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团班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Path of Party, League, and Class System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Hol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amework
DOI: 10.12677/ass.2025.14653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邓思远: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钱梦迪:武汉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湖北 武汉;樊弟军: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保障服务部,江苏 镇江
关键词: 大思政格局党班团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高校党建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Party Class and League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作为一种创新的育人模式,旨在整合党组织、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的资源与职能,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长效性。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仍面临组织协同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为加快党班团一体化建设,高校需要构建高效的组织协同机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加强党团班干部的专业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与支持机制,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arty, class, and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s emerges a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paradigm. This model seeks to synergize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nd functions through three institutional pillars—th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s, Youth League branches, and class collectives—thereby establish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systematicity, pertine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reveals persistent challenges including inadequate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monotonous pedagogical approache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adre team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s. To accelerate this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adopt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1) establishing efficient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2) advanc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ologies; (3) enhanc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Party and Youth League cadres; and (4)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upport systems. These strategic measures aim to provide both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邓思远, 钱梦迪, 樊弟军.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团班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6): 540-54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6538

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其成效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新时代大思政格局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强调系统性、协同性和全覆盖性[1]。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难以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高校亟需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育人体系,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班团一体化建设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强化党组织、团组织、班级组织的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2]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整合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和班级组织的基层支撑功能,形成相互衔接、协同推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一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党团班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同效能,还能打破传统思政教育中的组织壁垒,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能力[3]。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这些问题影响了其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入研究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2.1.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机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起着直接决定性作用。党班团一体化建设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合党组织、班级组织与团组织等多方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创新。这一建设模式体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团组织的助手作用与班级教育功能三者的有机统一[4]。具体而言,党班团一体化建设通过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工作网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班级管理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在其中,党组织作为核心,发挥引领作用;团组织作为桥梁,促进学生成长与集体建设;班级组织作为基础,落实教育的具体实践。三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在目标认同、任务协同与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理论层面来看,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体现了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形成的协同机制。党的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班团一体化建设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班级组织的基础作用与团组织的桥梁作用深度融合,构建了一种创新模式。该模式突出强调“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构建有机衔接的工作网络,党班团一体化建设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学、班级管理、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有效结合[5]。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视角出发,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体现了教育融合的内在逻辑。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思想引领与实践锻炼的双重作用,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突破了单纯思想灌输的局限,转向了“全过程育人”的实践模式。通过整合党的政治引领、班级日常管理与团组织的文化引导,党班团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全方位的教育合力,进而推动了学生在思想、道德、智力等多维度的协调发展。

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更是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探索。该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体制中各自为政的局限,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视角来看,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验证。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育人机制,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为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

2.2.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1)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通过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构建覆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片面依赖单一组织职能的局限,形成了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机制。这一机制不仅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觉悟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班级组织的具体实践和团组织的文化桥梁作用,党班团一体化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日常教学、班级管理及社会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背景下,党班团一体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价值观的塑造、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并承担未来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6]

2) 推动党团班组织协同发展,提升组织效能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突破了传统党团班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推动了党组织、团组织与班级组织的深度协作。在这一新型协同机制下,三者通过统一目标、协同任务和共享资源,形成了互补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协作。通过明确各组织的职责与分工,并优化工作流程与信息流通,党班团一体化建设有效提升了组织效能。党组织在其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团组织担当文化桥梁,班级组织则提供基础支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政策的切实落地,通过高效的信息流动与沟通机制,避免了信息壁垒和重复劳动的低效问题,增强了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同时保障了组织内部的高效协同和顺畅运行。

3) 促进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推动集体主义精神在学生群体中深度培育。通过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元化教育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强化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锤炼品德、塑造自我,还能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责任感的提升。党班团一体化建设通过组织结构的协同配合,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集体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主动投身社会服务与公益事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从而为未来的社会角色与公共责任承担提供坚实基础。

