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框架下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研究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 in Good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under the RCEP Framework
摘要: 中韩两国地缘相近、对外贸易出口紧密,在亚太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RCEP签署生效后,为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发展带来新契机。本文主要围绕RCEP框架下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研究,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对RCEP框架下中韩双边货物贸易现状、双边货物贸易的发展历程、RCEP对中韩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策略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发现,RCEP协议下主要是通过关税减让来提升贸易便利化,同时也增强了贸易效率,拓展了市场与投资潜力。与此同时,双边贸易也面临贸易摩擦、技术壁垒及政策利用不足等挑战。未来,需要两国政府与企业协同发力,完善相应政策,深化两国间货物贸易合作,以实现双边货物贸易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China and South Korea share close geographical proximity and have a closely linked foreign trade export relationship, occupying significant posi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landscape. The signing and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CEP have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 in good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is article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 in goods under the RCEP framework. Through relevant data analysis, it examin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bilateral trade in goods under the RCEP framework,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uch trade, the impact of RCEP on bilateral trade in goods, the challenges faced, and proposed solution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it was found that under the RCEP agreement, trade facilitation is mainly enhanced through tariff reductions, which also improve trade efficiency and expand market and investment potential. At the same time, bilateral trade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rade frictions, technical barriers, and insufficient policy utilization. In the future, both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relevant policies and deepen cooperation in goods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iming to achiev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 in goods.
文章引用:曲静然, 王爱伟. RCEP框架下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6): 555-56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6540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RCEP协定全称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由东盟10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6个成员国参加(印度暂未加入),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一个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涵盖了传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等内容,同时还首次达成了地区范围内较高水平的电子商务合作条款。RCEP协定的首要任务是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超过90%的货物贸易最终将在成员国之间实现零关税。此外,RCEP鼓励成员国采用新技术促进海关通关便利化,推动新型跨境物流的发展。在2020年11月15日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所签署的RCEP标志着全球涵盖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规模最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加深,韩国作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在双边货物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逐渐加深。RCEP签订后,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载体,RCEP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各国间推进经济合作的首选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韩双边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不仅为两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丰富了两国市场间商品的种类。中韩两国在汽车、电子产品、钢铁、化妆品等多个行业的贸易额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这一趋势反映出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也彰显出了双方在全球化贸易进程中的紧密合作下的共同发展。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全球贸易环境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给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对中韩双边货物贸易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摩擦加剧等方面上的问题,使得两国间的贸易额增长受到制约。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也加大了中韩双边货物贸易的不确定性,对双边贸易关系的稳定发展构成了威胁。通过研究RCEP框架下的中韩双边货物贸易,我们可以掌握两国贸易的动态变化,发现潜在的贸易障碍,为双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RCEP框架下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研究进行分析,该研究对于深化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合作,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韩两国作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体,双边货物贸易的紧密合作对双方都至关重要。

首先,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韩双边货物贸易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中韩两国政府及企业间对双边货物贸易的认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决策依据。

其次,该研究也将揭示两国在货物贸易领域上存在的互补性和竞争性,为双方企业提供合作策略和市场定位的参考,RCEP协定下中韩双边货物贸易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分析将有助于推动中韩两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上的经济合作,为两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两国间产业竞争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产业发展,互补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产业,贸易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程度是国家之间经贸合作密切程度的基础,而经贸合作程度是最终形成自贸区的主要条件[1]

最后,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联系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与韩国在RCEP框架下的合作,揭示双方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方面的互补性,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有益借鉴。这将有助于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双方重点就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加强双边、区域及多边合作等交换了意见。未来双方将对确保两国贸易畅通、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畅通以及支持在华韩企发展等问题有更多关注,并一致同意加强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领域对话与合作[2]

2. RCEP框架下中韩双边货物贸易现状分析

2.1. 中韩双边货物贸易总额分析

2019~2024年中韩双边货物贸易规模庞大,进出口贸易总额虽有波动,但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845.3亿美元,2020年升至2855.8亿美元,2021年大幅增长至3591.5亿美元,2023年降至3106.9亿美元,2024年回升至3280.4亿美元,充分体现两国贸易联系紧密。其中,进口货物贸易方面,2019~2024年进口额有波动变化。2019年进口额1735.6亿美元,2021年增长到2132.2亿美元,随后几年有所回落。进口商品涵盖电子、机械等各类产品,反映中国对韩国相关产品需求存在动态变化。出口货物贸易方面,出口额同样起伏不定。2019年出口额1109.7亿美元,2021年增长至1459.3亿美元,之后几年出现波动。这表明中国对韩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环境、韩国需求偏好等因素影响下,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见表1)。

