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区块链金融概论》教学实践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roduction to Blockchain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OI: 10.12677/ve.2025.146281, PDF, HTML, XML,   
作者: 姜雅赧, 苏 桐*: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信息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区块链金融课程思政教学案例Blockchain Fina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Case
摘要: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区块链金融已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对于如《区块链金融概论》这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和实践相对不足。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区块链金融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路径。文章首先分析当前高校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包括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团队打造、思政元素挖掘以及评价体系优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设想:构建以区块链金融概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打造由专业教师、企业教师和思政导师组成的多元化教学团队,深入挖掘区块链金融中的思政元素,以及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呈现教学案例,突显了思政元素的整合,以提高思政教学的成效。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是实现《区块链金融概论》课程中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紧密结合,塑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价值观,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its deep integration into the financial sector, blockchain finance has become a crucial branch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However, for highly specialized courses such as “Introduction to Blockchain Finance”, there remains a relative lack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athways for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troduction to Blockchain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currently faced by universities i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specialized courses, including issu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ching framework, 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teams, the id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s. On this basis, a series of reform proposals have been put forward: 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centered on the introduction to blockchain finance, building a diversified teaching team composed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corporate instructo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ntors, deeply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blockchain finance, and optimiz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presenting teaching cas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s highlight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se reform measures is to achieve a clos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in the “Introduction to Blockchain Finance” course, shap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values, an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inanci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姜雅赧, 苏桐. 课程思政视域下《区块链金融概论》教学实践[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281-29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81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强,课程思政建设在这一领域呈现出其特有的特征。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消除不同学科和课程间的隔阂,构建一个“全学科、全方位、全功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1]

区块链金融概论课程深入探讨区块链金融体系,重点讲解了区块链技术的基础理论、加密货币的发展、共识机制的原理、智能合约的应用以及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关键要素。在金融科技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领域,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以其透明、安全、不可篡改的特性,在众多金融应用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2]。在支付系统中,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实时结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例如浙商银行推出了业内首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应收款链平台”,该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企业应收账款的真实性确认、快速流转等问题,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在证券发行与交易中,区块链可以简化流程,降低中介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在风险管理中,区块链技术能够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来源,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评估和管理风险[3];在保护数据隐私性、安全性以及确保金融交易透明度和公正性方面,利用加密解密技术展现出区块链独特优势,保护数据隐私[4]。截至2023年,我国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共落地41项应用,占区块链应用落地项目总数的9.11%,覆盖股权交易、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多个领域[5]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多数院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面临多重难题。作者从事高等教育本科生区块链金融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深入探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与创新模式。当前,区块链金融领域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四重现实困境:其一,技术类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机制尚未健全,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其二,教师团队单一化,新时代学生对教师讲述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接受度呈现显著差异;其三,思政教育挖掘不够深入,缺乏案例分析;其四,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对价值引领成效的科学评估。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重新构建教学体系,打造专业的教学团队,深入挖掘思政内容,构建“目标–内容–评价”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解决方案,设计多维度的思政教学效果评估。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式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参与金融科技项目的积极性增强。这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服务国家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为新技术领域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2. 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挑战

当前,《区块链金融概论》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面临多重困境:

(1) 教学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当前区块链金融课程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两张皮”,课程专业知识较多,思政内容融入较为困难。在强调思政建设前,《区块链金融概论》课程大纲中,专业知识点高达上百个,而明确的思政映射点仅十几处,且多采用“贴标签”式的生硬植入。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面临“技术讲授耗时70%,思政融入不足10%”的尴尬比例[6]。这种机械叠加导致学生对区块链技术的认知停留在工具理性层面,难以形成对技术伦理、金融监管等深层问题的价值判断能力。

(2) 教师团队所面临的单一性问题: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多数来自计算机或金融专业背景的高校教师,他们通常缺少跨学科合作的机会,也未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训练。许多教师表示,“技术术语与思政话语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转换障碍”,例如,在讲解共识算法时,很难想到将其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联系。这种学科间的隔阂使得课程难以构建起“技术–经济–伦理”三维一体的教学框架。

