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双重否定句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
An 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Double Negative Sentences in Uyghur Language
DOI: 10.12677/ml.2025.136654, PDF, HTML, XML,   
作者: 马 娟, 阿孜古丽·夏力甫: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汉语维吾尔语双重否定Chinese Uyghur Double Negation
摘要: 本研究聚焦汉语双重否定句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汉语双重否定句通过两个否定词强化肯定语义,形式多样,如“不得不”“没有不”等结构。维吾尔语作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与表达方式。对比发现,维吾尔语中部分对应表达借助类似“ɛmɛs (不是)”等一些否定词的组合,但其搭配与汉语有别,语序、使用语境受自身语法体系制约。在语义传递上,虽都意在加强肯定,但因文化、思维差异,细微处存在理解偏差。如汉语强调主观意愿的双重否定,维语可能需特定情态动词辅助表达。通过语料分析,梳理二者转换规律,旨在为汉维双语互译、跨文化交流及语言教学提供一定参考,提升沟通效率,减少误读。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double negative sentences in Uyghur language. Chinese double negative sentences use two negative words to strengthen the affirmative semantics, and the forms are diverse, such as “have to” and “no no” and other structures. As a Turkic language of the Altaic language family, Uyghur has its own unique grammatical rules and expressions. It is found that some of the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s in Uyghur use the combination of some negative words such as “ɛmɛs (not)”, but their colloca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hinese, and the word order and context are restricted by their own grammatical system. In terms of semantic transmission, although they are all intended to strengthen affirmation, there are subtle misunderstandings due to cultural and thinking differences. For example, Chinese emphasizes the double negation of subjective will, and Uyghur may need specific modal verbs to assist in expression. Through corpus analysis, the conversion rules of the two are sorted out, aiming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Chinese-Uyghur bilingual transl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misreading.
文章引用:马娟, 阿孜古丽·夏力甫. 浅析汉语双重否定句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6): 763-77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6654

1. 引言

双重否定句在日常交际中被频繁使用。双重否定作为人们言语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不仅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而且发挥着重要的语用功能: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调节表达语气、适应语境需求等。虽然双重否定是否一定等于肯定仍值得商榷,但是学者们一致认可的是,两个否定形式实现否定之否定[1]。无论在汉语还是维吾尔语中,双重否定句都是大家经常用的句式。但因语系的不同,汉语和维吾尔语对于双重否定句的体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语义学不断发展的今天,自然语言逻辑描写的严密性和精准性,对双重否定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汉语双重否定句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从而促进两民族之间交流的顺畅。

双重否定的语言学定义:双重否定是一种语言现象,指在一个句子中同时使用两个否定词或否定结构,最终表达肯定的意义[2]。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双重否定遵循“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的原则,即¬¬P = P。然而,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双重否定不仅具有逻辑上的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语用功能。

形式逻辑视角:双重否定的逻辑基础是命题逻辑中的否定运算。在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等价于肯定,但在自然语言中,双重否定的使用往往比单纯的肯定句更具表现力。

语用功能分类:双重否定在语言中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包括强调肯定、表达委婉、增强语气等。例如,汉语中的“不得不”表示强烈的必要性,“没有一个人不”则用于强调普遍性。双重否定的分类方式繁多,根据语气强弱判定的“强烈型”和“委婉型”(戴宁淑2005) [3];根据否定形式的性质划分的“一般型”和“特殊型”(孟建安1996) [4]或“显性型”和“隐性型”(肖友群等2003) [5];根据结构类型划分的“单句型”、“复句型”及“反问句型”(张琳2001) [6],以及依据语义、语表及语用的分类“周遍式、能愿式、条件式、委婉式和反诘式”(芜菘2003) [7]等。

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汉语是属于分析语,也称为孤立语。分析语的特点是词形变化较少,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示。而维吾尔语是黏着语,黏着语的特点是词形变化丰富,通过在词根上附加各种词缀来表示语法关系。这种类型学差异导致两种语言在否定表达上存在显著区别。

汉语分析语特征:汉语主要通过词汇手段(如“不”“没”)和语序来表达否定意义[4]。汉语的否定词通常位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构成“不/没 + V/A”的结构。例如:

她漂亮(肯定)

她不漂亮(否定)

