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纪录片具有记录社会、诠释历史、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因此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1]。《壮美广西》是一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是反映广西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全片共5集,每集约45分钟。该片通过展现广西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来体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美和活力,同时也展示了广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和未来前景,对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关键纽带,翻译在推动人类文明互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对外宣传翻译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现路径。翻译纪录片是用于宣传国家人文、社会、经济、科学、自然等领域的影视艺术形式,其目的是传播思想文化,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纪录片字幕翻译作为视听翻译的特殊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符号与内涵。其译写质量不仅关乎受众的观影体验,更直接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精准专业的字幕翻译能够有效消除文化隔阂,助力国际观众深入理解纪录片内容,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2.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翻译研究也开始从生态角度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在中国,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胡庚申教授率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形成受到了中国古代生态信仰的影响,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为本”和“中庸”的理念,强调人与环境之间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和谐”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思想,生态翻译学寻求的是译者与翻译生态之间的平衡[2]。
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跨学科研究范式,有机整合了生态学原理与翻译学理论,系统考察翻译活动与其所处环境的多维互动关系[3]。生态翻译学立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以翻译生态(译境)、文本生态(译本)和翻译群落生态(译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三生”(即翻译生态、译本生命和译者生存),研究“三者”(即译境、译本和译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4]。在此视角下,译者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适应性策略选择,实现源语与译入语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语、译语、原文所展现的“世界”,即社会、语言、文化、交际等相互关联协作的整体。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对译者提出差异化要求:在语言维度,译者需突破表层对等,基于源语语境对语言形式进行动态调适,使译文既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又能准确传递源语核心语义。文化维度强调文化意象的跨语际转化,译者须在文化差异中构建意义桥梁,确保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交际维度则聚焦于意图再现,要求译者准确把握原作者的交际目的,并通过恰当的译语表达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翻译活动的生态适应系统。生态翻译学突破了传统译学研究的文本中心范式,将研究视阈拓展至翻译活动的生态环境系统,致力于对翻译现象进行生态学维度的系统考察与理论阐释。生态翻译学步步深入理论堂奥,其指导思想已从单一的达尔文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从虚指到实指,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到接地气的“绿色翻译”,已成为我国自创自立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显学[5]。
3. 纪录片《壮美广西》字幕语言特点简述
从影视翻译类型学角度考量,《壮美广西》的字幕译制本质上是一种双语符际转换实践,其核心诉求是在完成汉语向英语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完整保留源语文本的语义内核与文化特质。基于对纪录片文本系统的多维考察,本文将《壮美广西》字幕语言的特点总结为三个方面,分别是简洁性、文化性和交际性。
字幕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字幕的隐形。字幕隐形意味着,一方面,字幕不应该影响影视剧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字幕应该具备可读性[6]。因此,纪录片《壮美广西》的字幕语言应具有简洁性的特点。文化维度在字幕翻译中体现为对文化符号的跨语际转换与传播功能。《壮美广西》的字幕文本富含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专有项(如“龙脊梯田”象征农耕智慧,“风雨桥”体现建筑技艺,“三月三”反映民俗传统),这些文化符号承载着独特的语义网络和民族记忆。在字幕翻译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些富含文化特质的词汇的跨文化转码构成了关键性挑战。从交际功能维度考量,纪录片字幕翻译的核心诉求在于实现双重目标:既要保证源语信息的精准传递,又要构建与目标观众的有效对话机制。以《壮美广西》为例,其通过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所传递的地域情感与文化价值,要求译者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概念意义的对等转换,更要通过恰当的译语表达策略,实现观众在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双重共鸣。这种跨文化的情感唤起能力,正是纪录片字幕翻译交际性的本质体现。
