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中导入教学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OI: 10.12677/ve.2025.146278, PDF, HTML, XML,   
作者: 张 红: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关键词: 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导入策略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mport Strategy
摘要: 在思政教育领域,课堂教学导入作为关键教学环节,对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构建优质教学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中思政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导入为研究对象,基于见习单位的教学实际状况,深入剖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后续实习工作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依据。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troduction, as a key teaching link, plays a vital role in guiding students to quickly enter the learning stat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and build a high-quality teach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probation unit,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aiming at providing targeted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ollow-up internship work.
文章引用:张红. 高中思政课中导入教学实践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261-26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78

1. 引言

科学且高效的课堂教学导入,不仅能够有效激活课堂氛围,还能进一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进而达成优化课堂质量的目标。作为一名高中思政教师,同样需要顺应教育发展趋势,逐步推动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迭代。通过持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实增强高中思政课堂教学导入的成效,有必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方法展开深入探究。如此一来,便能更有效地助力学生掌握思政知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与综合素养。

2. 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导入概述

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是指在正式授课前,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认知冲突与探究欲望,为后续知识建构奠定基础的重要教学环节[1]。高质量的课堂导入能够唤醒高中生对思政课的内在需求,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萌芽,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效果。

从教育实践观察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导入环节存在明显短板:部分教师对导入功能认知存在偏差,将其简单等同于“课堂开场白”,缺乏系统设计思维。具体表现为:一是受应试思维影响,教师为追赶教学进度,常以知识点罗列或考点解析作为导入方式,导致课程伊始便陷入枯燥说教;二是导入素材选择存在滞后性,多依赖教材固有案例,未能及时融入社会热点、学生生活事件等鲜活资源;三是互动形式单一,教师单向灌输特征明显,未能通过议题式、辨析式等新型教学法调动学生主体性。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形成“抽象理论”“空洞说教”的刻板印象。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新特点——辩证思维能力显著提升但社会阅历尚浅、价值判断易受多元思潮影响,思政课教师亟需重构导入环节:首先应立足“大思政课”理念,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民生热点事件等时政元素转化为教学资源,如通过“淄博烧烤现象”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借助“AI技术革命”解析科技伦理等;其次要创新导入形式,运用“微辩论”“情境模拟”“视频解构”等多元方式,例如在讲授“全过程人民民主”时,可播放基层立法联系点真实案例视频,组织学生模拟人大代表议案形成过程;最后需建立导入效果评估机制,通过课堂观察量表、学生反馈问卷等工具持续优化设计,确保导入环节真正发挥思维启迪的功能。

要实现思政课堂导入的提质增效,教师需着力提升三方面能力:一是增强政治敏锐度,及时捕捉社会发展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二是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将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入导入设计;三是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善于运用虚拟仿真、数字画像等技术增强导入环节的沉浸感[2]。唯有如此,才能使思政课的“第一公里”充满张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3. 高中思政课教学导入的意义

3.1. 启迪学生思维,深化情感共鸣

教学导入环节作为思维启发的关键载体,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中具有独特价值。通过构建认知支架与情感触点相结合的导入设计,能够唤醒学生的思辨思维,促进价值体认与知识建构的深度融合。教师在操作层面可采取“三维联动”策略:认知层面选取“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就业结构变迁”“数字经济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等现实议题,借助可视化数据图谱呈现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归因探究;情感层面创设“模拟联合国气候峰会”“红色家书沉浸式诵读”等体验场景,使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感知理论温度,例如通过扮演基层人大代表体验民生诉求整合过程,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象化理解;行为层面设计“校园公共事务解决方案设计”“网络舆情应对模拟”等实践任务,推动学生将法治意识素养转化为现实问题解决能力。这种立体化导入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单向灌输的局限,更通过思维进阶引导(现象观察–本质剖析–价值判断–行动选择),使学生在课堂初始阶段便形成“理论关切现实”的思维自觉,为后续深度学习奠定认知与情感双重基础。

3.2. 营造和谐课堂环境,构建自在教学氛围

传统高中思政课教学多以单向知识灌输为核心,这种模式往往容易引发学生对思政学科内容的抵触心理,甚至激起逆反情绪。而采用高中思政课导入策略,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以积极、放松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此举对于缓解学生的紧张与抵触情绪大有裨益,能让学生更自在、自信地发表个人见解。与此同时,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与情境,学生能够深刻体悟到思政学科知识的重要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案例深度研讨等活动,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融入具体生活实际,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课堂伊始阶段,高中思政课导入的作用尤为凸显,它有助于构建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可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生动的语言表达、有趣的实验展示以及互动性强的游戏等,帮助学生放松心情,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鼓励展现创造力与个性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于教学活动中,进而显著提升学习效率与课堂参与度。

借助高中思政课的有效导入,教师能够更顺畅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保障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并为后续的知识传授与深入交流互动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高中思政课堂教学中,导入策略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课堂注入更多活力与乐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3.3. 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能

