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鱼尾起源问题研究综述与新探
Review and New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Fish Tail in Ancient Books
DOI: 10.12677/cnc.2025.133072, PDF, HTML, XML,   
作者: 王雨馨: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鱼尾起源古籍版式版本鉴定文献综述Origin of Fishtail Layout of Ancient Books Version Identifi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摘要: 鱼尾是古籍版式中的重要符号,对版本鉴定意义重大,但其起源尚无定论。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起源于模仿和代替契口;二是源自纸张折叠需要;三是源于古代契券,由鱼符合而为一创造。文章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认为第一种观点中版刻兴起时图书装订方式及界栏用途表明鱼尾难从简册形制找起源;第二种观点中象鼻对折功能更优且鱼尾对称或源于建筑美,故不认同其源于对折需求;第三种观点因鱼尾说法出现晚且与鱼无生物联系而存疑。同时提出可从宋代服饰、事物等出发探寻鱼尾起源,结合文献分析推测鱼尾或与旗帜有关,最初功能是标示醒目,但目前证据尚不充足,有待更多出土文献解答。
Abstract: Fishtail is an important symbol in the layout of ancient book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dition identification, but its origin is still inconclusive.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viewpoints in academic circles: one is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imitation and substitution; Second, it comes from the need of paper folding; Third, it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deeds, which were created by combining fish symbols into on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viewpoint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way of book binding and the use of the boundary column when the edition engraving rose in the first viewpoint indicate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the origin of fishtail from the form of simplified books; In the second view, the elephant trunk has better folding function and the fishtail is symmetrical or comes from architectural beauty, so it does not agree that it comes from folding demand; The third view is doubtful because the fishtail theory appeared late and has no biological connection with fish. At the same tim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rigin of fish tail can be explored from the costumes and thing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fish tail is related to the flag by literature analysis. Its original function is to mark the fish tail eye-catching, but the evidence is not enough at present, which needs more unearthed documents to answer.
文章引用:王雨馨. 古籍鱼尾起源问题研究综述与新探[J]. 国学, 2025, 13(3): 504-507.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3072

1. 研究背景

在当代版本学研究领域,鱼尾作为古籍版式中的关键符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学界普遍认可鱼尾具有标识中缝线、作为折页标准的作用,其样式与个数亦为版本鉴定提供关键线索。然而,目前关于鱼尾起源这一基础性问题,学界尚未达成共识。这不仅对版本鉴定工作造成一定阻碍,还引发了一系列相关文献学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关于鱼尾起源的讨论热度持续不减,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多种观点。

2. 研究现状

鱼尾作为古籍版式的标志性款式,探究其起源与形成,需回溯早期印本古籍。刘明指出,这一探究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明确鱼尾在古籍印本中首次出现的时间、初始功能,以及在书口位置所呈现的演变轨迹;其二,深入思考古籍印本采用鱼尾特征的内在缘由,可从技术功能与文化寓意两个层面展开分析。目前,学界针对鱼尾起源问题主要形成以下三种观点。

2.1. 模仿契口说

何远景在《鱼尾的起源》中提出,鱼尾起源于对契口的模仿与替代。他认为宋版书版式源于简策,版面上的界栏是对简策长条单简的模仿,因此鱼尾起源应追溯至简册。通过查阅《包山楚简》发现,简策编连前,编绳处的棱上会刻有小契口,用于固定编绳,防止脱落[1]。将这些三角形小契口对称相连,其形状与鱼尾相似。尽管早期契口与后来的鱼尾在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考虑到简策与宋代雕版印刷版面的时间跨度,推测版面从初始形态发展至标准模式经历了复杂演变过程。部分刻本如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刻本《文萃》、宋绍兴两浙路茶盐司刻本《唐书》的鱼尾大小与契口相近,宋绍兴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更是典型例证。该刻本鱼尾为白鱼尾(阴文),通过在鱼尾中间挖刻形成,与契口缺失一小块的形态相似;且其一半为以界栏为底边的锐角三角形,不与左半边相连,与简册契口更为接近。何远景还指出,检索文字(如篇名)多位于简册“编绳之下”,即契口之下,长时间的文化传承使得人们将契口与检索文字建立起联系,从而使由契口演变而来的鱼尾也被赋予检索意义,这也解释了为何鱼尾不仅存在于版心,还出现在需要起到检索提示作用的正文中。

