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翻译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
The Reform Path of Translation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摘要: 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召唤下,高等院校应重视翻译课程实践教学。“产出导向法”在多个维度高度契合翻译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目标、方法论、教学环节设计、评价指导体系等,本文探索“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翻译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通过“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促成学生提高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基本功,通过外宣英译校验促成学生夯实有关祖国历史、文化、时政、经贸等方面的知识,夯实学生的翻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
Abstract: Under the call of the times to strengthen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teaching.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is highly applicable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teaching in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ideological goals, methodology, teaching process design, and evaluation guidance system, etc.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form path of translation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Through the “Motivating-Enabling-Assessing” teaching process, students are motivated to improve their basic skills in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By verify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a’s foreign publicity texts, students are motivated to build on their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culture, current affairs, economy and trade, and sharpen their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文章引用:罗鸣川. “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翻译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6): 488-49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6467

1. 引言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知名学者从翻译角度进行专业解读和深入阐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和重点[2]。中国的国际传播主要依靠外文,也就是我们要把中国介绍给外国受众,必须掌握和使用他们的语言,中译外就成为做好国际传播的基本途径[3]。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进入新时期,高等院校翻译专业教学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也在影响翻译方向性的变化,让“翻译/译者能力”的传统理念难以容纳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所有这些都将翻译教育者置于前所未见的新时代语境[4]

笔者尝试将“产出导向法”用于推进英汉汉英笔译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践行“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评价”,通过实践教学驱动,促成学生提高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外语基本功,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真实材料的外宣英译训练促成学生夯实有关祖国历史、文化、时政、经贸等方面的知识;在翻译课程中厚植思政教育,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夯实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

2. 研究理论与文献综述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中国学者经过十余年探索,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中创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5]。聚焦翻译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不在多数,相关学者均谈及实践教学的现存不足并提出改革建议,比如:传统之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或传授语言技能,或用碎片化孤立的例句说明林林总总的翻译技巧,翻译作业多以文学作品语料为主,鲜有在真实环境下对学生进行的实践训练,翻译效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学生完成作业的真实感和互动性不强,翻译积极性和创造潜力难以得到充分调动[6]。基于传统教育思维与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坚持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7]。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更加倾向于扎实理论知识,对翻译实践方面的重视不足。为迎合国际市场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实用性人才,英语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8]。以上研究主要观点概括为:翻译教学沿袭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翻译实践重视程度不足、实践教学沿袭教材教学模式、翻译真实案例不足等。

3. 研究方法

“产出导向法”诞生于中国本土,历经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检验和演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以“产出导向法”指导高等院校翻译课程实践教学,从意识形态、方法论、符合国情等方面来看,均是适宜的。“产出导向法”“文化交流说”遵循文化交流互鉴的理念[5],高度契合以外宣英译校验为主题的实践教学的思政目标、选材方向和成果价值,学生完成外宣英译校验的实践教学主要环节包括前期选材、校验译文、编写英文幻灯片(PPT)和英语口语汇报,符合“产出导向法”“输出驱动环节”强调的“说、写、译”[5]。促成环节的三个指标“精准性、渐进性、多样性”[5]为教师指导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南。总之,“产出导向法”在多个维度高度契合翻译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目标、方法论、教学环节设计、评价指导体系等。

为探究“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3.1. 问卷调查法

“产出导向法”指导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在笔者所在高校翻译专业2021级和2022级开展调查,并围绕教学改革的关键点面向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统计问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3.2. 观察法(核对清单法)

将翻译实践所需知识和能力整理成清单,按环节观察并标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比较教学改革后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情况。

4. 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

4.1.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存不足

本研究从多个指标比较教材教学、实践教学、翻译实习和翻译就业的各自特点(如图1),可以看出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教材教学循序渐进地过渡到校外职场岗位(包括:翻译实习、翻译就业)的重要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1) 在有无“参考答案”和“真实案例”方面,实践教学趋近校外职场岗位(包括:翻译实习、翻译就业);

2) 翻译实习和翻译就业均需要“知识能力融合”,而以学以致用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教材教学过渡到校外职场岗位的一个重要环节;

Figure 1. Matrix chart of the key elements of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s training

1.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特点矩阵图

3) 在有无“即时评价指导”方面,实践教学是学生迈入校外职场岗位(包括:翻译实习、翻译就业)之前可以在校获得教师即时评价指导的“最后一课”。

从以上分析和图1可以看出翻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前述研究现状可知高等院校翻译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可以概括为:翻译教学沿袭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翻译实践重视程度不足、实践教学沿袭教材教学模式、翻译真实案例不足等。

以翻译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的环节为例,现存不足包括:

