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桂林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著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桂林市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低碳发展,成为桂林市在“双碳”背景下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具有重要意义。小区屋顶作为城市中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常通过在小区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提供电能[2] [3],但是在阴雨天气,太阳能不能有效工作。根据降雨量数据统计,桂林地区近五年年降雨量达到2000 mm以上[4]。因此在下雨天时,可以利用高楼屋顶雨水来进行发电,实现“光水互补”的能源供应模式。针对雨水发电,国内外研究者开启了一系列的研究。皮梁等[5]以上海市高楼为例设计了屋顶雨水发电系统,计算了雨水收集量、发电量以及储水池容积,论文提出了系统设计的整体框架,但在一些关键技术细节上,如发电机的具体选型、过滤设备的详细设计等,缺乏更深入的探讨。夏正付等[6]设计了高楼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研究了不同初始势能的发电效率,未曾考虑设备的具体选型设计。高展等[7]通过数值模拟对微型水轮机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提高发电效率。李传祥等[8]提出了一种光雨互补发电节能路灯,集成了太阳能板和集水箱。于佳鑫等[9]设计了基于排雨管道的雨水分段蓄能发电系统,利用虹吸原理蓄水排气。韦洋洋等[10]研究了南方农村地区屋檐的雨水自动发电装置,设计了水流自动循环装置。Zamora-Juárez等[11]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对雨水收集发电系统进行了研究,优化了水轮机的几何尺寸,提高了系统发电效率,但对系统装置的其他部件的选型设计未有提及。Carter等[12]研究了两层建筑雨水发电系统,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潜在发电功率及供电的可行性。Rahman等[13]设计了微型水轮机,实现排水管雨水势能转化为电能。Abd Aziz等[14]对雨水发电系统中微型发电机的定子进行了设计,通过优化铜线尺寸和圈数来提高发电机的效率。此外,还有针对风雨复合储能以及风光雨混合发电系统的相关研究[15] [16]。
已有的研究对高楼雨水发电系统进行了探索性的设计,并就系统中关键设备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以某单一部件分析为主,而与装置相关的选型设计计算及可行性分析仍有所欠缺,本研究聚焦于桂林地区小区屋顶雨水发电系统,旨在探讨其在桂林“双碳”目标背景下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和环境效益,为桂林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也为其他类似地区探索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桂林地区雨水资源利用潜力
桂林地处中国南方,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充沛,雨水最多的季节为四月至九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这种降水分布容易导致旱涝并存的问题,丰水期水资源充裕,但枯水期仍可能面临短暂的缺水现象。此外,桂林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涵养能力较弱,部分降雨易流失至地下溶洞,不易直接利用。桂林市近五年的年降雨量见表1,除了2023年之外,其余年份的降雨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近5年的平均年降雨量为2141.2 mm。
Table 1. Rainfall data of Guilin cit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表1. 桂林市近五年降雨量数据
年份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降雨量/mm |
2533.6 |
2341.7 |
2136.7 |
2168.0 |
1525.9 |
根据桂林市人民政府网站,桂林市主城区面积140 km2 [17],按照国标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占比取30%,则建筑物的总面积为42 km2,根据公式计算建筑可回收利用的雨水资源量
:
(1)
式中:
为综合径流系数,取0.90;
为季节折减系数,取1.00;
为多年平均降雨量,根据表1数据取平均值2141.2 mm;
为汇水面积,42 km2。则年均可利用雨水资源量
