计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共同构建起支撑陶瓷产业持续发展的人力架构,以满足其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的复杂需求,进而推动陶瓷产业稳步前行,实现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协同增长。可以看出,我国陶瓷产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和多层次性等特点。
从宏观的视角审视国内主要陶瓷产区在人才的“引、留、育”方面的实践路径,可以发现当前已形成若干行之有效的对策体系,涵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政府政策驱动、政产学研用协同整合以及优化人才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等关键领域,各项举措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陶瓷产业的人才生态体系。首先,产教融合作为陶瓷行业人才培育的核心渠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与此同时,诸多学者也着重强调了强化陶瓷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4]。在政策维度,李民招等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主要陶瓷产区虽已逐步构建起政策体系,但各产区之间完善程度参差不齐,在岗位薪酬、税收优惠、居留政策、出入境便利等关乎人才切身利益与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政策关注度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策对人才的吸引[5]。再者,王筠针对景德镇开展的人才引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个人职业发展受限以及福利待遇欠佳成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要诱因,而生活压力与交通便捷性则是影响人才引入与留存的关键因素,这为陶瓷产区精准优化人才环境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参考依[6]。袁洁认为各地政府对陶瓷人才的扶持与管理事务,有效推动了青年优秀人才服务本地产业发展,并且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意集市之间呈现出显著的互促共进关系,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多元平台[7]。黄弘等学者以景德镇为典型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的全新视角,强调精准匹配对于提升人才效能、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意义[8]。这些研究成果都给龙泉青瓷青创人才的“引、留、育”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借鉴方向。
产业–人才耦合是指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协同关系[9]。通常,现有的耦合机制指的是人才为产业提供人力与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吸引人才集聚,双方通过产教融合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动态适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会对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产生需求,而人才的集聚和发展又会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适配,以实现共同发展。因此,从产业–人才系统耦合视角出发,探索龙泉青瓷产业与青创人才协同发展路径迫在眉睫。
2.2. 研究方法
课题组综合运用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调研方法,走访龙泉本地企业、学校和青创工作室,同时赴景德镇陶瓷产业平台、各大青创孵化基地、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等多地进行考察。其中,为了解龙泉青年创业团队现状,实地走访皿灵工艺品设计工作室、大森陶瓷工作室等近30家青创工作室;为深入了解龙泉青瓷产业现状,走访调研圆德瓷业有限公司、玉德青瓷有限公司等50余家龙泉青瓷企业;为学习借鉴国内先进产瓷区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赴景德镇相关平台基地、高校进行实地调研。此外,青瓷产业发展现状以龙泉官方发布的产业数据为主要参考,全面剖析产业及青创群体发展现状、挖掘深层问题。
