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黄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湿陷性大、透水性强、高压缩性、强度低等不良性质。对工程的应用有极大的限制性,需要对黄土进行改良。目前,采用水泥进行黄土加固比较常见,大量的水泥生产也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中国水泥生产的碳排放已达到3887万吨,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亟需寻找绿色环保的加固材料[1]。
据统计,我国工业固废材料如矿渣、粉煤灰、炉渣、电石渣、赤泥等固废材料产量逐年增加,我国工业固废累计量已超过600亿吨,占用土地资源超过200万公顷[2] [3]。截止2023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率已成功提升至60.05%,但离“十三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所设定的到2020年达到73%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4]。这也恰恰反映出我国在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领域,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当前,国内外有很多研究者将固废材料进行对土壤的加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徐日庆[5]采用3种常用的工业废料作为固化剂对淤泥质土进行加固,得到了最佳配比粉煤灰:磷石膏:电石渣 = 21.6:26.8:51.6。作用机理是由于电石渣遇水呈碱性,在碱性下粉煤灰中的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被激发出来,形成胶凝材料将土颗粒联结在一起,使得土壤强度增加。磷石膏的二水硫酸钙发生火山灰反应形成钙矾石,填充孔隙,进一步增强土壤强度。仝佳[6]采用粉煤灰、电石渣对黄土进行加固,90 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到5.67 MPa,满足道路工程要求。闫炜炀[7]采用赤泥、粉煤灰、电石渣对土壤加固,得到了最佳配比为赤泥:电石渣:粉煤灰 = 40:30:30,此时为最大无侧限抗压强度,28 d的养护龄期后可达到3.76 MPa。以上研究说明固废材料可作为固化剂,有效改善土壤的强度。
通过固废材料加固土壤,具有较好的抗压性,对环境友好。但和水泥类似,不具备较好的抗拉能力、变形能力且脆性破坏明显[8]。因此可适当的加入纤维,改善抗拉强度。玄武岩纤维是一种由玄武岩所制成的生物基纤维,与其他纤维相比,玄武岩纤维有高弹性模量,高抗拉强度、耐腐蚀性好。肖盼[9]等人发现加入玄武岩纤维后,脆性指数降低,剪胀角减小。其原因是纤维在土体中网架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纤维相互制约,限制土壤颗粒的移动,从而提高变形能力。Hong [10]发现玄武岩纤维的掺量和长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显著影响,且随含量和长度的增加,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张天佑[11]将聚丙烯纤维对土壤加固,发现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抗剪强度也有所增加;纤维长度超过最佳值后对抗剪强起反作用。可以看出纤维含量、纤维长度对土壤加固都有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粉煤灰、电石渣、玄武岩纤维对黄土进行加固,研究电石渣置换率、纤维含量、纤维长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为了确定三个影响因素的最佳参数,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因素的范围。然后通过响应面法得到固化剂改良黄土的最佳配比,为后续粉煤灰、电石渣、玄武岩纤维加固黄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黄土来自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某工地,在2~2.5米处位置进行取样。土体颜色呈黄褐色,质地均匀。将取样的土碾碎、风干,过2 mm筛子,然后进行一系列物理特性试验,根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3430-2020)》进行试验,可得到黄土基本物理指标如表1所示。干式电石渣样品来自一家山东淄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呈灰白色。本实验的电石渣是通过电石水解制备乙炔所产的废渣,用于作为碱性活化剂。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粉煤灰来源于山东烟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其形态为粉末状。粉煤灰和电石渣的化学成分如表2、表3所示。玄武岩纤维是一种由玄武岩所制成的生物基纤维,本研究中玄武岩纤维来自中国江苏省盐城市安捷材料公司,材料特性如表4。Zhao [12]将玄武岩纤维和聚丙烯纤维进行对比,在加固效果上玄武岩纤维表现更好,因为玄武岩纤维的自身伸长韧性好,即抗拉强度高。与其他传统纤维相比,还具耐碱性,能确保在电石渣与水反应形成的碱环境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表4可看出玄武岩纤维具有高弹性模量、耐高温等优点。同时制备了不同长度的玄武岩纤维,即3 mm、6 mm、9 mm、12 mm以及1 8mm。
