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
The Internal Logic, Valu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它与红色文化在基本特征、育人规律、教学内容和教育价值上高度契合。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教育价值,将其资源融入思政课程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并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高校能够借助把握课堂主渠道、拓展第二课堂、开展实践育人等途径,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it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red culture in terms of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laws of human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and educational value. Red culture contains profound educational value, and integrating its resourc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patriotic enthusiasm, guide them to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enhance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ivate deep patriotic feeling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integrate red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y grasping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classroom, expand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carrying out prac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洪晓琴.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076-108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03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弘扬以伟大的建党精神为基础的党的精神传统,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致力于培养能够承担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人才[1]。“发生在中国百年的振奋人心的革命故事,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资料。”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学生心灵和塑造国家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

2.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的内在逻辑

与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契合的是红色文化弘扬的核心价值观,二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教育素材,使抽象的理论教育更加生动具体。同时,红色文化注重实践与信仰的培养,强调知行合一,这与高校思政课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规律高度吻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一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此外,红色文化借助历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与思政课培养德才兼备、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目标密切相关。更为关键的是,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与思政课的德育功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前者通过革命传统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后者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提升思想境界,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培养担当国家发展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创新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红色文化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更具时代特色提供了重要启示。

2.1. 多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框架构建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其产生与发展契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规律。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历史实践的客观产物,为思政课提供了验证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鲜活案例。同时,运用辩证思维把握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关系,二者既相互依存——红色文化为思政课提供具象化的价值载体,思政课为红色文化赋予时代性的理论阐释;二者又相互促进——通过批判继承与创新转化,推动红色文化精神内核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度融合,实现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从课程论维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遵循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逻辑链条。育人目标层面,二者共同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容设计上,红色文化为思政课注入本土化、情境化素材,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活学生主体性;评价体系则需建立多元反馈机制,确保教育目标达成。结合建构主义理论,红色文化资源以真实历史情境、典型人物事迹为载体,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意义建构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知识接受到价值认同的认知跃迁。

依据文化学理论,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基因,其融入思政课本质上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实践。在意识形态建构层面,红色文化以具象化的革命叙事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消解多元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冲击;同时,思政课通过理论提炼与价值升华,将红色文化符号转化为系统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二者共同构建起巩固文化自信的思想防线。

2.2. 在育人规律上,红色文化资源和高校思政课相互融合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在育人规律上相融相通,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更延伸到了社会各行业和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这种相融相通,既是历史逻辑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思政课是最生动鲜活的教材,承载着党和中国人民奋斗历程和精神追求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立德树人重点课程的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奋斗的重大责任。两者有机结合,在育人方面形成强大的合力,可以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心灵滋养。

建立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教学机制,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在学校教育中,思政课融入了红色文化资源,使理论教学更实际、更生动。如:组织学生走访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排演红色情景剧,使学生从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中汲取精神力量,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目的。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红色文化资源,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互动讨论以及虚拟仿真等现代教育手段,从而使课堂更加生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在社会各行业中,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政课的育人理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企业可通过组织职工参观革命旧址、举办红色主题讲座、设立“红色工匠”评选等开展教育活动。医院可以通过倡导红色精神,如弘扬“白求恩精神”、“抗疫精神”,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质量,培育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深化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如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举办红色文化展览、推进红色文创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这些实践表明,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支撑,也是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

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入学到毕业,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育人理念始终贯穿其成长过程。通过红色校史教育、革命传统讲座等途径,在新生入学的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军事理论课程中,可以结合革命战争史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思想道德课程中,可以运用红色家书、革命诗词等素材,引导学生感悟信仰的力量,深化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此外,组织“重走长征路”社会实践、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志愿服务等红色元素也可以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让学生锤炼品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甚至在毕业论文选题和科研训练中,也可以鼓励学生研究红色文化,挖掘其时代价值,实现学术研究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结合。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在育人规律上相融相通,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各行业与大学生活各个阶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了一个全面、多层次、广领域的育人体系。实现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的统一,是思政课师资力量的重要任务,把红色文化融合到大学思政课当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借鉴意义[3]。在这一体系中,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依托,思政课对红色文化资源继承与创新。两者的深度融合,既能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又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让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育人模式适应了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特点和需求。生活在信息爆炸年代的当代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下容易受到思想活跃的冲击。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坚定信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能够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思政课的系统性、理论性教育

未来,随着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思政课改革的深入推进,二者的融合将更加紧密,育人成效也将更加显著。高校要继续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如建设红色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红色文化在线课程、建设红色实践育人基地等,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年学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同时,全社会也要共同参与,构建“大思政”格局,让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汇聚起中国青年共筑美好未来的磅礴青春力量。