4.《壮美广西》字幕翻译的生态翻译学研究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7]。
本文聚焦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框架下的翻译策略分析:在语言维度,重点探讨中英文在语义结构、动态表达及语态特征等方面的转换机制;在文化维度,系统考察直译法、混合译法(直译结合意译)、纯意译法以及文化替代等多元翻译策略及其补偿手段;在交际维度,则深入分析意译处理、省略译法及文化要素保留等策略对实现跨文化交际效度的作用。各维度的策略探讨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适应性选择原则展开。
4.1. 语言维的生态转换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影视翻译的译者在处理两种语际间的转换时,应对两种不同的语言生态环境作出适应后再在翻译中作出选择[8]。鉴于英语和汉语在形合意合特征、动态静态表达及语态运用等方面存在的系统性差异,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语言维度转换,强调译者必须超越字面对应层面,积极发挥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潜能,使译文语言表达契合目标受众的认知模式和接受习惯。
英语文化崇尚“物我两分,天人相争”的哲学观,将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截然分离,尤为重视对客观现象的精准描述。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思想推崇“天人相应”“物我同源”的宇宙观,以主体精神统摄万物,更注重主观体验的传达,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性与直觉领悟。这种根本性的文化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形成了汉语偏好主动句式而英语倾向被动语态这一显著区别。如表1所示。
Table 1. active sentence pattern and passive voice
表1. 主动句式与被动语态
例句1:漓江孕育八桂文明。 |
英译:The Guangxi civilization is nurtured by the Li River. |
例句2:群山环抱壮乡村寨。 |
英译:Zhuang villages are embraced by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
例句3:铜鼓传承千年文化。 |
英译:A thousand years of culture are preserved in bronze drums. |
例句4:梯田雕刻大地纹路。 |
英译:The land is sculpted into terraced patterns. |
例句5:歌圩唱响民族心声。 |
英译:Ethnic aspirations are voiced through the Song Festival. |
汉语以意合为主,英语则以形合见长。汉语的句间逻辑往往隐含在语义关联之中,具有内隐性;而英语的句法关系则通过显性的结构形式外化呈现。从语言实例分析可见,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属于常规语法手段,而汉语则较少使用被动句式——汉语的“被”字结构通常带有消极含义,多用于表达主语不情愿承受的动作。因此,在汉英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充分把握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层面的本质差异,主动调整译文以适应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在汉英互译实践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两种语言动态与静态表达方式的转换,这种转换本质上反映了汉英思维模式的深层次差异。可以说,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具体而言,汉英动静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类转换上:汉语倾向于动态表达,多使用动词;而英语偏好静态呈现,常借助名词、介词、连词等静态词汇手段。如表2所示。
在例句1中,原文的表达是“漓江的清波日夜不停地抚摸着古老的河岸”,使用了动态动词“抚摸着”来描绘江水与岸边的互动关系,而译者将其转化为“The ancient riverbanks witness the eternal caress of the Li River’s ripples”,通过静态动词“witness”和名词短语“the eternal caress of”来重构这一场景。这种转换弱化了汉语原文中的动作性描写,转而采用英语常见的观察者视角和静态描述方式,既保留了“抚触”的核心意象,又符合英语多用名词化表达的倾向。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转换时,需要主动顺应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在必要时适当增补介词、连词等静态成分,以帮助译文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原文的逻辑脉络。此外,译者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动静表达上的差异,在例句2中,将源语中“激荡传递”这一动态表达转化为静态结构“echoes with the reverberations of”,在保留铜鼓声浪传播意象的同时,体现了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的准确性和简洁性特点。这一处理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名词化(reverberations)和介词结构(with)的运用,使译文更符合英语多用静态表达的思维习惯,从而成功适应了英语语言的生态环境。例句3中,译者用“through”这一静态介词将原文中的动态动词“飞舞出”成功地进行了语言维度的转换,将刺绣的动态过程转化为静态的工艺展现方式。同样,在例句4中,译者用“in”这一介词就将汉语中描述梯田动态的“起伏翻涌”以英语倾向的静态形容词“undulating”呈现出来,符合英语描写自然景观的表达习惯。例句5中,译者巧妙地使用复合形容词“cloud-piercing”和介词“to”的结构,将原文中“穿透唤醒”这一连动式表达转化为静态描述,既保留了山歌穿透云霄的意象,又通过“awakens to”的静态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生态环境的审美要求。这种处理方式既实现了语言维度的有效转换,又完整保留了原文的诗意和文化内涵。
Table 2. Dynamic expression and static presentation
