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一) 现实背景
2025年1月,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应用爆增,随后各大医院纷纷将DeepSeek接入医疗系统。作为国内实现医疗场景部署的AI大模型,DeepSeek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快速的回复,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近期已有多家医院接入DeepSeek。陕西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医疗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已经在今年二月份接入DeepSeek,进一步推动了“DeepSeek + 医疗”的“双向奔赴”。此外,DeepSeek等大模型还借助其特有的学习技术,助力医疗系统智能化,精准地服务了广大用户[1]。
2025年2月,陕西省医疗系统迎来了DeepSeek的部署热潮。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率先完成本地化部署,实现“数据不出院”的安全架构,成为智慧医院建设的标杆;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入了DeepSeek,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发布了DeepSeek接入医疗的相关研究,证实DeepSeek在诊断中的准确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与此同时,湖南省多家医院也引入DeepSeek,实现智能化。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医疗机构对AI技术的需求,也展现了DeepSeek的广泛应用,加速推动医疗智能化。
医疗AI带来了便捷,但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研究显示,约40%的医生认为AI的解释力度不足。尽管如此,行业共识正在形成——DeepSeek的价值不在于取代医生,而是通过AI辅助医生筛查常规病例,让医护人员工作更加便捷。如西安某三甲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所言:“当AI承担70%的信息整理工作,医生便能专注于那30%真正需要人类智慧的判断。”这种人机协作模式,正重塑医疗效率与服务温度。
(二) 政策背景
近年来,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 + 医疗健康”和智能医疗作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方向。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为“DeepSeek + 医疗”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方向指引和健全的制度保障。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首次将“互联网 + 医疗”纳入国家战略,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应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 + 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进一步细化政策路径,明确支持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并建立医疗数据互通共享机制,为AI医疗技术研发奠定数据基础。
《“十四五”国家健康信息化规划》(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强调构建“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要求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AI辅助诊疗应用,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医疗健康AI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该规划将AI技术列为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推动“DeepSeek + 医疗”等技术的临床落地场景拓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上海正围绕前沿研究、智能康复服务、AI药物研发平台及医疗器械智能化等方向,打造全球医学人工智能创新高地。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完善,算法突破与算力提升将进一步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如表1所示。
Table 1. Key policy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based medical services