维吾尔语黏着语特征:维吾尔语则通过词缀和助词来表达否定意义[8]。例如,维吾尔语中的否定词缀“-ma/-mɛ”可以直接附加在动词词干上,构成“V + -ma/-mɛ”的结构。此外,维吾尔语中还存在其他否定助词,如“yoq”(没有)和“ɛmɛs”(不是)。例如:

u tʃirajliq. (她漂亮,肯定)

u tʃirajliq ɛmɛs. (她不漂亮,否定)

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否定标记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双重否定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汉语的否定标记主要包括“不”和“没”。“不”用于否定主观意愿或状态,“没”用于否定客观事实或动作的完成。例如:

他不去。(主观否定)

他没去。(客观否定)

而维吾尔语的否定标记主要通过词缀和助词来实现。例如:

mɛn barmidim. (我没去。)

bu kitab ɛmɛs. (这不是书。)

双重否定在跨语言转换中需要考虑语言类型学差异和语用功能的对应关系。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之间进行双重否定的跨语言表达时,存在多种机制和策略。这些机制主要受到两种语言的类型学差异、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的影响。汉语双重否定句在维吾尔语中的主要表达机制有两种:1) 直译机制,它是指在维吾尔语中直接保留汉语双重否定的结构和逻辑,通过相应的否定词或否定结构来表达相同的意义。直译指在保持原文形式(词汇、语序、语法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尽可能追求“字面对应”,常见于语言结构相似或文化概念重合的情况。例如汉语中“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件事。”在维吾尔语中表达为“hetʃkim bu iʃni bilmɛjdu.”汉语的“没有一个人不”直接对应维吾尔语的“hetʃkim… bilmɛjdu”,保留了双重否定的逻辑结构。再如汉语中“他不可能不答应”在维吾尔语中表达为“uniŋ qoʃulmasliqi mumkin ɛmɛs.”汉语的“不可能不”直接对应维吾尔语的“mumkin ɛmɛs”(不可能不),逻辑结构一致。2) 转化补偿机制,这是指当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双重否定的语用功能时,维吾尔语可能采用其他表达方式,如使用强调助词或改变句式。当直译无法传递原文意义或文化内涵时,通过调整形式(句式、词汇、语态)或补充隐含信息来补偿翻译中的意义损失,分为“形式转化”和“意义补偿”两类。例如:

汉语:他不得不去。

维语:u beriʃqa mɛdʒbur boldi. (必须去。)

2. 汉语双重否定句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

2.1. “不X不”形

“不X不”类的双重否定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双重否定结构。我们可以从句法结构上直接找到两个否定词,整个句子表达肯定的意义。其中“不X不”中的“X”通常是能愿动词,这一类结构主要有以下格式:

2.1.1. “不得不V”

1) 我们不得不“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biz dyʃmɛnniŋ top-zɛmbirɛklirigɛ qarimaj alʁa ilgirilɛʃkɛ mɛdʒbur bolduq!)

2) 她不得不一如既往地搂住他宽厚的后背。(u burunqidɛkla uniŋ kɛŋ dymbisini qutʃaqlaʃqa mɛdʒbur boldi.)

3) 观众都站起来看,他们不想让她下去,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返场。(kɵryrmɛn hɛmmisi ornidin turup qariʁanda, ular uniŋ tʃyʃyp ketiʃini χalimiʁatʃqa, u qajta-qajta sɛhnigɛ tʃiqiʃqa mɛdʒbur boldi.)

第一句中的“dyʃmɛnniŋ top-zɛmbirɛklirigɛ qarimaj”直译为“不畏惧敌人的炮火”,使用了“top-zɛmbirɛk”(炮火)这一复合词,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的危险情景;不得不(必须) + 冒着炮火(主动面对危险)→强调必要性。维吾尔语中通过qarimaj (不躲避)和mɛdʒbur (被迫)结合,表达即使危险也必须前进。第二句中的“burunqidɛkla”意为“一如既往地”,表达了动作的持续性和习惯性。“kɛŋ dymbisini”意为“宽厚的后背”,使用了形容词“kɛŋ”(宽厚的)来修饰“dymbisini”(后背),增强了描述的生动性;不得不(必须) + 一如既往(习惯性动作) → 强调重复的必然性。维吾尔语中通过mɛdʒbur (被迫)直接表达强制,语境隐含“无法不这样做”。第三句中,双重否定与前两句相同,通过否定词 + 强制性表达构成;本句的双重否定:mɛdʒbur bolidi (被迫/不得不)→强调动作的被迫性。他们不想让她离开 + 她不得不返场→通过观众的否定意愿(χalimiʁatʃqa)和肯定表演者的被迫行为(mɛdʒbur bolidi),强化“返场是唯一选择”的含义。

