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向精细化转型,传统监管模式面临三大瓶颈:① 数据维度割裂,环境质量、污染源、气象等多源数据分散于不同系统,难以支撑协同分析[1]-[3];② 溯源精准不足,人工研判依赖经验,难以解析复杂传输过程,如以区域传输为主的污染情景[4];③ 管理闭环缺失,管控指令与效果评估脱节,导致减排措施科学性不足[1]-[3] [5]。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数据融合驱动智能决策”路径,构建大气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核心创新在于:① 架构设计,基于五维数据质量保障体系,集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卫星遥感、超级站、热点网格)、污染源动态数据(5000余家企业在线监控)及跨部门数据(交通、气象),通过冷热双轨存储(InfluxDB + HDFS)与区块链存证实现高效治理;② 技术突破,AI算法中心融合LSTM时序预测模型(输入7天滑动窗口数据,MAE < 10 μg/m3)与PMF源解析技术(解析工业源、移动源等5类贡献率),攻克动态溯源难题;③ 机制创新,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垂直闭环管理,通过可视化分析中心生成“靶向管控”指令(如基于用电关联分析触发偷排预警)。
2. 多源数据融合平台构建
2.1. 平台架构设计
本研究基于“真、准、全、快、新”五维数据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了大气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平台。采用物联网技术集成环境质量网、污染源监控网的各类数据,以空气质量模型、溯源模型、机器深度学习和数据融合挖掘技术为途径,实现“感知预测–精准溯源–动态管控–效果评估”闭环管理,为环境管理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系统治污”提供技术支撑(见图1)。
Figure 1. Intelligent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Platform Architecture for Atmospheric Applications
图1. 大气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平台架构
AI算法中心作为核心引擎,采用机器学习(如LSTM、随机森林)与深度学习模型(CNN、图神经网络),结合空气质量数值模型(如CMAQ、WRF-Chem),实现三项关键技术突破:一是感知预测,基于环境预报与气象预报模块,实现72小时高精度污染态势模拟;二是精准溯源,通过动态溯源、需量探空技术解析污染传输路径,识别重点贡献源(如工业区排放与移动源);三是动态管控,利用达标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生成差异化减排方案,通过管控提醒模块推送至管理部门。
预警预报中心与环境管理中心形成决策闭环。预警模块基于阈值规则与概率模型触发告警,指挥调度模块生成“一源一策”管控指令(如企业限产、道路降尘),效果评估环节则依托减排评估、综合评估模块量化措施成效,结合考核机制实现“动态复阅环”(即动态复核–反馈优化)。
平台创新性在于将传统环境管理的“单向流程”重构为“智能闭环”:以数据融合挖掘驱动污染源管理(排放统计、关联分析)、以AI替代人工研判(典型研判、重点分析)、以动态评估支撑科学决策。其技术架构有效响应了“精准治污”(靶向溯源)、“科学治污”(模型仿真)、“系统治污”(多源协同)的核心诉求,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可验证的数字化范式。
2.2. 多源数据设计
多源数据融合中心的构建是实现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基础。其核心架构包括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处理与共享五大模块,通过整合环境监测感知数据(如空气质量传感器、卫星遥感数据)、生态环境局业务数据(如污染排放记录)、跨部门协同数据(如气象、交通信息)及第三方数据(如企业自测报告),形成标准化、高可信度的数据资源池。构建过程中需依托分布式存储技术与云计算平台,实现海量异构数据的高效管理;同时,通过数据清洗与标准化流程,消除数据格式与语义差异,确保多源数据的兼容性与可比性。此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共享机制可增强数据流转的安全性与透明度,推动跨部门数据协同(见图2)。
存储与处理层依托分布式技术实现“全、快、新”要求。一是存储架构采用“冷热双轨”策略,实时高频数据存入时序数据库(如InfluxDB)满足秒级响应,历史低频数据置于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DFS)保障海量扩展性。二是处理引擎引入Flink流式计算框架,实现污染事件动态溯源、传输通道模拟的毫秒级响应。三是区块链存证技术为跨部门数据共享建立信任锚点,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记录数据流转路径,确保气象、工信等部门协同数据的不可篡改性。
Figure 2. Data Processing Workflow for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Centers
图2. 多源数据融合中心数据处理流程
共享模块的创新性在于构建了“三级垂直闭环管理”体系:纵向穿透,打通“市–区–街道”三级环境管理链条,预警预报中心生成的管控指令可直达基层执行单元(如网格员移动终端);横向协同,通过政务云平台与相关委办局(住建、交管)建立数据交换接口,例如融合交通卡口数据优化移动源排放清单;智慧应用闭环,可视化分析中心将多源数据转化为动态知识图谱,支撑污染源管理中心的“靶向管控”,如基于企业用电量、视频监控的实时关联分析,自动触发偷排嫌疑预警。
3. 核心技术体系与实现路径
3.1.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标准化处理技术
与传统的环境监管平台不同,基于数据融合的智慧监管平台通过系统性数据治理流程,实现了环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了数据碎片化与质量参差问题。
3.1.1. 异构数据归集与分类