表1. 涉及互联网医院诊疗发展的主要政策文件
文件名 |
文件号 |
发文时间 |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
国发(2015) 40号 |
2015年7月 |
《关于促进“互联网 + 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 |
国办发(2018) 26号 |
2018年4月 |
《“十四五”国家健康信息化规划》 |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 |
2022年 |
《上海市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
工信部(2023) |
2023年 |
《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 |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 |
2024年 |
《关于提升数字健康水平加快医疗AI应用的建议》 |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 |
2024年 |
2.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从新的视角去研究“DeepSeek + 医疗”的用户认知度、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结合各类分析方法,去挖掘提升用户“DeepSeek + 医疗”服务效能,进而提出优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1) 了解用户对“DeepSeek + 医疗”认知度与使用意愿的影响。通过热门视频的评论数据采集用户的基本信息、他们对“DeepSeek + 医疗”的了解程度和技术接受度,以及用户的使用意愿。
2) 挖掘影响“DeepSeek + 医疗”服务效果的关键因素。结合用户反馈,从功能实用性、便捷性、信任度、隐私保护、操作体验、医疗辅助价值等多个维度评价,评估用户的信任度和安全性顾虑,找出影响大家是否愿意使用该服务的主要原因。
3) 评估用户对“DeepSeek + 医疗”的服务体验。通过调查,分析其在诊断准确度、数据隐私方面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探讨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技术提升提供参考。
4) 根据用户反馈,提出改进方案,以提升使用体验、增强信任感、优化功能设计,推动“DeepSeek + 医疗”更广泛应用和发展。
3. 调查意义
(一) 理论意义
本研究围绕DeepSeek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分析用户对“DeepSeek + 医疗”的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通过有序Probit模型框架,为医疗AI提供方法参考。相比那些侧重单一技术或从医护视角进行的研究,本研究从用户行为出发,构建了使用意愿的分析框架,为理解AI在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 实践意义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影响用户使用DeepSeek医疗服务的一些因素,如隐私安全、错误诊断等,并为医疗机构在接入AI技术时提供了建议。结果显示,简洁的界面、用户认知度有助于提高使用意愿。同时,研究为AI服务用户、降低风险、增强用户信任提供了相关支撑,也为政府和监管机构提供了一些建议,推动AI医疗的发展。
4. “DeepSeek + 医疗”在线评论数据来源及数据预处理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利用Python爬虫技术,借助DrissionPage自动化模块爬取了抖音平台上关于“DeepSeek + 医疗”热门视频的评论数据。爬取目标为点赞量较高的医疗主题视频,最终成功获取4000余条在线评论,涵盖评论者昵称、评论地区及评论内容,此数据为后续的情感分析与话题挖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二) 数据预处理
1)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数据预处理的首要环节,也是保证分析质量的关键步骤。本研究对“DeepSeek + 医疗”相关的在线评论数据进行清理,去除了重复评论、空白评论及无效内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经过筛选与整理,最终保留2706条与医疗相关的评论,还整理出只涉及人工智能讨论的视频评论共386条,通过清洗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基础[2]。
2) 文本数据分词
在完成数据清洗后,我们采用jieba分词工具对文本数据进行精确分词,以优化情感识别效果。其中,精确模式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句子切分的准确性,从而提升文本分析的质量。为降低文本特征的复杂性并提高模型训练效率,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停用词过滤,不仅整合了常见的中文停用词库,还针对研究需求扩充了医疗领域相关词汇,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停用词表,并在训练过程中应用,以确保文本挖掘的精准性。表2展示了部分分词结果。
