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家校沟通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纽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四川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等地的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家校沟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当前家校沟通存在教师不够熟悉家庭教育文件、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度较低、部分家长沟通方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加强小学教师对家庭教育文件的学习、提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丰富家长沟通方式等应对策略,以期促进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家校沟通的有效开展,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Abstrac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mong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is faced wi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take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Dujiangyan City, Pengzhou City, Chongzhou City, and other places in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mainly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such as teachers’ insufficient familiarity with family education documents, the low participation of fathers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single communication mode of some parent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documents, enhancing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enriching parents’ communication mode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orming a joint force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jointly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1. 引言
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以学校为核心、区域为依托、资源为桥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致力于营造优良教育生态与育人环境[1]。其中,学校应强化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这一举措积极响应了“双减”政策中关于密切家校沟通、凝聚家校双方为学生减负共识的号召[2],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方案》的提出也对小学教师在家校沟通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聚焦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家校沟通现状,从教师和家长的视角探索其应对策略,旨在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推进,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 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家校沟通现状调查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采取实证研究,通过自编教师卷和家长卷,并借助问卷星平台调查“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沟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问卷发放对象涵盖四川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等地的小学教师和家长,最终回收有效教师问卷138份,家长问卷1355份。教师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的家校沟通认知以及教师在家校沟通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等三部分,而家长卷主要由家长基本信息、家长家校沟通认知调查和具体沟通情况调查三部分构成。两类问卷的问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多种类型,以确保能够全面获取信息。本次调查利用问卷星平台,以p ≤ 0.05作为关键评估阈值,保证数据统计分析的可靠性。
在对教师的调研中发现,从教龄看,1~4年的占37.68%,5~9年的占20.29%,10~19年的占15.94%,20~24年的占12.32%,25年以上的占13.77%;从学历看,大专占3.62%,大学本科占88.41%,硕士研究生占7.97%;从所教科目看,道德与法治占26.81%,语文占43.48%,数学占23.29%,外语占6.52%;从学校担任的岗位看,校级干部占21.74%,班主任占28.99%,科任老师占36.69%。总体来看,参与调查的138位教师在教龄、学历、所教科目及岗位上呈现出不同占比分布,这些多样化特征将从经验与理念、沟通能力与专业素养、沟通内容与重点等多方面对家校沟通现状产生影响,为研究提供丰富视角。
在对家长的调研中发现,填写者为母亲的占74.32%,父亲占23.54%,从年龄看,31~40岁占71.81%,41~50岁占17.34%;从学历看,初中及以下占23.62%,职高或高中占21.62%,大专占11.73%,本科占17.12%。由此得出,家长卷中填写者以母亲为主,家长学历多为大专及以下。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多数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家校沟通重要性
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从教师视角看,在教师卷“您认为家校沟通是否有必要”一题中,高达71.01%的教师明确表示非常有必要,28.26%的教师也认同有必要,而仅有0.72%的教师持一般看法。这一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深刻认识到家校沟通的重要意义。在“您与家长的沟通情况”一题中,87.68%的教师能够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家校沟通的积极践行。此外,教师们普遍认可家校沟通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益处。通过与家长密切交流,教师不仅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拉近与家长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校沟通氛围,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从家长视角看,家长群体对家校沟通同样高度重视。在家长卷“您认为‘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的目的”这一问题中,92.84%的家长认为家校沟通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0.37%的家长认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40.44%的家长认为可提升家长素质,37.34%的家长认为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8.6%的家长认为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家长们对家校沟通目的的认知,从侧面映射出他们对家校沟通的广泛认可。
