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校园氛围感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访谈研究
An Interview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Atmospher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ss.2025.14653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秦 燕: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学生处,四川 德阳;赵小军*, 蔡梦云, 张文静, 陈保卫: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关键词: 校园氛围感知攻击行为高职生 Campus Atmosphere Perception Aggressive Behav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通过对高职学生开展的结构化访谈,本文深入地了解了高职学生的攻击行为情况,同时分析了高职生校园氛围感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基于20名高职学生的正式访谈结果,采用Nvivo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三级编码、词频分析及其项目分析图的质化分析。对校园内各种现象以及规定等的感受、社会支持和攻击行为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该研究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提供了管理策略方面的有益借鉴。
Abstract: Through 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learned about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atmospher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 formal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with 20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Nvivo qualitative analysis software was used to conduct Three-level coding of content,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tem analysis graph.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lings of various phenomena and regulations on campus, social suppor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This study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秦燕, 赵小军, 蔡梦云, 张文静, 陈保卫. 高职生校园氛围感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访谈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6): 526-53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6536

1. 引言

攻击行为是指经常性的、有意伤害或挑衅别人的行为[1]。对于攻击行为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种是基于研究动物的攻击性提出的,该研究认为人和动物的攻击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观点认为行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或者逃避远离的冲动,才可以称之为攻击行为。第二种是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重要来源。第三种是从行为结果出发的界定,只要在结果上让他人受到伤害的行为,即界定为攻击行为。最后一种是基于意图的分析,只要施加行为的人属于有意并且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即可视为攻击行为。根据攻击产生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为敌意、愤怒、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四个方面。有研究者将语言攻击变成了替代攻击,也有学者根据个体网络行为编制了网络攻击行为问卷[2] [3]

学校是孩子离开家庭之后成长的第二摇篮,也是其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地方,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具有心智不成熟、意志不坚定等特点,使得这一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校氛围譬如优秀的校园文化、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序的教学制度、和谐的同伴交往无疑会给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而在职高、技校等校园内,其学校氛围不够完善充盈,导致部分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出现厌学情绪等;自律意识不够,攻击行为事件发生较多;学生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意志消沉;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4]

引发个体产生攻击行为的因素主要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类。依据一般攻击模型,早期攻击行为的形成会受到个体、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5]-[7]。首先,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预测攻击行为的预测源主要包括个体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以及个体的应对机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就是重要的变量[8]。因此,提高个体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弹性,可有效防止其攻击行为的发生[9] [10]。领悟社会支持作为个体重要的弹性资源,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当个体感知到可利用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就越能够促进积极人格的发展,并最终减少攻击行为水平[1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心理功能起到预测作用,可以直接影响行为,同时还可以通过影响认知、情感等因素间接影响行为,对个体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2]。其次,对于儿童来说,主要社会环境涉及家庭和学校。家庭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父母社会地位等也是重要影响变量[13] [14]。有关高职学生攻击行为的多因素分析研究表明,不良饮食行为、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是高职学生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15]。而学校层面,前人的研究发现,班级氛围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有助于改善学生对暴力行为的态度,最终减少暴力行为[16];此外,学生或老师对整个班级社会心理氛围以及对校园道德氛围的感知(即对校园内各种现象以及规定等的感受)也是致使个体攻击行为产生的因素[17] [18]。学生对学校氛围的感知情况可以导致部分心理问题的产生,我们不能低估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力。因此,探讨个体攻击行为在校园环境变量影响下个体心理特征所起的作用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此类研究可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提供管理策略方面的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对前期研究的攻击行为问卷(采用由Buss和Perry编制的,国内研究人员修订后的攻击行为量表[19] [20])得分较高的被试进行了筛选。共选取23名攻击行为测评得分高于55分的学生进行访谈。3名高职学生作为预访谈对象,其余20名高职学生进行正式访谈。该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身体健康,无精神方面的疾病。

2.2. 研究工具

访谈提纲:访谈所使用的工具为自编的访谈提纲,共设置了11个访谈问题。例如,您觉得目前所处学校带给您的感受如何?比如学校里的老师、班级同学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可以举例谈谈吗?

NVivo11.0软件:该软件属于质性分析软件的一种。基于定性研究方法,软件可对文字、图像、音频等内容进行质性分析,更加直观地构建相关问题。

2.3. 研究程序

首先,开展预访谈。基于研究目的,在文献查阅基础上编制结构性访谈提纲,进行预访谈,为后期正式访谈做准备。其次,进行正式访谈。以电话访谈形式开展研究。本研究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单次访谈约15分钟。访谈前对注意事项、保密协议、录音许可问题予以了详细说明,并征得同意。有些项目进行必要的追问,以深入收集更多资料。

2.4. 数据处理

将访谈录音材料进行文字转录,采用Nvivo11.0软件对研究被试的回答情况进行三级编码、词频分析,并绘制项目分析图。

3. 结果

3.1. 编码结果

首先,将转录后的文本输入NVivo11.0,对文本进行编码最终形成32个开放式编码节点(见表1)。对开放式编码进行整理,建构主轴编码(见表2)。进一步归纳整合主轴编码,建构核心编码(见表3),涉及校园氛围感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攻击行为。