三句话都使用了“mɛdʒbur bol-”这一结构,表示被迫或无奈的语气,强调动作的强制性。汉语中的不得不在维吾尔语中没有对应表达,采用转化补偿机制,所以“不得不”这一结构在维吾尔语中一般用“mɛdʒbur bol-”来翻译。

2.1.2. “不是不V”

4) 要明白监督不是不信任,而是对权力的必要制约,体现的是一种民主的精神和原则。(nazarɛt qiliʃniŋ iʃɛnmɛslik ɛmɛs, bɛlki hoquqqa qojulʁan zɵryr tʃɛklimɛ ikɛnlikini, bir χil demokratik roh wɛ pirinsipni namajan qilidiʁanliqini tʃyʃiniʃ kerɛk.)

5)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005年初实现大米自给也不是不可能的。(ɛgɛr hɛmmɛ iʃ oŋuʃluq bolsa, 2005-jiliniŋ beʃida gyrytʃ bilɛn ɵzini ɵzi tɛminlɛʃni iʃqa aʃuruʃmu mumkin ɛmɛs.)

6) 病毒无情,他们不是不知道危险,但在使命的召唤下,他们义无反顾冲上战场!(wirus rɛhimsiz, ular χɛtɛrni bilmɛjdu ɛmɛs, lekin burtʃiniŋ tʃaqiriqi astida, ular hɛqqanijɛt jolidin qajtmaj dʒɛŋ mɛjdaniʁa atlandi!)

第四句中的“nazarɛt qiliʃ”(监督)和“hoquqqa qojulʁan zɵryr tʃɛklimɛ”(对权力的必要制约)使用了较为正式的词汇,体现出政治和法律语境中的严肃性;“demokratik roh wɛ pirinsip”(民主的精神和原则)则进一步强调民主价值观的重要性。第五句中的“gyrytʃ bilɛn ɵzini ɵzi tɛminlɛʃ”(大米自给)使用具体的农业词汇,反映经济自给自足的目标;“oŋuʃluq bolsa”(顺利的话)则是一个常用的条件表达,表示假设情况。第六句中“病毒无情”译为wirus rɛhimsiz,保留拟人化表达;汉语四字词“义无反顾”译为hɛqqanijɛt jolidin qajtmaj,通过动词否定式保留原意。

三句话都使用了否定结构“ɛmɛs”,完美再现汉语双重否定结构。第四句的语气较为直接和明确,强调监督与信任之间的关系。第五句的语气为假设和推测,表示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实现的目标。第五句构建了一个由平静到激昂的语气发展过程,最终塑造出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不是不V”这一结构在维吾尔语中有对应表达,采用直译机制,通过相应的否定词或否定结构来表达相同的意义。

2.1.3. “不该不V”

7) 老李,咱们是老同志了,就算想不通,不该不上班。(lawli, bilawli, biz peʃqɛdɛm joldaʃlardin, iʃlar kallimizdin ɵtmigɛn tɛqdirdimu iʃlimɛjdiʁan iʃlarni qilmasliqimiz kerɛk.)

8) 厚明,你不该走,更不该不见我一面就走了。(χow miŋ, kɛtmɛslikiŋiz kerɛk idi, bolupmu mɛn bilɛn kɵryʃywɛtmɛjla ketidiʁan iʃlarni qilmasliqiŋiz kerɛk idi.)

9) 当初不该不听老百姓的话。(ɛjni tʃaʁda puqralarniŋ gepini aŋlimajdiʁan iʃlarni qilmasliqimiz kerɛk idi.)