(3) 价值内涵的挖掘不足:对区块链技术蕴含的诚信、公平等价值内涵挖掘不深。区块链技术蕴含的分布式信任机制、智能合约约束等特性,本应成为培育契约精神、法治意识的天然载体。目前仍以知识考核为主,忽视学生价值观与实践能力的评估。现有教学案例库中,涉及技术伦理分析,且多停留在概念阐释层面。例如对拜占庭将军问题的讲解,课堂上多集中在算法的解析,未能延伸至诚信体系建设,错失价值引导的黄金切入点。

(4) 评价体系的单向度偏差:考核体系多集中在卷面成绩,客观题占比普遍超过60%,而涉及价值判断的开放式题目平均仅占10%。以成绩来判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某高校的课程评估显示,采用传统试卷考核的班级,其学生对“区块链监管必要性”的认知得分显著低于采用情景模拟评估的班级。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导向,导致价值内化机制难以形成闭环[7]

3. 《区块链金融概论》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3.1. 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需要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设计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也就是说构建“技术逻辑和价值引领”双螺旋教学体系。以清华经管学院《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课程为例,其通过“技术特性–社会价值–国家战略”三级映射框架,将分布式账本技术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相联结,智能合约机制与法治中国建设相呼应。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专业课程的局限,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当深入挖掘区块链技术与思政的契合点,例如通过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案例展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借助跨境支付应用场景简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选取蚂蚁链、趣链科技等典型企业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思政视角审视区块链金融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工具运用方面,构建“基础–应用–创新”多层次的技术实践体系:基础层面通过Python编程实现加密算法、默克尔树等区块链核心技术,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与编程能力;应用层面借助Remix等开发平台进行智能合约编写与部署,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层面则通过联盟链开发实训,强化学生的系统设计与项目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上可采用OMO混合式教学范式的实践,即采用“线上认知建构–线下价值内化–社会实践升华”三阶段教学模式,线上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实时基础教学。线下课堂上通过“金融诈骗情景模拟”、“区块链借贷纠纷小法庭”等创新教学活动,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访金融企业,促进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这种“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教学设计,既避免了思政教育的生硬灌输,又突破了专业教学的技能的局限性,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该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将产业前沿实践引入教学过程。学生既能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切身感受技术创新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要求,从而实现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这种融合式教学设计能够有效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使价值塑造融入专业知识体系。

3.2. 教学团队的打造

在教学团队打造方面,高校应建立“五位一体”的教学团队发展体系: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学校定期开展师德专题培训,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并定期总结汇报;在科研能力建设方面,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具有计算机专业与金融背景的教师相互学习,聚焦在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安全等发展需求;在教学能力建设方面,实施教师教学发展计划,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开发模块化课程资源,创建知识图谱,形成与思政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共建共享教学案例库,不断改进虚拟仿真实验等数字化资源。建立多维度的教学团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念,能够在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另一方面,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保障课程思政质量的重要支撑。突破单一的学科壁垒,构建“专业教师 + 思政导师 + 行业专家”三元师资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能够从不同维度提升课程的思政内涵。专业教师负责核心技术知识传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开发技术伦理教学案例。思政导师则提供价值观引导,协助设计思政教学目标,参与到教学效果评估中。行业专家引入产业前沿案例,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分享行业知识。

此外,建立“三协同”工作机制使思政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紧密融合。授课教师与思政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开发跨学科教学案例,一起协同备课。课堂上采用“双师课堂”模式。课后协作开展教学反思改进。并且学校定期开展讲座、实践活动,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思想碰撞。

实践表明,近几年团队开发课程思政案例超过10个,学生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专业课成绩平均分达到优秀,这种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考核标准中,设立专项建设经费,为新兴技术领域的课程思政团队建设提供有效途径,形成了可推广的建设经验。这种创新型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既保证了专业教学的深度,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高度,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融科技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3.3. 区块链金融概论课程思政案例的挖掘

思政元素的挖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高校教师需要结合国际国内时事,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应避免简单化处理,而应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再造性的设计和实践。

区块链金融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区块链的基本原理、加密解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技术等理论,探讨它们在供应链金融、跨链支付、证券发行、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见图1所示。