Table 1. Basic physical indicators of loess soil
表1. 黄土基本物理指标
比重 GS |
天然含水量 w/% |
天然干密度 ρ/(g/cm3) |
塑限 WP/% |
液限 WL/% |
塑性指数 IP |
孔隙比 e |
2.7 |
18% |
1.43 |
1839 |
33.46 |
15.07 |
0.63 |
Table 2. Chemical constituent of FA
表2. 粉煤灰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 |
SiO2 |
Al2O3 |
CaO |
Fe2O3 |
K2O |
Na2O |
TiO2 |
P2O5 |
MgO |
其他 |
烧失量 |
含量 |
48.85 |
35.72 |
4.28 |
4.33 |
0.7 |
0.33 |
1.37 |
0.34 |
0.86 |
0.26 |
3.02 |
Table 3. Chemical constituent of CCR
表3. 电石渣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 |
SiO2 |
Al2O3 |
CaO |
Fe2O3 |
K2O |
Na2O |
SO3 |
P2O5 |
其他 |
烧失量 |
含量 |
2.41 |
0.54 |
71.12 |
0.22 |
0.4 |
0.12 |
0.11 |
1.24 |
0.11 |
23.73 |
Table 4. Performance parameterst of BF
表4. 玄武岩纤维性能参数
物理特性 |
数值 |
单丝直径r/(μm) |
7~15 |
长度/(mm) |
12 |
密度/(g/cm3) |
2.63~2.65 |
抗拉强度/(MPa) |
3000~4800 |
弹性模量/(GPa) |
91~110 |
极限伸长率/(%) |
2.9 |
续表
热处理下拉伸长度/% (20℃) |
100 |
热处理下拉伸长度/% (200℃) |
95 |
热处理下拉伸长度/% (400℃) |
82 |
热性能 |
数值 |
耐热温度/(℃) |
−296~650 |
热导率/(W/mk) |
0.03~0.038 |
粘合温度/(℃) |
1050 |
电性能 |
Value |
比容量电阻/(Ω∙M) |
1012 |
电容率/(F/M) |
2.2 |
2.2. 试样制备与测试方法
2.2.1. 试样制备
固化样品的具体制备过程如下:1) 将用于制备干式电石渣和粉煤灰充分混合,形成干混材料。2) 为了使玄武岩纤维更好地均匀分散在黄土中,将纤维进行分散从而防止纤维絮凝。然后人工将干黄土与玄武岩纤维充分混合。3) 在固化样品材料中,多次分批加水,边加水边搅拌3分钟。注意这里的水指的是黄土所需最佳含水率。混合材料准备就绪后,放入塑料容器24小时后,在进行压实。然后将试样置于实验室内,保持95%的湿度和(23℃ ± 2℃)的温度条件下,持续固化7天。
2.2.2. 测试方法
无侧限抗压强度是评价力学性能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在UCS试验过程中,使用南京土壤仪器公司生产的YYW-2无限制压缩装置。当测力计的读数达到其峰值、变形趋于稳定或试样出现破坏时,应终止试验。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P为试验期间的最大压力,A为模具中间的横截面积。
2.3. 试验设计
2.3.1. 单因素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电石渣、粉煤灰、纤维对黄土进行固化,初步设计考虑了电石渣置换率(电石渣占电石渣和粉煤灰之和)、玄武岩纤维含量(体积含量)、玄武岩纤维的长度三个因素。其中固化剂的掺量固定不变(电石渣、粉煤灰、玄武岩纤维之和),为干土质量的15%。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影响因素的范围,具体设计范围如表5。
Table 5.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al design
表5. 单因素试验设计
试验 |
电石渣置换率/% |
纤维含量/% |
纤维长度/mm |
电石渣置换率 |
20、30、40、50、60 |
0.2、0.3、0.4、0.5、0.6 |
12 |
纤维含量 |
40 |
0.4 |
12 |
纤维长度 |
40 |
0.4 |
6、9、12、15、18 |
2.3.2. 响应面试验设计
得到单因素的试验范围后,将采用响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即中心复合设计进行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试验,以7天的抗压强度值为响应值。具体试验自变量编码和水平如表6,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建立响应面模型,分析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7天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最优的因素水平组合。其中因素A、B、C分别为电石渣置换率、玄武岩纤维含量(纤维体积含量)、玄武岩纤维的长度,α为1.68179。
Table 6. Coding and levels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ests