Table 1.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of good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from 2019 to 2024 (US $ billion)

1. 2019~2024年中韩双边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进口总额

1735.6

1731.0

2132.2

1988.9

1617.1

1816.9

出口总额

1109.7

1124.8

1459.3

1604.9

1489.8

1463.5

进出口总金额

2845.3

2855.8

3591.5

3593.8

3106.9

3280.4

数据来源:全球贸易观察。

2.2. 中韩双边货物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2.2.1. 中国对韩国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2022~2024年中国对韩国出口货物中,核反应堆等机器类商品金额在2023年下降后,2024年有所回升,占比从31.0%降至30.4%。无机化学品类在2023年金额增长,占比上升,但2024年金额大幅下降,占比降至4.4%。车辆及其零件等金额持续增长,占比也逐年上升。其他品类如钢铁、塑料、有机化学品等的金额和占比有不同程度的波动(见表2)。

Table 2. Top 10 data table of China-South Korea trade commodities in 2022~2024 ($100 million)

2. 2022~2024年中韩贸易商品出口前十数据表(单位:亿美元)

名称/描述

2022

2023

2024

2022 (%占比)

2023 (%占比)

2024 (%占比)

电机

497.9

460.0

444.3

31.0

30.8

30.4

核反应堆

172.5

149.2

175.5

10.8

10.0

12.0

无机化学品

127.4

130.0

642.9

7.9

8.7

4.4

钢铁

629.0

630.2

563.1

3.9

4.2

3.9

车辆及其零件

330.0

420.3

510.2

2.1

2.8

3.5

塑料及其制品

530.7

477.5

508.3

3.3

3.2

3.5

有机化学品

581.3

448.4

477.5

3.6

3.0

3.3

钢铁制品

465.2

431.5

437.8

2.9

2.9

3.0

家具

448.1

411.2

384.4

2.8

2.8

2.6

非针织

335.2

363.9

354.5

2.1

2.4

2.4

数据来源:全球贸易观察。

2.2.2. 中国对韩国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等机器类商品金额在2023年下降后,2024年有所回升,占比也从55.5%升至59.1%。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类在2023年金额增长,占比上升,但2024年金额大幅下降,占比降至2.4%。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等金额保持平缓,占比也相对平缓。其他品类如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等的金额和占比有不同程度的波动(见表3)。

Table 3. Top 10 data table of China-South Korea trade commodities in 2022~2024 ($100 million)

3. 2022~2024年中韩贸易商品进口前十数据表(单位:亿美元)

名称

2022 (%占比)

2023 (%占比)

2024 (%占比)

%同比(2023/2022)

%同比(2024/2023)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

55.5

54.1

59.1

−20.7

22.7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

10.1

9.7

9.7

−22.1

12.7

有机化学品

5.9

6.0

6.0

−17.3

12.9

塑料及其制品

6.5

6.3

5.4

−21.2

−4.2

光学、照相

2.6

2.8

2.6

−13.2

5.5

矿物燃料、矿物

2.7

3.0

2.4

−8.2

−11.5

铜及其制品

2.1

2.0

1.7

−17.9

−4.2

无机化学品

2.7

3.2

1.6

−3.9

−45.4

钢铁

1.8

1.7

1.3

−25.4

−12.2

玻璃及其制品

1.2

1.3

1.3

−7.8

7.9

数据来源:全球贸易观察。

3. RCEP对中韩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分析

RCEP协定的签署为中韩两国双边货物贸易带来积极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的规模,提升两国的经济竞争力。在此背景下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导致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问题和贸易摩擦也应运而生,在两国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两国经济的增长和深度合作。

3.1. 降低两国间关税的成本,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RCEP生效后,中国将对86%的韩国产品关税最终降为0,其中38.6%的韩国产品关税将在协定生效时立即降为0,涉及水产品、航空煤油、电子电器产品等。韩国也对中国的鹿茸、糊精等产品实施零关税,对干贝、服装等产品实施部分降税,这直接降低了双方企业的贸易成本,从而提高了两国产品间的竞争力。与此同时,RCEP的原产地累积规则也同样突破了中韩双边贸易的限制,使出口货物原产地确定更为灵活,降低了产品获得协定项下原产资格的门槛,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双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开拓对方市场,从而扩大双边货物贸易规模。