Figure 1. Knowledge graph

1. 知识点图谱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深入理解区块链金融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此,课程紧跟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设计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包括视频、文档、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理解。

Figure 2. Teaching objectives

2. 教学目标

本文将以区块链技术基础概述这一章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展示,这一章节是区块链金融概论课程的第二章,致力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区块链技术知识体系,强调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教学目标见图2

教学设计至关重要,主要包含课程回顾、课程引入、课堂内容以及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首先回顾上节课内容,特别是对区块链的认识。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区块链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并根据问卷结果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并针对本次课内容做一个简要的说明,使得学生对本次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总结前面章节的内容,引出该节内容,例如“同学们,通过学习和了解区块链的智能社会背景和区块链的基本概念,想必大家对区块链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现在我们将要学习区块链中绕不开的话题——数字货币”。随后在课程中引入大量教学案例:

案例1:数字人民币与数字货币。根据参考资料《中国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度》和《比特币白皮书bitcoin》,介绍货币的数字化进程,从法定数字货币如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到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以及数字货币如何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白皮书,使学生对法定数字货币有初步的认识。同时,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我国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历程。此外,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是否体验过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使用,并展示自己的网上钱包,并借此机会提出问题:你对比特币有多少了解?其中融合课程思政点,通过介绍中国在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和应用方面的政策和成就,例如《中国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度》报告,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同时指出中国在数字人民币发行上的显著成就。中国在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上展现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为全球数字货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参考。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案例2:比特币交易过程以及挖矿。介绍比特币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的创建、签名、广播至全网其他节点,以及节点对交易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其中比特币挖矿是获取比特币的过程,它涉及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以验证交易并创建新的区块。从而引出挖矿过程的资源浪费现象。通过区块链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模拟实验,让学生掌握比特币的特性以及交易流程,进而启发他们思考比特币的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等创新应用,以及如何影响现代金融体系。利用图表等视觉工具,展示比特币交易与传统纸质交易、电子交易之间的差异。根据实际案例讲解比特币挖矿过程的资源浪费现象。其中加入人民网报道,比特币网络每10分钟会产生一道数学问题,交给参与处理区块的计算机(即“矿机”)来求解。这个过程会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19年比特币挖矿消耗50至70兆瓦时,大致相当于如瑞士般体量国家的消耗量。“挖矿”过程不仅展示了区块链技术在确保交易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方面的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通过分析比特币挖矿对能源的巨大消耗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在追求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种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需要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以减轻对环境的负担,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思政点在于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公民。

案例3:密码学基本原理。介绍比特币的交易流程中绕不开的就是区块链密码学原理,其中包括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哈希函数等,这些技术确保交易的安全性、隐私性和可验证性。并且根据相关思维导图讲授知识点,结合时下热议的事件,探讨密码学原理在保障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尤其要强调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有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手机监控的环境,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一挑战,密码学原理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以国密算法(例如SM2、SM3、SM4等)为例,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密码算法体系,它不仅在确保信息安全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且能够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此外,它还能在网络空间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信的环境,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通过学习密码学原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防范网络攻击,并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4:区块链技术的监管。针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迅速发展,了解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发布一系列对比特币监管的规定。与此同时,了解中国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持积极态度,出台多项政策以促进区块链技术的安全规范发展。这里根据相关新闻文件,分小组探讨加密货币以及区块链技术的监管。向学生强调中国在加密货币的监管方面非常严格,例如2017年,中国禁止了首次代币发行(ICO)和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运营。2021年,中国进一步加强监管,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活动。这一系列政策不仅深刻地改变中国的加密货币生态,也对全球加密货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我国对于区块链技术,大力推行并支持其发展,出台多项政策以促进区块链技术的安全规范发展,如《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旨在加强对区块链信息服务的安全管理。强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认识到在任何领域,包括金融科技和加密货币领域,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事。让学生理解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及其潜在风险。例如,跨境支付中的诈骗行为可能因为区块链的匿名性而更加猖獗,这需要监管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应对。强调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点,培养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激发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随后,通过布置习题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本次习题围绕“区块链技术”这一主题,通过超星平台发布,旨在加深学生对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理解,并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政策。