3. 龙泉青瓷产业与青创人才发展现状
3.1. 产业与人才基本情况
龙泉青瓷产业历史底蕴深厚,距今已有1700多年,凭借“哥窑”“弟窑”两大特色工艺体系,在国内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识和产业基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2015年,龙泉青瓷被列入浙江省十大历史经典产业名录。截至目前,青瓷行业共有市场主体2957家,青瓷宝剑混合经营1744家,青瓷企业498家,青瓷宝剑混合经营390家,规上企业5家,限上企业(个体户) 26家,青瓷宝剑从业人员共3万余人。近年来,通过搭建多级平台、实施组合政策、优化营商氛围、渠道拓展和跨界融合等多项举措,2024年,青瓷产业增加值达8.22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剑瓷产业总增加值的67.5% [10],产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青创人才发展方面,青年人才是推动城市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创业人才更是驱动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的强劲引擎。龙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于2021年率先提出“打造青春品质城市”的战略构想,并出台《青年创业创新政策十二条》、“龙青回归”“龙漂涌入”等系列举措。截至2025年4月,龙泉市引进青创团队1200余支,来自全国24个省。2022~2025年一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17,624户,青年占比60.32%,青年发展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列[11]-[13]。从已入驻的青创团队类型来看,陶瓷类团队占比最高,覆盖生产销售、设计制作、技艺创新等核心领域,部分团队依托电商直播平台实现推广与销售增长,凸显新兴渠道作用;文化创意类团队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品牌营销及非遗短视频传播,推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与产业升级,形成陶瓷主业与文创副业协同发展格局。学历层次上,团队呈现高学历、多学科融合特征,本科及以上学历(含硕士)占比较高,汇聚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校艺术设计、陶瓷、经济、传播等多学科背景人才,同时融合非遗传承人、陶瓷设计师及技术融合人才,兼具行业经验与创新能力。团队规模以1~3人小团队为主,男性占比偏高,女性在电商直播、文创领域表现突出,形成专业互补的年轻化创业群体。
3.2. 景德镇调研启示
调研组赴江西景德镇3大创业集聚区(陶溪川文创园、雕塑瓷厂创客空间、乐天陶社集聚区)及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实地调研,与30余家商户深度访谈发现,这座地理区位并无显著优势的城市,以陶瓷产业为核心构建“政策赋能–载体支撑–市场激活–人才反哺”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形成极具特色的创业友好生态,在陶瓷产业升级、青年人才培育及文旅融合领域成效显著。其创业环境呈现三方面核心特征:政策维度聚焦创业生态构建,涵盖产业链配套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创业培训及人才引进;市场维度打造多元孵化载体与立体营销网络;人才维度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典型调研点实践成效。从市场响应机制看,在市场响应机制建设中,景德镇形成三类特色孵化载体:一是政府主导型平台(如陶溪川文创园)2025年上半年营业额超千万元,创客月均收入6000元以上,提供标准化创业服务;二是企业运营型平台(如乐天市集)实行摊主筛选与门票制,原创作品占比达98%,保障创意产品品质;三是校企合作型平台(如陶大青年集)月均客流量3万人次,聚焦大学生创意实践,搭建“校园创意–市场验证”转化通道。营销体系构建四级市场矩阵:高端交易平台“春秋大集”(年交易额超2亿元)、专业原创市集“乐天市集”、校园实践平台“陶大青年集”、非遗体验空间“雕塑瓷厂创客空间”,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从创意试错到商业转化的全周期场景。人才培养方面,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创新“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校企合作模式,建设3个校内实践平台(陶瓷制造实训工坊、中德工业4.0智能制造基地等)与4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陶溪川文创街区、御窑厂遗址公园等),实现“引企入校、校企共育”,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即具备独立创业能力,从源头保障“学用结合”的高转化率。