3.2. 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发生变化

与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相比,RCEP框架下韩国关税减让进程偏慢,部分行业在短期内受益不明显。如2020年汽车行业的中韩自贸协定税率为3.2%,并逐年递减0.8个百分点,而RCEP生效首年的协定税率为7.2%,远高于中韩自贸协定。虽然RCEP的原产地累积规则总体上有利于扩大贸易,但从双边规则变为多边规则体系,企业需要重新适应和调整供应链管理以及原产地证书的申请流程等,可能会增加一定的适应成本和管理难度。例如,企业需要对来自不同成员国的原材料进行更细致的记录和核算,以确保产品符合原产地规则。

3.3. 提升贸易便利化,优化产业链布局

RCEP协定的签署,为中韩两国在海关、检验检疫、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搭建了一座合作的桥梁。该协定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在这些关键领域的紧密合作,从而显著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具体而言,RCEP协定将促进中韩两国海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流程简化,使得货物通关更加高效、便捷。此外,双方将在检验检疫领域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共同提高检验检疫的标准和效率,保障商品质量和安全。在电子商务方面,RCEP协定将为中韩两国企业提供更加宽松和便利的市场环境。双方将致力于消除电子商务领域的障碍,推动线上交易的顺畅进行,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低价格的运营成本。

与此同时,中韩两国在产业链和供应链领域的合作将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RCEP协定不仅将为两国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还将有力推动两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优化产业链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它将有助于提升中韩两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其主要体现在我国在电子、通信、高端装备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而韩国在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通过RCEP协定,两国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产业链间的互补性。两国在物流、金融、法律等服务业领域的合作,随着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两国企业对于物流、金融、法律等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这也将有助于推动中韩两国服务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

4. RCEP框架下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存在的问题

4.1. 贸易结构失衡

中韩双边货物贸易长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当今经济形势下贸易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服务贸易繁荣是一个国家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3]。韩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如半导体、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纺织品、原材料等,附加值相对较低。

这种贸易结构使得中国在双边贸易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韩国一方。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半导体产品价值高达数百亿美元,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价值仅为几十亿美元,贸易结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

4.2. 贸易摩擦及贸易竞争增多

RCEP虽然有相关的贸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但随着中韩双边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在原产地认定、关税减让、贸易救济措施等方面,双方企业可能会因利益诉求不同而产生分歧,需要通过复杂的争端解决程序来解决问题,这会增加贸易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在贸易竞争方面,会存在着产业转移的压力及市场竞争的加剧。RCEP协定的实施促使区域内货物的自由流通,中韩毗邻的区位优势可能会有所弱化,加工成本偏高、开发国内市场存在物流劣势的地区,可能会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或以国内市场为主的韩资企业,加速转至中国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国家,从而影响相关地区对韩进出口贸易。然而随着两国贸易的不断深入,两国市场也变得更加开放,来自其他成员国的产品也会进入中韩市场,从而加剧市场竞争。一些原本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来自区域内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4.3. 企业政策利用能力不足

结合各企业相关数据分析来看,部分内资企业对RCEP政策缺乏了解,没有及时把握“零关税”出口产品清单扩容、部分产品关税标准大幅降低的机遇,导致未能利用自贸协定关税优惠。例如,青岛可隆车业有限公司自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因对政策了解不足,未及时申办原产地证书享惠的出口货值超过1亿美元。此外,RCEP协定生效后,关税减让等政策逐步实施,但一些企业未能及时根据政策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和贸易布局以及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缺乏熟悉RCEP政策的专业人才,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深入研究和利用这些政策,从而导致企业在政策利用上处于劣势状态。RCEP第14章明确提出,要将中小微企业纳入区域供应链的主流之中。这对于稳定地区供应链意义重大,中小微企业也将有更多机会融入区域价值链[4]。例如,面对韩国在RCEP协定下对部分中国产品的关税减让现象,中国企业可能没有及时增加对韩相关产品的出口,或者没有针对关税减让带来的成本降低优势,进一步优化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力。与各级政府出台的促进外贸发展政策相比,自贸协定从政策酝酿、谈判到签署、生效时间跨度大,政策专业性强,对利用政策企业的要求也偏高,导致一些企业在利用协定时存在困难。

4.4. 外部政治因素干扰

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受到外部政治因素的干扰。美国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中韩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实施的限制措施,导致韩国半导体企业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韩国企业依赖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受到美国政策的制约。此外,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稳定也给中韩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和贸易决策。