2.3. 在育人层面上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红色文化资源高度契合

教育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一贯性,在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奋斗的精神,是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资源包括伟大的革命历史、英雄人物、革命故事等,都极具教育意义。它们不仅记录了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程,而且凝结了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可贵的革命传统。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充满了感人的力量,它们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骄傲,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大学思政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目标。如思政课所涵盖的内容,既有鲜活的现实案例,又有具体的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这种理论与实践交织、历史与现实辉映的特性,让思政课教学内容更显丰富多元。通过在思政课教学中深度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让历史与现实相互观照的具象化、形象化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触摸历史温度的过程中,对理论的认知得到深化。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政课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理论知识,进而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动参与感,是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高校思政课办学目标相统一的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特征,因此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工具和媒介。比如,教师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可以通过讲述红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学生们听到英雄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故事,会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思政课上的理论知识,并能有效地转化为价值认同的情感共鸣。通过组织同学们参观红色旅游景点,让同学们在实地体验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威力。这种沉浸式教育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感悟精神。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更可以体验历史,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升华。通过开展红色经典诵读、革命情景剧表演等红色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创新形式,可以把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把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寓教于乐。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使思政课使授课形式更加丰富。它使思政课从单一的课堂讲授拓展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从知识传授转变为价值引领。所以,把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是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融合,是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这种融合不仅继承了红色基因,还创新了教学方法;既保持了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又提升了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实现思政课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之路。

2.4.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在教育价值上契合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契合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见证,深深地烙印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其蕴含的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在锻造和提升人的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这些精神价值观是党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带领人民群众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这些精神价值观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它们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又彰显着鲜明的时代价值,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指引。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作为具有主导性作用的课程,以及核心目标之一。这种价值观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所蕴涵的精神内涵是高度契合的。通过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交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借鉴。例如可以结合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时进行讲解。在阐述集体主义精神时可以引用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团结的感人故事来加以说明。这一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学生从认识到认同,从而达到由认识转化的转化,从而较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政课中的理论知识。

理论教育上红色文化资源的契合点也是高校思政课比较突出的部分。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事迹等,既有丰富的现实素材,又有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案例。这些真实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解其指导作用。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载体,需要用生动的案例和实证说明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进而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真正的接受。在大学的思政课教学中,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能够将思政课程的道理讲得深、讲得很透[5],实践证明,红色文化资源往往可作为理论课的最佳解说词和注脚,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得到增强。

红色文化资源在很多方面与大学思想政治课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有着显著的契合点。二者在教育理念上都强调立德树人,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和担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使理论教学更具历史纵深感和现实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推动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使传统课堂讲授与情境体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作为特有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能使思政课教学更具历史感、现实感、生活化,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促进思政课教育效果的提升。同时,红色文化资源也可以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案例,使得理论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度。

所以,这两者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意义都很大,是促进我国大学思政课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还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范围和深度,为培养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支持。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路径和方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3. 高校思政课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的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把红色文化资源和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不仅是为了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塑造灵魂的目的,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样的融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他们有信仰、有实力、有担当,能激发他们的豪情,为中国加油。

3.1. 坚定理想信念,稳固信仰基石

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引领学生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源泉,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国家精神建设的基石,理想信念既是个人自我追求的灵魂也是根本。作为理想信念坚定的莘莘学子,在更加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会以此为人生的指引,有目标地开展学习和生活。从宏观角度来说,大量的青年人口如果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保证。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是支持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7]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其融入课堂实践,作为塑造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素材。比如,教师在讲解社会主义理论时,可以引入长征的历史片段,让学生深入探索这段历史,从中感悟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借助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透彻地理解理想信念的价值,进而进一步筑牢自身的理想信念之基。此外,以丰富的精神内涵、多样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教育的实效,也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又能使学生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提高理论接受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授课方式对学生坚定拥护社会主义事业能够起到强有力的帮助作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对个体的成长发展有积极作用,也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更好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以培育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2. 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念信念

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我国革命历史和文化,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红色文化凝聚着党的精神传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8]例如在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通过引入红色历史事件如井冈山斗争、延安精神等,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能体验到我国革命历史的伟大和感受到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由此激发起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同时,通过阅读革命历史文献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精神,从而深刻领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一鲜活的历史真谛,通过阅读革命历史文献,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通过有效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论接受能力,使他们在了解和体验我国革命历史和文化的同时,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为他们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筑牢爱国之情,行爱国之志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9]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资源对于筑牢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践行报国志向,有着深远的影响。红色文化包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是党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彰显着时代的精神,是激励新时代大学生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但不仅限于革命遗址,还有大量的革命文献、红色音乐、红色电影、红色戏剧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这些资源各具特色,形式多样。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引用《革命军歌》等红色音乐,通过激昂的旋律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播放《地道战》等红色电影,用生动的影像再现革命年代的斗争场景;甚至组织学生演绎《红灯记》等红色戏剧,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体会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将这些深入人心的红色元素融入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报国之志。

此外,教师还能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专题研讨,鼓励学生对其中的历史价值、精神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如:学生通过研读《延安精神》等革命文献,亲身感受革命精神的永恒魅力,如艰苦创业、实事求是等;学生们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对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能懂得爱国不仅仅是口头表述,更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红色文化研究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如艺术专业学生可以创作红色主题作品,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开展红色口述史研究等。

