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Expenditure Structure on Performance
DOI: 10.12677/ve.2025.146291, PDF, HTML, XML,   
作者: 姚 未: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绩效评价Higher Education Expenditure Struct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摘要: 高等教育水平被视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程度,也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起着重要作用。如今,我国高等院校重多,但内部办学层次存在不平衡性,层级差异大,对高等院校进行绩效评估具有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对高等院校的经费支出结构以及绩效评价的文献进行梳理,意在总结各学者研究结果,探究一个合理的高校支出结构并总结经验研究不足。
Abstract: The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a key indicator of a country’s development.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future prospects. At present, China has a large number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ut there is an imbalance in the internal levels of education,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ier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expenditur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iming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various scholars, explore a ration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identify the shortcomings in empirical research.
文章引用:姚未.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370-37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91

1.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教育则承载国家固本强基的基础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府的核心使命在于提升教学质量、推动科研水平提升、培养优质人才以及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阐述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战略任务与实施路径。国务院随后颁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指出,促进高校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着重强调了加强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管、审计与绩效评价,致力于全面提升教育经费的效益利用水平。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则要求科学管理教育经费,建立涵盖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强调成果导向与成本效益理念,密切关注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强化责任意识,以实现教育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因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进全面普及阶段,我们必须从扩招模式过渡到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上来。

对高等教育绩效的评估,不仅可以考虑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对绩效评估也会产生重大影响。采用合理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可以有助于高校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教学与科研领域,从而在短时间内提升绩效。然而,多数学者着重于分析高校成本核算问题、教育经费投入对于教学提升的研究、对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评价研究等。少有文献聚焦于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对高校绩效的影响之上。

因此,本文以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为研究主线,对影响高校绩效评价的文献进行梳理,为高校经费管理提出借鉴。

2. 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是指高校在教育经费使用方面的分配方式,包括各项支出的比例分配、经费流向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安排。涵盖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分配情况和比重。

2.1. 教育经费配置模式的公私差异研究

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公立与私立高校在教育经费配置上的结构性差异。国外研究表明,公立高校倾向于将学费收入直接用于教学支出,而私立高校更注重将资金投入科研和奖助学金体系[1]。McClure和Titus [2]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发现,公立大学的行政支出与办学规模呈显著正相关,但入学率增长反而会抑制行政支出效率。Curs等人[3]通过州级面板数据分析指出,私立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关联,而公立高等教育份额则呈现正向效应,这源于私立教育市场扩张可能稀释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国内研究也印证了此类差异。张越楠[4]发现我国西部公立高校人员经费占比偏低,而公用经费支出较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陈璟等[5]以H高校为例,揭示公立高校存在“重人员支出、轻办学条件改善”的倾向。

2.2. 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

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复杂的非线性特征。Curs团队[3]发现高等教育私有化程度是解释公共教育支出经济效应的关键调节变量,私立教育市场份额扩大会导致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甚至反转。这种现象在Taylor等[6]对泰国公立大学的研究中得到侧面印证,其研究表明经济环境波动会显著改变高校的教学投入优先级。国内学者从省级层面展开的实证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李振宇等[7]构建的省际分析框架表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偏向既受区域经济水平制约,又反向影响教育质量提升进程。张曾莲[8]对北京市的绩效评估则发现,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不足的问题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相关。

2.3. 教育经费绩效与效率评估研究

绩效导向的经费管理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焦点。Cheslock等[9]突破传统成本回避倾向,强调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对绩效支出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观点在Diris [10]关于政府干预效应的研究中得到延伸,其指出教育补贴可能产生逆向激励。国内研究方法论创新显著,王同孝团队[11]率先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构建高校经费结构评价体系,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估中权重设定的主观性问题,为决策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改进路径。罗建平等[12]通过历时性分析发现,扩招政策引发的经费结构变化对师生比、科研产出等质量指标产生持续影响,印证了胡南薇等[13]关于“适度支出规模”重要性的论断。梁立文[14]提出的发展阶段适配理论进一步深化了结构优化研究,强调经费配置需要动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周期。