课堂导入策略在高中思政教学中具有关键催化作用,其设计实施过程实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镜像折射。在备课阶段,教师需系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同时掌握导入设计理论框架,通过解构“数字经济中的新型劳动关系”“国潮复兴的文化密码”等时代命题,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脚手架。这种深度备课倒逼教师突破学科壁垒,实现政治理论素养与教学转化能力的同步跃迁[3]。教学实施环节,教师运用可视化叙事、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专题中构建基层立法联系点数字孪生场景,使学生通过虚拟角色代入体验民意聚合过程。这种教学转化能力要求教师兼具政治敏锐度与信息化素养,在“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等议题导入中,需精准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如“技术赋能如何避免价值迷失”),推动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展开批判性思考。教后反思阶段,教师通过多维度评估量表分析课堂实效,从认知激活度、情感卷入度等层面优化导入设计。例如在“文化传承”单元教学中,针对“非遗数字化生存路径”模拟决策活动的学生表现数据,调整案例选取的适切性与任务难度的梯度性,这种持续改进机制促使教师形成“设计–实践–反思”的专业发展闭环。教师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功底与灵活的教学技巧,精心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活动,以此搭建起学生间知识共享与思维交融的桥梁。在交流互动环节中,教师巧妙引导,鼓励学生们通过相互提问、积极解答疑惑,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潜能被充分激活,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在无形中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成效与品质,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4. 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导入原则

4.1. 坚守导入内容与授课内容紧密契合的原则

在思政课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需精准把握导入内容的关键作用,必须始终坚守导入内容紧密贴合思政授课主题的原则,确保思政课堂既充满生机与吸引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偏离思政课导入的核心方向。

基于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政学习基础、具体学习内容以及实际学习需求,科学合理地发挥思政课堂导入的功能。通过结合授课内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思政学习状态,从而切实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

4.2. 秉持导入形式创新、独特的原则

在思政课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上,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育其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热情,教师需深度挖掘并创新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教师应力求导入形式新颖独特、富有创意,让学生在较长时间内都能对思政课堂导入环节保持浓厚的新鲜感与探索欲,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思政学科的持久兴趣。

为此,思政教师需系统研习并掌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夯实理论基础,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特点,灵活选用恰当且高效的导入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保持课堂的活力与吸引力。同时,要充分利用青春期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如好奇心强、渴望表达等,鼓励他们开展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政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

4.3. 遵循导入环节的时间与内容需精炼适度的原则

在思政课教学的导入实践环节中,考虑到课程总时长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思政课堂的核心重点仍应聚焦于新授内容的讲解与探讨。因此,思政课导入环节的时间占比应尽量控制在2~5分钟以内,既不能过于冗长而冲淡主题,也不宜过于简短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样的安排旨在为后续的新授课程预留充裕的时间,确保教学进程有条不紊,避免出现主次颠倒、舍本逐末的情况。

5. 高中思政课教学导入存在的困境

5.1. 师生角色定位模糊

在新课标框架下,思政课导入设计正实现从知识灌输到价值认同的范式转换。教师应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纲领,将学生置于认知构建的核心位置,重新明确学生角色,确定主体性地位,从三个维度激活课堂活力:于认知锚定方面,甄选具有时代特征的议题,设计沉浸式任务,让学生在应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界定”“文化符号内涵解读”等现实挑战时,自发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究意愿;在技术助力层面,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搭建实践框架,让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认知支撑;在关系调整方面,教师转变为思维引领者,促使学生从政策旁观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在提案研讨、条款协商中实现公民意识的觉醒。这种导入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传授模式,更通过“现象剖析–价值判断–行为抉择”的思维升级,让思政课切实成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空间。此外,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而非传统知识灌输者,在课堂导入环节,可通过提问、提供解题思路或组织讨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教师还需及时反馈指导,聚焦学生学习过程与难点,推动学生高效学习[4]

5.2. 导入主题注重形式缺乏针对性

当下思政课导入环节暴露出认知靶向偏移这一实践难题:部分教师把导入设计扭曲为单纯的技术展示,深陷“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泥沼。在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内容时,即便有教师运用“直播带货案例”来创设教学情境,但也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的浅层次,未能深入剖析“流量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联系”,致使导入内容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教学主题之间出现认知断层。这种目标偏离的现象,充分反映出教师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存在理解偏差。

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加剧了教学目标被弱化的风险。部分教师盲目追捧“VR重走长征路”“AI生成共同富裕图景”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在“文化传承”专题的导入教学中,只沉醉于虚拟场景带来的视觉冲击,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去辨析“汉服热背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使得技术炫耀掩盖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本质。更有甚者,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教学中,虽然全景呈现了基层立法联系点,但却缺失了具有迁移性的任务设计,导致学生的认知体验难以转化为实际的参与能力。部分教师因过度注重多媒体的呈现效果,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主动参与思考和表达。实际上,课堂导入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设计与改进,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契合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主题保持一致,从而提升导入的针对性。