创业生态优势成因分析。景德镇青年创业环境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全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千年陶瓷产业积淀形成原料加工、成型、烧制、销售完整链条,创业者无需自建产线,可通过本地工坊完成生产环节,依托文创街区实现销售,显著降低创业门槛;二是产业集群协同效应:超2.5万名创客集聚陶溪川等街区,国际陶艺展、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意迭代,中国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全链条数据,提升产业协同效率;三是政策服务集成创新:政府推出“景漂贷”“电商贷”等金融产品,提供免费办公场地、设计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站式服务,配套“景德镇制”品牌授权机制,缓解创业者资金与品牌建设压力。
经调研总结认为,景德镇的创业优势本质在于构建“产业集群驱动的创业生态系统”,通过成熟的专业化分工、强大的集群协同效应和精准的政策赋能,形成“创意转化–市场验证–商业落地”的高效路径。同时,浓厚的陶艺文化氛围、高频的国际交流活动、特色鲜明的陶瓷教育体系及包容开放的城市特质,为青年创意提供了自由生长的土壤,实现了传统产业与青年创业的深度耦合。
4. 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资料梳理与总结来看,龙泉青创人才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4.1. 产业集群驱动的创业生态系统不完善导致创业成本和难度增加
尽管龙泉青瓷产业取得进展,但仍存在产业链分散、标准化不足、创新与品牌意识薄弱、产品同质化及销售渠道受限等问题,集中体现为产业链呈点状分布、缺乏模块化分工网络,直接导致青年人才引育受阻:一是生产环节碎片化,原料标准化不足、窑炉温控依赖经验等问题,迫使青年创业者需亲自协调原料供应、生产制造等多个环节,既增加实践成本,又导致其缺乏全链条实践锻炼机会,面临就业岗位选择有限、成长空间受限等问题;二是创意转化成本高,龙泉青年创业者需自行寻找分散工坊合作,对比景德镇的高效资源对接平台,不仅时间成本高,还因标准化生产不足(如日用瓷易碎、成本高等未解决)导致创新设计难以规模化生产,加剧成果转化困难;三是人才协作存在壁垒,本地工匠多以家庭作坊经营,跨领域合作意愿低,制约“创意 + 技术 + 营销”协同创新,使青年人才面临技能提升渠道不足、职业发展路径狭窄及市场价值难以实现等挑战,影响其在当地长期稳定发展。
4.2. 本地青瓷行业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导致技术协作断层和设计理念冲突
目前来看,龙泉本地青瓷从业者普遍存在路径依赖,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形成文化惯性,导致青年创业者在尝试新技术、新设计时面临隐性排斥。例如,青年设计师若提出釉色配方改良或器型创新,可能被视为“不伦不类”。这种保守心态直接导致两大障碍:一方面是技术协作断层,传统工匠对数字化窑炉、3D打印等新技术接受度低,青年创业者难以找到匹配的生产合作伙伴。例如,龙泉虽引入3D打印技术,但仅服务于文创产品开发,尚未渗透到主流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是设计理念冲突,本地市场长期以传统艺术瓷为主导,青年创业者若尝试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青瓷,可能遭遇“非正统”质疑,需耗费额外精力说服合作方。
总的来看,龙泉青瓷行业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本质,是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系统性矛盾的集中体现。青年创业者的困境不仅源于技术、资金等“硬约束”,更受制于文化惯性、协作网络、市场认知等“软壁垒”。
4.3. 本地企业与青年创业者交流不足,导致产业需求与创新供给脱节、传统技艺传承断层