2.4. 教育经费结构的区域差异与优化路径

空间异质性研究揭示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层矛盾。张越楠[4]通过省际比较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在人员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系统性短板,而廖开锐等[15]对广东高校的个案研究则暴露出经济发达地区同样存在发展性投入不足的问题。叶杰[16]的省域差异研究表明,公用经费支出的区域分化呈现扩大趋势,这种“马太效应”与刘蓓蓉等[17]发现的地方政府支出偏向形成呼应。优化路径研究呈现多维度特征:微观层面,陈璟等[5]建议建立人员支出弹性机制;中观层面,张曾莲[18]提出需完善投入产出评价体系;宏观层面,李振宇等[7]强调省级财政需建立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的联动调节机制。这些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提升需要制度创新与技术手段的协同推进。

3. 高校绩效研究

高校绩效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这些成绩和效果通常以一系列指标和标准来衡量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学生毕业率、学术成就、科研成果产出、社会影响力、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等。高校绩效评估的目的是监测和评价高校的整体表现,促进高校的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为学生、教师、政府以及社会提供了评价高校表现的依据。

3.1. 高校绩效评估的维度构建

高校绩效评估的维度构建是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探讨了其内涵与指标体系。Bedggood等人[19]提出学生满意度与学习成效可作为核心衡量标准,尽管存在争议,但其在高校决策中的实用性得到验证。Frenken [20]则聚焦科研维度,通过高引用文献、国际合作及校企合作成果量化研究绩效,揭示高校间差异源于规模、学科布局与区位特征。国内研究更强调多维整合,刘彬骁等[21]构建了涵盖科研成果数量、质量与经济效应的三级指标体系,发现区域高校科研绩效层级分化显著;李媛等[22]进一步将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纳入产出体系,提出资源配置效率需结合固定资产管理与技术创新优化。此类研究表明,绩效评估需兼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核心职能的协同效应,而非单一维度的片面衡量。

3.2. 绩效评估方法的技术创新与工具应用

评估方法论创新是提升绩效研究科学性的关键突破点。国外研究中,Xu等[23]引入深度学习技术构建多分类模型,突破传统定性评价局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路径。国内学者在量化方法上成果显著:亓玉[24]通过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融合,实现战略目标与绩效指标的多维映射;王纯杰等[25]结合主成分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DEA),构建教师绩效二维评估模型,有效解决投入产出权重偏差问题。黄建元等[26]的实证研究表明,DEA方法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敏感性可精准识别冗余投入,为预算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这些技术工具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评估客观性,更推动绩效管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

3.3. 绩效生成机制的影响因素解析

绩效生成的动力机制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特征。Azma [27]通过因子分析识别出战略定位、资源整合能力等关键绩效驱动因子,其概念框架为高校差异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国内学者则侧重制度环境的影响,彭怀祖[28]发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能显著提升特色化办学绩效,印证了“结构–功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刘英姿[29]强调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指出刚性预算约束与柔性战略目标的动态匹配是实现绩效跃迁的制度前提。值得注意的是,赵营蒋等[30]揭示了绩效管理改革与教育质量提升间的非线性关系,表明制度创新需与组织文化变革同步推进。

3.4. 排名机制对绩效评估的异化效应

高校排名与绩效评估的互动关系引发学术争议。Peters [31]批判性指出,全球排名竞争加剧了“科研至上”倾向,导致教学投入被系统性边缘化,这种行为催生了高校组织的集体焦虑。Van Vught等[32]则持功能主义视角,认为排名体系通过信息透明化促进了资源竞争效率。国内研究呈现矛盾认知:陆莹[33]肯定排名对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整合激励作用;而王海涛等[34]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发现,“双一流”院校存在绩效的区域失衡与资源错配,揭示排名导向可能扭曲资源配置逻辑。这种张力表明,需建立超越排名表象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内涵式发展指标权重。

3.5. 绩效优化的实践路径探索

绩效改进策略研究聚焦于资源配置与制度创新的协同。Cave等[35]提出的混合评估模型,将正式指标与非正式主观评价结合,为克服量化评估的机械性提供方案。狄韶珏[36]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个案研究证明,关键绩效指标(KPI)与战略目标的动态校准能有效提升组织敏捷性。在实践层面,刘彬骁等[21]呼吁建立科研成果转化长效机制,破解“重立项轻转化”困境;李媛等[22]则强调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帕累托改进。这些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结论:高校绩效提升需构建“战略–资源–文化”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