2.2.2. 家校沟通方式多元化
良好的沟通是家校协同的前提和保障[3]。多元化的沟通方式是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家校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更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且以线上沟通为主。在教师卷“您与家长的沟通方式”调查中,95.65%的教师选择电话、微信、QQ等线上沟通方式,78.99%的教师选择家访和接送学生时沟通,70.29%的教师选择家长会或学校开放日沟通,而通过家委会沟通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仅为40.58%。此外,家长群体的沟通偏好与教师形成对照。数据表明,家长群体选择与教师沟通方式多样,其中更倾向于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获取信息,选择电话进行即时沟通,而选择线下沟通的比例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数字媒体的发展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渠道,教师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沟通方式,及时全面地与家长分享学生的在校表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2.3. 家校沟通内容涵盖学生发展的多个维度
多维度的家校沟通内容是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随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内容已突破传统学业成绩的单一维度,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的多个维度。在教师卷“您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内容”一题中,教师选择“学生行为表现”、“思想情绪”、“身心发展”以及“学业状况”的比例分别为99.28%、94.2%、90.58%和86.96%。此外,家长群体的关注点呈现出与教师高度契合的发展性特征。在家长卷“您与教师沟通的内容主要关心”一题中,家长选择“学生的行为表现”、“思想情绪”、“身心发展”、以及“学业状况”的比例分别是85.76%、76.16%、72.55%和86.64%。这表明,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沟通内容已呈现出多元化、全面化的特征,学业成绩不再是联结家校的唯一纽带。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教师全面把握学生发展状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更能有效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3. 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不够熟悉家庭教育文件
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促法》)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事业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该法案通过“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的治理框架,实现了家庭教育从传统“家事”向现代“国事”的制度性转变[4]。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法治保障,该法案明确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这对教师群体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可是在调查中谈及“教师对《家促法》的熟知程度”,仅有9.42%的教师完全了解,54.35%的教师大部分了解,31.88%的教师不太了解,3.62%的教师没主动去了解,另有0.72%的教师完全不了解。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教师对国家文件不够熟悉。值得关注的是,在询问《家促法》中谈到未成年人父母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可采用的方式方法时,教师群体对家庭教育实施方法的掌握存在缺陷。仅有极少数教师能够完整列举《家促法》规定的八种教育方式(亲自养育、共同参与、相机而教、潜移默化、严慈相济、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相互促进),多数教师存在概念混淆或认知模糊现象。
3.2.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度较低
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首要场域,家庭环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家长的认知模式与行为特征通过日常互动对儿童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机制。基于家长卷的填写角色分析显示,“母亲”占比达74.32%,这一数据印证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造成父亲参与度偏低的现象可归因于双重因素:其一,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即“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使父亲更多关注家庭经济功能的实现;其二,家庭教育所需的持续性时间投入与情感付出,与父亲普遍偏重工具性而非表达性的亲子互动方式存在一定张力。这一结构性特征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得到进一步印证:教师日常家校沟通的对象中“母亲”占比显著,且参与家长会和家委会的家长也以“母亲”居多[5]。这种家庭教育主体的性别失衡现象,会对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良的潜在影响,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关注。
3.3. 部分家长家校沟通方式单一
家校沟通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积极互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家校沟通提供了多元化渠道,然而实际推进过程中发现部分家长家校沟通方式依旧单一。从家长卷的数据显示,78%的家长文化层次为大专及以下,职业以工人、农民、无业以及公司职员为主。由于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91.51%的家长偏好使用微信和QQ与教师沟通,65.46%的家长选择电话联系,而选择线下沟通的家长比例显著偏低,其中21.62%的家长选择通过家长委员会沟通,17.42%的家长选择教师家访。这种选择偏好导致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不利于建立互信合作关系。
尽管线上沟通方式具有突破时空限制、便捷高效等优势,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其一,线上沟通时间受限于教师工作安排,难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的交流;其二,线上沟通主要依靠文字和语音传递信息,缺乏面对面交流时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交流,容易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或不完整;其三,线上沟通容易形成“问题驱动型”沟通模式,即家长通常只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教师联系,这种被动式沟通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也难以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
4. 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家校沟通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小学教师对家庭教育文件的学习