表2. 动态表达与静态呈现
例句1:漓江的清波日夜不停地抚摸着古老的河岸。 |
英译:The ancient riverbanks witness the eternal caress of the
Li River’s ripples. |
例句2:铜鼓的声浪在山谷间来回激荡传递。 |
英译:The valley echoes with the reverberations of bronze drums. |
例句3:壮家姑娘手中的绣针正飞舞出绚丽的图腾。 |
英译:The Zhuang embroidery showcases intricate totems
through rhythmic needlework. |
例句4:龙脊梯田的稻浪随着山风层层起伏翻涌。 |
英译:The Longji Terraces present undulating waves of rice paddies in mountain breezes. |
例句5:歌圩上嘹亮的山歌穿透云霄唤醒晨曦。 |
英译:The morning horizon awakens to the cloud-piercing ballads of the Song Festival. |
4.2. 文化维的生态转换
翻译都有其特定的对象,而英译本身就是“为英语和其用语环境中的对象生成的符合英语生态的文本”(to produce a text in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es in target circumstances) [9]。在文化传播的深层维度上,译者的文化敏感度直接决定着翻译质量。相较于表层的语言差异处理,文化因素的恰当转化才是实现有效翻译的关键所在。译者应当积极构建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源语与译语文化生态系统中寻求动态平衡,最终达成跨文化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在纪录片翻译过程中,确保目标受众既能准确理解解说词的表层含义,又能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至关重要。这要求译者在处理文本时,既要把握文字的表面信息,更要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所谓文化置换,是指在跨文化传播、翻译实践及文化交融等场景中,将源文化中的特定要素(包括概念、象征符号、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转换为目标文化中具有对等意义或类似功能的元素。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形式对应,而是建立在对两种文化体系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目标(如增强跨文化理解、推动文化互鉴等)而实施的创造性转化。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与西方地名直白简洁的特点不同,中国地名更注重音律和谐与字形美感[10]。在纪录片《壮美广西》的字幕翻译过程中,由于汉英语言体系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汉语习语、成语等在英语中缺乏完全对应的表达。为此,译者灵活运用“直译结合意译”或纯意译的策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既忠实传达了原文的真实含义,又实现了跨文化语境下的意义对等。如表3所示。
Table 3.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dimension
表3. 文化维的生态转换
黄姚古镇 |
Huangyao Ancient Town (a well-preserved Ming-Qing dynasty trading hub) |
靖西鹅泉 |
Egret Spring in Jingxi (where snow-white egrets dance over crystal waters) |
名仕田园 |
Mingshi Pastoral (a literati’s dreamscape of rice terraces and karst peaks) |
通灵大峡谷 |
Tongling Grand Canyon (the ‘Spirit Channel’ with 188 m cascading waterfalls) |
花山岩画 |
Huashan Cliff Paintings (2,300-year-old Zhuang bronze drum culture imprinted on rocks) |
以“黄姚古镇”译为“Huangyao Ancient Town (a well-preserved Ming-Qing dynasty trading hub)”为例,音译与直译保留了基本语言信息,括号内的历史注释则弥补了文化认知差异。对于富含意象的地名如“靖西鹅泉”,创造性译为“Egret Spring in Jingxi (where snow-white egrets dance over crystal waters)”,将“鹅”转化为更具诗意的“egret”,并通过动态描述再现原有意境。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如“明仕田园”译为“Mingshi Pastoral (a literati’s dreamscape of rice terraces and karst peaks)”,借用西方田园诗概念实现文化意象的等效传递。针对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通灵大峡谷”,采用“Tongling Grand Canyon (the ‘Spirit Channel’ with 188 m cascading waterfalls)”的译法,既保留专名识别度,又通过意译和量化数据(188 m瀑布)增强理解。对于“花山岩画”这类文化遗产,译文“Huashan Cliff Paintings (2300-year-old Zhuang bronze drum culture imprinted on rocks)”在准确传达载体形式的同时,突出其民族特性和历史价值。
4.3. 交际维的生态转换
交际维的生态转换是译者除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把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得以体现[11]。这种交际层面的转换实质上是语言维度与文化维度转换的升华与延伸,要求译者深入解读文本隐含的深层意义,准确捕捉并传达那些“言外之意”。在《壮美广西》解说词字幕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灵活运用意译手法、适当采用省译技巧,并结合文化保留等补偿性策略,成功实现了语义准确性与交际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还原并传递了原文的交际意图。
例句1:漓江渔火,是千百年来渔民与自然对话的独特语言。
英译:Lijiang’s fishing lights are a time-honored, silent covena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rough generations.