4.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

4.1. 绩效指标与研发支出的关联性分析

高等教育研发(R&D)绩效指标的效度问题引发学界关注。Gimzauskiene等[37]通过比较波罗的海国家高等教育部门的研发支出与绩效指标,发现部分指标与支出水平显著相关,但部分指标则呈现弱关联性。这一结论在国内研究中得到延伸,李泉漪[38]构建的“双元投资策略”模型表明,经费支出需通过结构优化才能转化为绩效提升,而非简单的规模扩张。此类研究共同指向绩效评估体系的复杂性,需建立多维度、动态化的指标筛选机制。

4.2. 教育支出的差异化影响机制

教育支出的效益在不同群体与机构间存在显著异质性。Griffith等[39]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学支出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工资水平与就业质量提升效果尤为显著,而学生服务支出对优势群体的边际效益递减,揭示了教育资源分配的“补偿效应”。García等[40]进一步发现,毕业率作为绩效指标受师生比、经济援助等资源要素影响显著,但学生个体能力的作用被制度性因素遮蔽。国内研究呼应了这一发现,许俊林与刘艳华等[41]基于河北省高校数据证明,人员经费与设备投资的协同配置可突破“低投入–低绩效”陷阱,而单一维度的支出扩张易引发边际收益递减。

4.3. 资源配置策略与结构优化路径

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催生创新性管理策略。Coupet [42]对黑人高校生产函数的分析表明,行政支出占比过高会显著抑制毕业率,凸显“去行政化”改革的紧迫性。这一发现与孙娟等[43] [44]提出的“四性审计框架”形成跨语境呼应,强调资源配置需突破科层制束缚。国内学者提出的“双元投资策略”进一步细化操作路径:李泉漪[38]主张基础性支出与竞争性支出的动态平衡,刘艳华等[41]则通过河北省案例验证了教学投入与科研投入的协同增值效应。李永海等[45]运用DEA模型揭示,职业院校与高校的绩效落差源于资源配置的“重硬件轻软件”倾向,需通过制度创新优化人力资本投资比例。

4.4. 绩效评估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绩效评估方法论的创新推动管理范式转型。孙娟团队[43] [44]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的“三级指标体系”,通过将效果性指标细化为就业率、产学研合作深度等观测点,有效克服了传统评估中“重投入轻产出”的缺陷。李思寰等[46]进一步提出“适应性审计”概念,强调绩效评价需嵌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国外经验亦提供技术参照,如García等[40]采用面板数据控制机构异质性,为破解“一刀切”评估困境提供方法论启示。肖渊[47]对高职院校的研究则凸显分类评估的重要性,提出财政拨款应依据“专业集群建设绩效”实施动态调整,推动绩效管理从普适性向精准化演进。

4.5. 特殊类型高校的绩效困境与对策

边缘化高校的绩效提升面临独特制度障碍。Coupet [42]揭示黑人高校因过度依赖政府拨款导致的行政僵化问题,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困境形成跨文化映照:肖渊[47]指出高职院校的绩效滞后源于“科研投入洼地”与“社会认同缺失”的双重挤压,需通过产教融合重构资源获取渠道。李永海等[45]对甘肃省高校的DEA分析表明,民族地区高校的绩效提升需突破“规模偏好”,转向“特色学科牵引”模式。此类研究共同强调,特殊类型高校的绩效改革需跳出同质化发展路径,通过制度赋权激活内生性资源配置能力。

5. 结论与展望

5.1. 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完善

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作为资源配置的关键方式,其对资源的积累、利用与转化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作用于高校绩效。深入剖析经费支出结构与资源异质性、高校绩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能够为构建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理论框架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为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高校经费支出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形成了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分析经费支出结构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与平衡对绩效产生的影响,可为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费使用透明度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推动高校绩效的提升。此外,高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经费支出结构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高校的整体绩效。运用系统理论,将经费支出结构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分析各支出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对于提高高校绩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制度理论强调外部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和绩效的深刻影响,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和绩效亦不例外。政府的财政拨款政策、绩效评价制度等外部制度因素,不仅影响高校的经费来源和使用方式,还进一步作用于高校的绩效表现。同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变化,也促使高校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深入分析外部制度因素如何通过影响高校的经费支出结构进而作用于高校绩效,构建一个将外部制度环境纳入考量的理论框架,能够为高校在不同制度背景下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5.2. 聚焦特定研究对象

