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与思政课具有内在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共通上,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意义重大。通过深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三条实践策略,实现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以期更好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activity aimed at promoting students to form labor values and cultivate labor literacy. It has an inherent connec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commonalities of educational goals, contents and methods.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hree practical strategies: deeply exploring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is achieved,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better exerting the value guidanc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1. 引言
2020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1],为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中学思政课提供了指导意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德育性,在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具备显著且独特的优势,对培育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 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2.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了劳动的深刻价值。首先,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起源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其他一切历史条件的基本前提。其次,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由此点明,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中学思政课的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既能从理论层面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人类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本质作用,又能通过实践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这种教育模式将个体成长成才与劳动实践深度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更在价值层面体认劳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达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劳动品格的培养要求,也有助于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2.2. 强化思政课实践育人特性的内在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在开篇“课程性质”上都强调思政课是具有突出实践性的课程,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022年《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指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中小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3]。由此,中学思政课要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方法,将小课堂与大课堂贯通,实现教育内容的有效传递,帮助学生在校内外的劳动实践中全面提升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例如,通过组织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调研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和亲身感悟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思政学习的互动性、体验感、亲和力,从而有效发挥思政课程的实践育人功能。
2.3.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的现实要求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1]等要求表明要着力构建多样化的劳动育人模式,拓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劳动教育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素养的培育,因而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然而,长期存在的教育认知偏差导致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地位,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地彰显,加之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对中学生价值观塑造产生负面影响,更加体现了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迫切性。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为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提供了新方向,通过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要素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块之中,构建理论认知到情感共鸣再到实践转化的育人闭环,既能使学生在优秀劳动模范的事迹中强化劳动价值认同,又能在劳动实践中增强情感共鸣,充分释放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3. 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的内在机理
3.1. 教育目标的契合性
道德规范在引导个体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良好行为品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中学生优良的政治素质、法治意识、道德品行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教育同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二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彼此相互配合,共同助力学生成长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社会个体,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激励他们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3.2. 教育内容的共通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内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提示教师可以针对我国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现象,阐释不良现象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搜集正面的劳动案例引入教学,让学生从中感悟劳动对个人及社会的价值,引导学生懂得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课程内容”中要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4]初中、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在内容上都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方面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充分契合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劳动素养培养要求,体现了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共通性。
3.3. 教育方法的关联性
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在育人方法上有很强的关联性。一方面,两者具有协同性。《纲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要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统一,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培养劳动习惯与精神。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及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原则。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也要通过实践环节架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两者具有互补性。例如,思政课可引入“大国工匠”徐立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劳模事迹,阐释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劳动教育则可组织学生参观劳模纪念馆、参与“工匠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目睹榜样的具体劳动场景中,将精神品质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的行为范式,或者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同步开展“校园劳动之星”评选,将身边同学在卫生值周、社团劳动中的优秀表现树立为榜样,使理论倡导与实践标杆形成共振,切实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既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为劳动实践注入思想深度,又能借劳动体验夯实思想认知的情感基础,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深度统一。
4. 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4.1. 深挖教学内容
深挖思政课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需要在树立正确育人观念、进行教材内容分析、搭建合作平台三方面下功夫。首先,树立正确育人观念。教师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是推进劳动教育融入工作开展的基础,这要求教师正视劳动的价值,摈弃“劳动惩罚”的错误观念,部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会使用增加或免除值日扫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和奖励,无论是把劳动作为奖励的手段还是惩罚的方式,劳动都成为了一个消极刺激物[5]。这对于处在价值观形成中的学生来说就容易忽视劳动本身的价值而将劳动与不良行为间画上等号,这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其次,进行教材内容分析。在对素养目标的有效提取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需要从整体视角出发对教材进行剖析,以劳动为主题重新整合教材知识单元与学生经验单元,重构单元教学内容系统。例如,全面梳理教材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模块,包括七年级劳动品德培育、八年级劳动责任认知、九年级劳动价值目标等内容,识别各学段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此基础上,将分散在不同单元的劳育内容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优化重组后分解成各个相互关联的子任务,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的知识图谱。最后,搭建教师合作平台。劳动教育内容的梳理与挖掘不是一位思政课老师可以做到的,需要教师群体群策群力,构建一个集思政教师劳动教育资源发布、课件共享、互动答疑指导、劳动实践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内容多元、数据互通、品质优良、协同高效的智慧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为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建设赋能。
4.2. 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就需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与力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育人共同体。首先,关注家庭教育的作用,良好的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是可以传承的品格,通过家风的熏陶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的教育效果得以长久维持。其次,重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平台,也是思政课的大课堂。理论认知的培育最终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具体的社会劳动实践又能反哺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利用社会的广阔场域为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提供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的魅力,以劳育德。同时,社会又是积聚劳动资源的平台,在整合社会资源中,注重应用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邀请劳动模范走进思想政治课堂,以亲身经历与实践感悟的叙述,将抽象的劳动精神转化为具体化的教育素材。这种沉浸式的教学形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使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通过榜样的力量转化为情感价值认同,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4.3. 完善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完备的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劳动从“形式融入”向“实效融入”的深化转变,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能。首先,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新时代教育的“共治”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6]。要突破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限,构建由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其次,设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建构需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标准,寻求结合点。同时,从学生个体差异与能力基础为出发点制定分层分类的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评价标准。最后,重视评价方式的过程性、发展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精熟的劳动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这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更要聚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变化,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增量”而非简单的“表现”,优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在成长中的真实收获与进步发展。
5. 结语
综上,劳动教育和中学思政课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将二者充分融合,既有利于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也有利于中学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但是,劳动教育想要充分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还需要在教学内容挖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优化等多方面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