为
。
所蕴含的势能
:
(2)
式中:
为雨水的质量,kg;
为重力加速度,取9.81 m/s2;
为桂林市城区的建筑平均高度,按照桂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取25 m。因此雨水所具有的势能
为
。
发电总效率量取70%时[6],桂林市利用雨水发电可产生的电能W为:
(3)
按照桂林市的平均电费收取标准0.6元/度进行计算,预估可产生的经济效益为231万元,减少相应CO2的排放可达3838.45 t。
3. 典型小区屋顶雨水发电系统
如图1所示,为桂林市临桂区的某小区,建筑物为32层,高约95 m,建筑面积约960 m2,屋顶为平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1˚~2˚的倾角以便雨水流入两侧的排水渠。
根据小区建筑特点,设计了屋顶雨水发电系统,其主要原理为利用屋顶的雨水的重力势能冲击水轮机进行发电。如图2所示,系统由雨水过滤收集装置、雨水发电储电装置以及用电装置三大部分组成。当下雨时,雨水沿着屋顶排水渠先进入弃流装置,然后经旁通管再过滤流入设计的集水箱,当雨水在集水箱中上涨达到高液位感应装置以后,继电器控制阀门打开,水箱中的雨水通过PVC管道向下流动,其所具有的势能带动水轮机转动切割磁感线后产生电流,电流通过逆变器进行稳压整流以后储存在蓄电池当中,再在需要时,通过逆变器为负载供电。当雨水在集水箱中水位低于低液位控制器时,则关闭下水管道阀门,进行储水。若瞬时下雨量太大,通过阀门可以将部分雨水由弃流装置直接排出。
Figure 1. Plan schematic of a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Guilin
图1. 桂林某小区平面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building rainwater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图2. 建筑雨水发电系统原理图
3.1. 雨水过滤收集装置
根据《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雨水汇集设计流量
为:
(4)
其中,
为雨水设计流量,
;
为汇水系数,取1.0;
为径流系数,取1.0;
为设计暴雨强度,
;
是屋顶汇水面面积,0.096
。
而桂林市五城区暴雨强度
为:
(5)
式中
为重现期,取3;
从降雨历时,min,取5 min。则暴雨强度为448.25 L/(s∙hm2)。雨水汇集设计流量
为43.03
。5分钟汇集的雨水体积为12.91 m3。则集水箱的容积应不小于12.91 m3。
结合建筑物主体,且不影响楼体重心,以及遮挡居民住房阳台,窗户等情况考虑,将水箱安装于如图2中的E区域。设计容积约为12.91 m3的集水箱尺寸如下:
(6)
集水箱长3.6 m,宽1.8 m,高2 m,总容积为12.96 m3 > 12.91 m3,满足暴雨强度下的集水量。并且水箱的顶部位置设计有溢流水管,水管的直径为120 mm。防止水箱排水不及时导致的水箱过满情况的出现。在水箱顶部开设直径90 cm的水箱入口,设有圆弧人孔板以及直梯,方便工作人员不定期对水箱进行检查和内部污物清理。水箱底部开设直径200 mm的排水口,用于下水管的连接。
在集水箱内部装设液位传感器控制阀门的进水与出水(图3),在水箱的高液位(离顶部10 cm)以及低液位(离底部10 cm)处分别装设液位传感器A、B,在水箱的进水口以及出水口分别装设电子控制阀门1、2,使用继电器进行连接控制,当雨水流入集水箱,并且水位达到高液位传感器A的时候,继电器控制打开开关2进行雨水排放发电;当集水箱的雨水排出至低液位B时,继电器控制开关2关闭,进行雨水收集,如此循环进行雨水发电,有效避免了流量不稳定的问题。
Figure 3. Control system diagram for water tank inlet and outlet
图3. 水箱进出水控制系统图
当下雨时,雨水会将部分楼顶的枯叶、碎石块、砂砾等污染物带入排水渠进入到集水箱,其中所夹带的泥沙等颗粒物容易击穿和损坏水轮机的叶片。对此,需要考虑去除初期的雨水,以提高雨水的纯度。如图4所示,雨水通过排水渠流入集水箱之前,先通过管道流入旁边的弃流装置。弃流装置里设置有浮球阀,随着水位上升而逐渐关闭入口,当弃水装置入口完全关闭时,雨水则从旁通管流入集水箱,旁通管里面有二次过滤的滤网等过滤装置,最后雨水经过滤网后进入到集水箱(图5)。
Figure 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bandoned water collection system
图4. 弃流集水系统原理图
弃流装置的体积按照2 mm的降雨量考虑,前期需要舍弃约1.6 m3的雨水,则两个弃流装置各自舍弃0.8 m3的雨水,根据建筑物的特点以及材料,弃流装置长1米,宽0.9米,高0.9米,底板可拆卸用于泥沙清理。弃流装置与排水渠之间的连接采用直径为250 mm的PVC水管进行连接,连接集水箱管段采用直径250 mm的PVC管;排污管选择直径150 mm的PVC水管连接下水道口。
Figure 5. 3D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bandoned water device
图5. 弃流装置三维示意图
3.2. 雨水发电储电装置