4)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升教育实效性

在大思政格局下,党班团一体化建设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延续,也是对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依托党团班组织的深度融合,高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这一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单向灌输的局限,着力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教育路径的个性化,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还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通过这一模式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理论灌输,而是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相结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3.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创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实施,也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以下是对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3.1. 组织协同机制不健全,协作效能不足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党组织、团组织与班级组织之间的有机协同与深度融合。然而,各组织之间的协同机制目前尚不完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党组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实践中,与团组织、班级组织的衔接并未有效落实。团组织和班级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未能得到党组织的有效指导和统筹,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大打折扣;其次,党组织与团组织、班级组织在具体活动的策划、执行及反馈机制上的协同不力,导致各自工作难以统一规划,活动开展的目标不一致,造成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无法形成工作合力,致使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效果受限[7];此外,信息共享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滞后,限制了三者之间的协同效能,未能形成高效的工作流和协作网络,进一步制约了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深化与落地。这些协同机制的不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实施,还影响了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在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依然显得较为单一,难以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当前,许多高校仍然延续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依赖教师单向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和其主动参与的需求[8]。这种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抽象,未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实际需求产生有效对接,导致教育内容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主动参与。同时,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情感认同的培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深度和感染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匮乏,教育形式呈现出单一化和内容单调化的趋势,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未能得到充分激发,缺乏内生性的动力。

3.3. 党团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低,资源分配不均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然而,现实中,部分党团干部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尚未能够完全适应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高标准要求。一方面,部分干部对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理解较为浅显,缺乏系统性思考,导致具体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低效性。许多干部在实际操作中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深入思考,缺乏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方案,导致工作推进缺乏力度,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另一方面,部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未能达到新时期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育方法的单一性、理论知识的滞后性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的不足等方面[9]。在大思政格局下,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不仅要求干部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还要求其具备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和高度的协调能力。然而,现实中部分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局限于传统的理论传授,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高校在党团干部队伍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上存在较大不足,现有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未能有效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现行的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对党班团一体化工作实际操作的系统性指导,且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干部的学习积极性。考核机制亦存在形式化倾向,过度关注工作数量,忽视了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工作质量的深度评估,这使得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工作实效难以同步提高。

此外,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中的资源支持存在失衡现象,尤其是在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的活动中,往往面临经费、场地等资源的匮乏问题。党组织虽然在资源上相对充裕,但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机制,导致党团班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制约了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全面推进。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使得党班团一体化的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进而影响了建设的整体效果。

3.4. 评价机制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力

评价机制是党建、班级建设、团学工作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建设成效的反馈与调整。然而,当前的评价体系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活动评价和效果评估方面,未能充分反映一体化建设的实际成效与内涵。现行评价机制过于侧重活动开展情况,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综合评估。许多高校在考核相关活动时,往往仅关注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而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影响评估。这种评价机制难以全面反映一体化建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实际成效。

此外,尽管国家和地方政策明确支持党建、班级建设、团学工作一体化建设,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实施效果却常常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一方面,部分高校未能将一体化建设纳入整体发展规划,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导致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与协同推进;另一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高校未能按照政策要求开展相应的工作,造成政策执行标准不一致,进而影响了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导致不同高校间的实施成效参差不齐。

4.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4.1. 构建高效的组织协同机制

构建党组织、团组织与班级组织之间的高效协同机制,是推动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党组织作为核心引领力量,需明确其主导地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协调作用;团组织和班级组织则应在此框架下各司其职,具体落实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

为保证协同机制高效运行,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协作框架与工作流程。一方面,定期召开党团班联席会议,以促进信息畅通与资源共享,并就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展开深入研讨,确保各组织之间的职能互补与高效协作。另一方面,应定期开展党团班干部联合培训,提升协作能力和共同认知,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上,形成统一的工作思路和执行策略。此外,高校还需推动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和制度化,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分配和责任落实,避免职能重叠或缺失,同时建立透明、可追踪的工作机制,以动态调整和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党班团一体化建设能够适应教育需求和环境变化,保持长期高效运作。

4.2.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其有效实施依赖于党组织、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的紧密协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需要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推动党班团组织在思想引领、教育实践和育人方式上的创新发展。

