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基坑支护设计[1]-[3]的发展,型钢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钢筋混凝土梁的不同在于,型钢有较大的刚度,能够约束混凝土的拉压变形,同时斜裂缝面上混凝土释放出来的应力也由型钢腹板来承担。型钢梁较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各种抗性均有所提升。
本文以武汉地区某基坑[4]-[7]型钢转换钢梁为例,根据场地基坑支撑梁实际布置,设计型钢转换钢梁,以避免吊车站在混凝土支撑梁上,并对型钢转换钢梁受力进行分析。评价、探讨了型钢转换钢梁方案的可行性,为类似基坑的型钢转换钢梁提供经验指导。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基本情况
武汉江城之门项目位于武汉市武昌滨江商务区的核心区,与正在建设中的绿地中心“636”相邻。本工程为以办公为主的大型综合体超高层建筑,建筑形态为双塔与连接体组成的“门”形建筑。结构体系为钢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总建筑高度为239.6米,地上54层,地下4层,裙楼5层,副楼6层。总建筑面积约为35.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6.3万平米,地下9.1万平米。塔楼为写字楼,地下室为车库、设备用房及人防工程。
2.2. 施工概况
根据施工方案,基础底板浇筑完成凝固程度达到80%后开始安装塔楼南侧1#ZSL850塔吊,使用220T利勃海尔汽车吊站在塔楼东侧钢筋堆场处吊装。220T汽车吊使用普通工况,配重46.5 t,出杆40 m。
选用220T汽车吊。
2.3. 吊车支腿基础复核
汽车吊工作时支腿打开横向间距8000 mm,竖向7500 mm,配重43 t,汽车吊自重60 t,最大吊重为吊臂整体吊装单元13.9 t。由此可知,安装ZSL850塔机时最重安装部件为在22 m吊13.9 t时,吊车总重:
静载安全系数取1.2,动载安全系数取1.4;
汽车吊可以360˚回转,根据单支脚最大受力经验公式:
式中:N——压脚压力;
G——车体重量;
Q——吊装重量;
R——吊装幅度;
I——支腿伸距;
压脚压力:
汽车吊在最不利工况最大单腿压力为76.8 t,根据现场情况,汽车吊站位在环形支撑立柱上。
汽车吊工作时支腿打开横向间距为8000 mm,竖向为7500 mm,配重46.5 t,汽车吊自重60 t。汽车吊在最不利工况下最大单腿压力为76.8 t,加固转换梁荷载统一按照80 t荷载进行计算。
根据加固设计方案,拟采用在吊车支腿下方增加工字钢转换梁,将吊车荷载转换至格构支撑立柱上。
3. 模型的构建
3.1. 模型基本假定和参数选取
本次模拟转换梁构件用3根工字梁进行拼接组成钢梁,工字梁尺寸为HN700 × 300 × 13/24,长度为12 m,采用有限元软件[8] [9] MIDAS/GEN 2020对钢结构承载状态进行模拟分析。梁与吊车大致位置如下,见图3所示。
3.2. 三维模型建立
采用MIDAS/GEN 2020软件对钢结构承载状态、所受荷载大小,以及钢梁上厚钢板的加设施工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根据塔吊吊装吊车的站位平面布置图,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
钢梁上的支撑、荷载位置与面积如下:
一号梁荷载面积500 mm × 500 mm,前端荷载为3.2 N/mm2,后端荷载为1.6 N/mm2。支撑面积500 mm × 500 mm。见图1。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No. 1 steel beam support and load
图1. 一号钢梁支撑与荷载示意图
二号梁荷载面积500 mm × 500 mm,荷载为3.2 N/mm2。支撑面积500 mm × 500 mm。见图2。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No. 2 steel beam support and load
图2. 二号钢梁支撑与荷载示意图
三号梁荷载面积500 mm × 500 mm,荷载为3.2 N/mm2。支撑面积500 mm × 500 mm。见图3。
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of No. 3 steel beam support and load
图3. 三号钢梁支撑与荷载示意图
为满足承载力的要求,避免转换钢梁变形将荷载传递至格构梁上,在1号、2号、3号钢梁的荷载及支撑位置另设置20 mm厚钢板,并在支撑位置加设2块20 mm厚筋板,厚筋板在钢梁上的布置位置见图4~9。
筋板位置示意图如下。
Figure 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osition of No. 1 steel beam
图4. 一号钢梁钢板位置示意图
Figure 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osition of No. 2 steel beam
图5. 二号钢梁钢板位置示意图
Figure 6.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osition of No. 3 steel beam
图6. 三号钢梁钢板位置示意图
Figure 7.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osition of No. 1 steel beam ribs
图7. 一号钢梁筋板位置示意图
Figure 8.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osition of No. 2 steel beam ribs
图8. 二号钢梁筋板位置示意图
Figure 9.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osition of No. 3 steel beam ribs
