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emistry Majors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Taking the Chemistry Majors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ve.2025.146273, PDF, HTML, XML,   
作者: 张郎景, 李双燕, 何珊珊, 段雪蓉, 王振吉:楚雄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化学学院,云南 楚雄
关键词: 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Chemistry Major Graduates Employment
摘要: 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化学专业2022~2024年毕业生国家就业统计平台最终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化学专业毕业生在教育行业的就业比例较高,但受疫情影响,毕业生数量与教师岗位需求之间出现失衡,供过于求,导致就业压力加大。毕业生在就业观念、期望定位上存在问题,而高校就业服务也存在不足,如制度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针对化学专业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和相关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graduates majoring in chemistry from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elects the final employment data of graduates majoring in chemistry from 2022 to 2024 from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Statistics Platform for analysis. The employment proportion of graduates majoring in chemistry in the education industry is relatively high, but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there is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and the demand for teacher positions, resulting in oversupply and increased employment pressure. Graduates have problems with their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expectations, and there are also shortcomings in employm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universities, such as imperfect systems and a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paper provides corresponding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hemistry major.
文章引用:张郎景, 李双燕, 何珊珊, 段雪蓉, 王振吉. 地方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为例[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223-22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73

1.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2022~2024年就业分析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众多,每年有大量化学师范毕业生涌入市场,加上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就业压力剧增。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快于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导致就业竞争激烈。楚雄师范学院2001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2年经批准开办化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2022~2024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率较高。2022届有81名化学专业毕业生,有36人从事教育行业担任教师,占44.44%;8人考上研究生,占9.87%;1人参军入伍,占1.23%;1人考上公务员,占1.23%;23人在企业工作,占28.39%;8人自由职业,占9.87%。2023届有79名化学专业毕业生,有35人从事教育行业担任教师,占44.3%;4人考上研究生,占5.06%;无人考上公务员和参军入伍;16人在企业工作,占20.2%;22人自由职业,占27.84%。2024届有77名化学专业毕业生,有30人从事教育行业担任教师,占38.96%;3人考上研究生,占3.89%;2人考上公务员,占2.59%;无人参军入伍;18人在企业工作,占23.37%;23人自由职业,占29.87%。

2. 影响化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 化学专业师范生就业竞争激烈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化学教育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高等教育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化学是师范生,2022年到2024年三年期间受大环境的影响,化学毕业生数量远大于教师行业的需求,同时,高等教育的师范类学生一直在扩招,像化学类的师范生不愿意去企业工作,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思想观念不够先进的问题,从而出现认知偏差,最终导致他们无法实现理想就业[1]。从根本上来说,化学师范生数量增长迅速,而化学老师需求增长却相对缓慢,这就使得师范类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更为严峻。

2.2. 化学专业师范生就业难

从目前师范生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看来,由于供求存在严重的失衡原因。具体来看,不同地区的学校、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存在差异。随着各行业的发展,化学专业的师范生很难满足企业公司的需求,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公司的发展导致毕业省就业难度增加,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能力不对口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可行性,就业结构矛盾越发尖锐,就业结构的不平衡性也越来越明显。长此以往,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和就业结构持续失衡的发展趋势下,就业矛盾将很难得到有效缓解[2]

2.3. 化学专业师范生慢就业、不就业的现象增多

在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下,一部分同学选择考研和考编制,另外一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地找工作,也未能沉淀下来进行自我提升,通过暂缓就业、不就业依靠父母的方式逃避就业。考研和考编制的同学,考试难度增加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问题,使得毕业生盲目追求考研和考编制的情况下失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承担更多的就业风险和压力。

2.4. 化学专业师范学生期望过高,定位不准

毕业生基于自身所在的学校、专业和个人优势等综合条件,对未来就业岗位的薪资待遇、晋升空间、职业价值等方面预先设定的心理预期。部分毕业生对职业缺乏准确的认知,不仅对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和环境要求较高,而且对专业契合程度、未来发展等也有较高的期望。然而,市场上往往无法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理想岗位,导致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降低心理预期而被动就业。另外,部分毕业生客观就业能力较差,自身的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一旦工作与预期不符,会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暂缓就业[3]

2.5. 高校就业服务不充分

指导学生就业服务与毕业生就业成效存在密切的关系,目前还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专业人才欠缺、指导经验不足等问题,不能充分服务好毕业生多样的就业需求。首先,就业指导课程是以网络课的形式开展,部分学生只是单一的刷网课获得学分,就业的理论知识都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更别说实践应用。其次,缺乏专业的指导,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充分挖掘自身的兴趣,因此缺乏对专业职业生涯的规划。最后,由于就业网课没有针对性地结合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开展,实效性弱,没有起到因材施教的指导效果。

3. 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目前针对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就业困难或者不就业的问题,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理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择业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环境、找准就业突破口,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3.1.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学校要全面落实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工程,进一步明确领导小组及成员的工作职责和目标[4]。每年由各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与学校党委签订就业工作责任状,化学教研室及其就业工作负责人与学院党政负责人签订具体专业、班级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每学期召开就业工作专项推进会。

3.2. 确保化学专业就业工作高效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化学专业就业工作管理水平,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学院应不断完善学生就业工作绩效考核及奖惩办法,加大对平时就业工作的日常考核,发挥化学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对学生实际意义上的帮扶[5]。同时,严肃工作纪律,对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负责任、懈怠、推诿、造假等行为的责任教师要进行追责。为了规范管理,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就业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就业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