1) 教师指导与评价频次过低:以往通常是前期集体指导一次,结束时为各个学生小组点评一次。结果是学生们的语言短板和能力不足未得到及时改进,最终影响实践教学成果和汇报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小组相互借鉴的滞后:教师在鼓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同时,也应重视班级的整体学习效益,但以往各个小组只有汇报以后才有机会相互借鉴,导致相互借鉴的滞后,制约了班级的整体学习效益;

3) 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单一:以往实践教学的评价以教师为主,缺乏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翻译所需的职业精神。

4.2. “产出导向法”在多个维度高度契合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所需的方法论

“产出导向法”可在多个维度科学指导翻译实践教学改革,以外宣英译校验主题为例,具体包括:

1) “产出导向法”是中国学者经过十余年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创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以“产出导向法”指导高等院校翻译课程实践教学,从意识形态、方法论、符合国情等方面来看,均是适宜的;

2) “文化交流说”遵循文化交流互鉴的理念,提倡不同民族互相尊重彼此文化,互相学习对方文化的精华,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歧视[5]。该提法高度契合以外宣英译校验为主题的实践教学的思政目标、选材主旨和成果应用价值;

3) “输出驱动环节”强调“说、写、译”[5],以输出驱动外语学习输入的“读、听”。在翻译实践教学中,学生完成外宣英译校验需要完成上述输出驱动,包括:校验译文(即:“译”)、编写英文幻灯片(PPT) (即:“写”)和英语口语汇报(即:“说”)。

4) 促成环节的三个指标“精准性、渐进性、多样性”[5]为翻译实践教学指明了目标,并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子到篇章层层递进开展外宣英译校验;而外宣英译校验驱动促成的文献阅读、词汇辨析、编写英文幻灯片(PPT)和英语口语汇报等体现了促成环节的“多样性”。

5) “驱动–促成–评价三阶段互动教学”[5]可科学指导教师在翻译实践教学各个阶段指导学生并开展师生合作评价(TSCA) [5]

4.3. “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翻译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

本研究以“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三阶段互动教学指导翻译实践教学改革。“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翻译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的具体实施步骤(见图2)包括:

1) 前期选材环节

a) 驱动:选材关乎思政教育、实践价值和语言学习效果,因此在学生选材阶段,教师就应给予学生指导,从材料的政治导向、难易程度、素材类型等角度指导学生选材;

b) 促成:在选定素材后,教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并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值得借鉴的英译应及时摘录以促成英语写作和口语练习,值得商榷的英译则交由学生进一步查验和审校;

c) 评价:教师引导各个小组相互借鉴,拓宽选材渠道,共同提高检索文献的能力,使用各种语料工具校验外宣英译;

Figure 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A “motivating-enabling-assessing” teaching process to reform translation practice teaching

2. “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评价”三阶段互动教学指导翻译实践教学改革

2) 审校定稿环节

a) 驱动:学生进行查验和审校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培养文献阅读、使用语料工具(比如:词典、平行文本、文献引用等)和规范引证等学术科研能力;

b) 促成:教师引导学生在提出英译校验建议时附上确凿依据,并借助查验依据进一步夯实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等口语和写作输出所需的基本功;

c) 评价:教师就学生的查验渠道、梳理依据、规范引证等环节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小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 成果汇报环节

a) 驱动:上台汇报属于公众演讲,为此学生需提前练习英语口语、站姿姿势、眼神交流等;

b) 促成:教师提醒学生提前完善口语发音和语调、学习公众演讲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

c) 评价:教师主导“师生合作评价(TSCA)”,就学生小组完成实践教学的选材、查验、审校、佐证、编写英文幻灯片(PPT)和上台汇报等全流程进行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引导学生培养思辨意识和翻译职场独当一面的能力。

4.4. “产出导向法”与其他近似教学法的比较分析

针对学界热议的“产出导向法”与任务教学法有何区别,邓海龙和毕争从不同维度比较了“产出导向法”和TBLT(“职业外语任务教学法”) [5]。笔者在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发现,与TBLT相比,“产出导向法”指导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

1) 在教学假设和流程方面,POA的优势在于“学用一体、以评为学”[5],“与TBLT (“职业外语任务教学法”)相比,“产出导向法”更强调输入和输出的有机结合,倡导学中用,用中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5]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外宣英译校验,学生意识到既有知识与能力不足(包括:缺乏背景知识、混淆近义词、写作出现语法句法错误等),教师给予及时的、高频的、有针对的评价,促成学生阅读文献以了解背景知识、通过词典和平行文本辨析近义词、反复修订英文幻灯片(PPT)来减少英语写作的语法和句法错误,从而既完成了实践教学,还趁机提高了英语的听说读写基本功。

2) 在教学材料编写方面,POA的优势在于“1) 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2) 真实文本。”[5]在传统翻译教学中,教材教学占据主要,教材案例或几经修改,或零零散散。外语专业学生在校外从事的翻译实习、兼职或全职工作接触的材料是未经修改、长篇幅的真实文本。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前具备翻译职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在符合意识形态和思政教育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探索把真实文本酌情带入课堂,通过真实文本引导学生吃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精神,并预见翻译市场所需,意识到自己外语听说读写基本功还存在哪些不足,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语。