Table 2. Partial text data word segmentation results
表2. 部分文本数据分词结果
原始句子 |
分词结果 |
我是个医生。看到这个以后,我很受到震撼。然后我根据手里的病人,介绍了几个病情交给DeepSeek。最后发现他给的治疗思路和我是几乎一样的。 |
医生 震撼 病人 介绍 病情 deepseek 发现 治疗 思路 |
我把我检查报告图片,加舌头图片,发给DeepSeek,他帮我分析病因,比医生讲两句详细得多,还我要吃什么食疗,药疗,不要熬夜,要做什么检查排除一些病,做什么康复运动能恢复身体。说得一清二楚。 |
检查报告 图片 deepseek 分析 病因 医生 详细 食疗 药疗 熬夜 排除 疾病 康复 恢复 身体 |
5. “DeepSeek + 医疗”特征分析
(一) “DeepSeek + 医疗”在线评论描述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评论来自中国的不同省份,广东省的评论数量最多(838条),其次是江苏(529条)和山东(474条)。另外,国际地区(如英国、马来西亚、韩国等)也有一些评论,但数量相对较少。评论地区较高的几个地区基本都有医院接入了DeepSeek,并且平台的用户活跃度也较高,因此这些地区对DeepSeek + 医疗的讨论度会更高。综合地区数据,可以分析平台在不同区域的使用情况和活跃度,并识别潜在的扩展机会。
Figure 1. “DeepSeek + healthcare” comment address situation diagram
图1. “DeepSeek + 医疗”评论地址情况图
(二) “DeepSeek + 医疗”在线评论词云图
近年来,医疗行业正经历AI和数据驱动的变革,词云分析图(图2)显示,公众对智能医疗、疾病治疗及就医体验的关注度较高,其中“DeepSeek”“AI”“治疗”等高频词反映出人们对医疗资源、智能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案的讨论,而“人工智能”“数据”“指南”表明AI在疾病诊断、医疗决策和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同时,“问题”“看病”“方案”揭示了大众对优化医疗流程、提升就诊便利性的需求,此外,“疾病”“治疗”“药”显示医疗讨论的核心仍围绕诊疗展开,因此,如何优化医疗科技应用,真正提升患者体验,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
Figure 2. “DeepSeek + healthcare” comment word cloud diagram
图2. “DeepSeek + 医疗”评论词云图
6. 基于TF-IDF特征提取
(一) TF-IDF理论基础
文本中的高频词仅代表其出现次数较多,并不直接意味着该词在语义表达或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性[3]。
词频(TF, Term Frequency)用于衡量特定词汇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然而,为了防止某些高频词对分析结果造成偏差,需要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此外,若某个词在整个语料库中频繁出现,其独特性和区分度往往较低,因此其重要性相对减弱[4]。
(4)
其中,
表示词语i在该文档j出现的次数,
表示当前文章总词语数。
的值越大,词语i在文档j中出现的频率越高,重要性越大。
逆文档频率(IDF,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用于衡量词语在整个语料库中的重要性。若某个词在大多数文档中频繁出现,则其信息量较低,对文本区分度贡献较小;相反,若某个词仅在少数文档中出现,则其独特性较强,能够更有效地反映文档的特征,因此被赋予更高的权重。
(5)
其中,
是语料库中的文档数,
是出现词语i的文档数。
的值越大,词语i越能体现部分文档的特征。
TF-IDF (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词频–逆文档频率)是一种用于衡量词语在文档集合或语料库中重要性的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和文本挖掘。其核心思想是:若一个词在某篇文档中出现频率较高(TF高),且在其他文档中较少出现(IDF高),则该词对该文档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而赋予其更高的权重,有助于提取关键特征,提高文本分析的精准度。
(6)
因此,当某个词在某篇文档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在整个文档集合中出现的频率较低时,其权重就会相应增大,这表明该词能够更精准地反映该文档的核心内容,从而在文本分析和信息检索中具有更高的区分度和代表性。
(二) TF-IDF提取“DeepSeek + 医疗”在线评论特征
本文利用Python提取关键词及其对应的TF-IDF权重值,以构建新能源用户对“DeepSeek + 医疗”的满意度评估模型。筛选出的关键词应能有效反映用户最关注的核心属性。表3展示了计算得到TF-IDF值较高的名词。
Table 3. TF-IDF values of feature words
表3. 特征词TF-IDF值
