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媒体时代促使新闻传播生态发生巨变,对新闻记者的“四力”提出新挑战。本论文聚焦全媒体视域下新闻记者“四力”的新要求,找到放大主流声音的新路径。面对传播体系的变革,记者需稳住脚力,坚守采编一线,养成良好作风,延伸“数字脚力”;淬炼眼力,在信息洪流中筛选真实有价值线索,识破谣言,看透本质;激活脑力,从线性思维转向融合创新,善用技术且保持理性;精修笔力,多元表达且敬畏文字力量。“四力”协同共进与迭代升级,是适应新时代、提升工作质量的关键,有助于记者在主流舆论阵地呈现优质新闻作品,实现理想职业状态。
Abstract: The all-media era has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changes to the news dissemination ecosystem, posing new challenges to the “Four Powers” of journalis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Four Powers” of journalists in the all-media perspective and explores new paths to amplify the mainstream voice. In the fa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journalists need to stabilize their “footwork”, stay at the front line of reporting and editing, develop good working styles, and extend their “digital footwork”; refine their “eye power” to filter out genuine and valuable leads from the information deluge, identify rumors, and see through the essence; activate their “brain power”, shift from linear thinking to integrated innovation, make good use of technology while maintaining rationality; and polish their “writing power”, express themselves in diverse ways and respect the power of word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terative upgrading of the “Four Powers” are crucial for adapting to the new era and improving work quality, which helps journalists present high-quality news works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arena and achieve their ideal professional status.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这一新要求使得信息传播生态历经颠覆性的变革,因此新闻领域呈现出即时、融合、多元的全新景象,新闻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被赋予崭新的内涵。在全媒体视域下,新闻记者如何在新媒体平台的“新战场”搭建起主流舆论的“主阵地”,在声势浩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树立主流价值标杆,放大主旋律,需要新闻记者做到持续学习、与时俱进,对“四力”进行重新反思与审视。
从媒介技术的视角来看,“四力”体现的是一种面向媒介融合时代的专业能力模型。随着短视频、AI生成内容(AIGC)、算法推荐等新机制深刻影响新闻生产方式,传统单一技能已无法满足新闻工作的复杂要求。四力模型能够帮助记者在多种平台、多种语境下灵活转换角色,不仅是内容创作者,更是数据分析师、平台策划人和舆论引导者。
可以说“四力”是新闻行业面向新时代的一种系统性职业标准,其背后凝聚着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理念、新闻学的专业逻辑、以及传播技术环境的现实要求。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一套实践路径明确、理论内涵丰富的行动纲领,值得新闻学界和媒体从业者持续深入探讨与践行。
2. 全媒体时代记者“四力”的再审视
2.1. 稳住脚力:优良采编作风“丢不得”
全媒体的浪潮越是汹涌澎湃,新闻记者越是要坚守在采编一线[2]。无论技术如何更迭、行业如何变革,“到现场”“在现场”始终是每一位新闻人的职业底气。其具体表现为新闻记者迈开步子,带着存疑的态度去现场求证、向当事人求证,以保证新闻作品完整而又真实。照搬照抄不是新闻,新闻带有浓重的泥土气息。只有养成“不到现场不写稿”的好习惯,坚守“七分采三分写”的好原则,才能在这般高速运转的媒介环境中产出具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从而树立主流价值标杆。
因此即便传统的采编工作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变革需求,但这种优良的职业作风依旧不可丢弃。然而在信息传播生态的快速变革下,碎片化的信息往往会在异军突起的新兴媒介平台前置[3]。这使得有些新闻记者“如获珍宝”,不经任何实地采访,便将大量错误、失真、要素残缺的信息搬运成新闻,不仅严重误导公众,更对新闻生态造成极大破坏。事实上,记者的脚力在全媒体时代可延伸为“数字脚力”,即突破时空限制,将网络平台转化为新闻现场,始终带着采访意识在一条条原子化信息的指引下,通过深度挖掘,让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发出主流声音。
2.2. 淬炼眼力:新闻洞察慧眼“蒙不得”
全媒体带来的信息洪流,使新闻记者浸泡在海量的信息环境[4]。高度饱和的信息输出需要新闻记者更加锻炼自身的信息筛选能力,在参差不齐且多元复杂的内容中,锁定真实且有价值的线索,确保推送的新闻有价值、有意义。记者提升眼力的前提是“看得清”,这就要求记者具备快速识破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的能力,做到从“大流量风暴”所带来的重重迷雾中去伪存真。面对违背客观规律的捏造、迎合流量的摆拍、哗众取宠的作秀等,实现从敏锐捕捉到精准筛选的跨越。
新闻工作者锻造一双“火眼金睛”更要求“看得准”[5]。其前提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刻把握国情、社情和民情的发展动态,认识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只有眼中有了全局,记者才能够更好地从表层信息中洞察到其背后隐藏的社会趋势、民众需求,也能够从热门话题的舆论漩涡中拎出核心议题。因此在互联网思维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成为每位新闻记者的一门必修课,它将在舆论引导的制高点上,更加放大主流声音。
2.3. 激活脑力:前沿思维引擎“停不得”
全媒体视角下,记者脑力的激活要求实现从线性思维到融合创新的转变,从低头写稿到抬头看路的飞跃。在媒体数智化变革的进程中,新闻记者想要大踏步地赶上时代潮流,就必须学会用技术能力来发展新闻能力[6]。发展不停,创新不停,新闻记者要培养自身接收新技术与新思维的能力,善于运用技术的赋权武装自己,做到“以变应变,以新求新”。在新媒体日益壮大的趋势下,记者要学会熟练运用VR、AR、短视频、直播、互动式图表等多种媒体形式和技术手段,不再拘泥于老套的新闻报道模式、题材以及形式等,将视角独特、形式创新的新闻故事呈现给用户。
