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并设定了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其中,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关注语篇内容,记录关键信息,在听、读、看的过程中理解整体并简要概括主要内容;能分析和梳理常见书面语篇的基本结构特征;能识别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判断句子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等。作为教学的主要负责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许多学者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要介绍支架式教学法,将其应用于英语阅读课堂,试图探究支架式教学法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将支架式教学法与初中英语阅读合理结合,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解决二语学习中的具体困难。
理论意义在于加深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解与认识,并为后续理论研究做出完善和补充。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支架式教学法研究
2.1.1. 国内研究
支架式教学法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初期许多研究者从理论视角展开探索。何克抗首次在国内介绍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和教学方法,部分学者将该方法应用于实践,证明其对写作、阅读等有益。何克抗(1997) [1]提出三种主要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支架式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评价。张国荣(2004) [2]将该理论应用于实际写作课堂,表明该模式不仅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潜力,还能减轻教师负担、发挥指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即该理论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习得语言。此外,他认为支架式教学法对阅读、口语、听力均有益。
2.1.2. 国外研究
许多国外学者已证实支架式教学法的可行性,本文从概念和应用两方面介绍。
在概念方面,Wood、Bruner和Ross (1976) [3]将支架式教学法定义为:当儿童面对新问题或新任务、无法独立完成时,从教师或更高水平的人处获得指导的模式。Hogan & Pressley (1997) [4]认为,在英语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能快速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英语阅读能力。Anghileri (2002) [5]提出,教师在英语阅读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时应发挥指导作用,在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任务时及时提供帮助。根据欧共体 “远程教育与培训项目”(DGX III)的相关文件,支架式教学法应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理解提供概念框架。
在应用方面,Veerappan (2011) [6]指出,支架式教学法是支持后进生进行日志写作、帮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的有效工具,即教师需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最佳支持量,然后逐步减少支持直至学生能独立完成活动。Khaled (2023) [7]声称,该教学法对外语学习者的阅读动机、焦虑和理解技能有益。
综上,支架式教学法起源于国外,最初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在理论上不断延伸,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发展,这些研究推动了该教学法的进步。
2.2. 英语阅读概述
2.2.1. 英语阅读定义及教学模式
Goodman (1967) [8]提出,阅读是一场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涉及思维与语言的互动。高效的阅读源于选择最少且最有效的线索进行首次正确猜测的技能。预测未读内容的能力在阅读中至关重要,正如预测未听内容的能力在听力中至关重要一样。他还认为,阅读是一个简单而有目的的过程,包括从印刷或书面文本中提取信息,将信息与自身知识联系以达成新理解,并详细感知和识别单词、短语、句子和段落。武贺银(2022) [9]坚持认为,阅读是一种交际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或融合。综上所述,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接触,或是读者积累信息或将信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机会。
由于不同学者对阅读的观点多样,导致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互动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提出,在中国英语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该模式中,教师先介绍新词汇、短语和结构,逐句或逐段讲解全文,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换言之,这是一个识别字母、单词、短语、句子和段落的线性过程,通常包括朗读环节。
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由Goodman (1967) [8]首次提出,他认为阅读是一场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读者利用常识、社会和文化背景信息辅助理解文本,例如通过已有知识猜测陌生词汇或短语的含义。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充分利用背景信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但其局限性在于若读者未激活相关背景信息,可能难以把握文本内容。
互动模式(interactive model)是自下而上模式与自上而下模式的结合,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兼具各自优势。即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调整阅读模式,阅读是一个互动过程,允许读者在阅读时接收视觉信息、解读并重构意义。
2.2.2. 初中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
孙英姿(2021) [10]指出,农村初中英语阅读问题主要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从教师角度,由于担心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更倾向于被动灌输知识,忽视阅读训练。她还提出影响学生阅读的五个因素:(1) 学生缺乏足够词汇;(2) 缺乏阅读技巧;(3) 存在阅读恐惧;(4) 阅读习惯不当;(5) 阅读技巧不灵活。