这三句话都含有“不该不X”的双重否定结构,表达“应该X”的责备或后悔语气。第七句的语气较为劝诫和提醒,强调即使在困难情况下也应该坚持上班。第八句的语气为责备和失望,强调对方不应该离开并且不应该悄无声息地离开。第九句的语气较为后悔,强调应该听老百姓的话。“不该不”这一结构在维吾尔语中无对应表达,采用转化补偿机制,把“不该不如何”翻译成“应该如何。”

2.2. “不 + V + 不”形

10) 中年人平时社会活动多,外出机会多,为了自身的健康觉得不锻炼不行了。(ottura jaʃliqlarniŋ adɛttɛ idʒtimaij paalijiti kɵp, sirtqa tʃiqiʃ pursiti kɵp, ɵziniŋ saʁlamliqi ytʃyn tʃeniqmisa bolmajdu.)

11)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到了不教育不行了的程度。(quramiʁa jɛtmigɛnlɛrgɛ bolʁan idijɛ-ɛχlaq tɛrbijɛsi tɛrbijɛ qilmisa bolmasliq dɛridʒisigɛ berip qaldi.)

12) 一定得写出来,不写不行。(tʃoqum jeziʃiŋiz kerɛk, jazmisiŋiz bolmajdu.)

第十句中“tʃeniqmisa”(不锻炼)和“bolmajdu”(不行)都是否定形式,分别表示行为和必要性。第十一句中tɛrbijɛ qilmisa bolmasliq dɛridʒisigɛ berip qaldi (达到不教育不行的程度)→维语用抽象名词(dɛridʒisigɛ程度)强化必要性,与汉语修辞一致。第十二句中tʃoqum jeziʃiŋiz kerɛk (您必须写) + jazmisiŋiz bolmajdu (不写不行)→维语同样采用“情态词 + 否定”的叠加结构。

三句话使用双重否定结构“-misa bolmajdu”,表示“不……不行”,强调动作的必要性。语气较为劝诫和提醒,强调为了健康必须进行锻炼、对未成年必须教育、必须写。“不 + V + 不”这一结构采用直译机制,通过相应的否定词或否定结构来表达相同的意义。

2.3. “非 + V + 不”形

13) 他说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心里就觉得好像非去不可。”(u: “nemɛ ytʃynlikini mɛnmu bilmɛjmɛn, iʃqilip kɵŋlymdɛ barmisam bolmajdiʁandɛk hes qilimɛn.” dedi.)

14) 这非穿不可。(buni kijmisɛ bolmajdu.)

15) 我要一张签收的单据,我非要不可。(imza qojup tapʃuruwalidiʁan talondin birni almaqtʃi idim, almisam bolmajtti.)

Barmisam (如果不去)→第一个否定;bolmajdiʁandɛk (是不行的)→第二个否定;双重否定叠加,表达强烈的肯定含义。“非去不可”。维吾尔语barmisam bolmajdiʁandɛk,直译为:“如果不去的话,是不行的。”汉语翻译为“非去不可”。例句(14)、(15)同上,翻译成维吾尔语都是用“不……的话不行”的句型来翻译。

汉语中的“非……不可”结构在维吾尔语中没有对应表达,因此采用转化补偿机制,所以这一结构在维吾尔语中一般用“-misa bolmaj-”来翻译。例如,维吾尔语的barmisam bolmajdiʁandɛk直译为“如果不去的话,是不行的”,但意译为“非去不可”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4. “否定词 + 否定词”形

否定词与否定词连用且中间没有任何其他成分,这种形式在语气上更加强烈。“否定词 + 否定词”形主要有“没有不”、“无不”、“不无”、“无非”等。这类句式常用于判断句中,有时带有轻蔑的语气。

10)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konilarda 《ʃamal ɵtyʃmɛjdiʁan tam joq》degɛn gɛp bar.)

ʃamal ɵtyʃmɛjdiʁan (不透风的)→第一个否定;joq (没有)→第二个否定;双重否定叠加,表达强烈的肯定含义:任何墙都会透风。

11) 这预言不无根据。(bu mɵltʃɛr asassiz ɛmɛs.)

