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DOI: 10.12677/ve.2025.14627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叶丽荣: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浙江 丽水
关键词: 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劳动教育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摘要: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创新与实践旨在破解职业教育中劳动教育弱化的难题,促进劳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丽水市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探讨认知偏差与概念模糊、资源供给与需求错配、课程设计与产业脱节、参与动机功利化等方面问题,并提出理念革新、资源重构、课程变革、机制创新等创新路径,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im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eakened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meet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Lishui City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It explores issues such as cognitive bias and conceptual ambiguity, mismatch between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 disconnection between curriculum design and industry, and utilitarianism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novative paths such as conceptual innovation, resource reconstruc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labor education,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mprove students’ labor concepts,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文章引用:叶丽荣.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探索[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246-25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76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1]。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有必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劳动教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因此,本文探索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路径,提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协同共建的模式,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其基本标志是产生新的产教融合体[2]。“产教融合”传达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导向,在合作主体上,企业、产业的人才培养的作用定位上应该和院校是平等关系,在合作层次方面,无论是产业、企业与教育的合作将由此延伸到产业的整个价值链[3]。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撑[4]。因此,本文认为产教融合是指将“产业”与“教育”密切融合,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推动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部分学者还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概念进行界定,陈志杰认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种“产业”和“教育”“企业”和“学校”“生产”和“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5]

2.2.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6]。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劳动教育是一种全面、广泛的教育方式,在德育、智育、美育基础上,通过实践开展的,强调劳动教育贯彻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过程[8],需要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等共同关注,为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我们不离开实际的劳动过程空谈劳动教育,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真正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9]

2.3. 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主张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能够使人熟练地掌握生产系统,摆脱分工造成的片面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10]

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劳动的形式有所变化,但其本质和价值不变,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依然是指导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有助于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取向、良好劳动精神面貌、高超劳动技能水平的时代新人。

2. 产教融合理论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其基本标志是产生新的产教融合体。产教融合强调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形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发展。这一理论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和资源保障,促进了劳动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3.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理论方面,一是能丰富劳动教育理论,产教融合为劳动教育提供新视角与框架,使其融入真实工作场景,适应新时代发展;二是推动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产教融合要求职业教育理论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创新实践将推动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变革;三是丰富研究理论,当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研究可丰富此领域内容,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路径。

实践方面,一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劳动能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团队合作等素养和劳动技能;二是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劳动教育注重实践与素养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三是优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形成校政社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营造良好育人局面。

4.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现状分析

通过以丽水市职业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探索调查问卷》,共设计18道题目,最终回收489份有效电子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占比36.8%,大二学生40.9%,大三学生占比22.3%,理工科学生占比68.2%,文科类占比28.6%,其他类3.2%,男生占比53.2%,女生占比46.8%。此外,为更全面地了解现状,本研究还采用了访谈法,对丽水地区的10名教师、15名企业代表及20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

4.1.1. 对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的认知

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作用的理解方面,认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占比达到92%,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习劳动技能、提升职业规划意识分别占比85.9%、81.8%、77.7%;关于劳动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分别占比61.4%、30.7%、6.1%、1.8%;关于产教融合的概念,完全理解、听说过但不清楚、完全不了解分别占比20.9%、71.1%、8%。

访谈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和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产教融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存在模糊认识。企业代表则普遍表示,希望学校能更深入地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4.1.2. 劳动教育实施与参与情况

对于学校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劳动实践机会方面,非常多、较多、较少、几乎没有、不清楚分别占比20.5%、40.9%、30.7%、6.1%、1.8%,整体上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劳动实践认识不足;在企业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程度方面,深度参与(比如参与课程设计等)占比30.7%,一般参与(比如提供实习岗位等)占比51.1%,很少参与占比14.3%,不清楚占比3.9%;对于每周参与劳动教育的时间,1小时及以下占比20.4%,1~2小时占比40.9%,2~3小时占比30.7%,3小时以上占比8.0%;参与劳动实践的主要动机方面,个人兴趣、提升自身技能、获得学分/奖励、服务社会分别占比17.4%、32.7%、25.6%、14.3%,其他包括完成课程任务、缓解学业压力等占比10.0%;在产教融合实践形式方面,校内实训占比最高,达71.6%,企业实习、企业导师进校园、校企合作项目分别占比61.3%、40.9%、20.9%。

访谈中,学生反映校企合作的机会有限,且参与深度不够。教师表示,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如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代表则提到,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定制化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4.1.3. 实践体验与收获

关于学校目前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或活动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分别占比30.7%、40.9%、20.4%、6.1%、1.8%;在产教融合实践中,最有助于提升的能力是专业技能,占比为81.8%,团队协作占比71.6%,职业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占比61.3%),创新能力占比为51.1%,其他包括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占比10.2%;对于劳动实践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企业导师指导时间不足、缺乏实践兴趣或动力不足占比较高,分别为51.1%、40.9%,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不足占比为30.7%,比如智能设备操作。劳动实践与升学/考证关联度低占比20.4%,其他比如劳动设备不足等占比10.2%。

