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困境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DOI: 10.12677/ve.2025.14628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海燕: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柯万超:池州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安徽 池州
关键词: 中华农耕文化劳动教育大学生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Labo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摘要: 中华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产实践和生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农耕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许多大学生对农业劳动和农耕智慧缺乏直观认知,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也呈现出一定的弱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中华农耕文化的精髓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与实践效果,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从做中学”理论和全人教育理论,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Abstract: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lif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ains rich labor education value.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gradually weakening. Many college students lack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al labor and farming wisdom, and their labor concepts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are also showing a certain weakening trend. In this context, how to integrat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effect of labor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urgently needs to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cultural memory theory, “learning by doing” theory, and holistic education theory, using a mixed research method to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into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陈海燕, 柯万超. 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困境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275-28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80

1. 引言

中华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推动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中华农耕文化与大学生劳动教育之间的融合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

2. 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卷调查及基本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能够全面把握当前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现状,客观收集学生对这一教育模式的真实反馈与建议。调查结果不仅有助于精准识别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更能为后续优化教育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劳动育人目标的双重提升。

2.1. 问卷调查设计

为系统考察中华农耕文化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融入现状及实施效果,本研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设计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包含5个题项(姓名、性别、年龄、户籍类型、专业类别);第二部分为主体调查内容,共设置20个题项,主要围绕以下维度展开:大学生对中华农耕文化的认知水平、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包括教育形式、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当前教育成效评估以及改进建议征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

2.2. 问卷调查实施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4周完成,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87份,有效回收率97.8%。样本构成:农科学生占32.6%,文科28.4%,理工科39.0%;城乡生源比4:6;男女比例4.5:5.5,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有助于全面了解大学生对于中华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学生对学校教育实践的评价和建议。

同时,笔者对10名劳动教育教师和5名农耕传承人进行访谈,探究师资与课程设计问题。

3. 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可以从文化传承理论、实践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理论三个维度构建其理论逻辑体系。

3.1. 文化基因传承的理论逻辑

德国历史人类学家扬·阿斯曼在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探讨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历史进程中所积累的文化体验如何得以传承和维持,建立了记忆、文化以及认同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3]。文化记忆理论将记忆研究拓展到文化范畴,将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等因素融为一体。文化记忆能展示更完整的人类社会进程,塑造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实质上是构建“身体化记忆”的过程,学生通过农具体验、节气实践等身体参与方式,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身认知,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理解其内涵与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主动成为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农耕文化记忆的融入,使劳动教育超越技能培训,成为文化认同塑造的过程。

3.2. 实践教育的认知逻辑

“从做中学”理论作为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我国学界受到一定重视,其主要强调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获取经验[4]。“从做中学”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经验获得的过程。它最直接的意蕴就是透过学习与活动过程中个体的感官感受,来获取发自环境事物的直观经验。农耕活动具有天然的实践性特征,符合“经验连续性”原则,学生在参与作物种植、农具制作等真实劳动情境中,能够实现知识获取、技能掌握和价值体认的统一。同时,“从做中学”理论为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劳动不仅是体力付出,更是知识建构与文化认同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反思改进–文化内化”的路径,大学生既能掌握农业技能,也能理解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最终实现“劳以育智、劳以育德、劳以育美”的教育目标。

3.3. 全人发展的教育逻辑

全人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北美,概括来说,全人教育旨在培养知识完备、人格健全、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完整的和谐的人。全人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发展。农耕文化所蕴含的“耕读传家”传统,恰恰体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辩证统一。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广阔的平台。在农耕实践活动中,学生既能锻炼动手能力、增强体质,又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思维;在了解农耕历史、民俗的过程中,还能提升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这种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统一,推动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实现全面发展,成长为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全人教育视角下,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绝非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以劳动为纽带,贯通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与行动力。通过农耕这一文化母体的激活,大学生得以在“手脚沾泥”的实践中,实现从“片面发展”到“健全人格”的成长,最终达成“知稼穑之艰,明人生之义”的教育宗旨。

4. 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优秀农耕文化作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资源存在着值得深度拓展和弘扬的内在价值,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5]。然而,当前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异化、农耕文化认知缺失以及实践教学体系薄弱等方面。这些困境不仅制约了农耕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4.1.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异化:农耕精神传承的时代挑战

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异化倾向,这种异化直接影响了农耕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劳动价值认知出现偏差。在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将劳动简单等同于谋生手段,忽视了劳动在人格塑造和精神培育方面的价值。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将“获得报酬”视为参与劳动的首要动机,仅有13.5%的学生认同“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观点。这种工具理性的劳动观与农耕文化倡导的“耕读传家”“敬天爱人”的价值理念存在明显冲突。还有部分学生将劳动教育视为获取学分、完成课程任务的手段,而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途径。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时,往往只关注最终结果,忽视劳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例如,在校园组织的农耕劳动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为了快速完成任务,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劳动过程,缺乏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功利化的劳动价值观,导致他们难以从劳动教育中真正汲取农耕文化的精神养分,无法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劳动情感体验趋于淡漠。现代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发展使得年轻一代与土地的情感联结日益弱化。问卷数据显示,85.7%的城镇学生从未参与过农耕劳动,42.3%的学生表示“对农事活动没有兴趣”。这种情感疏离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认同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劳动精神。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过度呵护,缺乏体力劳动锻炼。这种成长环境使得部分大学生认为体力劳动是低层次、不体面的工作,与自身身份和未来发展不匹配。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脑力劳动或所谓的“白领”工作,对参与农耕劳动等体力劳动活动缺乏积极性。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对于涉及农耕体力劳动的内容,部分学生表现出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参与,导致劳动教育难以有效开展,农耕文化也无法通过体力劳动实践融入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中。