在区块链技术基础概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了编剧、导演、主持人和裁判等多重角色。他们预先进行教学设计(编剧),在线上布置学习任务、解答疑惑;在课堂上精讲(导演阐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字货币的发展脉络;主持并参与学生讨论(主持人兼客串),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总结归纳并补充(裁判),确保学生能够精准掌握区块链技术的核心要义。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则扮演着演员、嘉宾或运动员的角色,通过在线自学、听课练习、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和点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多样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政作用,帮助他们理解区块链技术背后的社会意义和责任;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看,在专业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消除审美疲劳,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课程思政案例的挖掘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资源保障。随着《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区块链教育被纳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体系。高校应当把握政策机遇,将“数字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战略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同时积极对接产业需求,把真实的区块链应用项目转化为更多的教学案例。这种政策导向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既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也契合国家对于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

3.4. 评价体系的优化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创新是确保改革成效的重要保障。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需要构建多维度、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机制。这包括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追踪学生的认知发展轨迹,设计包含伦理评估在内的多元考核指标,以及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长效反馈机制。因此高校应构建发展性、动态性、反馈性、全程性的评价模型,全面评估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成效,确保思政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应突出科学性与专业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主体的双向协同,以弥补单一评价手段的不足。

区块链金融概论课程大多为专业考查课,考核标准严格遵循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均得到均衡发展。例如考核方式包括阶段测试、课程实验、课堂练习、课堂表现和课外作业等多种形式。阶段测试占总评的30%,课程实验占15%,课堂练习占20%,课堂表现占15%,课外作业占20%。具体内容见图3所示,阶段测试旨在评估学生对区块链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实验侧重于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表现反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能够及时调整课程。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课程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在各方面取得进步。

Figure 3. Composi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3. 成绩评定构成

Figure 4. Evaluation feedback during the course

4. 课程中评价反馈

本课程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在课程中期,通过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评价来调整进度安排,见图4所示,若课程评价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课程内容为“还行”,表示课程内容和讲解速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合适的。若有少数人选择课程内容难以理解或讲解速度过快,这表示需要对这部分学生提供额外的教学支持或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课程开展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已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中期评价与反馈,在后期的授课过程中,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做出相应调整,通过增加案例项目数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区块链技术基础与应用。

在课程的尾声,学校安排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以收集他们对课程整体接受度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结构的条理性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评价,见图5。不仅如此,学校会安排督导听课,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定期反馈给授课教师,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总体来说,本课程非常适合学生深入学习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通过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结合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课程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对区块链技术核心概念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并有效地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Figure 5. Course evaluation after the course ends

5. 课程结束后课程评价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未来教学实践中,本课程将持续优化教学内容,确保与区块链技术的最新进展保持同步。同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加强实践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4. 总结

《区块链金融概论》课程的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深度融合,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区块链金融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绝非简单的内容叠加或形式化改造,而是需要教师在思想认知、教学实践和育人方法上持续探索与创新。

本文通过构建以区块链金融概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打造由专业教师、企业教师和思政导师组成的多元化教学团队,深入挖掘区块链金融中的思政元素,以及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本课程在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平衡点。不仅使学生在掌握区块链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激发了学生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未来,本课程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既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动态,又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努力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良好思政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金融科技人才,为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2] 曾诗钦, 霍如, 黄韬, 刘江, 汪硕, 冯伟. 区块链技术研究综述: 原理、进展与应用[J]. 通信学报, 2020, 41(1): 134-151.
[3] 韩宇帆. 区块链技术引入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4): 2339-2350.
[4] 崔海涛.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12): 1913-1919.
[5] 《中国区块链创新应用发展报告(2023)》发布: 场景推动区块链技术加速落地[J]. 中国信息安全, 2024(2): 83.
[6] 卢嘉仪.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应用数学进展, 2022, 11(9): 6474-6484.
[7] 李晨琪, 侍雯婧, 卢宏涛, 苗根, 汤雨潇, 沈慧. 三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模型及应用情况[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2): 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