Asassiz (没有根据的)→第一个否定;ɛmɛs (不是)→第二个否定;双重否定叠加,表达强烈的肯定含义:这预言有根据。

12)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dunjada tarqimajdiʁan zijapɛt joq)

tarqimajdiʁan (不散的)→第一个否定;joq (没有)→第二个否定;双重否定叠加,表达强烈的肯定含义:天下的筵席终会散。

三句都采用“直译为主 + 文化适配”的翻译机制,成功保留汉语俗语的隐喻和语气,同时符合维吾尔语句法习惯。“没有不”、“无不”、“不无”、“无非”等否定词 + 否定词的形式采用直译与文化适配相结合的翻译机制。

2.5. “没有/无/非 + n + 否定词”

13) 因为谁都知道在全世界的人民中没有一个人不爱和平。(tʃynki pytyn dunja χɛlqi arisida tintʃliqni sɵjmɛjdiʁan adɛm joqluqini hɛmmɛ adɛm bilidu.)

通过joq和动词否定式(sɵjmɛjdiʁan)对应汉语双重否定。双重否定叠加,表达强烈的肯定含义:所有人都爱和平。“sɵjmɛjdiʁan adɛm joq”(不爱和平的人不存在)采用“动词否定式(-mɛj) + 名词 + joq (没有)”结构,直接对应汉语逻辑,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双重否定结构,但调整语序适应维语语法

14) 无一处不美。(hɛmmɛ jɛr gyzɛl.)

这句转为了全称肯定,放弃双重否定结构,采用意译的翻译机制,因为维吾尔语不习惯用双重否定表达全称肯定,改用简单肯定。

15) 非此不可。(muʃundaq qilmaj bolmajdu)

这句保留双重否定(qilmaj + bolmajdu),用动词短语替代汉语的“非”,因维吾尔语无直接对应“非”的词汇。采用动词否定式“(-maj) + bolmajdu (不行)”结构,类似汉语“不X不行”。采用结构转换的翻译机制,把汉语“非……不可”转化为维吾尔语“不……不行”,语义完全对应。

2.6. “否定词 + 疑问语气(词) ”

“否定词 + 疑问语气”主要有“难道不”、“这不是……吗?”、“哪里没有”等形式,可以表达一般的肯定句无法表达的感情色彩,使得语气更加有力。

16) 我何尝不想家(mɛn qandaqmu ɵjni seʁinmaj turalajmɛn?)

Qandaqmu (怎么) + 否定动词seʁinmaj (不想),构成反问结构。采用直译 + 语气转换的翻译机制,汉语的书面化“何尝不”转为维语口语化反问“怎么能不”。

17) 你难道不知道吗?(siz ɛdʒɛba bilmɛmsiz?)

ɛdʒɛba (难道)→加强语气,bilmɛmsiz (不知道)→否定。否定词疑问语气叠加,表达强烈的肯定含义:你应该知道。ɛdʒɛba (难道) + bilmɛmsiz (不知道)直接对应汉语结构,但维语dʒɛba更口语化,类似“真的不知道吗?”采用直译的翻译机制,完全保留了反问形式。

18) 谁不喜欢被夸奖?(kim maχtaʃni jaqturmajdu?)

Kim (谁) + jaqturmajdu (不喜欢)字面意为“谁不喜欢?”,但通过反问语调隐含“人人都喜欢”。采用直译 + 隐含含义的翻译机制。维语不严格区分反问与普通疑问,需依赖语境理解强调功能。

这类否定词 + 疑问语气的句子一般采用直译的翻译机制,两种语言在形式上高度对应,保留了双重否定的结构。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双重否定都用于加强语气,翻译时,维吾尔语的表达完美对应了汉语的语气强度。

3. 汉语维吾尔语双重否定句异同点

3.1. 相同点

1) 语义表达: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双重否定句在语义上都表示肯定。两种语言都是通过使用两个否定词来加强肯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例如,汉语“他不会不知道这件事”意思是“他应该知道这件事”;在维吾尔语中也是类似的表达,通过两个否定成分组合传达肯定语义。

2) 语用功能:都可以用于强调。无论是在汉语还是维吾尔语中,双重否定句在语用功能上常常比一般的肯定句更能突出说话者想要强调的内容。比如表达强烈的肯定、不容置疑的态度等方面,两种语言都可以利用双重否定句来达到这种效果。

3.2. 不同点

1) 语法结构形式

在现代汉语中,双重否定句常见的结构有“不……不……”(如“他不说不行”)、“没有……不……”(如“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非……不可”(如“我非完成任务不可”)等固定结构组合。汉语依靠语序和虚词来体现语法意义,双重否定句结构相对直观,把否定词放在相应位置就可以。

