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Taking the “Advanced English” Cours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ve.2025.14627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阴 瑛: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四川 宜宾;新罗大学一般研究生院,韩国 釜山
关键词: 新文科国际视野中国素养区域国别学课程思政New Liberal Arts International Vision Chinese Literacy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gions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当前世界多元化发展,中国对外交流合作急需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素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作为英语专业标杆的《高级英语》课程,如何在建设新文科背景下有效融入理解世界的区域国别知识和培养中国素养的课程思政内容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传统《高级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互动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亟需提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级英语课程改革方案。
Abstract: Nowadays, wiis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China’s foreig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re in urgent need of high-qualit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with an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Chinese literacy. As a benchmark for English majors, how to effectively incorporate the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the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Chinese literacy in the course of “Advanced Englis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new liberal arts is an urgent issue to be explored. The traditional “Advanced English” course has serious deficiencies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course assessment. A reform program of “Advanced English” cours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needs to be explored.
文章引用:阴瑛.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214-21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71

1. 引言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急需培养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具有中国素养、既能参与全球竞争又能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变革。既要培养学生的双语或多语沟通专业核心能力,又要培养他们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既要培养他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又要让他们了解不同观念产生的历史地理社会原因,还要让他们拥有中华文化自信和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1]。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就必须要把区域国别知识有机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中国素养就必须要把课程思政的内容有机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高级英语》作为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是向中国学生讲述西方故事、介绍英语国家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内涵,是整个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标杆。但传统《高级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互动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必须尝试改革教学模式,有机融入区域国别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提出顺应时代需求的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2. 《高级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

《高级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学分高,学时长,难度大,是整个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标杆。课文多选用英语国家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写成的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传记、演讲发言等文本材料,篇幅长、词汇量大、长难句多、修辞手法复杂,主旨寓意深刻,着重于将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思想文化和价值内涵介绍给中国学生。适合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后进一步提升英语篇章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深化对西方文化思想内涵的了解。

目前,《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向学生讲述西方故事的路径,通过生僻词和长难句的分析,帮助学生厘清语言上的困难;通过语篇欣赏,解析作者传达的主旨大意和思想内涵,着重向中国学生介绍西方的文学文化知识。显而易见,《高级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渗透甚少,几乎没有当代中国和当前国际局势的介绍,无法满足让学生用中国理论向世界阐释中国内涵、讲述中国故事的迫切需要。

2.2. 教学方式

《高级英语》多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助以PPT课件进行词汇语法长难句分析和英美文学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课堂互动主要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近年来,《高级英语》课程改革多采用数字赋能,以慕课的形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辅助课堂教学。

2.3. 课堂互动

《高级英语》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有限,教学过程以老师主讲和提问为主,内容比较枯燥,形式比较单一,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发挥的空间,因而学习缺乏创造性,没有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动力,最终使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变得困难重重。

2.4. 课程考核

《高级英语》课程考核仍以传统的课堂报告、课堂答问、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为主,有些老师辅助以线上单元测验,但考核内容主要考查单词短语运用、长难句分析、修辞手法分析,句子释义、英汉互译、篇章阅读、议论文写作等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跨学科知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考查,也缺乏对学生思政品质和中国素养的考察。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质量英语专业人才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互动和课程考核四个方面探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从区域国别学和课程思政的角度探讨《高级英语》课程中具有“中国素养”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3.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3.1. 教学内容

《高级英语》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介绍,但缺乏中国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要求的前沿性、动态性以及应用性,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法治以及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无法培养出具有中国素养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

首先,《高级英语》的课程教学首先要引入当代中国的内容。教学内容要有机融入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法制等相关内容,要向学生介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的大国秩序观、国家责任观和国家利益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教师要深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权威著作和《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要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大纲的每个单元,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同时,教师也要布置学生课前课后学习《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

第二、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哲学历史、神话故事、文物建筑、手工技艺都是中国传统精神内涵的体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有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观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

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讲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思想、熟悉字词表达,在讲授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以有机融合和春风化雨的方式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3]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和思考未来。要让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际局势和地区热点,熟悉国际国内政策走向,要引导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听说能力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方式