本地企业与青年创业者交流不足,原因包括:一是代际认知差异,本地从业者注重“师承正统”,青年创业者倾向打破传统,双方沟通存在“颗粒度”错位,导致传统工匠难以理解青创团队的创新技术价值,青年创业者也难以精准把握企业的实际产品升级需求,形成供需信息断层;二是地域文化封闭性,部分本地从业者对“外来创意”持观望态度,缺乏如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艺展的开放性交流平台,“龙漂”创业者难以融入行业网络,企业与青创团队彼此缺乏了解渠道,加剧信息不对称;三是文化节奏矛盾,传统青瓷“十年磨一剑”的慢工模式与青年创业者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冲突,导致本地供应链响应产品创新效率迟缓,双方在技术对接、服务匹配中因沟通频率与反馈机制差异造成资源匹配错位,浪费潜在合作机会。这种交流不足与信息不对称,阻碍青创团队技术成果转化,限制本地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升级,成为产业协同创新的瓶颈。
4.4. 销售渠道单一、资源不足导致留才受阻
龙泉青创团队面临销售渠道单一、线上营销能力不足等系统性瓶颈,本质是地域市场特性与团队能力的不匹配:外部受限于龙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文旅宣传滞后及电商冲击,本地C端游客流量不足、B端客户集中,传统线下渠道覆盖有限,线上仅靠简单网店支撑,缺乏有效运营策略,导致流量与订单量双低;内部因团队普遍缺乏企业管理、融资及市场推广经验,尤其“龙漂团队与本地资源融合度低,客户资源依赖过往积累,产品设计与本地市场偏好存在差异,如某新成立陶艺团队因不了解本地需求导致创意作品滞销、资金困境,加剧销路受阻、盈利困难局面。
4.5. 以才引才成效不明显导致青年人才集聚不足、创新活力匮乏
具体来看,可能的原因包括:一是供需对接机制不畅,人才引进精准度不足。短期实习制度导致青年人才接触行业时间过短,对本地产业链痛点(如原料标准化缺失、生产协作效率低)认知有限,同时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存在错位(如学校侧重创意设计,企业亟需市场化运营人才),致使引进的创业团队难以适配产业实际需求。例如,某企业引入的外地创意设计团队因实习期间未深入了解本地生产局限,正式合作后因产品落地难度与待遇预期落差陆续离职,造成创新项目“落地即夭折”。二是产业生态与文化壁垒制约人才融入留存。本地传统工匠“师承正统”的理念与青年创业者“打破传统、快速迭代”的思维存在代际认知差异,跨领域协作意愿低,加之地域文化相对封闭,“龙漂”团队难以高效融入行业网络获取资源,加剧其在创业初期因销售渠道单一、经济压力大、职业规划与地域发展不匹配而出现成员流失,如部分团队因线下客源稀少、线上运营能力不足陷入生存困境,核心成员为寻求更成熟的创业生态选择离开。三是政策支持与职业发展生态尚未形成正向循环。现有政策对“以才引才”的激励(如创业补贴、资源对接)未精准解决青年人才在产业链协作、创新成果转化等核心痛点,且龙泉青瓷产业在标准化生产、电商营销等领域的配套资源不足,导致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显著,既有的存量人才因自身发展受限难以发挥“引才标杆”作用,更难通过口碑效应或项目合作吸引增量人才。
这种现象直接导致青年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不仅造成龙泉青瓷产业在设计创新、品牌运营等领域的年轻化动力匮乏,延缓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接轨的进程,更可能因人才断层削弱区域创新活力,加剧与景德镇等成熟产区的竞争力差距,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
4.6. 龙泉本地学生留龙就业创业意向低导致本土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创新乏力
龙泉本地陶艺及相关专业职校学生留龙意向低,本质是地域发展条件与青年职业预期长期错配:一是经济回报与职业发展空间双重制约,龙泉青瓷产业传统工艺岗位薪资低于一线城市(如拉坯工初期月收入不足4000元,景德镇可达8000元以上),学艺周期长、晋升通道窄,且企业数字化转型滞后,电商运营、文创设计等新兴岗位稀缺,具备现代设计能力的毕业生被迫外流;二是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失衡,龙泉职校陶艺专业课程以传统工艺为主,缺乏产品研发等核心环节实践,部分学生受“青瓷产业 = 传统手工业”刻板印象影响,倾向选择“更现代”职业;三是创业生态与生活配套存在多维短板,青年创业者面临创业资源匮乏(如标准化泥料、共享窑炉等设施不完善)、市场渠道单一、生活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5. 协同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龙泉青瓷产业与青创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实现两者的协同共进,推动产业振兴,特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协同发展策略。
5.1. 构建全链条产业协作生态,让青年创业与青瓷产业集群共生长