3) 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POA的优势在于“1) 评价交际和语言双重目标;2) 师生合作评价”[5]。教学改革鼓励老师和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合作评价,既评价交际目标,也评价语言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如实反映翻译实践遇到的挑战(比如:缺乏背景知识、辨析近义词、不擅长检索平行文本等),从而精准了解不同学生遇到的个性化挑战,帮助学生在非“一对一”课堂教学中找寻解答自身疑惑的路径,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奔赴,通过师生合作评价来推动既定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学假设和流程、教学材料编写、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产出导向法”指导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都具有许多优势。

4.5. “产出导向法”指导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以外宣英译校验作为驱动场景,“产出导向法”指导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在笔者所在高校翻译专业2021级和2022级开展调查,并围绕教学改革的关键点面向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收回的61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1) 有47.54%的学生认为以往的实践教学“评价模式单一”,有54.1%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未能有效弥补听说读写不足”。

2) 从交际真实性、认知挑战性和产出目标达成性来看,认为实践教学产出场景设计(外宣英译校验)有助学生厚植思政教育,增加时政要闻知识“完全符合”的学生占68.85%,认为“比较符合”的占29.51%;认为有助学生查漏补缺,借机弥补词语和语法等基本功“完全符合”的学生占65.57%,认为“比较符合”的占32.79%;认为有助学生进一步提升阅读、写作、口语等应用能力“完全符合”的学生占62.30%,认为“比较符合”的占36.07%。

3) 从促成有效性标准(“精准性”“渐进性”“多样性”) [5]来看,认为外宣英译校验“有助从理解原文、查词选词、英译写作等多维度提升汉英笔译能力”“完全符合”的学生占68.85%,认为“比较符合”的占31.15%。

4) 赞成师生合作评价(包括:自评、互评等)“有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借鉴、打开思路、提升翻译实践能力。”的学生占到了96.72%。

这些数据证明了“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评价”三阶段互动教学指导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6. “产出导向法”指导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现三个超越

以外宣英译校验作为驱动场景,“产出导向法”指导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可以实现三个超越,包括:

1) 超越翻译课程本身,辐射外语听说读写等课程教学:启发学生意识到翻译实践所需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离不开外语听说读写基本功。翻译实践教学对外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多门课程可以产生辐射效应。以“产出导向法”指导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把翻译实践教学打造成“学用结合”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9]

2) 超越外语教学,促成学生夯实汉语语言文化知识: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10]。中外两门语言就像撑起“桥梁”的两端“桥墩”,而两端“桥墩”是否都坚实牢固将直接决定“桥梁”是否平稳可靠。教师以外宣英译校验作为驱动场景,引导学生意识到,校验英译的起点是准确理解中文原文,那就不局限于单纯外语学习,而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巩固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赋予他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9]

3) 超越语言教学本身,赋能学生掌握职场交际能力:以外宣英译校验为例,学生小组在提出英译校验意见和修订建议之外,还须附上严谨详实的佐证依据。学生小组在讲台上汇报实践学习成果时,把台下老师和同学当成外宣外事部门和英译文献制作方,学生既要体现翻译专业的治学严谨,有理有据,规范引证,还要体现翻译职业市场化服务的营销能力,从而从翻译学业逐步迈向翻译职业。

5. 结论

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召唤下,高等院校应重视翻译课程实践教学,关注连接教材教学和校外实习就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翻译课程实践教学的种种不足,“产出导向法”在多个维度高度契合英汉汉英笔译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目标、方法论、教学环节设计、评价指导体系等,通过“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促成学生提高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基本功,通过外宣英译校验促成学生夯实有关祖国历史、文化、时政、经贸等方面的知识,夯实学生的翻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同时,翻译实践教学改革后流程更加精细化,势必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统筹协调课程各个环节的授课时间,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

基金项目

贵州财经大学校级课题“产出导向法视角下英汉汉英笔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2ZCZX016)。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6/01/c_1127517461.htm, 2021-06-01.
[2] 张威. 新时代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翻译研究: 趋势与重点[J]. 中国翻译, 2022, 43(1): 107-114.
[3] 黄友义. 翻译要为国际传播与社会发展服务[J]. 上海翻译, 2022(4): 5.
[4] 任文. 新时代语境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再探究: 问题与出路[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6): 92-98.
[5] 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 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6] 陈法春. 胸怀至道而播中国音[J]. 中国翻译, 2021(4): 69-72.
[7] 王宗强. 基于能力导向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互动体系构建[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42(S2): 145-148.
[8] 林凤琴. 高校英语翻译实习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 43(9): 248.
[9] 邱琳. 产出导向法促成活动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10] 彭萍. 英汉笔译[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