特征词 |
tfidf值 |
特征词 |
TF-IDF值 |
医生 |
0.0947 |
问题 |
0.0132 |
deepseek |
0.0687 |
医疗 |
0.0128 |
医院 |
0.0482 |
取代 |
0.0128 |
ai |
0.0460 |
替代 |
0.0125 |
看病 |
0.0340 |
做手术 |
0.0120 |
续表
治疗 |
0.0215 |
报告 |
0.0118 |
病人 |
0.0209 |
症状 |
0.0114 |
方案 |
0.0166 |
人工智能 |
0.0109 |
开药 |
0.0153 |
患者 |
0.0102 |
百度 |
0.0142 |
病情 |
0.0096 |
西医 |
0.0141 |
手术 |
0.0086 |
诊断 |
0.0140 |
指南 |
0.0084 |
疾病 |
0.0137 |
相信 |
0.0080 |
TF-IDF通过过滤掉高频但不重要的词汇,保留对文档内容具有关键影响的词语。综合表3的TF-IDF值来看,医疗讨论的核心集中在“医生”、“医院”、“AI”、“医疗”及“就医体验”。其中,“deepseek”与“AI”具有较高权重,反映出智能医疗是关注重点,涉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医疗数据分析。同时,“治疗”、“诊断”、“方案”等词表明公众对疾病治疗和医疗手段的关注,而“开药”、“做手术”,则强调了医疗行为的重要性。此外,“人工智能”、“症状”、“指南”等词尽管权重较低,但仍体现AI医疗、症状识别及医疗指导的影响力。整体来看,医疗科技发展与患者就医体验是公众讨论的核心话题。
7. “DeepSeek + 医疗”在线评论情感分析
(一) 文本情感分析的方法
由于医疗评论中的词汇如“病”“痛”等字易导致情感分类模型误判负面情感,本文选择自行训练模型以提升分类效果,并采用Snorkel进行弱监督数据标注,以减少人工标注成本。Snorkel通过标注函数自动推测数据类别,而非依赖大规模人工标注。为提高标注准确率,本文引入医疗专有词汇优化Snorkel规则,确保标注更符合医疗语境。同时也根据标注结果进行人工调整,增加情感词汇,保证情感标注的准确性。
通过Snorkel和人工调整,得到标注文本如表4所示:可以看到标签通过调整后分类基本正确。
Table 4. DeepSeek + healthcare online comment sentiment labeling table
表4. DeepSeek + 医疗在线评论情感标注表
评论 |
情感标签 |
不要质疑,真的准,与主任医师说的一样。双重求证,心里瞬间踏实了 |
正面 |
我之前把检查单给deepseek,它说我是良性瘤医生说我就是炎症而已 |
负面 |
病人:我百度~,医生:等等
病人:我deepseek~,医生:等等~ |
中性 |
我们三线城市,我老婆在的医院都已经接入deepseek了。赶紧叫你们医院跟上时代吧 |
正面 |
我把我鼻窦炎的病情说了,和我们这很有名的医院的专家说的大差不大,还看出我治疗信心不强,不想手术,安抚了我的情绪,还分析了治愈率和手术概率 |
正面 |
deepseek代替不了医生,病情是变化的,deepseek是死的 |
负面 |
(二) 运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情感分析
使用基于Transformer的深度学习模型来进行医疗评论的情感分类,该模型结合了词嵌入、Transformer编码层、全连接层等组件,通过端到端学习自动提取文本的情感特征,并最终分类为正面、中性或负面。同时使用滑动窗口处理长文本,能有效避免信息丢失,提高情感分类的完整性。
通过基于Transformer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医学情感分类,模型达到了准确率81.73%,精确率81.81%,召回率81.73%,F1-Score 81.75%,表明模型在情感分类任务中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区分正面、中性和负面情感。
Figure 3. ROC curve of “DeepSeek + healthcare”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图3. “DeepSeek + 医疗”情感分类ROC曲线
同时由图3,可以看出来模型整体AUC值在0.80以上,说明分类效果较好,因此该模型整体性能良好,能够更准确地适应医疗领域的特殊文本表达,为后续医疗情感分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Figure 4. Confusion matrix of “DeepSeek + healthcare”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图4. “DeepSeek + 医疗”情感分类混淆矩阵
Table 5.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report for “DeepSeek + healthcare”
表5. “DeepSeek + 医疗”情感分类报告
|
精确率 |
召回率 |
f1-score |
负面 |
0.83 |
0.85 |
0.84 |
中性 |
0.73 |
0.74 |
0.74 |
正面 |
0.85 |
0.82 |
0.84 |
由图4和表5的结果看,模型整体表现良好,准确率82%,F1分数均超过0.8,说明模型在“DeepSeek + 医疗”情感分析中的分类能力较强。因此接下来使用该模型进行情感分类,得到图5。
Figure 5. Sentiment distribution chart of “DeepSeek + healthcare”