高职院校、民族地区高校、民办高校以及特定区域高校(如中西部地区高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在办学目标、经费来源、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深入研究这些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就业、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双语教学、学费收入使用效率、社会捐赠资金管理运用、人才引进与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以及这些支出项目与学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社会声誉等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对于优化其经费支出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特色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6. 对策与建议

6.1.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建立经费支出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高校,可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和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而对于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高校,则应注重优化教学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该机制可通过定期评估高校绩效、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费支出结构调整方案来实现。

6.2. 加强经费支出精细化管理

高校需进一步细化经费支出项目,明确各项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标准,提高经费支出的透明度和精准度。例如,教学经费可细化为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设备购置、教学改革项目等多个子项目,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和预期绩效目标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建立严格的经费审批和监管制度,确保经费支出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避免经费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

6.3. 促进经费支出结构多元化

鼓励高校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加社会捐赠、科研成果转化收入、校企合作项目经费等多元化经费来源。通过合理配置这些不同来源的经费,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例如,将社会捐赠资金重点用于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等方面;将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用于科研团队的奖励和后续科研项目的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将校企合作项目经费用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实训补贴等,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粘性和协同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Leslie, L.L., Slaughter, S., Taylor, B.J. and Zhang, L. (2012) How Do Revenue Variations Affect Expenditures within U.S. Research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53, 614-639.
https://doi.org/10.1007/s11162-011-9248-x
[2] McClure, K.R. and Titus, M.A. (2018) Spending up the Ran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iving for Prestige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ditures at U.S. Public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89, 961-987.
https://doi.org/10.1080/00221546.2018.1449079
[3] Curs, B.R., Bhandari, B. and Steiger, C. (2011) The Roles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Expenditure and the Privatiz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on U.S. States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ducation Finance, 36, 424-441.
https://doi.org/10.1353/jef.2011.a431703
[4] 张越楠. 地方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差异分析[J]. 时代金融, 2018(6): 261-265.
[5] 陈璟, 解飞厚. 湖北省属重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分析——H校案例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1, 15(4): 26-32.
[6] Sangiumvibool, P. and Chonglerttham, S. (2016) Performance-Based Budgeting for Continuing and Lifelong Education Services: The Thai Higher Educa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39, 58-74.
https://doi.org/10.1080/1360080x.2016.1211977
[7] 李振宇, 彭从兵, 袁连生. 省际地方普通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差异[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 20(12): 25-33.
[8] 张曾莲, 武德昆, 刘勇超. 北京市财政教育经费绩效的评价与提升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 2020, 31(2): 8-26.
[9] Cheslock, J.J., Ortagus, J.C., Umbricht, M.R. and Wymore, J. (2016) The Cost of Producing Higher Educat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ory, Evidence, and Institutional Policy. In: Paulsen, M., Ed.,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349-392.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26829-3_7
[10] Diris, R. and Ooghe, E. (2018) The Economics of 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 Economic Policy, 33, 265-314.
https://doi.org/10.1093/epolic/eiy003
[11] 王同孝, 孙召洁. 基于DEA的高校经费支出结构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 会计之友, 2011(29): 112-115.
[12] 罗建平, 马陆亭. 我国普通高校经费配置结构与效率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15(7): 54-58.
[13] 胡南薇, 张曾莲. 高校支出管理与支出效益分析与评价[J]. 财会通讯, 2013(23): 50-55.
[14] 梁立文. 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收入与支出结构研究——以上海SL大学为例[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 26(1): 4-8.
[15] 廖开锐, 李洁雯.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支出结构探析[J]. 会计之友, 2013(35): 73-77.
[16] 叶杰. 发展趋势与因素分解: 中国省域间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中的公平性问题——基于基尼系数及其结构分解与变动分解技术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10): 36-43.
