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学规划研究
A 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Non-General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in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ASEAN Cooperation
摘要: 聚焦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育对区域合作意义重大。通过文献研究法,从专业设置、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及市场需求等维度,深入剖析云南省内高校非通用外语教学现状。基于语言经济学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揭示了专业结构失衡、教育资源匮乏、人才培养模式实效性不足以及教学定位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据此,提出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化教学与市场需求对接等策略,以推动改革,助力培养适应中国–东盟合作需求的高素质语言人才。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ASEAN cooperation, the non-gene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gional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he current status of non-gener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Yunnan universities is thoroughly analyz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educational resource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market demand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such as imbalanced professional structures, insufficie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lack of effectiveness i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dis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orientation and actual demands have been revealed. Accordingly, strategies to optimize professional structures and layouts,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novat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strengthen the alignment between teaching and market demand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reform and suppor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language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China-ASEAN cooperation.
文章引用:王香文. 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学规划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017-102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094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日益凸显。根据语言经济学理论([1], p. 135),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对该语言的供求规律的支配。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对非通用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育在促进区域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语言教育规划来满足其经济价值,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倡导主体民族个体成员既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外,也要学习和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多民族大家庭的意识[2]。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云南省非通用外语教育的规划和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需求,以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

2. 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学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不断深化,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育在促进区域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其自身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与省政府积极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战略部署密切相关。在这一背景下,云南省高校积极开展中国–东盟合作,成果丰硕。截至2022年,云南省已有34个经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合作办学项目,在南亚东南亚国家设有12个境外办学机构和7个境外办学项目。每年选派1000余名学者赴国外研修学习,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培养了大批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3]。各高校还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网络的构建,例如云南大学发起并成立16国120多所高校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并举办了多项高层次国际学术论坛;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学院等院校也分别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国际合作平台,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多领域务实合作[3]

2.1. 开设院校和语种分布

在这种国际化趋势下,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截至2024年,云南省共有16所公办本科院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涵盖了多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官方语言。其中,云南民族大学的非通用语种教育尤为突出,自1993年至2016年,已开齐15种南亚东南亚国家官方语言的本科专业,包括8个东南亚语专业和7个南亚语专业,其中多个语种为云南省高校首次开设。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和红河学院等院校也都开设了多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教育体系。云南省高校开设非通用语具体情况见表1 (东南亚语)和表2 (南亚语) (院校根据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由高到低排序)。

Table 1.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non-general foreign languages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Yunnan Province

1. 云南省高校开设非通用语具体情况(东南亚语)

泰语

缅甸语

越南语

老挝语

柬埔寨语

马来语

印度尼西亚语

菲律宾语

云南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大理大学

红河学院

曲靖师范学院

玉溪师范学院

楚雄师范学院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保山学院

文山学院

普洱学院

院校共计(所)

14

10

9

4

3

2

2

1

Table 2.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non-general foreign languages (South Asian Language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Yunnan Province

2. 云南省高校开设非通用语具体情况(南亚语)

印地语

孟加拉语

尼泊尔语

普什图语

僧伽罗语

泰米尔语

乌尔都语

云南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院校共计(所)

2

2

1

1

2

1

1

注:表1表2数据来源:云南省各高校官网。

2.2. 教育资源和师资情况

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学的教育资源是评估其教学质量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其中,师资队伍作为关键因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表3展示了云南省部分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教师分布情况。

Table 3. Faculty distribution by non-general foreign languages specializations in selected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3. 云南省部分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师分布人数

东南亚语教师(人)

南亚语教师(人)

教师总数(人)

云南民族大学

2 (教授) + 16 (副教授) + 19 (讲师) + 16 (助教) + 11 (外籍教师) (数据截止2025年)

1 (教授) + 1 (副教授) + 9 (讲师) + 5 (助教) + 8 (外籍教师) (数据截止2025年)

76

云南大学

4 (教授、副教授) + 15讲师 + 8助教

3教授 + 1副教授 + 2讲师 + 10助教 + 4外籍教师

47

云南师范大学

2教授 + 6副教授 + 12讲师 + 10助教

-

30

云南农业大学

3副教授 + 8讲师 + 3助教

-

14

云南财经大学

10讲师 + 4助教

-

14

注:表3数据来源:云南省各高校官网,无标注的均截至2024年。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升语言经济价值的关键。云南民族大学在教材建设方面表现突出,已出版各非通用语种专业教材30余部,在编40余部,形成了系统的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系列教材体系。其中,《大学泰语综合教程》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教材一等奖,并有教材被引进台湾地区出版发行,甚至销往泰国,体现了其教材质量的国际认可度。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多所云南高校展现了积极态度。红河学院与多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海外学习和实习机会。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缅甸语专业获得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并与缅甸多所高校开展了国际教育合作。总体而言,云南省高校在非通用外语教学资源方面展现了独特优势,尤其在教材建设和国际合作方面成果显著。