图9. 三号钢梁筋板位置示意图
4. 模拟分析结果
4.1. 结构变形
一、二、三号钢梁变形详见图10~12。
Figure 10. Deformation of No. 1 steel beam 1.0D + 1.0L (mm)
图10. 一号钢梁1.0D + 1.0L变形(mm)
Figure 11. Deformation of No. 2 steel beam 1.0D + 1.0L (mm)
图11. 二号钢梁1.0D + 1.0L变形(mm)
Figure 12. Deformation of No. 3 steel beam 1.0D + 1.0L (mm)
图12. 三号钢梁1.0D + 1.0L变形(mm)
4.2. 结构应力
一、二、三号钢梁应力详见图13~15。
Figure 13. Structural stress of No. 1 steel beam 1.3D + 1.5L (MPa)
图13. 一号钢梁1.3D + 1.5L结构应力(MPa)
Figure 14. Structural stress of No. 1 steel beam 1.3D + 1.5L (MPa)
图14. 二号钢梁1.3D + 1.5L结构应力(MPa)
Figure 15. Structural stress of No. 1 steel beam 1.3D + 1.5L (MPa)
图15. 三号钢梁1.3D + 1.5L结构应力(MPa)
施工过程各工况计算主要结果列表如下,详见表1。
Table 1.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表1. 施工工况计算分析表
序号 |
工况 |
最大变形(mm) |
主结构最大应力(MPa) |
1 |
1号梁1.0D + 1.0 |
−0.8 |
/ |
2 |
1号梁1.3D + 1.5L |
/ |
188 |
3 |
2号梁1.0D + 1.0L |
−1.8 |
/ |
4 |
2号梁1.3D + 1.5L |
/ |
212 |
5 |
3号梁1.0D + 1.0L |
−3.4 |
/ |
6 |
3号梁1.3D + 1.5L |
/ |
184 |
5. 格构柱受吊车荷载计算
5.1. 格构支撑1
格构柱1尺寸详见图16。
Figure 16. Sectional view of No. 1 lattice support
图16. 格构支撑1截面图
截面型号:箱4L-200 * 24。
钢材组合截面。
截面材料类型:Q345。
截面每米质量:284.67 kg/m。具体参数详见表2。
Table 2. The geometry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support section of the No. 1 lattice
表2. 格构支撑1截面几何及力学参数表
截面几何及力学参数 |
上翼水平间距 |
D1 = 140 mm |
腹翼竖向间距 |
D2 = 140 mm |
截面外包高度 |
H = 540 mm |
截面外包宽度 |
B = 540 mm |
形心距截面左边 |
Cx = 27 cm |
形心距截面下边 |
Cy = 27 cm |
截面面积 |
A = 362.64 cm2 |
x向剪切面积 |
Ax = 160 cm2 |
y向剪切面积 |
Ay = 160 cm2 |
x轴截面惯性矩 |
Ix = 175725 cm4 |
y轴截面惯性矩 |
Iy = 175725 cm4 |
截面抗扭惯性矩 |
Iz = 721.508 cm4 |
xy轴截面惯性矩 |
Ixy = 0 cm4 |
x轴截面抵抗矩 |
Wx = 6507.93 cm3 |
y轴截面抵抗矩 |
Wy = 6507.93 cm3 |
x轴回转半径 |
ix = 22.01 cm |
y轴回转半径 |
iy = 22.01 cm |
格构支撑受到混凝土梁荷载为750 kN,吊车荷载为800 kN,柱长14.3 m,稳定系数为φ = 0.78格构柱稳定计算:
满足承载力要求。
5.2. 格构支撑2
格构柱2尺寸详见图17。
截面型号:箱4L-200 * 16。
钢材组合截面。
截面材料类型:Q235。
截面每米质量:194.72 kg/m。
Figure 17. Sectional view of No. 2 lattice support
图17. 格构支撑2截面图
具体参数详见表3。
Table 3. The geometry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support section of the No. 2 lattice
表3. 格构支撑1截面几何及力学参数表
截面几何及力学参数 |
上翼水平间距 |
D1 = 140 mm |
腹翼竖向间距 |
D2 = 140 mm |
截面外包高度 |
H = 540 mm |
截面外包宽度 |
B = 540 mm |
形心距截面左边 |
Cx = 27 cm |
形心距截面下边 |
Cy = 27 cm |
截面面积 |
A = 248.05 cm2 |
x向剪切面积 |
Ax = 106.66 cm2 |
y向剪切面积 |
Ay = 106.66 cm2 |
x轴截面惯性矩 |
Ix = 123700 cm4 |
y轴截面惯性矩 |
Iy = 123700 cm4 |
截面抗扭惯性矩 |
Iz = 225.452 cm4 |
xy轴截面惯性矩 |
Ixy = 0 cm4 |
x轴截面抵抗矩 |
Wx = 4581.23 cm3 |
y轴截面抵抗矩 |
Wy = 4581.23 cm3 |
x轴回转半径 |
ix = 22.33 cm |
y轴回转半径 |
iy = 22.33 cm |
格构支撑受到混凝土梁荷载为750 kN,吊车荷载为800 kN,柱长14.3 m,稳定系数为φ = 0.79格构柱稳定计算:
满足承载力要求。
6. 结论
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可以得出:
1) 各工况的计算结果: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最大变形−3.4,钢构件最大应力为212 MPa < 305 MPa,处于设计允许范围内;
2) 格构支撑1满足承载力要求,且在设计范围之内;
3) 格构支撑2满足承载力要求,且在设计范围之内。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