2.2. 书页对折说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鱼尾起源于书页对折的实际需求,是折叠书页的重要标志[2]。在鱼尾两个直角三角形连接点处作一条平行于界栏的直线,恰好可将版面等分为两个相同部分,鱼尾确实能发挥折页对照物的功能。然而,相对于鱼尾三角形的相接点,一条平行于界栏的直线作为折页基准线更为精准、便捷。从这个角度看,象鼻在折页功能上比鱼尾更具优势。此外,何远景指出古籍版心鱼尾数量不一,单鱼尾作为折页基准存在一定困难,且鱼尾并非仅存在于版心,这些因素都对“鱼尾起源于折页需求”这一观点构成挑战。

2.3. 鱼符合一说

李娜华在《中国古书版式与鱼尾来源初探》中从鱼尾形状本身的意义出发,提出鱼尾的折叠功能与中国古代鱼符析券相关的新观点[3]。虽然鱼符产生时间难以确定,但据《隋书》等文献分析,鱼符自隋代已存在,并延续至唐代(武周时期曾改为龟符)。析券作为古代合同,一式两份,具有对应关系,与鱼尾的对折功能相似,且券在分为左券和右券之前的形式与雕版印刷版面类似。李娜华还以长江白鹤梁石鱼水标遗迹为例,说明鱼尾中心点的作用。该遗迹中记录水位的横向石鱼,以鱼目为起点,至鱼尾分叉处结束,鱼身被中心线分为水上、水下两部分。此外,鱼符作为权利象征,与古人读书求取功名的愿望相呼应,蕴含吉祥寓意,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此外,周浩在《从日本东福寺藏宋本〈释氏六帖〉看鱼尾的形成》[4]中指出,“鱼尾”这一称谓出现较晚,宋代仅见的几处非版心鱼尾被称为“墨盖”,这表明鱼尾与生物学上的鱼尾关联不大。钱汝平认为《释氏六帖》是早期刻板向后期演变的典型样本,北宋本《礼部韵略》版心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释氏六帖》版心情况与之类似,可作对比研究。经考察发现,《释氏六帖》大部分书页存在许多对称图形(包括圆点和三角形等),说明版刻初期就有对称设计。根据鱼尾形状(阴阳文状况)推测,鱼尾形成过程可能是黑盖阴文先进入版心,随后加入“八”字符号。

3. 研究评述

对折起源说的质疑:对于学界广泛认可的“鱼尾产生于对折需要”这一观点,何远景的驳斥论据充分。从实用角度看,象鼻作为对折符号比鱼尾更具便捷性和有效性;鱼尾的对称特征虽有对齐作用,但也可能源于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追求,因此,“鱼尾源于对折需求”这一观点存在较大疑点,难以令人完全信服。

契口起源说的缺漏:何远景提出的“鱼尾来自编绳契口,并逐渐形成契口与检索标志固定思维联系”的观点也存在不足之处。雕版印刷兴起于唐朝,当时流行的卷轴装、经折装、龙鳞装等图书装订方式中,长幅卷子上并未出现界栏和契口图案[5]。简册形制与蝴蝶装、包背装形制时间跨度大,虽然界栏部分源于对简册的模仿,但更多是为了方便刻版时控制版面雕刻,因此鱼尾难以从简册形制中探寻起源[6]

鱼符起源说的存疑:关于鱼尾对称意义与鱼符是否相关,从“鱼尾”这一称谓出现较晚且多与鱼的生物形态无关、仅代表形状来看,两者关联的可能性较小。鱼尾与燕尾或许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刘明在《谈早期雕版印刷品中的鱼尾》中提及,清人赵慎畛《榆巢杂识》记载鱼尾起源:“书中开缝每画︻,名为鱼尾,象形也。一名燕尾,始于唐太宗。”[7]但古时腰带下垂头之饰(唐代称铊尾,宋代称鱼尾,合称挞尾)与印本版式层面的鱼尾并无实际关联,出土文物显示腰带上的铊尾为盾形玉质或金质装饰,宋代是否称其为鱼尾尚缺乏确凿材料证实。不过,这为探寻鱼尾起源提供了新思路,即从鱼尾出现的宋代服饰、事物等方面入手,寻找潜在联系。