平台整合12大类环境数据,涵盖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排放、气象观测、遥感监测等。一是环境质量数据,如空气质量监测站(6项常规污染物:SO2、NO2、PM10、CO、O3、PM2.5);大气超级站(25类精细化监测设备,如VOCs分析仪、颗粒物粒径谱仪);热点网格监测(PM2.5、PM10实时浓度,覆盖全域)。二是污染源数据,如工业企业排污许可证信息(含产能、排放限值等);企业在线监控数据(NOx、SO2、用电工况等实时数据流,采样频率5分钟/次);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数据(日均检测车辆超5000辆次,黑烟车识别准确率>95%)。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如工地扬尘监测仪)、API接口(气象局、美国NOAA数据接口)及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OCR识别历史纸质数据),平台日均处理数据量达10TB,支撑实时分析与动态决策。
3.1.2. 数据清洗与关联规则
数据清洗分为四阶段:一是原始数据规范化,统一单位,如PM2.5单位统一为μg/m3。修正异常值,剔除传感器故障导致的离群值。二是实体关联匹配,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核心标识符,关联企业排污许可、在线监控、二污普数据,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档案。三是冗余数据取舍,对文本信息如企业地址等,采用“最新优先”规则;数值型数据如排放量等,保留多来源数据以支持交叉验证。三是规则化识别,对数值偏差 > 30%的数据添加标签,如在线数据与历史数据偏差大于临界值,即触发人工复核流程。
3.1.3. 资源目录与元数据管理
依据《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HJ721-2014),平台构建了三级数据资源目录。一级目录,按业务域分类,如环境质量、污染源、气象等。二级目录,细化至数据类别,如PM2.5监测、VOCs排放清单。三级目录,定义数据字段,如监测时间、浓度值、设备编号。
通过可视化元数据管理工具,实现数据血缘分析(即追踪数据来源与流转路径)和版本控制,确保数据可追溯性。
3.2. 智能算法与动态溯源技术
平台基于深度学习与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多场景AI模型,显著提升污染溯源与预测精度。
3.2.1. 时序数据分析模型
一是LSTM空气质量预测,模型输入包含历史空气质量数据(PM2.5、O3)、气象参数(风速、湿度)、污染源排放量等,通过时间窗口滑动(窗口长度7天)与特征工程,预测未来7天污染物浓度,平均绝对误差(MAE) < 10 μg/m3。二是动态污染溯源模型,融合气象场(WRF模型输出)、污染源排放清单(包含5000余家工业企业)与监测数据,采用动态权重分配算法(气象条件权重占比30%~50%),识别对空气质量影响排名前10%的重点污染源。
3.2.2. 图像识别与空间组网分析
一是非现场监管算法,工地违规识别通过视频监控与YOLOv5模型,实时检测未覆盖防尘网的裸露土方,识别准确率达92%;生物质燃烧识别通过结合热红外遥感数据与卷积神经网络(CNN),定位焚烧火点,响应时间 < 10分钟。二是激光雷达组网技术,部署2台颗粒物激光雷达,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边界层高度(PBL),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构建污染物传输通道模型,解析区域传输贡献率。
3.2.3. 污染源解析技术
将颗粒物、光化学组分数据与常规数据、气象数据结合进行深度应用,通过时序分析、相关性分析、组分重构、规律分析、PMF溯源模型、OBM模型等方式,分析掌握主要组分浓度及占比结构变化,对比分析不同场景下组分浓度特征差异性,分析不同组分因子之间的同源性、关联性等,依据掌握的源谱分布的信息来决定解析出的污染源类型,辅助判断颗粒物或光化学污染组分的主要来源。
3.3. 动态监管与实时预警技术
平台通过多维度监控与智能告警机制,实现污染源全流程闭环管理。
3.3.1. 污染源动态画像
一是工业源监管,建立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将烟气排放浓度、厂界污染物监测、企业分表记电、生产设施与治理设施工况监测等众多数据融合为工业源动态画像,及时发现工业企业异常生产与排放状况,来有效应对环保监管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实现在线联防联动,深化污染源的非现场监管。二是移动源监管,通过机动车尾气固定遥感监测识别超标车辆,利用多源数据进行数据抽取、关联、异构、挖掘和表达,分析结果自动生成凭证,为执法部门提供现场检查依据,大幅提高移动源执法的时效性和准确率。
3.3.2. 多级告警与“智慧调度一张图”
一是告警规则设定,如空气质量同比超标(阈值15%)、环比突变(阈值25%);企业排放浓度超过许可限值,如SO2−浓度 > 100 mg/m3;组分数据异常告警,如CO浓度环比超标(阈值15%)。二是“智慧调度一张图”,协调指挥机构和各执行单位实现跨平台异地协同,基于现场图片、多图层地理信息进行专业标绘,提供环境问题事件的联动分析、任务生成、领导签批、任务下发、任务办理、任务跟踪及任务反馈的全流程可视化指挥调度。
4.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多源数据融合大气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环境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在技术体系层面,通过“采集–清洗–存储–处理–共享”五步流程整合12类异构数据(含企业工况、激光雷达组网及机动车遥感),依托区块链存证技术保障跨部门数据可信共享;算法层融合深度学习(LSTM预测模型、YOLOv5违规识别)与空间分析技术(WRF气象场耦合传输通道模型),显著提升污染溯源精度;应用层基于污染源动态画像(排放浓度与分表记电数据融合)及阈值–概率双规则告警机制,实现污染事件分钟级响应。管理模式层面,纵向贯通“市–区–街道”三级管理链条使预警指令直达网格终端,横向构建委办局协同网络(如集成交通卡口数据优化移动源清单),支撑“一源一策”精准管控体系。
未来研究将聚焦模型智能升级与跨域技术融合。一方面通过大语言模型(LLM)增强污染成因推理能力,构建“碳污协同”监测模块支撑减污降碳联动;另一方面深化边缘智能部署,将轻量化算法嵌入物联网终端实现秒级响应,同时耦合WRF-Chem模型量化跨省污染传输贡献率,拓展区域联防联控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