表6. 自变量因素编码及水平
因素 |
编码 |
水平 |
−α |
−1 |
0 |
1 |
α |
A |
X1 |
23.18 |
30 |
40 |
50 |
56.82 |
B |
X2 |
0.23 |
0.3 |
0.4 |
0.5 |
0.57 |
C |
X3 |
6.95 |
9 |
12 |
15 |
17.04 |
3. 结果与讨论
3.1. 单因素试验分析
响应面优化分析的第一步是输入影响变量和范围,所以需要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响应面中心,得到各影响因素的取值范围,从而确保输入变量的有效性。结合相关文献经验[13]-[15],选择各影响因素范围:CCR替换比0.2~0.6、BF含量0.2%~0.6%、BF长度为6~18 mm。
由图1可知,试样的抗压强度与电石渣置换率之间存在特定关系。起初,试样的抗压强度随着电石渣含量的增加而上升,但随后又降低。其中,在电石渣含量为40%且粉煤灰含量为60%的情况下,试样的抗压强度达到最高值(632 kPa)。可靠的原因是水作为介质的情况下,随着CCS的增加,液相碱环境不断上升,促使FA中Si、Al离子溶解发生水化反应,生成了更多的水化硅酸钙(C-S-H)和水化硅酸铝酸盐(C-A-H)。这些水化产物的增多有助于改善FA的孔隙结构,使其更加致密,因此抗压强度增加。但随着CCS含量的过高时,存在过多未发生反应的物质如CaCO3,以及FA火山灰材料降低,共同导致抗压强度降低[16]。
Figure 1. The influence of calcium carbide slag replacement rate on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图1. 电石渣置换率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图2显示了在电石渣置换为40%,纤维长度为12 mm时,不同纤维含量对UCS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纤维的含量增加,黄土的UCS值先增大后减小。当纤维含量为0.4%时,达到最大UCS。这种结果是由于:黄土中的纤维可以承受一部分的拉应力,从而提高土体抵抗变形的能力,使土体发生破坏时是延性破坏。但纤维含量较低时,纤维在土体中难以形成较好的空间网状结构,难以发挥对黄土的显著增强作用。当纤维含量达到一定值时,纤维在土体中的作用力会由一维拉筋转变为三维纤维网,从而增加土体内部摩擦力和整体强度。然而,纤维含量并非越多越好,当纤维含量超过某一临界值后,纤维的增强效应减弱。在制样过程中,能明显发现纤维含量过多容易发生团聚现象,干扰土颗粒之间的正常连接有分层开裂的趋势,这不利于土体的整体结构强度,从而减弱了土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因此,纤维含量应在有限范围内,根据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纤维混合到黄土中的选择性含量选择范围为0.3%~0.5%。
Figure 2. The influence of fiber content on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图2. 纤维含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Figure 3. The influence of fiber length on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图3. 纤维长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图3显示了随着纤维长度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当纤维较短时,虽然可以改善土体的韧性和抗裂性能,但由于纤维长度较短,纤维与土体之间的粘结面积和界面作用力有限,纤维无法有效承受和传递外部应力。因此,不能明显地改善土壤的强度性能。当纤维过长时,纤维在土体中容易产生纤维的缠绕、团聚、不均的现象。这会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反而削弱了土体的力学性能。此外,过长的纤维在应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拔出或折断,这会使纤维不能有效传递应力,从而削弱增强效果,导致无侧限抗压强度的下降。适中的纤维长度提供了最佳的增强效果,使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因此,将玄武岩纤维的长度范围定在9~15 mm。
3.2.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分析
本次试验的响应变量个数k = 3,轴点坐标值α = 1.682。根据单一变量实验的结果,确定了三个参数的取值范围,并将电石渣置换率40% (响应因子A)、纤维掺量0.4% (响应因子B)和纤维长度12 mm (响应因子C)作为响应面分析的中心点。具体数据点赋值情况如图4。如表7设计了20组实验,以7 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响应值。其中包括5组在中心点进行重复实验,有助于评估实验误差。其他组实验则用于分析各个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可以看出真实值和实验值的误差都小于5%,可见模型预测能力好。
Table 7. Experimental result
表7. 试验结果
序号 |
X1 |
X2 |
X3 |
7 d UCS 真实值/kPa |
7 d UCS 预测值/kPa |
误差率 |
1 |
−1 |
−1 |
−1 |
586 |