此外,记者也要积极拥抱技术“云脑”,学会合理依靠人工智能的“大脑”[7]。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抓取和筛选能力,记者能够迅速地抓取到新闻线索,从而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使产出的新闻作品更具“网感”,最终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但“依靠”不是“依赖”,新闻记者既要“想得深”又要“想得远”,在此过程中新闻记者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守住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拒绝被流量所裹挟,让“正能量”汇聚“大流量”。
2.4. 精修笔力:多元表达功底“弱不得”
在全媒体背景下,“妙手著文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闻记者不仅要延续“笔下生花”的卓越文字功底,更要拿得起相机、剪得好视频、播得了现场,采用形式不同的“笔”写形态各异的“文”[8]。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匹配效果最佳的表达方式,实现精准且有效的触达和传播。多元化形式表达的内核是掌握互联网思维,学会转变语态与视角,运用“网言网语”而又不盲目跟风,让宏大的主题脱去厚重的外衣。
但新闻表达形式越是多元,文字的力量越要被敬畏[9]。文本篇幅的缩小考验着记者的语言凝练水平,可视化元素的呈现体现着记者精准解读的素质。此外,当碎片化与趣味化的表达趋于常态化时,深度的长文驾驭能力便又成为衡量一名优秀记者的重要尺度。文字所独有的深度剖析能力使其成为传递复杂思想的核心工具,如何让读者既“看得进”又“看得懂”,是记者在掌握多媒体表达方式中更不可忽视的必备技能。
3. 全媒体背景下记者“四力”的提升策略
3.1. 深度实践锤炼,积累丰富经验
提升“四力”没有捷径,只有“在场”,实践是提升新闻记者“四力”的关键环节。记者要积极参与各种新闻报道实践活动,尤其是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采访、写作、编辑等技能,积累丰富的经验[10]。媒体行业还可以建立记者的实践交流平台,让记者之间能够分享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鼓励记者在实践中勇于尝试新的报道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适合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模式。一种新的报道形式,一种有效的传播路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试错、总结、迭代,才能实现从“经验”到“能力”的转化。
2023年初新华社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特别采访活动,大批一线记者深入偏远山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展开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的深度采访。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记者连续几天跟随当地苗绣传承人走访非遗工坊,不仅记录其生产生活,还通过短视频与图文联动,展示其与现代电商接轨的新路径。这一报道不仅展示了非遗传承的活力,也体现了脚力的真正意义——深入现场、深入人物、深入问题。
3.2. 培育批判思维,厚植社会责任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新闻职业的“防护墙”,更是记者立场与责任的体现,其有助于新闻记者在信息筛选和分析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记者要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质疑、评估和判断,不盲目跟从,敢于对流量陷阱说“不”,对失实报道说“不”,对标题党说“不”。面对各种观点和声音能够独立思考,记者能够做到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在报道争议性事件时,记者要客观公正地呈现各方观点,同时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引导受众理性看待问题,注重社会效益,积极传播正能量[11]。
2024年一条“张桂梅工资被扣款”的网络传言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一时间,多家自媒体账号跟风转载,甚至不乏传统媒体也进行了模糊报道。在这种真假信息混杂的局面中,《中国青年报》记者迅速与华坪女高进行沟通核实,并通过多方信息交叉验证,发布了权威辟谣报道。该稿件不仅澄清事实,更追踪源头,揭示信息传播机制,为公众提供了信源可信、逻辑严密的完整新闻产品。这种“看得清、看得透、看得远”的能力,是全媒体时代防止“信息事故”的第一道防线。
3.3. 融入新媒体潮,贴合用户期待
新闻记者应当深入探究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及用户实际需求,依据各平台独特的传播规律与用户偏好,精心策划报道策略[12]。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语境,微博要快、抖音要趣、微信要深、B站要潮,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因媒施策”。同时记者也应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沟通,积极采纳用户评论、点赞及分享等反馈意见,准确把握用户对新闻报道的观点与需求,并据此灵活调整报道内容与形式。在此过程中记者还可以定期实施用户调查,广泛收集用户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做到始终坚持以用户为核心,不断优化新闻报道的质量与呈现方式,以期提升用户的整体满意度。
新闻记者应当深入探究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及用户实际需求,依据各平台独特的传播规律与用户偏好,精心策划报道策略[12]。同时记者也应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沟通,积极采纳用户评论、点赞及分享等反馈意见,准确把握用户对新闻报道的观点与需求,并据此灵活调整报道内容与形式。在此过程中记者还可以定期实施用户调查,广泛收集用户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做到始终坚持以用户为核心,不断优化新闻报道的质量与呈现方式,以期提升用户的整体满意度。
在这一方面澎湃新闻推出的一系列“数据 + 互动”型可视化报道,可以成为脑力激活的典范。其擅长融合技术与叙事的创新报道体现了记者脑力的综合调动:不仅要掌握数据抓取、信息建模等技能,更要理解读者认知习惯,设定合理交互方式,实现信息传播的“有效传达”。这不仅是脑力与笔力的体现,更是对新闻产品“内容 + 形式 + 效果”统一性的深度追求以及对用户期待的贴合。
4. 结语
全媒体时代传播格局与形势的瞬息万变即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新闻记者的“四力”齐发,不仅是其适应新时代新闻工作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新闻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开启新闻新征程的关键钥匙。在新时代的潮头,新闻记者只有实现“四力”的协同共进与迭代升级,舆论主阵地中才会呈现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这一许多新闻记者理想的职业状态,未来必将在记者“脚下有泥土,眼中有洞察,脑中有乾坤,笔上有担当”的新时代转变中得以实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