Table 1. Examples of open coding

1. 开放式编码示例

序号

原始文本

初级编码

1

整体学校,我感觉是比较好的,因为它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老师也挺好的,有不懂的问题他们会耐心地解决问题。

校园氛围感知较好

2

目前我是22航海学院,航海一班的同学,我们导员对我们班特别好,为我们做了很多便利事。

教师支持

3

同学、舍友之间也挺好的,她们都经常帮助我。

同学支持

4

感觉挺合理的,比如学校的课程安排,会让我们参与制定,一周有合理时间的课,也有许多空余的课余时间,学习和娱乐两者不冲突。

自主性机会

5

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应该没什么影响。

校园氛围感知不影响领悟社会支持

6

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正向的影响吧,如果个体所处的校园环境舒适和谐,那么个体会形成更加积极的认知,也能更好地识别来自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校园氛围感知与领悟社会支持的正向关系

7

可能是一种负向的影响,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校园氛围感知与领悟社会支持的负向关系

8

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过我很有自信,比如文化方面,但是在这个环境下真不好改变。

校园氛围感知影响攻击行为

9

没有什么影响,平时和他们打交道少,我们专业男生少,也就是平时在路上会碰到一些男生,从他们的谈话讨论之中我就觉得不怎么样。

校园氛围感知不影响攻击行为

10

我觉得不怎么样,学生被学校排除在一切活动之外,老师上课敷衍了事,同学之间漠不关心,所以我基本上都是独来独往的。

校园氛围感知较差

Table 2. Spindle coding results

2. 主轴编码结果

编号

参考点

初级编码

所在主题

J4、J9、J16、J17

5

校园氛围感知较高

校园氛围感知高

J10、J11、J13

4

教师支持

校园氛围感知高

J9、J11、J18、J20

6

同学支持

校园氛围感知高

J9、J19

3

自主性机会

校园氛围感知高

J4、J9、J11、J13

5

校园氛围感知不影响领悟社会支持

校园氛围感知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

J1、J7、J10、J12、J14、J17、J18、J19、J20

11

校园氛围感知与领悟社会支持的正向关系

校园氛围感知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

J7

1

校园氛围感知与领悟社会支持的负向关系

校园氛围感知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

J2、J3、J5、J6、J7、J8、J13、J15、J17、J18、J19、

14

校园氛围感知影响攻击行为

校园氛围感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J1、J11、J16

3

校园氛围感知不影响攻击行为

校园氛围感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J1、J2、J3、J5、J6、J7、J8、J12、J14、J15

15

校园氛围感知较差

校园氛围感知低

J1、J3、J5、J6、J7、J10

8

表达快乐/自豪效能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表现

J4、J5、J8、J11、J15

6

调节生气/愤怒效能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表现

J9、J17

5

调节痛苦/沮丧效能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表现

J2、J8、J13、J18

4

管理内疚/羞耻效能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表现

Table 3. Core coding results

3. 核心编码结果

核心编码

主轴编码

校园氛围感知

校园氛围感知低

校园氛围感知高

校园氛围感知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

校园氛围感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表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领悟社会支持

领悟社会支持的表现

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领悟社会支持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高

攻击行为低

3.2. 词频分析结果

对研究内容的编码结果进行词频分析,制作词云图(见图1)。根据词频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氛围”一词提的最多,“学校”、“老师”、“同学”、“环境”等词出现频率也较多,体现出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心智不稳定等特点,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积极”、“消极”、“不好”等词出现的数量也较多。“情绪”“支持”出现的次数大于10次,且“情绪”出现次数更多,一方面表明学生的回答切合所问的情绪相关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Figure 1. Word cloud image

1. 词云图

3.3. 项目分析图

根据研究中设置的编码建立的节点,运用项目图建构变量之间的项目模型图。结果发现,校园氛围感知会影响领悟社会支持和攻击行为;领悟社会支持影响攻击行为并在校园氛围感知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间接作用。具体结果见图2