赵亚丽(2020) [11]认为,教师基于自身未深入解读文本且学生语言水平有限的现状直接教学,导致诸多挑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以激发兴趣,设计生动合理、适合文本的问题。
2.3. 支架式教学法理论
2.3.1. 支架式教学法定义
“支架”源于工业术语,指支持工人完成任务的临时工具。在教育领域,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多样。该理论由Bruner、Wood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Bruner, 1976; Wood, Bruner & Ross, 1976) [3],他们将“支架”概念引入教育领域,视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过程。卢艳萍(2015) [12]指出,支架式教学法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提供概念框架,包括接收支架、转化支架和输出支架三个步骤。苗元(2021) [13]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分析难点概念,启发学生发现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理,从而搭建新旧知识与现有水平之外问题解决的桥梁。即教师通过提示、解释、指导和示例提供支持,待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活动后逐步撤回支持。可见,支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指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逻辑,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
2.3.2. 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支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学习过程紧密相连,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在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通过合作学习、搭建情境等方式,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学习行为是基于以往积累的丰富经验或形成的知识结构而完成的。即使对于某些新知识,学生之前并未接触过,他们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形成合理的推测或解释。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的是师生角色的定位。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为学生团体设计任务,在教学中提倡情境化学习,批判传统教学法中的去情境化学习,通过广泛地应用合作学习、交互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通过在学习活动中去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去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将已经掌握的概念融入到新的任务中去,形成对知识结构的深刻理。综上,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作为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论支撑。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978) [14]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区分学生的“两个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已经熟练掌握的某种概念与规则,拥有独自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潜在发展水平指的是在教师或者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才能完成某种任务、解决某些问题,此时的儿童发展表现为虽然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指导与帮助下可以完成。维果茨基称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缩短或者消除这种距离。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缩短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进而将最近发展区逐步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学生的能力水平持续更新,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最新发展情况不断设立新的学习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搭建连接新旧知识的脚手架,将学生未知知识转化为已知知识,使学生超越现有的知识水平。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为了解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并提出建议,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水平和现状如何?
问题2:如何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去为学习者提供帮助?
3.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重庆市万州区三峡初级中学一年级10班和11班的112名学生,两个班级为平行班,学生均未参加校外培训,语言水平相对较弱。
3.3. 研究工具
3.3.1. 问卷设计
问卷面向112名学生,通过微信发放,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结果对本研究至关重要。问卷内容见附录。
3.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此次共有112名学生参与问卷,问卷旨在了解他们对阅读的目的、阅读前中后的准备等。此次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此次分析仅选取部分表格(表1)。
Table 1. Purpose of English reading
表1. 英语阅读目的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应试 |
77 |
68.75% |
提升自我 |
31 |
27.68% |
教师要求 |
4 |
3.57% |
第一个问题“阅读目的是什么?”中,68.7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试,27.68%选择提升自我,3.57%选择教师要求。数据显示,多数学生阅读目的仍以分数为导向,而不是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为主。
