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深浅阅读现象实证研究分析
Empirical Study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Deep and Shallow Reading Phenomena in the Era of Converged Media
DOI: 10.12677/jc.2025.136159, PDF, HTML, XML,   
作者: 王一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关键词: 融媒体深浅阅读实证研究Converged Media Deep and Shallow Reading Empirical Study
摘要: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纸质阅读不再盛行,所替代的是由移动端带来的交互、便捷式网络阅读,这也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从深阅读逐渐向浅阅读过渡。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融媒体时代的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大学生群体在融媒体时代影响下阅读习惯的变化。
Abstract: “Converged media” involves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radio, television, and newspapers, which share similarities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erms of resources, content, and promotion. This integration results in a new form of media characterized by “resource sharing, content fusion, promotional synergy, and mutual benefits”. In the era of converged medi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has profoundly transformed people’s reading habits. Traditional paper-based reading is no longer dominant, having been replaced by interactive and convenient online reading accessed via mobile devices. This shift has resulted in a transition from deep reading to shallow read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hanges in reading habi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fluenced by the converged media era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utiliz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文章引用:王一荻.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深浅阅读现象实证研究分析[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6): 1108-1116.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6159

1. 现代背景下的融媒体发展特征

《彩绘中国・觉醒》,首次运用4K电影级技术对历史纪录胶片进行修复上色,借助前沿影像技术带用户回溯百年前的峥嵘历史;东京奥运会期间,主流媒体纷纷推出多元形态的新媒体产品,从高端技术应用、趣味性话题设置等维度,对赛事进行全景式联动报道,以新颖的内容形态掀起全民观赛热潮。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奥运一点通》融媒体特别节目,依托强大技术支撑凸显跨时空内容联通特性,通过虚拟视窗植入技术,创新性地实现北京演播室、东京湾外景演播室与新媒体演播室三方“同屏互动”;与此同时,各级媒体在“新闻 + 政务商务服务”领域的探索亦持续深化。

在科技浪潮推动下,融媒体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1. 资源通融——多元创新的媒介形态

技术层面,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传统媒介形态与新媒体加速融合,融媒体时代应运而生。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两微一端”等传播渠道全面打通,通过H5、AI、VR/AR、5G等技术手段,各级媒体匠心打造专版策划、特色栏目、直播、短视频、Vlog、纪录片、国漫等多元传播形态,构建起全景式的媒体记忆体系。

传播效能方面,依托互联网技术,资源整合后的融媒体信息传播效率显著提升,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即时传播。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媒介形态。融媒体通过优化配置新旧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推动从“各自为战”向“协同服务”转型[1]。以广播与网站融合为例,通过组建“融媒体采编中心”实现采编团队打通,记者外出采访时同步携带录音笔与数码相机,为广播与网络平台同步供稿,既保障双平台稿源供给、降低人力成本,又提升网络稿件的权威性与原创性。

1.2. 优势互补——互补互信的媒体关系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不断壮大的背景下,我国的媒体传播格局发生很大改变,新媒体凭借其信息发布快、交互性强、个性化突出、形式多样等优势,使传统媒体的受众被严重分流,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对于纸媒而言必须加快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探索转型升级的道路,走出了一条既结合自身实际又迎合融媒体发展要求的革新之路。本文将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特征、制约条件及融合的发展方向等作出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1.3. 用户参与——边界模糊的受传关系

融媒体“打通”的不仅仅是媒介边界。随着媒介技术多元发展,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也被逐渐打破。从Web2.0时代开始,以YouTube、Flicker为代表的社交分享网站,掀起了UGC (users generated content)内容狂潮,一场由普通受众参与、影响的传播正在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这一发展趋势转移到了新闻生产领域,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普通受众成为新闻内容的重要贡献者,不少受众成为公民记者,他们为新闻媒体提供线索,有时直接参与新闻采访、写作过程。《赫芬顿邮报》作为网络新闻网站的成功案例,引起了传媒界的广泛关注。迭代新闻、众包新闻、用户生产内容(UGC)模式等一系列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告诉我们: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2]