旗帜起源新猜想:目前所见最早具有鱼尾特征的雕版印刷品为辽刻本《新雕诸杂赞》,其鱼尾下方为题目,有鱼尾的一列字和版心均有界栏,且版心有便于折叠的细线,其余部分无界栏,版面略显凌乱。由此推测宋代雕版界栏更多是出于版面整齐的实用性考虑,而非对简册的模仿,这也进一步削弱了何远景“鱼尾模仿契口”的猜测。在辽本《新雕诸杂赞》中,鱼尾未出现在版心,版心另有细线用于折页,鱼尾“单列一行”的布局更倾向于发挥醒目、定位检索的作用。从醒目标识角度出发,旗帜是常见的醒目符号,且军队中广泛使用旗帜。虽然鱼尾在唐诗中出现频率低,但燕尾在唐诗中频繁出现,多与战争诗歌相关,如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中的“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描绘了燕尾型军旗。宋淳熙二年镇江学府刊刻的《三礼图集注》中,聂崇义绘制的“物”“旜”“龙旃”均为燕尾旗[8],鱼尾与燕尾旗下方的燕尾形布片更为相似。《尔雅·释天》记载“继旐曰旆”,郭璞注“帛续旐末为燕尾者”,结合《说文解字》《公羊传》《释名》等古籍可知,旆是接于旐末的长帛,是旗的组成部分。任慧峰在《先秦旌旆考》中通过对传世文献、新出简帛及出土文物的研究分析,认为旌是先秦广泛应用的旗帜,旆是旗的附件,用作旌的旗幅时,常引申代指兵车与前军,这与燕尾的标识作用和位置相契合。尽管先秦与雕版时代相隔久远,先秦旌旆含义在后世有所演变,但其在先秦时期的含义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李典才在《唐边塞诗中旌旆文化意蕴及其审美内涵》中指出,唐代时旌和旆成为旗的代称,旗在生活中常作为标志[9]。鱼尾兼具醒目标识作用与形式美感,辽刻本《新雕诸杂赞》中的花鱼尾可能由具有形式美的“旆”演变而来,弯曲线条象征鱼尾的翻动。明代茅元仪所辑《武备志》中,用于夜间引导士兵回营帐的五方高照旗带有燕尾形的“旆”,其标示作用与鱼尾最初功能相关,进一步推测鱼尾与旗帜存在渊源。

综上所述,现有证据表明鱼尾并非起源于折页需求[10],“鱼符”说也难以成立,鱼尾亦非由简牍契口演变而来。鱼尾最初功能可能是标示醒目,与旗帜最为贴近,尤其是旗帜中的“旆”,在先秦时与宣战意义相关,且从雕版印刷时代的《三礼图集注》到明代《武备志》,均有燕尾形旗帜出现的记载。但目前能够确凿证明鱼尾源于旗帜的证据仍不充分,由于无法确定鱼尾最早出现时的形状及含义,“鱼尾起源于旗帜”这一观点仍停留在猜测阶段,期待未来出土文献能够为解决这一学术难题提供关键线索。

参考文献

[1] 何远景. 鱼尾的起源[J]. 文献, 1999(4): 247-253.
[2] 刘明. 略论北宋刻本的书口特征及其鉴定[J].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3(3): 50-61.
[3] 李娜华. 中国古书版式与鱼尾来源初探[J]. 图书馆杂志, 2011, 30(9): 95-96.
[4] 钱汝平. 日本东福寺藏宋本《释氏六帖》刊刻源流考[J]. 图书馆杂志, 2011, 30(9): 92-94+72.
[5] 黄威. 敦煌文献首、尾题初探[J]. 文献, 2010(4): 14-20.
[6] 向辉. 试论古籍版式中的鱼尾及其在版本鉴定中的功能[J].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15(00): 581-593.
[7] 刘明. 谈早期雕版印刷品中的鱼尾[J]. 收藏家, 2022(4): 83-88.
[8] 聂崇义. 新定三礼图: 卷九[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9] 任慧峰. 先秦旌旆考[J]. 中华文史论丛, 2010(2): 343-363+398.
[10] 李典才. 唐边塞诗中旌旆文化意蕴及其审美内涵[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5): 33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