教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其专业性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上,更体现在与家长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在“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和教育法治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教育情境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亟需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对家庭教育文件的学习,以应对新的教育挑战。
其一,教师应明确“指导家庭教育”的法定职责。《家促法》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等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其中第四十二条规定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提供支持[4]。由此,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对教育文件的研读,精准把握其中关于家庭责任、社会协同等关键章节要义,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科学方法,通过沟通传递科学育儿理念。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通过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授课,了解亲子沟通技巧、家庭学习环境创设、孩子心理问题疏导等方面。
其二,教师应落实“学校主动沟通原则”。《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着重强调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加强家庭指导,用好社会育人资源[6]。小学教师应积极响应,将“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视作专业发展的关键一环,着重锤炼沟通策略与冲突调解技能。例如,教师需注重沟通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和亲和力,使用敬谦词体现尊重,选择恰当措辞确保信息准确传达,并运用温和友善的语气营造融洽的沟通氛围。同时,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切忌一味输出负面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家长的教育信心,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家校沟通[7]。
其三,教师应融入“教联体”协同网络加强团队协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为小学教师提升家校沟通能力开拓了新路径,教师团队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教师团队的密切协作,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表现、行为习惯及兴趣爱好,为家校沟通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同时,团队应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分享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共同分析问题原因,探讨改进办法,总结家校沟通技巧,提升专业素养。此外,团队合作还能为教师提供情感支持,减轻个人压力,提升家校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4.2. 提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
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依赖于父母双亲的协同参与,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父亲角色缺位现象已成为制约家校协同育人成效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长期缺席将导致双重负面影响。这不仅使子女易形成“父亲漠视个体成长”的认知偏差,降低其对家校沟通的心理期待与参与意愿;而且使教师因缺失父亲视角的补充性信息,难以全面把握学生的性格特质与发展需求,致使教育建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受限。基于此,构建父亲参与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需从多维度着力。
其一,教师应主动构建与父亲群体的沟通渠道,在家长会、家访等环节设置差异化沟通议题,引导父亲就子女性格塑造、兴趣培养等议题发表见解。例如,可通过设计“父亲专属沟通时段”,在该时段内,教师通过提问、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父亲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观察、困惑与经验。同时,安排专人记录父亲的发言内容,整理后反馈给其他家长参考,逐步强化参与意识。
其二,学校需建立系统性支持体系。学校通过开发专题性家长课程,运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解构传统“男主外”观念的认知壁垒,强化父亲对家校共育的价值认同。并通过案例研讨、经验分享等形式,帮助父亲群体掌握科学的与教师、子女沟通的技巧。
其三,母亲应主动创设家庭教育协作情境,通过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分工参与学校活动等方式,促进父亲角色由“边缘旁观者”向“核心参与者”转变。同时,家庭内部需建立定期的教育反思机制,通过亲子互动质量评估、教育目标动态调整等环节,持续提升父亲参与的内生动力。
4.3. 丰富家长的家校沟通方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家校沟通提供了多元化渠道,线上沟通方式因其便捷性、即时性等优势,逐渐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形式。然而,线上沟通也存在情感交流不足、信息传递片面等局限性。相比之下,传统的线下沟通方式,如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在促进家校深度互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线下沟通不仅为家长提供了直观了解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机会,也为教师与家长针对学生个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创造了条件。因此,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家校沟通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是提升家校沟通效能的关键路径。
其一,拓展沟通渠道,构建多元化沟通平台。学校可开发功能完善的家校沟通APP,整合家长交流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库等模块,为家长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和经验分享平台。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线下活动,促进家长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
其二,加强引导培训,提升沟通技能。学校应开展专项培训,帮助教师和家长掌握线上线下沟通的技巧,引导他们根据沟通内容和目标,灵活选择最适宜的沟通方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沟通渠道。
其三,鼓励家长参与,构建双向互动机制。学校应积极搭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例如定期开展家长意见征集活动、设立家长议事会等,充分吸纳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双减’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11079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