融媒体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的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和广播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交化方向转变,媒体内容的呈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3]。与此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信息量也呈指数级增长,人们的阅读习惯从深阅读逐渐向浅阅读过渡,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深阅读和浅阅读之间的平衡。

2. 融媒体背景下的深阅读与浅阅读

2.1. 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概念

深阅读与浅阅读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阅读模式,反映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不同方式。深阅读作为一种具身性认知实践,本质上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过程。它要求读者以系统性思维对文本进行结构化解码,在概念辨析、逻辑推演与意义建构中形成批判性认知。从时间维度看,深阅读需要连续的注意力投入(单次时长通常 ≥ 60分钟),以保障思维流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其外显特征表现为批注撰写、思维导图构建等认知外显化行为,最终指向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建构与创新思维的激发。深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体系、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升自我素养。

相比之下,浅阅读则是一种快速获取信息的阅读方式。读者以快速捕捉关键信息为目标,在文本浏览中执行“扫描–筛选–舍弃”的高效决策流程,侧重信息的数量获取而非意义的深度解构。典型场景如社交媒体动态刷读、新闻标题浏览等,单次阅读时长通常 ≤ 30分钟,且易受多任务处理干扰。这种阅读模式的认知产出多为零散知识点的短时记忆,缺乏对内容逻辑的系统性把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浅阅读,碎片化的信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习惯于快速浏览、碎片化阅读,以满足信息获取的需求。然而,过度依赖浅阅读容易导致信息的表面化理解,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深层次认识和思考能力。

2.2. 融媒体背景下的深浅阅读

根据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阅读接触率已达79.6%,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数字阅读在新媒体时代已然成为主流趋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数字阅读在普及过程中,极易演变为以浏览为主的碎片化阅读模式。从概念内涵来看,浅阅读是浏览式阅读、快速阅读与泛阅读的有机结合,这就意味着数字阅读环境下,读者往往更容易陷入浅阅读状态,而难以进入深度阅读的沉浸式思考场景。有鉴于此,中宣部专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数字阅读的内容质量与服务水平,以引导阅读行为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当今社会,深浅阅读之间的平衡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人们需要在信息快速更新的背景下,既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又要保持深度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因此,研究当今社会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深阅读和浅阅读习惯是不可或缺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在快速获取信息和深度思考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能够及时掌握信息,又能够深入思考、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挑战,提升自我素养,实现个人发展的最大化。

2.3. 大学生深浅阅读行为

在阐释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概念后,进一步聚焦融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群体可见,其阅读现象正经历着技术与习惯的双重冲击。一方面,智能手机和各类媒体平台让阅读变得随时随地:等公交时刷新闻、吃饭时看短视频、睡前浏览社交平台等碎片化浅阅读行为已成常态,这类阅读虽然便捷高效,能快速获取娱乐、资讯类信息,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调研显示,超七成学生每天花在浅阅读上的时间超过1小时,但多数内容次日便被遗忘。

另一方面,深阅读在融媒体环境下面临挑战却仍有需求。尽管数字技术让学术文献检索更便捷,但真正能静下心精读专业书籍、深度分析理论的学生不足两成。不少学生表示,想深入阅读时常常被手机通知打断,或是难以从快餐式阅读切换到专注状态。不过,仍有部分学生通过制定阅读计划、使用无干扰模式等方式坚持深阅读,认为这对培养逻辑思维和学术能力至关重要。

总体来看,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在融媒体时代呈现“浅阅读为主流、深阅读有诉求但实施难”的特点,如何在信息爆炸中平衡两者,成为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广泛应用于国家和国际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的目标和要求,设计相应的问卷,分发给相关人群填写,并在收集到足够多的样本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需要的佐证材料。本研究的问卷设置和访谈大纲相辅相成,意在研究融媒体大背景下大学生阅读情况,明确大学生深阅读、浅阅读的程度现状,以期能从中获得有效数据,对论文观点进行辅助佐证,提供数据支撑。

本文问卷主要以西安某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后选取大一至大四四个不同年级、共计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意在了解学生对于纸质阅读和移动阅读的直观感受,以及学生的阅读时长、阅读习惯以及对于其自身阅读习惯的看法与改进措施,并结合数据对融媒体发展下“阅读”功能的架构和平衡进行深度分析。