雨水发电装置的关键是将雨水的重力势能有效转化为电能。水轮机是其中的关键设备,通过水的流动推动其内部的叶片旋转,进而带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发电,实现水能到电能的转换。小区典型建筑高度为95 m,扣减水箱高度以及水轮机安装高度,雨水下降高度约为92 m。按照水头推荐范围,选择混流式水轮机。
按照型谱中推荐的设计比转速
与设计水头
的关系为:
(7)
式中
为设计水头,92 m;因此
比转速的值为188.51 r/min。在水轮机型谱中,转轮中比转速与之接近的为HL180,因此选择HL180转轮。其结构模型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Table 2. Main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runner for HL180 Francis Turbine
表2. HL180混流式水轮机的模型转轮主要参数表
名称 |
数据 |
单位 |
推荐使用水头范围 |
90~125 |
m |
模型转轮 |
实验水头H |
4.0 |
m |
直径D1 |
460 |
mm |
叶片数z |
14 |
片 |
导叶相对高度b0 |
0.20 |
|
最优工况 |
单位转速 |
67.0 |
r/min |
单位流量 |
720 |
L/s |
效率 |
92.0 |
% |
汽蚀系数 |
0.075 |
|
比转速 |
207 |
|
限制工况 |
单位流量 |
860 |
L/s |
效率 |
89.5 |
% |
汽蚀系数 |
0.083 |
|
雨水下降高度为92 m,在不考虑阻力损失的情况下,雨水下落到水轮机附近时的理论速度约为42.46 m/s,下水道管道直径为200 mm,对应的满管雨水流量为1.35 m3/s。
由此确定HL180混流式水轮机的额定出力
:
(8)
式中:
为水轮机效率,取92%;
为水轮机通过的水流量,1.35 m3/s;
为水轮机的水头高度,92 m;g为重力速度,9.81 m/s。水轮机的额定出力
为1120.93 kw。
故可求得转轮标称直径
:
(9)
式中
为额定工况下的单位流量,860 L/s;根据上式计算出的转轮标称直径40.48 cm,查水轮机转轮标称直径系列,选用相近标称直径40 cm。
水轮机效率:
(10)
式中:
为模型效率,92%;
为模型直径,46 cm;计算得到水轮机效率
效率修正值约等于0.92,与原型水轮机基本保持一致。
水轮机的转速n为:
(11)
式中:
为原型水轮机最优单位转速,67 r/min;则计算的水轮机转速为1607 r/min。由额定转速系列查得相近的转速为1500 r/min。
水轮机的额定流量
:
(12)
计算得到额定流量为1.32 m3/s。而雨水满流状态下水管的流量可达1.35 m3/s,因而选型设计符合要求。
由于降雨量分布不均匀,按照桂林市暴雨强度公式(5)计算可知,24小时最大的降雨量约为170 mm,则雨水体积为163.57 m3。按照公式(2)~(3)计算可得单日最大发电量为28.68
。年降雨量平均值2141.2 mm,则全年可发电量为360.36
,减少约359.27 kg的CO2的排放。然而,在实际降雨过程中,由于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尽管设计的装置具备一定的储水能力,但无法保证雨水在下水管中持续满流运行,这会导致发电效率有所降低。因此,发电效率的实际表现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深入探究。
由于铅酸蓄电池工作输出电压稳定、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储能电池选择铅酸蓄电池,单块电池电压24 V,300 Ah,共4块并联。由于桂林地区降雨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匀,丰水期能充分利用蓄电池蓄电,枯水期时需搭配光伏发电等其他方式补充才能满足需求。
发电机根据单日发电量及额定功率等选择小型水轮直流发电机,其型号为ZFHW 250-7.14,额定电压为250 V,额定功率为8.5 KW,额定转速最大为1500 r/min。
逆变器选择型号为6 LY-gpj智能调节逆变器,额定功率为8000 W,电池电压为48 V至72 V,输出电压为110 V~240 V。
4. 结论
(1) 桂林地区雨水利用潜能较大,年均降雨量在2141.2 mm,城区雨水发电理论最大效益可达231万元/年,减少CO2的排放可达3838.45 t/年。
(2) 面积为960 m2,高95 m的小区建筑年均雨水发电可实现360.36
,减少约359.27 kg的CO2的排放。水箱尺寸为3.6 m × 1.8 m × 2 m,弃流装置为1 m × 0.9 m × 0.9 m,水轮机选用型号为HL180混流式水轮机,叶轮直径为40 cm,转速为1500 r/min,配套对应的发电机及逆变器,蓄电池采用单块电池电压为24 V,容量为300 Ah的铅蓄电池,共4块并联。研究结果对于后续的系统设计可以提供借鉴,可推广至高降雨量的地区。
基金项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一种太阳能与雨水复合储能系统”(202311825018)。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