Table 2.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status
表2. 课外阅读情况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一周4~5篇 |
38 |
33.93% |
一天1~2篇 |
58 |
83.93% |
无 |
18 |
16.07% |
表2显示,50%的学习者每天阅读1~2篇文章,33.93%每周阅读4~5篇,少数学生从不阅读课外读物。表明这些学生的阅读量受限、不足,未将课外阅读视为习惯,原因在于意识缺乏和外部环境影响。
Table 3. Preparation before reading
表3. 阅读前的准备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总是 |
48 |
42.86% |
有时 |
57 |
50.89% |
从不 |
7 |
6.25% |
阅读准备(如预习生词、查阅背景信息)方面,多数学生表示会做,不足10%几乎不做,说明多数学生缺乏阅读前准备意识(表3)。
Table 4. Preparation while reading
表4. 阅读中的准备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勾画生词或者句子 |
65 |
58.04% |
逐句翻译 |
63 |
56.25% |
关注重点内容,忽略次要内容 |
68 |
60.71% |
浏览全部题目 |
10 |
8.93% |
询问同学 |
42 |
37.5% |
未按时完成任务 |
17 |
15.18% |
阅读过程中,多数学生倾向使用传统阅读技巧,60.71%关注重点内容并忽略次要部分,很少有人提前浏览所有问题,表明他们缺乏阅读技巧或策略(表4)。
Table 5. Preparation after reading
表5. 阅读后的准备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仅纠正答案 |
36 |
32.14% |
概括段落及全文大意 |
62 |
55.36% |
反思阅读效果 |
55 |
49.11% |
增加课外阅读 |
36 |
32.14% |
分享心得 |
29 |
25.89% |
摘抄生词短语 |
24 |
21.43% |
完成阅读后,55.36%的学生表示会概括段落和全文大意,49.11%选择反思阅读效果,纠正答案和摘抄生词分别占32.14%和21.43%。表明半数学生能灵活运用阅读技巧(表5)。
如表6所示,超过半数学生倾向通过背景信息或语境猜测生词,其余选择跳过或求助他人、查词典。
完成阅读题遇见困难时,67.86%的学生选择直接放弃或随机选题,32人倾向跳过,超过40%尝试结合题目和语境推测(表7)。
Table 6. Way of inferring unfamiliar vocabulary
表6. 猜测生词方法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跳过 |
33 |
29.46% |
通过背景或者语境 |
58 |
51.78% |
询问同学或者查词典 |
21 |
18.75% |
Table 7. Way of facing difficulties in reading
表7. 面对阅读困难应对方式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放弃或者乱选 |
76 |
67.86% |
跳过 |
32 |
28.57% |
结合题目和语境推测 |
53 |
47.32% |
3.3.3. 总结
基于上述数据发现,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半数学生每天阅读1~2篇文章,但课外阅读量少、范围窄(见表2)。其次,多数学生阅读以应试为目的,对英语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低(见表1);最后,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差,缺乏阅读策略(见表4)。
4. 结论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研究者发现: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现状存在课外阅读量少、兴趣和积极性低、阅读习惯差等问题。然而,本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首先,问卷数量和参与人数有限;其次,缺乏搭建支架的具体措施;第三,理论知识局限,分析不够深入。
针对教学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教师应提前全面了解学生,可通过访谈、测试题等方式分析其当前英语阅读水平和发展能力;其次,教师应充分备课,开发录音、视频等更多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元素,设计主题分级阅读任务,搭建动态词汇与背景支架,根据学生兴趣(如校园生活)选取分级阅读材料。初期以短篇、图文结合的文本为主,降低认知负荷。在英语阅读前中后,教师分别提供词汇和背景教学、阶梯式问题链以及完成自测任务等引导学生关注语篇,并且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灵活设置和拆除支架。最后,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可开展小组互动活动,建立“同伴互助 + 多元评价”机制,将学生按阅读水平混合分组。设计“互助任务单”,要求小组共同完成并提交过程记录。引入“阅读日志”,学生每日记录阅读时长、策略使用教师每周反馈并调整支架。定期组织“策略反思会”,学生分享阅读技方法技巧等。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且先进的方法,其教学理念和步骤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希望未来有更多发展空间,专家学者能继续深入探索,使其在英语课堂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附 录
初中英语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解你们的情况,更好促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特进行此次匿名调查,感谢你们的配合。
1. 阅读目的是什么?[单选题] *
○ 为了应试
○ 为了提升自我
○ 为了老师的要求
2. 你觉得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如何?[单选题] *
○ 一般
○ 较好
○ 较差
3. 课外阅读情况 [单选题]*
○ 一周4~5篇
○ 一天1~2篇
○ 无课外阅读
4. 你认为当前的阅读教学模式合适吗?[单选题]*
○ 合适
○ 不合适
5. 是否课前预习生词,查阅相关背景信息并进行预测文章内容?[单选题]*
○ 会
○ 偶尔会
○ 不会
6. 在英语课堂中,如何猜测生词的含义?[单选题]*
○ 通过上下文语境或者背景信息
○ 直接跳过
○ 立即查阅词典或者询问同学
7. 在阅读之中,你会出现以下哪些情况?[多选题]*
□ 勾画生词或者重点语句
□ 放慢速度,逐字逐句翻译
□ 关注重点部分,忽略不重要的部分
□ 浏览课后全部题目
□ 询问同学生词等
□ 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阅读任务
8. 在阅读之后,你将会以下哪些?[多选题]*
□ 将正确答案改正之后就不再分析文章
□ 概括段落和全文大意
□ 反思阅读效果
□ 增加课后阅读量
□ 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阅读心得
□ 摘抄生词和短语
9. 遇到难题时,你通常会怎么做?[多选题]*
□ 直接放弃,乱选一个选项
□ 跳过,先做其他能做的
□ 结合上下题目和文章进行推测
10. 对于支架式教学法的了解程度 [单选题]*
○ 了解
○ 了解一部分
○ 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