第一,引入当代中国,首先教师要吃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权威著作和《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在课堂上通过比较差异、举例说明、提问讨论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把当代中国的内容融入课文[3]。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课后阅读扩展、记忆背诵。学生理解当代中国时政内容和掌握相关的语言表达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进行日日听说读写训练,否则学生便无法生动讲述当代中国的制度理论和行动实践,更无法有效辩驳西方错误认知和有意曲解。

第二,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学习,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课堂报告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师在开学时可根据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设计相关主题报告的范围,让全班每一位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自选并自拟报告题目,让学生在课前背景介绍、课中课堂讨论和课后主旨扩展的部分做主题汇报。学生可把课文的主题内容和传统中国的相关内容作对比展示,通过做PPT或短视频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呈现。学生可利用AI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音乐,自主创意并制作PPT展示,丰富新颖的课堂形式既扩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课堂趣味;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又发挥了学生特长;既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又锻炼了他们PPT制作、短视频制作等新时代复合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AI使用能力。

第三,理解当前国际国内热点和国际发展形势,教师要让学生每天阅读和收听China Daily,Xinhua News,People’s Daily等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有条件的同学还可通过手机APP收看收听国外媒体报道,如美国CNN,FOXNEWS,英国BBC等权威媒体报道。一是了解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正在发生的大事要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训练批判思维能力;二是积累时事政治相关的词汇表达,知道如何向世界讲述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道德理念和思想价值,知道如何辩证地看待世界上某些国家对中国的不同解读。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时事热点,进行灵活的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讨论世情和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3. 课堂互动

除了课堂讲授,教师应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让同学以课堂讨论和课堂PPT报告的形式开展。既能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AI赋能教育教学能极大提升《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AI即时查阅资料,帮助自己的开拓思路和形成见解,拓宽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教师能利用聊天工具把学生的观点见解在课堂上即时收集,并立即上传AI,让AI对每个同学的意见进行即时评价并推选最优答案,教师立即在课堂上反馈给学生。这样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们参与课堂学习讨论并得到即时反馈。

此外,教师可建立自己的课程智能体,让学生和智能体互动。课前词汇智能生成、语音朗读、词汇测试,帮助外语专业学生夯实语言核心能力,课后作文批改,24小时随时在线给出写作指导意见、解答学生专业问题。并且教师可适时监控学生和AI的对话过程,三方灵活联动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讨论和课堂报告可以训练英语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公开演讲能力和敢于表达的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不管外语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都是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而学生对AI技术的运用能力是时代必需。日常学习中加强对学生AI技能的训练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环节。

3.4. 课程考核

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以“三进”工作为指引,以培养“国家通”和“地区通”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为目标[4],《高级英语》的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把教师的评分、同学的评价、口头表达、书面笔试、线上测试、线下考试相结合按比例综合评分。

课堂讨论可以让AI和教师共同评定最好的回答,给予“优秀”加分。课堂报告,可以用腾讯投票让同学们投票评分,尊重民意,得票数最多的分数记为该同学的最终得分,按比例计入期末成绩。课后作业通常以写作题型呈现,教师可以上传AI大数据模型并让其给出指导意见后,教师参考AI评分综合评分,优秀作文可用作课堂范文展示。

每个单元结束时教师可利用“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对课文的字词运用、句子释义、长难句翻译、篇章阅读等外语核心能力训练自主出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线上测试,测试成绩按比例计入期末成绩。

期末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题型以主观论述为主,给定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或热点时政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分析原因、比较异同、评价影响或预测未来走向,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和当代中国的了解、对全球事件的关注,对世界局势的认知以及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 结语

在新文科改革背景下,在课程思政“三进”工作指引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培养出既了解中国又通晓世界,既具有中国素养和家国情怀,又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心怀人类命运关怀意识又肩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实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变革。《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责任重大,课程改革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融会贯通区域国别知识和课程思政知识是必需。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年“理解当代中国”教学改革专项“《高级英语》教学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669)。

参考文献

[1] 郑春荣. 全球治理视域下国别区域人才培养探析[J]. 中国外语, 2020(6): 20-25.
[2] 常俊跃, 李莉莉. 增设国别区域学专业,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J]. 外语界, 2020(3): 29-35.
[3] 常晨光, 周慧, 曾记. 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中的课程思政[J]. 中国外语, 2021(2): 78-83.
[4] 陈杰. 中国特色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三问”——规格、路径与目的[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21): 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