578.55 |
−1.27% |
2 |
1 |
−1 |
−1 |
519 |
516.62 |
−0.46% |
3 |
−1 |
1 |
−1 |
543 |
536.43 |
−1.21% |
4 |
1 |
1 |
−1 |
511 |
512.00 |
0.20% |
5 |
−1 |
−1 |
1 |
564 |
558.33 |
−1.01% |
6 |
1 |
−1 |
1 |
494 |
496.39 |
0.48% |
7 |
−1 |
1 |
1 |
520 |
516.21 |
−0.73% |
8 |
1 |
1 |
1 |
490 |
491.78 |
0.36% |
9 |
−1.68179 |
0 |
0 |
567 |
578.47 |
2.02% |
10 |
1.68179 |
0 |
0 |
510 |
505.84 |
−0.81% |
11 |
0 |
−1.68179 |
0 |
550 |
555.30 |
0.96% |
12 |
0 |
1.68179 |
0 |
514 |
516.01 |
0.39% |
13 |
0 |
0 |
−1.68179 |
528 |
534.66 |
1.26% |
14 |
0 |
0 |
1.68179 |
500 |
500.65 |
0.13% |
15 |
0 |
0 |
0 |
635 |
631.28 |
−0.59% |
16 |
0 |
0 |
0 |
639 |
631.28 |
−1.21% |
17 |
0 |
0 |
0 |
607 |
631.28 |
4.00% |
18 |
0 |
0 |
0 |
637 |
631.28 |
−0.90% |
19 |
0 |
0 |
0 |
634 |
631.28 |
−0.43% |
20 |
0 |
0 |
0 |
634 |
631.28 |
−0.43% |
Figure 4.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图4. 中心复合设计
根据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实验结果,表8开展多种拟合方程的模型评估。p值是判断统计结果是否具有显著性的重要指标之一(p值小于0.01非常显著,0.05模型显著,大于0.05模型不显著)。因此,提出了p值最小的二次模型作为最适合该系统的模型。
Table 8. Model evaluation of multiple fitting equations
表8. 多种拟合方程的模型评估
模型 |
p值 |
失拟p值 |
校正R2值 |
预测R2值 |
评估 |
一次线性 |
0.3813 |
0.0008 |
0.0142 |
−0.1157 |
|
二次 |
0.977 |
0.0004 |
−0.1951 |
−0.9171 |
|
全二次 |
<0.0001 |
0.7409 |
0.9632 |
0.9303 |
建议 |
三次 |
0.7724 |
0.3763 |
0.9528 |
0.461 |
|
通过方差分析,研究独立因素及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响应变量(UCS)产生的影响。运用逆向分析,构建一个只包含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p ≤ 0.05)的公式,该公式最能代表输入变量和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表9为二次模型的方差分析,从表9中可以看出,各主要项目的p值中的X1、X2、X3、次项
、
、
均小于0.01,说明它们对抗压强度的影响非常显著。交互项X1X2的p值小于0.05,表明电石渣置换率和纤维含量其对抗压强度影响显著。通过p值很容易发现,影响7 d抗压强度的因素顺序为X1 > X2 > X3,即电石渣置换率 > 纤维含量 > 纤维长度。通过F值可以看出,该模型F值为56.33,X1、X2、X3的F值分别为58.07、17、12.74。F值越大越说明该因素变量影响显著,由此得知,显著性影响X1 > X2 > X3,即电石渣置换率 > 纤维含量 > 纤维长度。
Table 9. Analysis of variance
表9. 方差分析
来源 |
均方 |
F值 |
p值 |
模型 |
6175.04 |
56.33 |
<0.0001 |
续表
X1 |
6366.31 |
58.07 |
<0.0001 |
X2 |
1863.86 |
17 |
0.0021 |
X3 |
1396.29 |
12.74 |
0.0051 |
X1X2 |
703.13 |
6.41 |
0.0297 |
X1X3 |
0.125 |
0.0011 |
0.9737 |
X2X3 |
1.13 |
0.0103 |
0.9213 |
|
14308.74 |
130.52 |
<0.0001 |
|
16471.99 |
150.25 |
<0.0001 |
|
23256.93 |
212.14 |
<0.0001 |
失拟 |
77.1 |
0.5423 |
0.7409 |
误差 |
142.16 |
|
|
分析二次模型可靠性,结果如表10所示,变异系数能体现数据的离散性以及表示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变异系数为1.87% (<10%),表明表示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Adjusted R2和Predicted R2均接近1且数值较为接近(Adjusted R2-Predicted R2 < 0.2),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好,相关性高。进一步说明优化粉煤灰电石渣稳定纤维黄土是可行的。同时,成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信噪比为18.81大于4,说明模型具有足够高的精确度,能准确地反映实验结果。综上所述,本试验创建的二次回归模型合理可靠、成效显著,能够用于对试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因此,通过剔除不显著因素,将选定的系数插入7 d抗压强度的完全二次多项式方程中,得到以下方程:
Table 10. Model reliability analysis
表10. 模型可靠性分析
模型 |
R2 |
校正R2 (adjusted R2) |
预测R2 (predicted R2) |
变异系数 (C. V %) |
信噪比 |
7 d |
0.9807 |
0.9632 |
0.9303 |
1.87 |
18.81 |
另外可以通过图5残差正态图,可以看出所有的点大致在一条线上,初步判断满足正态分布。预测值与实际值关系比较图6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模型是有效的。
如图7~9中,可得到电石渣置换率、纤维含量、纤维长度两两交互作用下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构建相应的曲面来呈现双因素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在图7中,显示了在固定的纤维长度(12 mm)下,电石渣的置换率和纤维含量的交互作用。从整体上来看,纤维复合固化土随着电石渣的替换量和纤维含量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说明响应面的最高点在中间位置。同时,通过等值线可以看出越靠近内部椭圆的等高线数值越高,且越靠近中心区域颜色越深,说明内部对应的抗压强度最高。所对应的电石渣置换率为40%,纤维含量为0.4%,二者在次交互作用下显著,强度提升效果好。
Figure 5. The normal graph of the student residual of the 7 day compressive strength
图5. 7 d抗压强度学生化残差的正态图
Figure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ual value and the predicted value of 7 day compressive strength
图6. 7 d抗压强度实际值和预测值的关系
Figure 7. X1X2 interaction surface
图7. X1X2相互作用面
Figure 8. X1X3 interaction surface
图8. X1X3相互作用面
Figure 9. X2X3 interaction surface
图9. X2X3相互作用面
在图8中可以看出,当玄武岩纤维为12 mm时,随着电石渣置换率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原因是前期粉煤灰的活性未被电石渣完全充分激发,以至于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电石渣的置换率增加处于上升阶段。当达到40%时,电石渣在水的作用下电离出OH−和Ca2+,加快了粉煤灰中的Si和Al键的断裂,水化反已经充分反应。电石渣进一步增多,高碱环境下使得快速生成的凝胶包裹住粉煤灰原料,水分难以进入发生反应。同时电石渣的增加,粉煤灰的减少,没有过多原料可以及时反应,共同导致整体强度下降。当电石渣置换率为40%,随着纤维长度增加,强度并不是一直上升。其原因是,纤维长度过长,在土体中分布不均匀,导致纤维在士体中发生团聚作用,使得士体出现分层现象,有开裂的趋势,破坏了土体的整体性,导致土体的强度降低。当纤维长度适中时,它们能够较好地分散在基体中,并与基体形成较强的界面粘结。此时,纤维的长度足够长,可以在裂纹扩展时有效桥接裂缝,并分散应力。
如图9所示,在玄武岩纤维的含量和长度相互作用中,当纤维含量为0.5%。纤维长度为9 mm,三维图形下垂最低点,说明二者在此位置下,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提升较低。纤维长度一定时(12 mm),纤维的掺入发挥了裂损防控以及桥连作用,以及纤维自身亲水性好,使纤维与固化基体更加稳定粘合在一起。随着掺量的增多,逐渐形成相互交错的“纤维网”,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网在土体中形成的支撑力可以抵消集中应力,防止脆性破坏。但掺量超过0.4%时,过多纤维导致团聚,使得基体无法很好的黏聚在一起,内部不致密,甚至会出现分层断裂。因此,UCS的整体强度增强效果降低。
借助软件,将7 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值作为优化目标。经过优化可得到最佳值为:电石渣置换率:36.24%,纤维含量 = 0.378%,纤维长度11.62 mm,为了验证配合比的最佳效果是否一致,将实验值和预测值进行比较,发现实验值为649.5 kPa,预测值为637.3 kPa,两者误差为1.88%。为了方便计算,因此确定最佳效果为电石渣置换率36.24%,纤维含量0.38%,纤维长度11.6 mm。
4. 结论
1) 通过单因素法,确定了三个因素的范围值。电石渣置换率为30%~50%,玄武岩纤维含量为0.3%~0.5%,玄武岩纤维长度为9~15 mm。
2) 基于响应面法建立了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预测回归模型,并验证了模型具有可靠性。对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大小是电石渣置换率 > 纤维含量 > 纤维长度。并得到了最优配比,分别为电石渣置换率36.24%,纤维含量0.38%,纤维长度11.6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