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逻辑、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
The Intrinsic Logic,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Economics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摘要: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经济学作为一门具有鲜明现实意义与价值导向的学科,在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承担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本文聚焦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从其内涵逻辑出发,剖析了其作为融合学科逻辑与育人逻辑的重要教育路径的深层价值;继而探讨其在政策引导、社会需求与技术进步背景下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实施挑战;最后,提出构建多维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等实践路径,以期为职业院校推动经济学课程思政落地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key approach to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As a discipline with distinct practical concern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economics plays a dual role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value guidanc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Starting from its intrinsic logic, it analyzes its profound value 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path that integrates disciplinary logic and educational logic. Then, it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it fa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licy guidance, social demand,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inally, it proposes practical paths such as constructing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conomics courses.
文章引用:林婧, 刘凡婷. 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逻辑、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268-274.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79

1. 引言

2024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自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国家文件中正式使用“课程思政”概念,到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标志着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2]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正深刻改变着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与育人格局。经济学课程作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专业知识的重任,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与育人价值。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及其背后运动规律的学科,不仅有助于指导人们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色彩。通过将经济学的知识与思政指导有机结合,教师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意义地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深入探究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逻辑,精准把握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探寻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经济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职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逻辑

“经济”一词含义深远,它不仅仅是指金钱和财富的管理,更涵盖了“经邦济国”“经世济民”的广泛意义,体现了对国家和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中国自古代以来,经济即有“经邦”“济民”双重含义,因此,经济学在中国自古以来便带有治理国家、帮扶庶民之意。因此,经济学的教学不仅需要注重传授专业知识,更要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所以经济学课程就天然具备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有关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育人的增值效应,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并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3]。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承载着专业知识的传授任务,更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育人使命。深入理解其内涵逻辑,有助于在实践中明确方向、把握重点、增强实效。

2.1. 立足于经济学科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引导并重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兼具分析性与规范性,其研究对象涉及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与政策调节等诸多与国家发展和社会公平密切相关的议题。职业学校的经济学教学应在保持学科知识逻辑严谨性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经济理性”中辨析中特“制度优势”、从“市场效率”中思考“人民立场”,实现学科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2.2. 回应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中的思想政治育人需求

职业教育强调“德技并修、知行合一”,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岗位技能,更要培育其职业伦理、社会责任与国家认同。经济学课程思政应围绕职业场景与经济实践,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使学生在理解经济运行规律的过程中,自觉将个体发展与国家命运、社会需要相结合,从而深化育人实效。

2.3. 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载体与制度设计

在职业学校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学课程具有良好的思政承载潜力与实践优势。一方面,其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是引导学生理解国情、认知发展、树立信念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融入政策导向、典型人物、时代议题等元素,使“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心灵。

2.4. 贯通“学科逻辑–育人逻辑–实践逻辑”的一体化结构

实现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打通学科逻辑与育人逻辑之间的壁垒,进而将其内化为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的行动逻辑。职业学校教师应在把握经济学核心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育人元素,并通过实践案例和互动环节,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升华为价值认同。

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内涵逻辑,体现为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是回应新时代育人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其建设不仅要坚守经济学的学科本体逻辑,还需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形成学理与德育、知识与信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育人体系。只有在深入理解其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宿的基础上,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现实背景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多元挑战,推动课程思政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3. 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浪潮奔涌向前、经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恰逢关键时期。经济学,作为一门紧密连接理论与实践、深度服务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学科,其课程思政建设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也面临着日益凸显的现实需求。然而,在理论与教学之间,仍有多重障碍与现实问题。全面且深入地把握其机遇与挑战,是推动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必由之路。

3.1. 机遇:政策引导与时代呼唤共同奏响发展强音

1. 国家战略推动下的课程思政制度优势

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着力推动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犹如明亮的灯塔,为职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些政策不仅为课程思政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更从制度层面确保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2. 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大批具备战略视野、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经济学课程,作为洞察宏观政策走向、剖析企业运行机制、理解社会治理逻辑的重要窗口,自然成为了连接专业学习与家国情怀的关键纽带,蕴含着天然的思政潜力。通过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培养出既掌握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又心怀家国、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3. 教学改革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技术支持