2.3. 培养模式

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学的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反映了各校对人才培养的不同理念和策略。据表1表2,泰语、缅甸语和越南语是开设数量最多的三种非通用语种。泰语和缅甸语等在2018年就已出现井喷现象,学习人数超过市场所需,严重影响学生就业发展前景[4]。相比之下,其他非通用语种如马来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等的学习人数较少,每种语言的在校学生不到100人[4]。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省各高校在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方面较为成熟,而南亚语种的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特色培养模式如下:

1) “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即培养外国语言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相结合、非通用语与通用语皆备的人才。本科生在第五学期均要到语言对象国留学一个学期,学生在读期间有机会参与海外学习项目。缅甸语系实行“2 + 1 + 1”定制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就业竞争力。

2) “3 + 1”和“三校学习经历”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历。学生有机会在国内外多所高校学习,拓宽视野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3) “2 + N + N”小语种人才特色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和个性化课程选择。该模式旨在培养“小语种 + 英语 + 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4. 毕业生就业情况

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表现良好,体现了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以几所代表性高校为例:

1) 云南民族大学截至2021年10月已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余名、硕士研究生500余名。该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达95%以上,就业专业匹配度和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就业方向广泛。

2) 云南大学印地语2022届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均名列前茅,越南语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

3) 云南财经大学已培养7届非通用语毕业生,共170人。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国家企事业单位、部队、大型跨国企业等。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55%。

3. 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不断深化,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育在促进区域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重要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非通用外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其对区域合作的贡献。以下从专业设置、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定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专业设置的结构性失衡

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设置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失衡,不仅影响了区域合作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与语言经济学理论中强调的语言经济价值相悖。

第一,专业分布集中度高。目前,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开设主要集中在少数几所院校(如表1)。这些院校虽然开设了较多的非通用语种专业,但专业设置相对单一,南亚语种开设院校较少,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这种集中化趋势与东盟十国的语言多样性需求不符,导致部分语种招生过多,就业市场趋于饱和,而其他语种招生过少,难以发挥其经济价值。

第二,重点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全面。以云南大学为例,作为省内唯一的211高校,其开设的语种相对有限,特别是缺乏越南语、印尼语等东南亚重要语言。这种不全面的专业设置限制了学生在国际化竞争中获得多样化背景和经验的机会,也影响了高校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

第三,学生分布不均衡。泰语、缅甸语和越南语的就读人数显著高于其他语种,这种集中化趋势与东盟十国的语言多样性需求不符。根据2024年上半年的贸易数据,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前三大贸易伙伴[5],但云南省高校相应的马来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专业规模相对较小,难以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

第四,地理分布不合理。80%的非通用语种专业集中在昆明、玉溪和红河等地区的高校,而边境地区如文山等地的高校在非通用语种专业设置方面相对滞后。这种不均衡分布可能影响边境地区的语言人才培养和跨境交流,进而影响中国–东盟合作在基层的实施效果。

3.2. 教育资源的匮乏

教育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不足和教材质量欠佳两个方面([6], p. 38),这与语言经济学理论中强调的语言教学质量对语言经济价值的影响相悖。

首先。师资力量不足。专职教师数量有限是最为明显的劣势,尤其是南亚语种教师严重短缺,导致部分高校难以开设相关专业。同时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是又一劣势,表现为年龄偏低、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等。根据表3,截至2020年,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专职教师仅21名,平均年龄不足30岁,研究生学历为33.3%。教师需要具备双重身份:既是语言教师,又是学科专家[7]。但上述师资结构难以胜任“语言 + 专业”的复合型教学需求。

其次,教材质量欠佳。目前使用的教材多为通用外语教材,缺乏针对南亚和东南亚语种的专业性。这些教材往往没有充分涵盖相关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实际应用场景,限制了学生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和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积累。同时,许多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难以反映当前国际社会的最新趋势,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此外,现有教材普遍缺乏对学生不同学习背景和需求的考虑,适应性不足,特别是在云南这样少数民族众多、方言复杂的地区,更增加了语言教学的难度。

