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Innovative Pa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摘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国际会议课程的思政建设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熟练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的优秀专业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聚焦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存在思政元素融入生硬、教学方法单一、师资队伍思政素养不足等问题,通过分析课程思政与国际会议课程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目标,结合国际会议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从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创新路径。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excell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proficien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rigi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y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urse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urses, innovative paths are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constructing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building teaching staff, and improving evaluation systems.
文章引用:张艺. 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6): 458-46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6463

1. 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1],国际会议作为高校师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国际视野的重要平台,不仅为专业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在无形中承担着价值塑造与思想引领的重任。在此背景下,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路径的探究,构建丰富完善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国际会议专业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2]。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的认识,推动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 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点

在高校国际会议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正是课程思政理念在国际化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从本质上讲,课程思政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它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依赖思政课程的局限,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2]。这意味着,不仅思政课程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所有专业课程也都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

2.2. 高校国际会议课程的特点与思政融合点

高校国际会议课程具有诸多鲜明特点,这些特点为其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独特的切入点和丰富的可能性。

第一,国际化程度高。这类课程往往聚焦于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分享。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接触到多元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文化背景,拓宽国际视野。这为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各国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的合作与责任,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培养他们的国际担当和责任感。

第二,实践性强。在课程中,学生通常需要参与实际的会议筹备、组织、主持以及学术交流等大量的课程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为思政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学习的途径。例如在会议筹备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时间节点、注重细节、保证工作质量,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在团队合作中,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协作、相互支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第三,学科交叉性。国际会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成果,高校国际会议课程也不例外。在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于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意识。同时,通过介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在合作研究中所展现出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第四,开放性。国际会议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会议主题可以根据国际学术动态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例如讲座、研讨、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这种开放性为思政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在研讨环节中,引导学生对国际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实地考察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正是高校国际会议课程的这些特点为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融合点。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融合点,能够实现国际会议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3. 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思政元素融入生硬

在将思政元素融入国际会议课程时,未能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只是简单地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思政案例或理论,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两张皮”现象较为明显。例如在讲解国际会议中的礼仪规范时,只是生硬地提及遵守礼仪是爱国的表现,却没有深入阐述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国家形象意识,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内容。此外,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对国际会议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挖掘课程中深层次的思政价值。例如在讲授国际会议的学术交流环节,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学术诚信、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引导。

3.2. 教学方法单一

在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国际会议的组织流程时,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没有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会议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为肤浅,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3.3. 教师思政素养的欠缺

有的教师自身在思政理论知识储备和运用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无法深入、系统地开展思政教育。如对国际会议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规则等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事务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政治意识;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能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等问题的存在,从而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3.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多数高校对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仍以传统的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观的全面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准确衡量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中的收获和成长,也不能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反馈。当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在于:一是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国际会议课程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二是评价结果的不全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没有将学生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思想认识提升等方面的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4. 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路径构建

国际会议课程作为高校涉外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文化性、时效性、实践性、多边性等特点,其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跨文化沟通技巧,还需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碰撞中坚定中国立场。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会议课程,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的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关键路径。高校国际会议课程的教学的创新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优化教学内容并巧妙融入思政元素

优化教学内容并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是实现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程内涵,精准把握思政切入点,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且富有思想深度的学习体验[3]

教师应精心筛选国际会议课程的教学内容,确保其既具有前沿性、专业性,又能与思政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贯穿于专业知识的讲解中。深入挖掘国际会议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任务[4]。思政元素涵盖多个层面,包括爱国主义、国际合作、职业道德、科学精神等方面。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的时候,选取真实的国际会议案例,如国际商务会议中的谈判纠纷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商业道德、诚信原则等思政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运用课堂讨论法教学时,通过组织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在国际会议中的立场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在讲解国际会议中的文化冲突案例时,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进行思考,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冲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文化自信。

4.2. 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提升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政教育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深入人心,切实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5]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小组讨论、情境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广泛收集国内外国际会议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既包括成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案例,也涵盖因文化冲突、价值观差异等导致的交流障碍案例。项目式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国际会议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与国际会议相关的项目任务,如组织学生策划一场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编写国际会议的宣传文案、翻译国际会议的重要文献等。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还深刻领悟了思政内涵,实现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小组讨论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国际会议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国际会议的氛围和要求,增强学习的带入感和体验感。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内涵,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这是保障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6]。高校应从多个方面入手,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培训,让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7]。通过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学习先进典型事迹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中,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和感染学生[7]

其次,开展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课程思政的理念、目标、方法和策略等方面。邀请思政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课程思政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教学等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中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工作坊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为教师提供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的专业培训。根据国际会议课程的特点,培训内容可包括国际会议的组织与管理、国际学术交流的规范与礼仪、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邀请国际会议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国际会议组织经验的人员为教师授课,使教师深入了解国际会议的运作机制和前沿动态,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国际会议,亲身体验国际学术交流的氛围。

第四,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高校应定期组织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围绕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如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的改革等,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讨。鼓励教师在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成功经验,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教学研讨,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可包括思政教师、国际会议课程教师、教育专家等,通过团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思政教师具有扎实的思政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政教学经验,能够为国际会议课程提供专业的思政指导;国际会议课程教师熟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教育专家则可以从教育教学理论的角度,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观摩教学等活动,共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4.4.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还能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首先,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在知识掌握方面,除了考查学生对国际会议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应注重对思政知识的考核。可以设置相关的笔试题目,要求学生分析国际会议中的思政问题,如国际合作中的责任与担当、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等,以检验学生对思政理论的掌握程度。在能力提升方面,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能力。通过学生在小组项目、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学生对国际会议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见解,考查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价值观塑造方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国际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观念等。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报告以及课堂发言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评估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项目参与度等。在课堂表现评价中,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情况、参与积极性以及对思政问题的思考深度;作业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作业中体现出的思政观点和思想认识;小组项目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责任意识以及对团队目标的贡献。终结性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在考试内容中,增加与思政相关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国际会议课程中思政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学生互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小组项目中,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评价小组成员在项目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贡献度等方面,通过互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等进行全面评价,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引入专家评价也是完善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国际会议领域的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价,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为课程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最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一方面向学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努力的方向。可以通过课堂点评、书面评语等方式,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让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5. 结语

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重要举措[8]。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的创新探索,能够有效实现国际会议课程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国际会议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真正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会议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本质上是通过“专业知识传授–国际视野拓展–价值观念塑造”的递进路径,培养既具备国际竞争力又坚守中国立场的“新文科”人才。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将思政教育从“融入”提升为“渗透”,使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成为学生理解国际问题的“底层逻辑”,真正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育人格局。

然而,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是一个持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优化创新路径,加强实践检验与理论总结。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要及时关注新问题、新需求,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国际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校国际会议课程思政教学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坚. 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9.
[2] 吴莹.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理论力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S2): 271-273.
[3] 王芳. 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EB/OL].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3-05/24/c_1129641385.htm, 2023-05-24.
[4] 曾祥斌, 曹陈晨, 鲜映霞. 浅谈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4): 240-241.
[5] 丁芳芳.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 文教资料, 2025(15): 157-158.
[6]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 教育部网站.
https://www.gov.cn/xinwen/2019-12/16/content_5461529.htm, 2019-12-16.
[7] 张春海, 成丽宁.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基本特征、时代呼声与实践模式[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 31(2): 155-160.
[8] 王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6(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