3.2. 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研究者在系统掌握相关理论背景后,通过与受访者开展面对面或线上的深度对话,以获取具有深度和情境性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本研究以西安某高校学生为访谈对象,采用理论抽样法从研究者所属的熟人读书社群与陌生人读书社群中各选取5名成员,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实施半结构化线上访谈。访谈提纲围绕阅读现状、阅读习惯、阅读时长及传统阅读与社会化阅读的差异认知等核心维度设计,共完成10例有效访谈。通过质性资料分析技术,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与主题提炼,旨在归纳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深阅读与浅阅读行为的现实样态。

4. 研究现状

近年来,媒体影响受众阅读习惯相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观研究,我国学者主要从深阅读的概念、实现路径、影响因素以及推广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杨丹,刘汉明(2023)基于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深浅阅读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媒体信息类别、数字阅读工具、媒体信息形式等因素对大学生数字阅读的深浅状态皆有影响[4]。吕咏梅(2022)对于新媒介新技术对大学生“深阅读”行为构建进行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5]。刘佳琦(2023)基于融媒体大环境,研究融媒体浅阅读对用户心智模式的影响,通过文献调研法阐述浅阅读与心智模式的相关概念,论述新时代浅阅读对用户认知、思维、记忆与想象等心智模式的影响[6]。巫芯宇(20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出大学生深阅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阅读主体、阅读文本、阅读认知、终端技术和阅读环境[7]

深阅读作为一种经典的阅读范式,始终伴随阅读史的演进,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样态。然而,数字技术的迅猛革新对深阅读产生了强烈冲击,浅阅读亦引发诸多讨论,二者的博弈成为学界与社会持续关注的议题。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时代客观上要求深阅读与浅阅读形成协同互补的生态格局,但当前国民阅读整体呈现出浅层化倾向,这一趋势对深度阅读的推进及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构成了现实阻碍。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大学生群体整体阅读情况分析

大学生阅读情况是一个反映当代教育和社会媒体环境的重要指标。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一方面,大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下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形式的信息,如网络文章、社交媒体内容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碎片化和碎片化阅读的普及,大学生深度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逐渐减少,对于深度阅读材料的接触和理解有所减少。

在对“您的阅读频率”问题的回答中,排名最高的两项分别是“两至三天一次”和“几乎不阅读”(见图1),数据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且在“您每次阅读的时间”问题的回答中,“少于1小时”和“1~3小时”的选项共占据全部选项的77.22% (见图2)。因此,大学生的阅读时长较为简短,阅读状态不容乐观。

Figure 1. Survey on reading frequ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1. 大学生阅读频率调查

Figure 2. Survey on reading time of college students

2. 大学生阅读时间调查

同时,笔者认为在不同信息类别下大学生的深浅阅读状态也会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分析了学生的阅读类型(见图3),其中,娱乐性较强的小说以68.32%的数据占据最高比例,紧随其后的是文学类作品,其余内容比例相近。

Figure 3. Survey on reading types chosen by students

3. 学生选择阅读类型的调查

5.2. 大学生深阅读浅阅读情况分析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面临着深浅阅读的挑战,使得大学生群体的阅读情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形式的信息,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促使他们更倾向于浅阅读。浅阅读往往表现为快速浏览、碎片化阅读,着重于获取主要信息,但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解。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平台的普及也进一步加剧了浅阅读的趋势。

通过分析大学生的阅读偏好发现,虽然在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的选择上结果相近,但是对于阅读方式的偏好存在一些差异。76.24%的学生在阅读方式上选择了快速浏览。受新媒体发展影响,一般以上的学生更偏向于浅阅读,追求碎片化和高效率(见图4图5)。

Figure 4. Reading interest prefer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 1

4. 大学生阅读兴趣偏好1

然而,深度阅读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深阅读有助于增加知识,66.67%的学生认为深阅读可以增加人文素养(见图6),且有63.37%的学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阅读习惯向深阅读改变(见图7)。深度阅读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某一内容来全面理解作者观点、分析论据、推理逻辑,有助于建立知识体系、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深度阅读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升自我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Figure 5. Reading interest prefer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 2