随着“智慧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教学手段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经济学课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借助可视化数据,能够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复杂的经济现象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依托时事动态,能够及时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吸引力;运用分析工具,能够让学生在虚拟的经济环境中亲身体验和探索,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这些新型教学手段为思政元素的呈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技术空间,丰富了呈现方式,提升了课程的感染力和教学实效。

3.2. 挑战:认知错位与实践瓶颈制约深化发展

然而在当今主流经济学教学领域,也有许多现象严重阻碍了经济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得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重重困境。主流经济学从其诞生之初,便存在研究视角的偏差。以往的财经专业课程体系是构建在利润最大化、理性经济人等前提假设下的,这种情况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容易陷入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误区[4]。在这种假设下,其研究的核心聚焦于如何实现“资本”的最高效率运作,将资本的增值与扩张视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如此一来,主流经济学便沦为了为资产阶级占有社会绝大多数财富进行合理辩护的理论工具。它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公共利益受损等尖锐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在主流经济学的长期熏陶下,学生往往缺乏“经邦济国”“经世济民”的理念。他们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经济手段获取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经济活动对社会整体福祉的影响。因此,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紧迫性已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

1. 教学目标:育人本质的背离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主流学派通常基于“理性人”这一前提假设,即认为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追求以最小的私人成本实现最大的私人利益。其研究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达成资源的最优配置。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社会,不同的阶层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所选择的判断公平分配与否的标准是不同的。因此,从权衡的角度,显然是“效率与平等”而非“效率与公平”[5]。在主流经济学框架内,效率与公平构成了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在现实资本力量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实际目标往往转变为追求资本配置的最优效率,而忽视了作为人文学科,应关注于公平分配社会资源和提升民众福祉的话题。相应地,主流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亦倾向于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重视培养学生高效运作资本的技术能力,而忽略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分析各种经济现象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贫富差距、市场垄断、经济欺诈等现实问题缺乏反思,导致经济学教育最终成为为资本进行辩护的手段,忽略了其作为人文学科应有的道德立场和对公共利益的关切。

2. 教学内容:多元包容的缺失

经济学作为人文社科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理论视角理应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态势。然而,西方经济学核心内容为探究在私有制条件下,如何实现市场经济均衡;并将自由竞争市场和理性人假设视为永恒条件,将其推导出的结论视为普世价值,强占其在学术界的话语权。这既忽视了各国经济现实的特殊性,也忽视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与经济理论的有机结合,最终导致教学内容与各国经济实践存在割裂、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学生对公共利益关切的冷漠。经济学课程内容本应该包含经济科学(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应该包含经济哲学(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以及如何制定以人民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公平性。

3. 教学方法:抽象空洞与实践脱节的困境

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实践导向性和现实关注度,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生动、具体、贴近实际的方式获取知识。然而,传统思政话语方式与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融合却存在诸多问题。传统思政话语往往过于抽象、空洞,缺乏与实际经济生活的紧密联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种“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讲”的尴尬局面,凸显了思政元素生动化、具体化的紧迫性。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经济学教学中,实现深度融合,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关键课题。与此同时,经济学领域中数学推导与模型建构的应用愈发广泛,导致了过度数学化和模型化的趋势。目前主流经济学教育的三重异化本质是学科价值偏离了“经邦济民”传统与“五育并举”的育人逻辑,摆脱这一困境需借助课程思政的方法,推动经济学教育从“学科逻辑”向“育人逻辑”的范式转变。在教学目标上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为核心,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来剖析经济本质。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中华传统的“经邦济民”思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与当代实践,构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在方法上要超越西方的“黑板经济学”,通过社会实践与文化浸润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这种范式突破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且使中国的传统教育智慧得以现代化。通过将“德智体美劳”理念与经济学教育相融合,将社会责任意识塑造与经济学知识传授相融合,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怀有爱国情怀的人才,才使得经济学教育真正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进而推动民族复兴。