再次,劳动行为习惯普遍缺失。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便利的都市生活使大学生养成了“重脑力轻体力”的行为倾向。实地观察发现,在校园劳动实践中,近70%的学生存在消极应付现象,持续专注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明显不足。这与传统农耕文化强调的“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劳动品格形成鲜明对比。在集体劳动活动中,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只考虑个人利益,对集体劳动任务敷衍塞责,甚至逃避劳动。这种缺乏劳动责任感的表现,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也阻碍了农耕文化中团结协作、勤劳奉献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使得农耕文化难以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塑造中发挥积极作用。

劳动价值观的异化不仅削弱了农耕文化的吸引力,也使劳动教育陷入了形式化的困境。当学生将劳动视为外在强制的任务而非内在成长的需要时,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就难以真正内化。

4.2. 农耕文化认知缺失:文化传承断层的教育困境

农耕文化认知的普遍缺失是制约其融入劳动教育的又一重要障碍。这种认知缺失体现在知识、技能和观念多个层面:

在知识层面,大学生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了解呈现碎片化特征。多数大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问卷调查显示,能够完整说出“二十四节气”的学生仅占15.8%,了解传统农具名称及用途的不足10%。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中国古代重要农书,大部分学生只是略有耳闻,对其具体内容和价值一无所知。这种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他们在面对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时,难以深入理解其内涵与价值,无法将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影响了农耕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传承与传播。

在技能层面,传统农耕技艺面临传承危机。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犁地、播种、收割等传统农事技能逐渐退出日常教学。实地调研发现,9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会使用传统农具”,85%的学生承认“不具备基本农耕技能”。这种技能断层使得农耕文化失去了重要的实践载体。另外,由于缺乏对农耕文化的实地体验,学生们难以感受到农耕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也无法体会到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勤劳、坚韧、创新等精神品质,导致农耕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模糊,难以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在观念层面,农耕智慧的现代转化受阻。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等生态智慧,以及“精耕细作”、“匠心农事”的工匠精神,本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缺乏系统引导,这些观念往往被简单理解为过时的生产经验,其现代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农耕文化传承意识淡薄。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潮流的现代文化,对农耕文化这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低。这种传承意识的淡薄,使得农耕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面临困境,难以通过劳动教育这一途径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创新,也影响了农耕文化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方面的作用发挥。

造成这种认知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化使年轻一代远离农耕体验;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忽视了传统文化传承;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加速了农耕记忆的消逝。这种全方位的认知断层,使得农耕文化在融入劳动教育时缺乏必要的基础和共鸣。

4.3. 实践教学体系薄弱:农耕文化融入的机制障碍

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面临的第三个困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薄弱,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

课程设置方面,当前,高校在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时,存在课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多为零散的农耕知识介绍或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安排,未能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例如,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关于农耕文化的内容可能只是作为某一章节或某一活动的补充,没有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农耕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完全不包含中华农耕文化。大多数课程将农耕文化简化为知识性介绍,缺乏深入的实践体验环节。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计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农耕体验,影响了农耕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有效融入。

师资队伍方面,具备农耕文化知识与劳动教育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数据显示,在高校中,很多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缺乏农耕文化背景知识,对农耕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农耕文化教师,学校在开展相关劳动实践活动时,往往由非专业教师兼任指导工作。调查显示,95%的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授课教师为大学辅导员。这些教师在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指导,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此外,师资培训机制不完善,教师缺乏持续学习与提升的机会,难以跟上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剧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校外农耕技艺传承人参与教学的渠道不畅,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这都是制约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

平台建设方面,农耕实践基地不完善。实践基地是开展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但目前高校实践基地建设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调查发现,建有专门农耕实践基地的高校不到20%。一方面,实践基地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大量学生的实践需求。部分高校由于场地、资金等限制,无法建立专门的农耕劳动实践基地,或者实践基地规模较小,只能容纳少数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参与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实践基地设施陈旧、管理不规范,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一些实践基地的农具、设备等老化严重,无法满足现代农耕劳动实践的需求;同时,基地管理缺乏科学规划与有效监督,实践活动安排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达到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目标。

5. 结语

当前,国内学者普遍强调农耕文化的德育价值,而针对农耕文化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塑了大学生的劳动形态和价值观念,导致了农耕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脱节。这些困境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严重制约了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丰富农耕文化教育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与体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为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

2024年安徽省劳动教育研究课题,“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2024AHLY034)。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 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 6(72): 25-27.
[2]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人民时评) [N]. 人民日报, 2020-04-02(5).
[3] 郑亚灵. 文化记忆理论观照下西安城市IP建构的不足及应对策略[J]. 新西部, 2024(12): 115-118.
[4] 任咏梅, 刘晓倩, 王世铎.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内涵、特质及对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的启示[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3(6): 54-61.
[5] 郭学旺, 郭歌. 论中华农耕文化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功能[J]. 教育探索, 2024(10): 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