5. RCEP框架下促进中韩双边货物贸易的对策

5.1. 优化双边贸易结构,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中韩两国在电子、机械、汽车、纺织等领域合作广泛。RCEP生效后,双方可借助协定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在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双边货物贸易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优化贸易结构。对此RCEP也采取多种促进快速通关手段,如一般货物争取快运、易腐货物48小时放行,争取6小时放行等,简化了海关程序,降低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提高了贸易效率,有效的为中韩双边货物贸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关环境。此外,RCEP也为中韩两国在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制度框架,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进一步推动双边货物贸易的发展。

5.2. 减少贸易摩擦及竞争,推动产业合作与互补

面对产业间贸易摩擦和竞争加剧的问题,中韩两国应积极推动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双方可以在电池技术研发、智能驾驶系统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韩国企业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企业则可以利用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的优势,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在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加强5G的应用、半导体制造等领域上的合作,共同开拓全球市场。通过产业间的合作,不仅可以减少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达到提升中韩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效果。双方应定期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并签署相关协议,确保在双边贸易中遵守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促进跨界行业在巨额亏损中逐利、避弊、促进共同发展[5]

5.3. 提升企业对RCEP政策的运用能力

企业作为双边货物贸易的直接参与者,提升其对RCEP政策的运用能力至关重要。政府与行业协会应积极作为,搭建起政策与企业间的沟通桥梁。一方面,组织专业且系统的培训活动,邀请贸易专家、政策解读官员详细剖析RCEP协定条款,尤其是原产地规则、关税减让表等核心内容。例如针对原产地规则中区域价值成分的计算方法、累积规则的适用范围等,通过实际案例演示,让企业清晰掌握如何准确判定产品原产地,从而充分享受关税优惠。另一方面,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发布政策解读资料、常见问题解答手册,开设咨询热线与线上交流平台,随时为企业答疑解惑。

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增强主动学习意识,组建专门的贸易政策研究团队,密切跟踪RCEP政策动态,深入研究政策与自身业务的契合点。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为例,仔细比对协定生效前后对韩出口相关零部件、成品的关税变化,依据关税减让承诺表,合理规划原材料采购地与产品生产布局,充分利用关税优惠降低成本。同时,积极关注原产地证明办理流程与要求,确保产品符合原产地标准,及时申领原产地证书,顺畅享受关税减免待遇。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因对原产地规则理解不深,未正确计算区域价值成分,导致产品无法享受优惠关税,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充分凸显了企业深入学习政策的紧迫性。

5.4. 降低外部政治因素上的影响

中韩两国应保持密切的政治沟通,共同应对外部政治因素的干扰。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与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对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韩应共同发声,坚决反对。同时,积极拓展其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减少外部政治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例如,韩国企业可以加大对东盟、欧盟等市场的开拓力度,中国企业也可以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此外,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制定应对外部政治风险的预案,通过多元化投资、套期保值等方式,降低政治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6. 结语

中国和韩国作为彼此友好的邻邦国,两国间悠久的贸易往来以及相似的文化背景,为发展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双边货物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RCEP框架为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发展搭建了关键平台,带来诸多机遇和积极效应。但也存在贸易结构失衡、贸易壁垒、产业竞争加剧以及外部政治因素干扰等问题。通过优化贸易结构、加强贸易政策沟通与协调、推动产业合作与互补以及降低外部政治因素影响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在RCEP框架下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中韩两国的经济正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格局上的互补使得两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的合作更加完善。在此过程中,中韩经济和贸易关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税减让与贸易便利化措施,有效降低贸易成本,提升贸易效率;原产地累积等规则挖掘出了市场与投资潜力,共同推动双边贸易规模扩大与结构上的优化。未来,中韩两国应继续深化在RCEP框架下的合作,政府和企业加强沟通协调,提升品牌竞争力、创新合作模式。通过携手共进,充分释放RCEP红利,推动双边货物贸易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互利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徐荣丽. 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中日韩贸易合作研究——基于货物贸易视角[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23.
[2] 路虹. 中韩贸易结构迎来重大变化[J]. 国际商报, 2023, 6(1): 4.
[3] 王晴晴. RCEP背景下中韩双边服务贸易潜力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 2024.
[4] 郭延军. RCEP全面生效为亚太区域合作带来红利[J]. 世界知识, 2023(14): 14-16.
[5] 额日登. 建交30年: 中韩贸易发展探究[J]. 商展经济, 2022(8): 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