图5. “DeepSeek + 医疗”情感分布图
从图5中可以看出,“DeepSeek + 医疗”评论的整体情感分布趋向于积极,正面评价占比最高,说明大部分用户对其持认可态度。在用户评论中,正面评论主要集中在相较传统诊断,“DeepSeek + 医疗”的精准度及便利程度更高一点。与此同时,负面评论仍占一定比例,这表明部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满。总之,“DeepSeek + 医疗”的整体口碑较好,用户对其技术和专业能力有较高认可度[5]。
8. 基于LDA模型确定主题数
(一) LDA模型理论基础
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潜在狄利克雷分配)由Blei, David M.、Ng, Andrew Y.、Jorda于2003年提出,用于推测文档的主题分布。该模型假设每篇文档由多个主题组成,每个主题由一组词汇以不同概率构成。LDA通过概率分布表示文档的主题结构,在分析大量文档后提取核心主题,从而实现主题聚类与文本分类,广泛应用于文本挖掘、信息检索、推荐系统等领域[6]。
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的原理可以从生成过程、参数估计和推断三个方面来理解:LDA模型基于生成模型,即假设每篇文档都是由若干个主题混合生成的,并且每个主题又由若干个单词混合生成的。具体来说,LDA模型假设有K个主题,每个主题包含了一组单词分布。对于每篇文档,先从主题分布中随机选择一个主题,然后根据该主题的单词分布随机选择一个单词,并重复该过程直到生成完整篇文档;参数估计:LDA模型的参数估计可以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或贝叶斯估计等方法进行[7]。具体来说,需要对每篇文档中每个单词的主题进行估计,以及对每个主题中每个单词的概率分布进行估计。其中,估计文档中每个单词的主题可以通过Gibbs采样或变分推断等方法进行,而估计主题中每个单词的概率分布则可以通过矩阵分解等方法进行;推断:在LDA模型中,推断指的是对于给定的文档,估计其主题分布。通常可以使用Gibbs采样或变分推断等方法进行推断。具体来说,对于给定的文档,可以通过先验分布和文档中单词的分布推断出其主题分布,从而得到文档的主题表示[8]。
(二) LDA确定“DeepSeek + 医疗”在线评论的主题数
“DeepSeek + 医疗”评论的LDA主题特征分析
本文采用TF-IDF生成的词向量矩阵构建 LDA 模型,并在模型训练完成后,通过困惑度曲线确定最佳主题数。图6展示了“DeepSeek + 医疗”在线评论的困惑度情况。由图可见,当主题数为4时,困惑度达到较低水平,表明该主题划分较为合理,有助于更准确地提取评论中的核心话题[9]。
Figure 6. Topic perplexity of user positive reviews for “DeepSeek + healthcare”
图6. 用户满意评论的主题困惑度
本文利用Python中的LdaModel进行主题建模,并使用pyLDAvis进行LDA结果可视化,最终获得用户满意评论的LDA可视化结果(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观察到,四个主题的圆形面积相近,并在坐标系中均匀分布,表明主题之间的区分度较高。结合困惑度分析,可确定用户满意评论的最佳主题数为4,从而确保主题划分的合理性和语义清晰度。
Figure 7. Visualization of topic model for user positive reviews when the number of topics is 4
图7. 主题数为4时用户满意评论主题模型可视化
最终分析“DeepSeek + 医疗”在线评论后,得到四个主要主题(如表6所示)。智能医疗: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成为热议话题,DeepSeek及AI诊断技术受到关注,公众对AI赋能医疗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对其可靠性持观望态度。因此,AI研发机构应加强技术透明度,提供高可信度的应用方案,增强用户信任。就医服务:患者就医体验成为讨论焦点,涉及看病流程、医院服务、医生沟通等方面,反映出公众对医疗质量的高度关注。优化医患沟通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有助于改善患者体验,减少医疗纠纷。医疗变革:AI是否会取代医生引发热议,尽管AI在辅助诊断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公众普遍对其完全取代医生持谨慎态度。因此,应明确AI在医疗中的辅助角色,推动AI + 医生协作模式,以提高诊断效率,同时确保医疗决策的可靠性。诊疗方案:讨论主要围绕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药物使用,显示出公众对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的关注。医疗机构应加强健康科普,提供权威医疗指南,避免错误信息误导患者,提升公众健康认知水平[10]。
Table 6. Features of topics in user positive reviews
表6. 用户满意评论主题特征
类别 |
主题 |
特征词 |
第一类 |
智能医疗 |
DeepSeek、AI、医疗、医院、诊断、数据、人工智能、机器、软件、智能、科技、方案、精准、诊疗 |
第二类 |
就医服务 |