Figure 2. Project analysis diagram

2. 项目分析图

4. 讨论

4.1. 高职学生校园氛围感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攻击行为的现状

在20名访谈对象中,有10名受访者表示自己感知到的校园氛围较好,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关心,10名访谈对象表示自己感知到的校园氛围较差。其中很多受访者表示个体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是氛围感知的直接体现。在领悟社会支持方面,领悟社会支持中的各因子在不同受访者的回答中均有出现,其中出现最多的是家人支持、朋友支持。在攻击行为上,9名受访者表示自己攻击行为较低或者不认为存在攻击行为,11名受访者表示最近有破坏、敌对、愤怒、言语攻击等现象。由于本次的访谈对象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属于年轻的成年人群体,这类群体在面对问题进行宣泄时通常以与别人减少正面冲突为主,即较少进行身体攻击。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方面,17名受访者表示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情绪调节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上所带来的帮助和价值。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更多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信心去表达快乐和自豪,调节自己的生气与愤怒情绪,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在各种情境之中保持较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4.2. 高职学生校园氛围感知、领悟社会支持、攻击行为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本研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在校园氛围感知和攻击行为的关系问题上,有12名受访者认为校园氛围感知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受访者认为,如果感知到的校园氛围不友好、不和睦会使个体产生愤怒、敌对等攻击行为,而好的校园氛围可以让个体感到更加的舒适和惬意,从而维持其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的受访者称“感觉挺合理的,比如学校的课程安排,一周有合适时间的课,也有许多空余的课余时间,学习和娱乐两者不冲突,不会让学生厌烦学习。”“同学们都不愿和你接近,我就感觉自己一直闷闷不乐,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学校”。这类观点和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校园氛围感知会负向预测攻击行为[21]。在校园氛围感知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面,有69%的人认为,校园氛围感知对领悟社会支持有正向影响,有受访者认为“如果在我所处的校园环境中,老师工作勤勤恳恳、上课认真负责、同学之间相互帮助,那么我会觉得身心舒适、舒畅,会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由此我也能更好地识别父母朋友对我实施的帮助”。有受访者在回答中表示,校园氛围感知可能在短时间内对领悟社会支持产生正面影响,一旦个体接受了这样的校园环境,个体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因此,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如果个体能从中反省并提升相关能力会带来持续稳定的积极影响,这也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的关系中起调节支持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开展校园氛围感知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机制研究提供了借鉴。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攻击行为的关系方面,如果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会表现出较少的攻击行为[22]。例如“当我脱离校园不好的环境时,父母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也会让我变得开心积极,不会产生想要攻击他人的冲动”、“当所处环境不友好时,我们会尽可能地去改变一些不合理认知,进而来降低自己的攻击行为”。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方面,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下,校园氛围感知对领悟社会支持的正向影响会增强,例如“当我有能力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时,我肯定更能感受到家人和朋友的帮助,那么不良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项目(高职生攻击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项目号:230208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徐凯. 洛阳市中学生攻击性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10): 1513-1516.
[2]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4] 赵娜.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33): 160.
[5] Arseneault, L., Cannon, M., Murray, R., Poulton, R., Caspi, A. and Moffitt, T.E. (2003) Childhood Origins of Violent Behaviour in Adults with Schizophreniform Disorder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83, 520-525.
[6] Tremblay, R.E., et al. (2004) Physical Aggression during Early Childhood: Trajectories and Predictors. Pediatrics, 114, e43-e50.
[7] 刘华锋, 刘娅, 刘丽丽, 陈兆杰, 李为群, 王继萍. 单胺氧化酶a基因与暴力攻击行为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12): 1456-1457.
[8] Roll, J., Koglin, U. and Petermann, F. (2012) Emotion Regulation and Childhood Aggression: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43, 909-923.
[9] 刘卓娅, 余毅震, 张萍, 孟仙. 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与攻击性行为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8): 19-21.
[10] 王法艳, 朱文束, 祖萍, 赵玉秋, 朱鹏, 陶芳标. 安徽省中学生情绪管理与攻击行为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4): 33-35.
[11] 金桂春, 王有智. 童年期心理虐待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领悟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的多重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25(4): 691-696.
[12] Caprara, G.V., Gerbino, M., Paciello, M., Di Giunta, L. and Pastorelli, C. (2010) Counteracting Depression and Delinquency in Late Adolescence. European Psychologist, 15, 34-48.
https://doi.org/10.1027/1016-9040/a000004
[13] 余毅震, 史俊霞, 黄艳, 王俊.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10): 811-813.
[14] Danzig, A.P., Dyson, M.W., Olino, T.M., Laptook, R.S. and Klein, D.N. (2015) Positive Parenting Interacts with Child Temperament and Negative Parenting to Predict Children’s Socially Appropriate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4, 411-435.
https://doi.org/10.1521/jscp.2015.34.5.411
[15] 王庆生, 黄敏, 韩明霞, 刘启. 高职学生攻击行为的多因素分析[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 34(2): 141-144.
[16] 雷浩, 刘衍玲, 郭成, 赵乐, 陈海英. 班级环境和攻击行为的关系: 暴力态度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2(11): 65-72.
[17] 罗小漫, 刘衍玲. 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自尊、攻击性关系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2(8): 38-41.
[18] 李文娟, 刘鲁蓉, 林婧, 曾雪琴, 周蕾, 蒋雨婷. 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惩罚倾向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 25(8): 1194-1198.
[19] 倪林英. 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05.
[20] 刘俊升, 周颖. 顾文瑜. 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在青少年中的初步修订[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4): 449-451.
[21] Reis, J., Trockel, M. and Mulhall, P. (2007) Individual and School Predictors of Middle School Aggression. Youth & Society, 38, 322-347.
https://doi.org/10.1177/0044118x06287688
[22] Scarpa, A. and Haden, S.C. (2006) Community Violence Victimizat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Aggressive Behaviour, 32, 50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