而维吾尔语是黏着语,有自己独特的语法形式来构成双重否定。它会根据动词的时态、语态以及否定词的语法规则进行变化,并且否定词的位置和形式与汉语不同。维吾尔语会通过在动词前后添加不同的否定词缀来构成双重否定,通过在词根添加词缀来构造语法形式,所以其双重否定句在词缀变化等方面更加复杂。

2) 词汇的使用差异

在现代汉语中否定词主要是“不”“无”“非”等几个常用词汇及其相关词组,在双重否定句中这些词相互搭配组合。

维吾尔语有一系列专门的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在词汇形态和语法变化上比较复杂,并且在不同的语境和句子结构中用法有所不同。

4. 如何避免双重否定句翻译中的误读和歧义

在汉维语双重否定句翻译中避免误读和歧义,需要从语言结构、文化差异和语境理解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具体策略:

1) 明确双重否定的逻辑结构。汉语双重否定通常表示肯定,但语气更强(如“不得不去” ≈ “必须去”)。但某些方言或口语中可能表达委婉否定(如“不是不行” ≈ “不太行”)。维吾尔语双重否定结构可能与汉语不同,需注意否定词(如hetʃ、ɛmɛs)的叠加是否真正构成双重否定,还是强调否定。要先分析原句的逻辑关系,明确双重否定的实际含义。对比维语中同类结构的用法,避免直译导致逻辑混乱。

2) 注意否定词的选择与位置。汉语常用“不……不”、“没有……不”、“非……不可”等结构。维吾尔语的否定词位置灵活,可能通过动词变位(如mɛ/-ma)或独立否定词(如joq)表达。要确保维语译文中否定词的数量和位置与原句逻辑一致。汉语“没有人不知道”(所有人都知道),维语直译为“hetʃkim bilmɛjdigan ɛmɛs”,需调整为更自然的表达,如“hɛmmɛ bilidu”。

3) 结合语境判断实际含义。双重否定的含义高度依赖语境,需通过上下文排除歧义:例1:“他不是不聪明”,可能含义有:a) 他其实聪明(强调肯定);b) 他不够聪明(委婉否定)。维语翻译需根据上下文选择对应语气。例2:“没有理由不答应”肯定含义是“必须答应”,维语可译为“qoʃulmasliqqa sɛwɛb joq”。

4) 文化差异与习惯表达。汉语双重否定可能带有“含蓄强调”或“委婉”色彩,而维语中同类表达可能更直接。避免直译导致生硬或歧义,汉语:“我不是没说过”(隐含“我早就说过”)维语需转化为明确的时间状语表达,如“mɛn uni ejtqanmɛn (我说过)”。

5) 灵活转换句式。当直译导致歧义时,可舍弃双重否定结构,改用肯定或否定直述:汉语“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歧义:1) 所有问题都能用钱解决(肯定);2) 有些问题钱无法解决(否定)。维语需明确选择一种逻辑,肯定含义:“pul bilɛn hɛl qilʁili bolmajdiʁan mɛsilɛ joq”。

6) 校对与母语者验证。翻译后通过以下步骤检查:逻辑是否与原句一致?是否符合维语表达习惯?母语者是否会误解?

总结步骤

1) 分析原句:确定双重否定的真实含义(肯定/否定调)。

2) 对比结构:找到维语中功能对等的表达方式。

3) 调整句式:必要时舍弃形式对等,追求意义对等。

4) 语境验证:结合上下文和文化背景检查歧义。

参考文献

[1] 张焕香. 汉语双重否定范畴的逻辑语义分析[J]. 语言科学, 2013, 12(2): 193-202.
[2] 马学东. 浅析双重否定句的形、量、态[J]. 求是学刊, 1998(3): 82-84.
[3] 戴宁淑. 双重否定句修辞分析的缺憾[J]. 语文建设, 2005(2): 52.
[4] 孟建安. 谈双重否定句式[J]. 修辞学习, 1996(2): 42-43.
[5] 肖友群, 徐爱文, 廖明福, 等. 否定表达式的规范性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03(10): 164-166.
[6] 张琳. 双重否定相关问题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6(4): 83-86.
[7] 芜崧. “重新认识”双重否定[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107-111.
[8] 赵永亮, 廖冬梅. 汉维语双重否定句对比研究[J]. 语言与翻译, 2001(2):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