在组织协同方面,应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依托团组织的桥梁纽带功能,发挥班级组织的基层支撑力量,构建多主体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党组织应统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明确各级组织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确保思政工作贯穿学生学习和成长全过程。团组织可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创新思政教育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班级组织则应深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内容融入班级管理、学风建设和学生互助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支撑网络。

在内容建设上,应结合党班团组织的功能定位,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与主题。党组织可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深化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学习,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高度;团组织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年发展等议题,开展特色主题团课、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想信念;班级组织则可结合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成长需求,开展朋辈教育、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贴近性和渗透力。

在工作机制上,应探索信息化手段赋能党班团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依托智慧思政平台,建立覆盖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组织的在线学习与互动系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习过程监测、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等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和智能化。同时,可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党班团思政矩阵”,通过短视频、线上微党课、互动论坛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4.3. 加强党团班干部的专业化建设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依赖于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队伍。因此,高校需构建系统化的干部培养体系,以提升党团班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应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党组织、团组织和班级组织干部的不同职责和工作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例如,党组织干部应重点强化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执行能力,团组织干部需提升组织协调与青年工作能力,班级组织干部则需加强基层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培训形式应涵盖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模拟、现场调研等,以增强干部的综合素养和实战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传帮带”机制,发挥优秀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可通过设立党团班干部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或优秀学长担任指导教师,对新任干部进行一对一指导,提高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活动策划等方面的实务能力。此外,高校还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考核应涵盖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效、创新能力、群众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并结合定期评估、民主测评、工作述职等方式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可设立优秀党团班干部评选、专项奖励计划、晋升推荐机制等,以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励其积极履职、主动创新,推动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4.4. 优化资源配置与支持机制

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和完善的支持机制。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优化。综合性大学可健全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依托学校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党团班一体化学习资料专区,集中存放各学科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书籍、期刊等,方便学生借阅。同时,利用学校的大型多媒体教室和学术报告厅,举办党团班联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活动,实现场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理工类院校应设立党团班一体化工作中心,结合理工科专业特点,集中管理和调配资源,例如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优势,开展“科技与信仰”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讨科技创新背后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将课程资料中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结合,建设专门的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则应健全资源共享平台,紧密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学特点,例如依托校内的实训基地,建立党团班一体化实践育人基地,将企业的生产案例和劳动模范事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实训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工匠精神与职业理想”主题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奋斗精神。此外,高职高专院校还应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合作企业中聘请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担任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武汉轻工大学党建研究课题“大思政格局下高校二级学院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D05);2023~2024年度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和就业观念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JXY2024N074);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2024年专项研究课题“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能力评价研究”(项目编号:WHDHSZZX2024143);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 2024年专项研究课题“数智时代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及提升研究”(项目编号:WHDHSZZX2024144)。

参考文献

[1] 徐晶, 向玲. 高校“党班团社一体化”实践路径探究——以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为例[J]. 韶关学院学报, 2023, 44(11): 59-63.
[2] 宋汉文.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探究——基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调研与实践[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 28(3): 83-87, 98.
[3] 张咏梅. 党班团协同建设“一主两翼三平台”科创育人新模式[J]. 北京教育(高教), 2024(2): 90-92.
[4] 孙红艳. 高校党班团“三位一体”班级建设模式研究与探索[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 53-54.
[5] 李育林. “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党班团协同工作机制研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7(6): 100-103.
[6] 郭婷婷, 范俊峰. 高校党、班、团协同工作机制下的榜样教育路径[J]. 中国冶金教育, 2020(3): 98-101.
[7] 李荣华, 王兴, 谢吉仁, 等. 新形势下党团与班级建设创新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 4(13): 1-2.
[8] 吴钰蔚, 周奇, 束亚男. 实践育人在高校基层党团班一体化建设中的路径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5(6): 1-4.
[9] 王鹏举, 贾静, 李婷. 高校研究生党团班一体化纵向建设探索与实践[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4): 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