[17] 刘蓓蓉, 许敬轩. 我国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15, 3(3): 78-81.
[18] 张曾莲. 高校经费支出的规模、结构与绩效研究——基于宏微观数据的统计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32(10): 45-50.
[19] Bedggood, R.E. and Donovan, J.D. (2012) Universi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What Are We Really Measuring?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7, 825-842.
https://doi.org/10.1080/03075079.2010.549221
[20] Frenken, K., Heimeriks, G.J. and Hoekman, J. (2017) What Drives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An Analysis Using the CWTS Leiden Ranking Data.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11, 859-872.
https://doi.org/10.1016/j.joi.2017.06.006
[21] 刘彬骁, 王田月, 李柯, 等. 基于DEA-BCC模型的广西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实证分析[J].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5(4): 89-96.
[22] 李媛, 郭立宏, 任保平.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综合效率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区域发展, 2013, 20(11): 104-110.
[23] Xu, S. and Sze, S. (2024) Enhancing Universi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1-17.
[24] 亓玉.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A高校绩效管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济南大学, 2023.
[25] 王纯杰, 蒋京京, 张倩倩, 等. 基于主成分及DEA模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2(2): 35-44.
[26] 黄建元, 崇庆华, 王静梅. 基于主成分和数据包络分析的高校绩效评价[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5(6): 51-55.
[27] Azma, F. (2010) Qualitative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Performanc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 5408-5411.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0.03.882
[28] 彭怀祖, 王建宏. 基于PCA-DEA的江苏高校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 教育与经济, 2013, 20(5): 55-67.
[29] 刘英姿.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应用研究经验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2): 56-58.
[30] 赵营蒋, 张玥琛. 实施区级教育部门预算全面绩效管理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J]. 财政监督, 2023(19): 5-8.
[31] Peters, M.A. (2017)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s: Metrics, Performance, Governanc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51, 5-13.
https://doi.org/10.1080/00131857.2017.1381472
[32] Larivière, V., Vignola-Gagné, E., Villeneuve, C., Gélinas, P. and Gingras, Y. (2011) Sex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Funding, Productivity and Impact: An Analysis of Québec University Professors. Scientometrics, 87, 483-498.
https://doi.org/10.1007/s11192-011-0369-y
[33] 陆莹, 乐晓丹. 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 2013, 24(6): 16-21.
[34] 王海涛, 李巍然, 吕伟刚, 等. 基于超效率分析模型的“985工程”高校建设绩效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12): 34-38.
[35] Cave, M., Hanney, S., Kogan, M. and Trevett, G. (1988) The Use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Jessica Kingsley, 22-23.
[36] 狄韶珏. 平衡计分卡在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以C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会计, 2023, 33(22): 9-11.
[37] Vītola, L. and Eriņa, J. (2015) R&D Expenditures by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and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Baltic State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13, 223-228.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5.11.430
[38] 李泉漪. 浙江省属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工程大学, 2023.
[39] Griffith, A.L. and Rask, K.N. (2016) 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Expenditures on Employment Outcomes and Earnings. Economic Inquiry, 54, 1931-1945.
https://doi.org/10.1111/ecin.12336
[40] García-Estevez, J. and Duch-Brown, N. (2013) Student Graduation in Spain: To What Extent Does University Expenditure Matte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55, 308-328.
https://doi.org/10.1007/s11162-013-9312-9
[41] 刘艳华, 许俊林, 于建朝.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1(3): 54-62.
[42] Coupet, J. (2013)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A Chow Test of Production Function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35, 355-369.
https://doi.org/10.1080/1360080x.2013.812054
[43] 孙娟, 李思寰.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案例分析——以某学院为例[J]. 上海商业, 2023(6): 100-102.
[44] 孙娟, 曹晓艳, 李思寰.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产经, 2022(22): 44-46.
[45] 李永海, 王怡婷, 吕越. 甘肃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 陇东学院学报, 2023, 34(2): 11-17.
[46] 李思寰, 曹晓艳.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研究[J]. 上海商业, 2022(11): 95-99.
[47] 肖渊.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策略[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37): 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