医生、患者、看病、病人、门诊、挂号、问诊、住院、病情、治病、医患、体检、检查报告、建议 |
第三类 |
医疗变革 |
取代、替代、庸医、经验、医学知识、判断、准确率、外科、内科医生、机器人手术、医学专家 |
第四类 |
诊疗方案 |
诊断、治疗、手术、开药、药物、处方、中药、西医、癌症、验血、拍片、分析、健康指标、用药建议 |
基于研究数据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针对性优化建议,以提升“DeepSeek + 医疗”的用户接受度和市场竞争力。
9. 建议
(一) 提高诊断精准度,增强价值感
优化DeepSeek诊断算法,利用更多高质量医学数据进行训练,提升疾病识别能力,降低误诊率,提高问诊结果的参考价值;强化模型医学知识库,增强对罕见病和慢性病的学习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诊断支持;提升问诊解释能力,增加诊断可信度评估和详细解读,帮助用户理解诊断依据,增强信任感;结合用户反馈,建立持续优化机制,不断改进诊断质量,使其更符合临床需求。
在现有基础上,可与多家三级医院建立数据合作,获取经过严格脱敏处理的病历、影像和问诊记录,用于对Transformer模型进行增量训练与微调;同时,结合权威医学知识图谱,完善模型的专业词汇与诊疗知识库,特别是对罕见病和慢性病场景做专项标注;在系统输出中增加诊断置信度和依据摘要,帮助用户直观了解模型判断的逻辑;并通过线上反馈机制(如问卷或聊天机器人)定期收集用户对诊断结果的评价,将真实反馈融入后续迭代,形成闭环优化,持续提升模型对临床需求的贴合度。
(二) 强化医院和企业端的推广,提高组织支持
推动医疗机构合作,鼓励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和社区诊所采用“DeepSeek + 医疗”,通过医生的认可增强患者信心。制定行业标准,联合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推动“DeepSeek + 医疗”应用规范化,提高医疗机构的接受度。推动企业内部应用,将其用于企业健康管理和员工福利,提升企业对AI诊断的信任。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政府将“DeepSeek + 医疗”纳入医保支付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的采纳积极性。
建议先在1~2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设立“DeepSeek诊疗示范点”,由院内专家定期评估并公开成效报告,以医生认可带动患者信任;同时牵头成立行业联盟,联合医疗协会和监管部门,共同制定AI辅助诊疗应用规范,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培训,推动标准化落地;在企业健康管理领域,可与大型企业HR或保险机构合作,将DeepSeek嵌入员工健康平台,为员工提供在线问诊与健康报告,借助企业背书扩大用户基础;最后,组织临床与经济评估团队,向医保部门提交研究报告,为将AI诊疗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做好准备。
(三) 优化用户界面设计,提升易用性
提升人机交互体验,采用更直观的UI设计,使操作更简单、用户更容易理解“D医生”诊断的工作流程;提供多语言、多模式支持,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求,包括语音问诊、图像识别等多模态交互方式;强化用户引导,增加可视化解读、健康数据跟踪功能,让用户更容易获取有用信息。
在用户端界面上,应将注册、信息填写、问诊和报告查看等环节整合为“登录→提交症状→查看结果”三步式流程,并在关键节点提供清晰的图标和操作指引;引入语音识别与图像上传功能,支持用户通过语音描述病情或上传X光、CT图片,实现多模态交互;在诊断结果页增加可视化流程图和动态健康档案仪表盘,让用户一目了然地跟踪诊疗进度与健康趋势;同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交互细节和语言表达,使界面更贴近不同年龄层和文化背景的使用习惯。
(四) 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消除用户顾虑
提升隐私政策透明度,清晰说明AI诊疗过程中数据的使用方式,增强用户对数据安全的信任。建立严格的数据保护机制,采用端到端加密、联邦学习等技术,防止数据被滥用或泄露。确保符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要求,提升平台的合规性。
在隐私政策方面,应在App与官网显著位置公布《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声明》,并通过交互式页面详细说明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和销毁流程;在技术层面,全链路启用TLS 1.3与AES-256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环节的安全;探索与合作医院开展联邦学习试点,将模型训练和更新控制在本地系统,仅交换模型梯度,有效避免原始数据出框;并定期邀请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进行渗透测试和合规审计,公开审计报告,以透明、专业的方式增强用户及监管部门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