访谈中,学生提到在劳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反馈,导致实践效果不佳。教师表示,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企业代表则提到,希望学校能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4.1.4. 需求与建议

针对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61.3%的学生认为实践资源匮乏,比如设备老化、材料不足、场地有限,学生参与度低占比40.9%,包括缺乏兴趣、动力不足或认知偏差等,劳动教育未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占比30.7%,劳动教育实践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占比22.1%,其他比如实践时间冲突、劳动教育形式较少等占比10.2%;关于喜爱的劳动教育内容或形式,现代新兴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应用、数字化生产)占比71.6%,创业实践占比61.3%,社会服务劳动占比40.9%,传统手工艺体验占比30.7%,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占比51.1%;针对产教融合需要改进的环节,企业参与度、课程体系衔接、职业方向引导与持续跟进、实习/实践岗位数量与质量等占比较高,分别为61.3%、51.1%、40.9%、61.3%;部分学生还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增加更多企业导师指导机会,加强劳动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性,提供更多现代化技术实践机会等。

访谈中,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教师希望学校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项目。企业代表则希望学校能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提供更符合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4.2. 问题剖析

4.2.1. 认知偏差与概念模糊:产教融合理念未深度渗透

产教融合认知断层。学生未能完全理解产教融合概念,仅停留在浅显层面,未有效传递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企业参与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未深度介入课程设计等,供需存在结构性错位。

劳动教育价值认同表面化。学生虽认可劳动教育对培养劳动精神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价值,但实际参与动机仍以学分、奖励和技能提升等为主,内在兴趣和自身动机不足。

4.2.2. 资源供给与需求错配:实践生态支撑薄弱

硬件资源结构性短缺。学生反映实践资源匮乏,比如设备老化、场地受限,且部分学生认为劳动实践与升学、考证关联度低,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不足等,导致参与动力欠缺,与智能制造领域劳动需求形成矛盾。

校企协同深度不足。企业导师指导时间不足成为首要阻碍,企业参与多停留在提供实习岗位,而学生最希望改进的环节则是企业参与度、实习岗位质量等。

4.2.3. 课程设计与产业脱节:内容迭代滞后

传统模式与新兴需求割裂。学生最喜爱的劳动内容中,现代新兴技术和创业实践需求远高于传统形式,课程多以校内实训为主,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形式未适应产业发展与学生兴趣需求。

评价体系单一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单一,未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削弱学生参与动力,加剧了形式化风险。

4.2.4. 参与动机功利化:内生动力待激活

外在驱动主导参与行为。学生缺乏实践兴趣,兴趣驱动、服务社会动力不足,仅仅是短期化参与,最终与劳动教育未纳入评价体系形成恶性循环。

时间分配冲突。每周劳动时间不足,碎片化实践影响学习深度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持续跟进”矛盾。

5.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5.1. 理念革新,深化产教融合理念认知

首先,应加强产教融合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学校应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学生、教师及企业代表普及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消除认知偏差。同时,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评价反馈的全过程,确保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深入人心。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亲身体验产教融合带来的价值,从而激发其内在兴趣和参与动机。

5.2. 资源重构,优化劳动教育实践生态

针对硬件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学校应加大投入,更新老旧设备,拓展实践场地,并引入数字化工具,以适应智能制造领域的需求。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应深度介入课程设计,提供实习岗位及导师指导,确保劳动教育实践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此外,还应建立劳动教育实践与升学、考证的关联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动力。

5.3. 课程变革,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同步

针对课程设计与产业脱节问题,学校应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引入现代新兴技术和创业实践元素,满足学生兴趣需求。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作,共同开发课程和项目,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结合。此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5.4. 机制创新,激活学生参与内生动力

针对参与动机功利化问题,学校应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如设立劳动教育奖励、荣誉证书等,以表彰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劳动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内在动力。此外,还应优化时间分配机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提高学习深度和技能水平。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提供实习岗位、导师指导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6. 研究结论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当前,职业院校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丰富内容与形式,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认知偏差与概念模糊、资源供给与需求错配、课程设计与产业脱节、参与动机功利化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理念革新、资源重构、课程变革、机制创新等创新路径,期望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与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

基金项目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校级思政专项科研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LZSZ202402)。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03-27(01).
[2] 欧阳河, 戴春桃. 产教融合的内涵、动因与推进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19(7): 51-56.
[3] 王丹中. 基点∙形态∙本质: 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 职教论坛, 2014(35): 79-82.
[4] 燕晓飞, 赵鑫全, 赵明霏.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J]. 北京教育(德育), 2019(4): 89-92.
[5] 陈志杰.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18(5): 35-41.
[6]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2): 82-84.
[7] 班建武. “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 2019, 40(1): 21-26.
[8] 牛志宁. 比较视域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探究[J]. 职教论坛, 2021, 37(4): 169-176.
[9] 柳夕浪. 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4): 9-13.
[10] 方亮. 劳动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时代内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 43(5): 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