在漓江渔火这一文化意象中,“渔民与自然对话的独特语言”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交流,而是承载着广西人民世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这句话的深层交际意图在于展现人与自然之间超越言语的精神默契。译者采用意译法将“对话的独特语言”转化为“a silent covenant”(无言的契约),既保留了原句的隐喻特征,又通过英语中具有庄严感的“covenant”一词强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神圣约定。文化保留体现在对“漓江”的音译处理(Lijiang)并辅以“time-honored”(历史悠久的)这一文化标记,既确保地名识别度,又暗示其文化传承性。省译技巧的运用(“千百年来”→“through generations”)则符合纪录片字幕的简洁性要求,同时通过“generations”一词维持了时间维度的延续感。这一译文成功捕捉到原文“言外之意”——渔火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人文与自然达成平衡的精神符号。通过交际维的生态转换,译文使国际观众既能理解漓江渔火的物质功能,又能领悟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深层意义,实现了纪录片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理解的双重目的。
例句2:龙脊梯田层峦叠嶂、巧夺天工,壮族先民因地制宜、生生不息,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诗篇。
英译:The Longji Terraces, range upon range of mountains defying nature’s craftsmanship, witness how the Zhuang ancestors thrived through generations by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composing a symphony of human-nature harmony on this land.
汉语四字成语凝练了中华文化的对称美学与哲学智慧,其工整的韵律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东方思维中“以简驭繁”的表述传统。而英语表述则更注重逻辑流动性与意象直观性,反映了西方文化对实用交际效果的追求。对于具象景观成语“层峦叠嶂”,保留其空间意象译为“range upon range of mountains”,通过英语惯用的重复结构再现原成语的韵律感;将艺术评价类成语“巧夺天工”创造性转化为“defying nature’s craftsmanship”,以“defying”的张力体现中文夸张修辞的精髓;对智慧类成语“因地制宜”采用直译“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完整保留其生态哲学内涵;而生命延续类成语“生生不息”则转化为“thrive through generations”,通过动态动词“thrive”强化生存韧性。特别是将“壮丽诗篇”转化为“symphony of harmony”的创造性处理,用西方熟悉的艺术形式重构审美体验,使译文既承载着龙脊梯田的视觉震撼,又传递出壮族人民“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完美实现了字幕翻译“文化传真”与“交际有效”的双重使命。
5. 结语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生态翻译学实践层面的绿色化翻译的面貌越来越清晰饱满。生态翻译基于自觉的生态意识,深刻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应对自然怀有尊重与敬畏之心,凸显“生态人”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12]。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理论是核心组成部分,该理论主张译者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适当的转换,以实现翻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平衡[13]。用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来探讨《壮美广西》解说词字幕的翻译策略,不仅对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更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此类翻译实践研究既能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又能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一研究视角既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又富有实践指导意义,是推动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有效路径。
基金项目
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国产纪录片对外传播研究——以《壮美广西》为例”(项目编号:GKYC20240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