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教育,能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双重浸润中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核的深入探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中华民族从站立起来、富裕起来、走向强盛的伟大历程。与此同时,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等,也能激励学生在新时代勇挑重担、拼搏奋进。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度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伟大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

4. 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红色文化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是我国革命历史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体。但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程度不高、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等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致使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强化和深化。为此,高校要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融合红色文化的有效方式,促进其教学效果的提升。

4.1. 把握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把红色文化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10]借鉴红色文化中的英勇事迹,例如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事迹,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能够引导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理论教学上,我们能结合红色文化中的英勇事迹,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勇”理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杨根思、黄继光等抗美援朝战争英雄的事迹,解析他们赴死忘生、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英勇。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刻体会与认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让他们置身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体验英雄们面对敌人的决绝和勇敢,从而深刻感受到英勇精神的内涵。在教学评估中,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程度、做法等,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依据。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抗美援朝英雄事迹的研究报告,评估他们对于英勇精神的理解深度,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红色元素,“把新颖适宜的教育内容凝练出来,找准关键,把社会成员的爱国情绪激发出来”[11]

另外,教师自身也需要积极增进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从而更好地将其融入教学。比如,教师可深入阅读红色文化相关书籍,实地参观革命遗址,甚至亲身参与红色文化研究项目,以此丰富自身的红色文化涵养。也可以结合影视剧来开展教学,大部分红色影视作品都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它不但能再现历史的情景,而且以形象生动的直观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冲击,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爱国热情进而唤起为国家和民族而拼搏的斗志。

4.2. 实践平台拓展:校内外联动育人网络

在新时代背景下,借助红色文化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扩展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可以组织红色主题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定期举办红色电影周,播放反映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的电影,并在观影后组织讨论会或征文比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红色精神的内涵。此外,还可以举办红色读书会,邀请学生共同研读红色文化相关的经典读物,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学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比如微信公众号。可以定期发布红色文化知识小测、红色故事、红色历史事件解读等内容,使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些平台进行互动,开展网上红色知识竞赛或红色主题短视频创作活动,建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评估结果,识别薄弱环节。例如,若发现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论理解不足,则加强经典文献研读与理论阐释;若实践活动参与度低,则优化活动设计,增加趣味性与挑战性。持续改进更新数据驱动的动态优化,同时,定期发布评估报告,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与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长效化、科学化发展。

此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到革命历史旧址、红色教育基地等进行参观,实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韵味。如:可组织学生走访长征路。学校可以通过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为主题,安排学生写实践报告或在开展主题分享会上写学生对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的感悟。还能结合建党节、建军节等重大历史纪念日,组织红色主题的文艺汇演、演讲比赛或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体悟红色精神。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红色文化更加入脑入心。通过各种活动,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红色文化,体会红色历史,对红色基因有较好的认识和继承。这些活动既可以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想和责任更加坚定。

4.3. 构建红色文化“三位一体”教学矩阵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红色文化中的革命遗址、文献、精神谱系等构成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符号系统,承载着集体记忆与民族精神。在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本质是通过符号解码与意义重构,实现红色文化从“历史遗产”到“教育资源”的转化。同时,依据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视角,在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以构建“三位一体”教学矩阵。核心课程深化: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考虑增设红色文化专题模块,运用历史分析法解析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关联。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章节,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为案例,阐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逻辑。课程思政拓展:推动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如在新闻传播类课程中开设“红色新闻史”专题,分析《新青年》等刊物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在工程类课程中融入“两弹一星”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校本课程开发:联合地方党史部门、红色纪念馆,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大别山革命精神研究》《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实践》,将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4.4. 开展实践育人:沉浸式教育润物无声

开展实践育人,实施沉浸式教育,是一种将红色文化教育深化、内化的有效方式。对于思政教育来说,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实践育人的方式传承红色文化,不仅能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会、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2]我们可以采取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方式,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教育活动。在重大纪念日如“三一八”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参与纪念活动,感受那段历史的峥嵘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13]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博物馆这一特殊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参观中深入理解红色文化。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艰辛与伟大。同时,也可以邀请老战士、老红军来校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听到那段历史的真实声音,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另外,红色基地和红色符号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把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和物品,直接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无疑是一种沉浸式教育的好方法。红色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实践育人,沉浸式教育,让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共同愿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4.
[2] 习近平.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001).
[3] 赵蓓茁, 孟晓东.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2): 69-72.
[4] 周宿峰. 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4.
[5] 张健华, 鲍金崧.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若干问题探析[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4(2): 96-97.
[6] 习近平. 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04-28(001).
[7] 张丽丽, 张甜甜, 吕琨. 河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1): 67-69.
[8] 陈礼荣, 刘小文.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究[J]. 新西部, 2023(5): 138-139.
[9] 蒋晓俊, 杨公银. 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J]. 当代广西, 2023(4): 21.
[10] 李章林. 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J]. 甘肃教育研究, 2023(1): 97-98.
[11] 林于良. 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和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 29-31.
[12]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13]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 求是, 2021(19):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