5. 大学生阅读兴趣偏好2

Figure 6. Survey on students’ views on deep reading

6. 学生对深阅读的看法调查

Figure 7. Survey on students’ expectations for reading habits

7. 学生对阅读习惯的期望调查

但随着融媒体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在当今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浅阅读的情况。在问卷调查中,有82.02%的学生选择“方便,可以随身携带,利用碎片化时间”作为选择浅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原因(见图8)。被采访者A提到:“我的阅读习惯是利用一些碎片的时间,例如上课途中、吃饭时或者通勤时,我会选择快速浏览短视频,或者刷微博热搜榜来获取咨询,来进行一些信息的阅读。”

浅阅读往往表现为快速浏览、信息片段化获取,注重获取表面信息,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形式的信息,如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视频平台等,这些平台提供了大量碎片化、即时性强的信息内容,使得大学生群体注意力下降,在阅读习惯上逐渐倾向于进行浅阅读,更容易陷入浅阅读的急功近利中。

Figure 8. Survey on the reasons for students’ choice of digital reading

8. 学生选择数据化阅读的原因调查

在对于“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您进行深阅读”问题的回答中,有78.22%的学生选择了“注意力难以集中”(见图9),可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快速信息更新、短视频内容的普及,让学生习惯于快速浏览、浅尝辄止,很少花费时间深入阅读和思考。“日常生活中手机对我来说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了,在阅读的途中,我逐渐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现在看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都会选择倍速了。”被采访人B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这种浅阅读的习惯可能导致信息获取的表面化,影响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此外,融媒体环境下的大量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吸引力强,容易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倾向于浅阅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爆炸的环境造成了大学生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短时高效的信息获取,而忽视了深度思考和全面理解的重要性[8]

Figure 9. Survey on the reasons why students find it difficult to carry out deep reading

9. 学生难以进行深阅读的原因调查

据此,可以发现大学生深阅读浅阅读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更倾向于浅阅读以快速获取信息,追求效率和即时性;另一方面,深度阅读对于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术能力至关重要,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寻找深浅阅读之间的平衡点,既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又能够保持深度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6. 结论

当前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呈现出多元形态并存的特征,超半数学生表现出浅阅读倾向。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凭借丰富多元的信息生态,对大学生阅读深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媒介技术迭代背景下,数字阅读工具已成为阅读活动的核心载体,其中兼具便携性、集成性功能的手机,因其高度适配碎片化场景的特性,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首选阅读终端。

在融媒体时代,大学生面临着信息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环境,深阅读能力逐渐受到挑战。培养深度阅读能力,需要从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适合的阅读环境、跨学科阅读等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提升深度阅读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挑战,实现个人发展的最大化。针对大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下的浅阅读情况,有必要引导他们意识到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培养持久的阅读兴趣和耐心,提倡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方式,引导他们远离碎片化阅读,注重深度思考和理解[9]。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优质的阅读资源和环境,鼓励大学生接触经典文学、学术著作等深度阅读材料,帮助他们提升深度阅读的能力,实现个人发展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若琰. 浅谈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J]. 西部广播电视, 2020(4): 84-85.
[2] 张芸箫. 融媒体信息传播优势与机制特征探究[J]. 新闻文化建设, 2023(13): 23-25.
[3] 龚梓瑜.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实施路径及创新探究[J]. 中国地市报人, 2023(8): 28-30.
[4] 杨丹, 刘汉明. 新媒体对大学生深浅阅读影响实证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23, 14(19): 39-43.
[5] 吕咏梅. 新媒介新技术对大学生“深阅读”行为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以井冈山大学图书馆为例[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2(5): 166-168.
[6] 刘佳琦. 融媒体环境下浅阅读对用户心智模式的影响研究[J]. 图书馆界, 2023(6): 14-18+30.
[7] 巫芯宇. 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深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 65(24): 80-88.
[8] 张喜艳, 郭晓桃, 程康明, 高嵩. 数字化深阅读困境与策略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 情报科学, 2023, 41(4): 133-140.
[9] 张淑梅, 王丽明, 胡海波. 信息时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 黑龙江档案, 2023(3): 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