3.3. 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学院应该分年级、分层次开展全程式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生涯、职业心理、职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以及就业模拟等[6]。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实践活动动,提高学生择业的能力、应聘技巧和入职适应的能力。

3.4.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学院应不断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便利的条件,给毕业生提供择业和就业过程中的指导与服务,宣传就业政策,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7];及早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协议书、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师范生证明、在校生证明等毕业生就业需要的材料,为毕业生顺利找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督促毕业生完善就业系统网上的个人简历填写,学院的就业信息员及时地对学生填写的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个人信息的准确、真实无误,为在线上招聘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互动搭建高效、便捷的平台;针对经济困难群体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与帮扶,及时地了解这类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重点辅导。

3.5. 转变化学专业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到基层就业

3.5.1. 创新举措,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充分利用化学专业教研室和学生党支部,组织广大学化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国家及各地方的就业相关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发扬“自强不息、敢于吃苦”的青年精神,从而促进城乡就业一体化,把鼓励毕业生面向深入基层就业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服务任务[8]。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学校的就业服务网、学院的就业工作群、学院就业公众号、24365就业平台、毕业生的QQ微信群,宣传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使得毕业生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走向、社会需求及基层工作发展优势,引导他们主动深入基层、融入基层。

3.5.2. 创新就业工作思路,引导家长转变就业观念

从组织的就业问卷调查意向来看,毕业生求职受家长的观念影响较大,一是家长应该改变只有体制内才光荣的思想,就业帮扶导师应该与家长保持联系,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就业择业观疏导,通过电话、微信等聊天的形式转变家长只有体制内才光荣的思想,鼓励自己的孩子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二是抓住每年新生报到召开的家长会和学生家访等机会,向家长讲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让家长对孩子未来就业择业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预判。三是利用家长对就业政策、就业动向进行咨询的来电和来访,不断灌输基多种渠道、多形式就业,让自己的孩子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平台上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3.6. 加大就业市场建设力度,开拓就业渠道

3.6.1. 访企脱岗,主动开拓就业市场

二级学院的党政负责人及化学专业的教师,针对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主动联系化学专业的相关企业、公司,走访相关专业的就业单位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真正地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以地方的就业单位为主体,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让毕业生有充足的就业岗位。

3.6.2. 引进来,举办招聘会

通过访企拓岗、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邀请用人单位来学院招聘。为用人单位在学校招聘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招聘会中,争取做到招聘就业双赢的效果。

3.6.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拓专业性强的就业市场

通过就业信息员及时的搜集自己学院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及时地推荐到毕业生群里,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就业相关的信息。

3.7. 不断提高专业的考研率,提升就业质量

根据各专业考研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统筹学生的考研的学校和考研的科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各级各类学生考研就业的需求,更有利于学生考研就业需求。积极鼓励支持学生报考研究生,学院应该及早的动员学生考研,为考研学生提供考研咨询、专业辅导、择校辅导、心理疏导,为考研学生提供专门的考研自习室、考研宿舍,为考研学生提供考研的便利条件。为学生报考学校、专业方向选择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在考研学生成绩出来以后,及时掌握学生的考研成绩,指导学生调剂工作和帮助学生解决复试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考研率。学院出台考研奖励办法,在学院里营造一种浓厚的考研学习氛围[9]

3.8.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做到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思想

3.8.1. 完善培养模式,积蓄创新创业软实力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开设《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据专业特点设为必修和选修课。成立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室,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实施连贯式、侧重式、阶梯式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将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融入教学和培养的全过程[10]

3.8.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加大对班主任、辅导员教师的培训力度,抓住有关就业创业学习培训的机会选派骨干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能力[11]

3.8.3. 搭建实践平台,挖掘创新创业主体潜能

通过举办各类就业模拟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申报各类创业项目等方式,搭建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多种实践平台,指导和帮助开展就业创业工作[12]

4. 结语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竞争上升。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普遍化时期,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师范类本科由于地域的影响使得发展受限,在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理念,注重应用转型,努力探索地方师范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思路,总结适应地方师范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策略,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新途径。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就业服务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近三年化学专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但学生就业质量、专业对口就业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应加强就业监测数据的研判,及时有效地发布就业信息,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本文明确地分析了化学专业师范生就业存在的一些列问题,并且针对化学专业就业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议措施,对切实提高化学学科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有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校就业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高校注重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才可以增加学校的就业渠道,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也需要注重就业指导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才可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燕飞. 供需匹配视角下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轻工教育, 2022, 25(6): 37-47.
[2] 张轲帅.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就业与保障, 2023(6): 94-96.
[3] 沙鹏飞, 程晓军. 新业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对策应用[J]. 就业与保障, 2023(6): 88-90.
[4] 张睿, 张伟, 吴承伟. 力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近五年就业数据的统计[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6(11): 59-64.
[5] 李春阳, 毕会娜. 后疫情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建议[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22): 106-107.
[6] 伍庆. 新时代下本科高校高质量就业工作研究[J]. 科技资讯, 2019, 17(32): 240-241.
[7] 张超, 佟海东.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路径研究——以机械工程学院2019届毕业生为例[J]. 林区教学, 2020(9): 36-38.
[8] 赵玉琳, 马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培养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文山学院学报, 2013, 26(6): 98-101.
[9] 尹兆华.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2): 174-180.
[10] 曹姗, 朱明. 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研究——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 江苏商论, 2023(2): 127-129.
[11] 罗兰, 丁继峰.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 就业与保障, 2023(1): 130-132.
[12] 段俊磊, 伍晓亮, 黄巧.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改善研究[J]. 科教导刊, 2023(3): 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