4. 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从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育、智育、体育被确立为全面发展教育三大板块,再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念,我国教育理念不断演进与更新。当前经济学课程思政,需要将“五育”理念贯穿教学全程。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哲学理念、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社会责任感,需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维度构建系统化、协同化的实践路径,达成“以课程育人、以学科铸魂”目标,为社会培育兼具专业能力与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

4.1. 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

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应明确“课程思政”定位,将“立德树人”转化为具体教学目标。

一方面,强化话语体系构建,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信仰。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使其能运用唯物、历史辩证法审视经济现象与规律,结合法治与道德思维,突破资本局限,提升公共意识、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要具备实践能力,既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又能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理论教学中,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理解供求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还要引导其认识市场机制优劣,思考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中的作用,培养国家意识和法治观念。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教学时,除传授经济指标和增长模型,还应强调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要性及公民责任,激发学生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知识讲解当中,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6]

4.2.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深度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

西方经济学的出现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基础之上,其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讲授该课程的中国高校教师应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借鉴,既要尊重其在解释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方面的科学性,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引导,以实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7]。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打破西方经济学话语权垄断,构建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强化“问题意识”,批判“理性人”假设、市场万能论等,结合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将其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人本理念结合,挖掘“大同理想”“经世济民”等思政元素,使经济学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推动共同富裕与民族复兴。

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思政视角“再设计”,围绕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等关键知识点,嵌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共同富裕理念等内容,通过主题模块化整合,让每章节承载育人功能。以收入分配章节为例,讲解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时,结合我国脱贫攻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成就,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内涵与实践路径。企业伦理章节引入海尔环保技术创新、华为重视员工职业发展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企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4.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

推动“双师型”教师向“复合型”转变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职业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教师政治认同、理论素养与教学表达能力,鼓励教师深度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案例,对教学内容“二次开发”。如邀请思政专家举办讲座,解读市场经济政策,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激发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设立思政教学研究共同体,探讨教学方法与策略。鼓励教师挖掘身边思政案例,如当地企业转型升级经验与挑战,增强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针对专业课教师短期内提高思政素养困难、学生认同课堂思政与社会实践联系度低的问题,未来研究应分析范式转型挑战与应对策略。建议推动专业课学科专家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联合互动,完善相关制度与机制;邀请企业党政人员参与校园活动,实现课堂、校园与社会育人联动。此外,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需革新,探索多元化评价方法,注重学生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感培育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4.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要超越传统“黑板经济学”局限,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8]。深入探究经济运行规律,指导经济实践。教学应立足中国实际,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本质规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理论。

传授经济科学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哲学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研、项目实践等形式,理解经济理论与现实联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经济学教学,如将儒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思想与劳动价值论结合,阐释当代政治经济学理念,培养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经济学教育范式重构深度融合“五育并举”与课程思政,培养新时代人才。课前指导预习,课堂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课后安排调研或撰写报告,注重案例教学互动性,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课程评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评估,如价值观塑造。此模式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汲取道德滋养,塑造社会责任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坚守人民立场,将共同富裕目标转化为实践方案。对社会而言,经济学教育回归现实实践,促进社会生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邦济世”目标。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系统化、协同化实践路径,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将取得新成效,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5. 结语

职业学校“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是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9]、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实践路径。只有在深刻理解其逻辑起点、准确把握其发展脉络、持续优化其实践体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推动课程思政由“形在”走向“神合”,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24-09-01(01).
[2] 冯建军.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与课程思政贯通”话语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2): 51-58.
[3] 韩丽丽. 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5): 126-131.
[4] 王妍, 虞晨阳. 财经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研究[J]. 财会通讯, 2025(7): 172-176.
[5] 靳卫萍.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2): 54-59.
[6] 高千惠.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9, 6(8): 28-30.
[7] 毕晶. 构建“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以《经济学》课程为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42(S2): 57-60+71.
[8] 于晗, 沙秀娟. “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0): 106-107.
[9] 祁飞. 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研究[J]. 大学(思政教研), 2021(8):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