5.3. 课堂评估体系缺乏科学性

当下思政课导入环节的评估体系正深陷维度单一、标准模糊的双重困境之中,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素养本位评价要求产生了明显的抵牾。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专题的教学实践中,尽管有教师采用基层立法联系点模拟情境来开启教学,然而在评估环节,却常常将焦点集中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复述的精准度”这类知识性指标上。倘若仅仅把观点的正确性当作评价的唯一准绳,学生就会陷入“揣摩教师想法”的思维定式,从而忽略了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协商能力、法治思维等关键素养要素。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估倾向,从根本上削弱了导入环节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核心价值。

另一方面,情境导入法着重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可这些方面却难以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评估。要是教师设定的评估标准不够清晰明确,或者过于主观随意,就会对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造成负面影响,进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6. 优化高中思政课教学导入的策略

6.1. 精准锚定学生角色定位

在新课标框架下,思政课导入设计正实现从知识灌输到价值认同的范式转换。教师应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纲领,将学生置于认知构建的核心位置,从三个维度激活课堂活力:于认知锚定方面,甄选具有时代特征的议题,设计沉浸式任务,让学生在应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界定”“文化符号内涵解读”等现实挑战时,自发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究意愿;在技术助力层面,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搭建实践框架,让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认知支撑;在关系调整方面,教师转变为思维引领者,促使学生从政策旁观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在提案研讨、条款协商中实现公民意识的觉醒。这种导入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传授模式,更通过“现象剖析–价值判断–行为抉择”的思维升级,让思政课切实成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锤炼科学精神的育人空间。此外,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而非传统知识灌输者,在课堂导入环节,可通过提问、提供解题思路或组织讨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教师还需及时反馈指导,聚焦学生学习过程与难点,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6.2. 紧密结合教学目标

思政课导入设计需立足学科特质,通过结构化策略实现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在内容选择上,教师可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中学科核心概念,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锚点。例如在讲授国际关系时,通过“联合国气候峰会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博弈视角解构全球治理难题,自然触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内核。

导入环节的问题设计应承载思维进阶功能。围绕“政府职能转型”主题,可创设“数字经济监管中的‘放管服’平衡”议题,通过“如果你是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的决策模拟,驱动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探究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辩证关系。这种“现象解构–理论阐释–价值判断”的认知链条设计,使学生在破解“平台经济劳动者权益保障困境”等现实问题时,同步完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迁移应用[5]

素材选取需遵循三重适配原则: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适配,如通过“脱贫攻坚数字画像”展现制度优势;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适配,如在“基层治理创新”专题中引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案例”;与教学进程的梯度性适配,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图谱”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从技术革命维度理解基本方略的演进逻辑。导入设计应避免陷入知识简单堆砌的误区,要让理论阐释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

进阶式导入设计应建立“认知冲突–协作探究–素养生成”的闭环机制。单元教学中,通过辩证研讨活动,构建角色对话场域,借助立场光谱分析工具记录学生观点演变轨迹。这种设计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审辨思维,更通过价值碰撞促使其在“文化主体性建构”与“文明互鉴规律”的张力中形成理性认知,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铺设情感通道与思维阶梯。

6.3. 完善课堂评估体系

构建科学化评估体系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枢纽,需建立“三维四体”协同机制:在目标维度上,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具象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如通过“模拟政协提案形成过程”评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借助“时政热点辩论赛”测量价值判断能力;在主体维度上,形成“专家诊断–同行互评–学生反馈–教师自省”的多元评价共同体,运用数字画像技术记录课堂导入环节的师生互动热力图、观点演变树等过程性数据,突破传统评估的平面化局限;在工具维度上,开发“认知卷入度观察量表”“情感共鸣强度分析框架”等质性评价工具,例如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专题教学中,通过课堂视频回溯分析学生在基层治理模拟中的协商参与频次与质量。

动态化评估流程需实现“设计–实施–反馈–改进”的闭环迭代[6]。教师自评应聚焦导入设计的政治性校准与适切性诊断,如反思“新质生产力发展案例”是否有效衔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学生评价需突破满意度调查的浅层维度,通过“认知安全指数测评”“价值困惑点图谱”等工具,精准捕捉学生在“算法推荐伦理辨析”等活动中的思维阻滞点。学校层面则需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师发展支持系统,开展“议题式教学逆向设计”“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专项研修,助力教师将评估数据转化为教学设计改进方案。例如针对“文化传承”单元评估中暴露的“文化批判力薄弱”问题,可设计“非遗数字化生存路径工作坊”,通过跨学科协作提升教师的课程重构能力。

评估机制创新需规避技术异化风险。在运用AI分析“校园公共事务决策模拟”中的学生参与度时,须保持教育者的人文审辨,防止数据主义遮蔽其本质。通过建立“理论深度–实践效度–情感温度”的三维平衡框架,确保评估既彰显思政课程的政治属性,又尊重教学规律,最终实现“评以促教、评以导学"的良性生态。

参考文献

[1] 崔人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创新路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S2): 123-126.
[2] 王冬冬. 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新方法探究: 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J]. 人民长江, 2022(11): 84-87.
[3] 王改英.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教学转向[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9): 78-80.
[4] 王雪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5): I0034-I0034.
[5] 李聪冲, 刘志锋, 隋秀梅, 等.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破题方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32): 78-83.
[6] 李富荣. 思想政治教学启发点的设计[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