3.3. 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实效性

云南省各高校在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中强调的教育公平和文化包容相悖。

课时分配不合理。目前的“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但课时分配过于分散,导致学生难以保持学习兴趣并获得成就感。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外语学习规律相悖,学习一门外语需要至少2000小时的投入[8],而现有的时间安排难以支持学生在多个领域内实现突破,影响学习效果和语言技能的形成。

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云南省的非通用语本科教育通常从零基础开始,在有限的四年内学生不仅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还需辅修其他专业课程或同时学习多门语言,这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构成了明显制约,增加了学习负担。

教育需求偏低。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三成,文化传统和教育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影响了地区人民对教育的认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系统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然而,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缺乏文化认同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教育需求。

3.4. 教学定位与实际需求脱节

尽管部分高校与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国际交流,但在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仍显不足,导致学生缺乏海外学习和实践机会,限制了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这与语言经济学理论中强调的语言使用程度对语言经济价值的影响相悖。除语言课程设置无法正确发挥其经济价值之外,仍然存在教学模式传统的问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仍然普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尽管一些高校开始强化实践教学,但实践环节仍显不足。特别是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上,缺乏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和实践平台,限制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4. 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

面对上述新挑战,亟需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与发展策略,着眼于解决当前存在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为培养适应中国–东盟合作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4.1. 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语言的经济价值取决于其使用程度,而使用程度受到供求关系的支配。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和长期战略规划,适度增加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等非通用语种的招生规模,同时控制泰语、缅甸语和越南语的招生数量,以实现语种分布的平衡,避免部分语种招生过多导致就业市场饱和,充分发挥语言自身经济价值。同时,强化边境地区高校建设。以文山州为例,可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鼓励州内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并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交流平台。同时,探索“三方合作”模式,即云南省内高校、边境地区高校和邻国高校共同培养人才以促进边境地区的语言人才培养和跨境交流,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在基层的实施。

4.2.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吸引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支持现有教师赴海外进修。建立跨学科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知识广度,以满足“语言 + 专业”教学模式的需求。同时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教师培训还应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相关内容,以提升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和教学适应性。此外,建立教材定期更新机制,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和实际应用场景,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开发适应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本土化教材,考虑采用多语言对照的方式,如汉语–少数民族语言–目标外语三语对照。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配套的在线学习资源,如音频、视频材料和互动练习,以提高学习效果。建立云南省非通用外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教学材料和研究成果。引入国际先进的语言学习软件和在线课程,如Rosetta Stone、Duolingo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渠道。

4.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应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建议采用“3 + 1”或“2 + 2”的课程结构,前期集中进行语言学习,后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引入模块化课程设计,设置“商务”、“外交”、“旅游”等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同时,拓展与东盟国家高校的合作,增加学生海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具体可通过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组织短期交流项目等方式实现。同时,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如与国际知名语言教育机构合作,邀请南亚、东南亚专家定期来校开设讲座或短期课程,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4.4. 加强教学与市场需求对接

高校可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收集和分析人才需求。建议设立“非通用外语人才需求调研中心”,每年开展市场调研,评估行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如语种、语言水平及专业知识要求。此外,还可建立“非通用外语人才就业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就业信息,提供及时的市场动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从而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专业的经济价值。

5. 结论

教育是百年大计,语言是开启世界的钥匙。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语言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本研究对云南省高校非通用外语教学现状进行了系统评估,发现其在专业设置、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定位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强化教学与市场需求对接等改革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推动云南省非通用外语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中国–东盟合作需求的高素质语言人才。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云南省教育部门应发挥统筹作用,各高校需建立有效机制,确保改革落实和效果评估。通过持续改革,平衡市场需求与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Marschak, J. (1965)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Behavioral Science, 10, 135-140.
[2] 哈经雄, 滕星. 民族教育学通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云南省教育厅. 对政协云南省十二届四次会议第706号提案的会办意见[EB/OL].
https://jyt.yn.gov.cn/article/e1a8e23d09fd4f3d864c21337345f1a3.html, 2024-10-29.
[4] 李佳, 李丽生. 云南高校南亚东南亚语专业教育现状[C]//语言生活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21: 98-10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东盟使团经济商务处. 2024年上半年中国-东盟贸易简况[EB/OL].
http://asean.china-mission.gov.cn/stxwx/202501/t20250113_11532245.htm, 2024-10-31.
[6] 甘露婷, 杨朝晖.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南亚语种专业建设分析[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 36(2): 36-41.
[7] Briton, D., Snow, M.A. and Wesche, M.B. (1989) Conten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Newbury House.
[8] Conway, J.C. (2010) Civilian Language Education in America: How the Air Force and Academia Can Thrive Together. Air Force Magazine, 2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