一是开发“青瓷产业创新服务”小程序,整合三大核心功能:上游原料供应,以小批量个性化分销模式供青创团队选购泥料、釉料,联合质检中心提供成分检测与配方优化;中游智能生产,布局共享窑炉、3D打印中心、质检实验室,支持APP预约低价使用;下游市场对接,搭建线上创意集市等国内外平台,形成“创意–生产–销售”全链条闭环。二是推行“产业导师制 + 项目孵化”双轮驱动,选拔资深工匠、企业高管、研究院教授担任导师,每人每年带1~2个青创项目,深度参与产品研发与工艺改良。成功孵化项目获政府配套资金,次年增加资源分配。例如企业以开发青瓷茶具旅行套装为题,指导本地学生或青创团队孵化项目,通过企业渠道快速推向市场,实现传统工艺与青年创意价值双转化。
5.2. 破解创新文化壁垒,打造“传统工艺活化 + 青年创意赋能”双引擎
一是整合市青瓷研究所、青年行业协会及研究院资源,联合高校、青创代表制定《龙泉青瓷创新发展白皮书》,明确“传统技艺保护目录”与“创新技术应用清单”。允许青年团队在核心釉料配方不变的前提下,运用数字釉彩技术开发渐变釉色,既守工艺底线又释放创新空间。配套设立创新容错机制,对未成功探索项目给予研发补贴,降低试错成本。二是打造“青瓷创想季”系列活动:举办国际青年陶艺展,邀请景德镇、德化及海外设计师参展,设“传统工艺创新奖”,获奖作品纳入本地企业量产;开设工匠创客工作坊,每月组织传统工匠与青创团队联合创作,如将“跳刀纹”技艺融入服饰首饰设计,开发“传统技法 + 现代用途”产品;举办创新成果拍卖会,限量版作品推向高端市场,拍卖收入按比例反哺传统工艺保护基金,形成“创意反哺传统”循环。
5.3. 搭建立体化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需求与青年创意精准对接
一是建立龙泉青瓷产业供需数字化平台,设置三大功能模块:需求发布模块,企业可发布“釉料耐温性提升”等技术需求,青创团队在线接单,中标项目获政府补贴;人才地图标注工匠技艺与青创能力,实现智能匹配;政策超市整合补贴、奖励等政策,自动生成个性化政策包推送给适配主体。二是设立“青瓷创新需求对接”临时摊位,每月组织企业与青创人才现场交流,设置三大功能区:路演对接区开展“企业需求–创客方案”双路演,推动合作项目孵化;样品实验室配备制瓷设备,支持联合打样;跨界沙龙区举办“传统工艺 + 数字营销”等主题活动,邀请网红主播等行业外专家分享趋势,助力跨领域合作。
5.4. 拓展“线上线下融合 + 文旅赋能”渠道,让青年创业反哺产业品牌升级
一是打造“青瓷新消费矩阵”,开发三大产品线:国潮文创,支持青创团队与故宫文创等IP合作,设计“青瓷盲盒”等跨界产品,通过抖音、小红书触达Z世代;高端定制,推出“匠人联名款”,提供器型、釉色定制服务;体验式消费,在景区建“青瓷创客工坊”,游客参与拉坯体验,作品烧制后快递到家,扫码关注转化线上粉丝。二是推进特色产业跨界联动,深耕宝剑、竹木、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开发“青瓷+”产品:历史经典跨界打造“青瓷宝剑”文化标签;工艺跨界推出青瓷竹制茶具;品类跨界开发青瓷封装农产品;技术跨界引入3D打印开发智能青瓷产品,构建“大龙泉”协同发展生态。
5.5. 完善“以才引才”生态链,形成青年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螺旋上升效应
一是实施“青创星链计划”,培育三类标杆:创业先锋,年营收超500万元团队享“城市合伙人”政策,创始人纳入引才顾问库;技术尖兵,评选“创新青年工匠”支持研学,要求带徒3名以上,徒弟创业成功获奖励;文化传播大使,选拔平台粉丝超10万团队,资助拍摄创业vlog,优质内容获补贴,吸引同类人才关注。二是建立“产业需求导向引才机制”,编制急需人才目录,重点引进3D建模、跨境电商等稀缺人才。在高校设“青创奖学金”,获奖者需实习3个月,留任率50%以上高校成“人才培育基地”,获专项经费,形成“引进一团队、带动一领域”乘数效应。
5.6. 激活本土人才“源头活水”,培育“知根知底 + 创新敢闯”的在地创业力量
一是打造“定向培养 + 本土创业”闭环,职业院校推行“三对接”改革:专业对接产业需求,增设电商运营、材料工程专业,企业骨干任50%专业课教师;实训对接生产现场,学生完成全流程实操,毕业提交创业方案;就业政策对接创业需求,设“本土人才创业启动金”,加码留龙创业激励。二是建设“青瓷青年生态圈”:社交场景每月举办“创客夜话”,促创业者、工匠、文旅从业者碰撞“青瓷 + 民宿”“青瓷 + 研学”等创意;价值认同设“青年工匠奖”,留龙满5年且贡献突出者获称号,作品纳入政府采购,地标展示创业故事,培育本土建设者。
6. 结语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龙泉青瓷产业与青创人才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产业与人才的协同发展是龙泉青瓷产业振兴的关键,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加强交流合作、优化人才政策等措施,有望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然而,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策略实施效果,不断优化协同发展模式,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经验。
基金项目
2024年浙江省社科规划“社科赋能行动”专项课题拟预立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