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全球视域下的中西文化》课程为例
Research on Narrativ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ly Telling the Chinese Story in a Global Context—A Case Study of the Cours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摘要: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影响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正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中国的国际话语影响力仍有待提高,掌握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部分西方媒体致力于为中国贴上“他者”的标签,从而阻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以某211理工大学外语系开设的《全球视域下中西文化》课程为例,依托陈先红提出的“建立语境维度的共享叙事观”,从多模态化、叙事主题、叙事视角等角度分析该课程的中英文文本材料,探索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叙事策略,提取出采取多模态化的呈现形式、采取目标群体所熟悉的叙事视角、借助拥有相似叙事主题的外国故事、将中国故事的主题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等可以凸显中西文化间共享语境与共享价值观的策略。适当借鉴以上叙事策略,有利于启发跨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打破“他者”形象的束缚,从而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改变中国国际形象。
Abstract: Amidst intensifying global competition,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Effectively telling the Chinese story on the global stage serves as a vital pathway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China currently fac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speech, as some western media dominating the shaping of China’s global image persistently label the nation as “the Other”, thereby hinder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a.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urs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offered by the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a Chinese university. Grounded in the contextualized shared narrative framework which is proposed by Xianhong Chen, the research analyzes bilingual textual materials from the course through the lenses of multimodality, narrative themes,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s to explore practical narrative strategies for telling the Chinese story. Key findings reveal several implementable approaches, such as, adopting multi-modal presentation formats, utilizing narrative perspectives familiar to target audiences, leveraging foreign stories with analogous thematic elements, and aligning Chinese narratives with contemporary contexts. These strategies highlight shared contexts and valu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reby bridging cultural divides. By incorporating such approaches into cross-cultural pedagogy, educator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competence to narrate Chinese stories with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innovation. Besides, strategic adoption of these methods demonstrates potential to break the images of “the Other”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文章引用:戴佳音, 周英莉. 全球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全球视域下的中西文化》课程为例[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6): 1131-1138.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6162

1. 引言

21世纪以来,国际影响力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出,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在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国际形象,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国际话语体系。然而纵使经济成就斐然,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传播日趋多元化、全球化,微博、X、Facebook等社交媒体兴起,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延伸,激化国家间软实力的竞争[1]。而这正是中国提升自身国际传播中的话语能力,帮助国际世界认识一个更真实的中国,改善国际形象和涉华舆论氛围的机遇。中国更应该乘此东风,完善中国话语体系,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体系的一环,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寻找合适的叙事策略,挖掘中西方的共同或共通的价值系统[2],通过中国故事为世界呈现相对完整的、真实的国际形象,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国际世界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扭转以往中国在西方眼中作为“他者”“异类”的形象,提高国际对中国形象的认同感,促进中外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

本文以某211理工大学外语系开设的《全球视域下中西文化》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基于共享语境与共享价值观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讲述中国故事,并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课程材料培养学生调整叙事策略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与能力,帮助西方文化受众理解中国名著、走进中华文化,将中国从“他者”的框架中解放出来。

2. 文献综述

2.1. 共享语境与共享价值观的介绍

“语境”概念可以追溯到德国语言学家威格纳,而对语境研究的重视始于“伦敦学派”的马林诺夫斯基。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对言语的理解必须依赖于语境,并进一步提出了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的概念。情景语境强调话语发生时的即时环境,包括互动中的参与者以及物理环境。而文化语境包含塑造互动的文化范式等社会文化环境。而“共享语境”则侧重于文化语境层面,是互动双方在社会、文化、政治等环境因素及个人知识基础上的共同之处[3]。共享语境有利于增进互动双方的互相理解与信任,促进知识、观念的流动与传播,为产生移情及接受传递的观念创造条件[4]

价值观指人们在对生活中各种事物与各种方面的判断与评价中形成的理性价值认识[5],而共享价值观则被定义为被当今两种及其以上文化中的民众普遍接受或认可的价值观,包含行为规范和人与他人、社会等多方面关系的价值判断,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共同价值观、外来共享价值观与本土共享价值观[6]。共享价值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是促进交流双方实现理解与有效沟通的桥梁。

2.2. “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以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居高不下。目前国内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集中在叙事研究、传播研究和思想政治研究等领域,多数侧重于宏观叙述,其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更是成为了研究焦点[7]。已有不少学者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理论框架建构,如赵新利深入剖析中国国家叙事面临的困境,提倡挖掘个人、地方、国家三个层面的故事,主张通过将中国国际形象融于中国故事之中实现对外传播[8]。而刘瑞生则从国家叙事主体内容、语境场域和话语规则出发,提出了从单维度渐变、多维度整合两方面构建的多维度国家叙事框架[9]。王昀强调全球治理的语境,设置互文对话的三级议题,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互文叙事模型[10]。也有部分学者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实践指南,陈先红提出建立传统、现代、全球的三大类中国故事体系,并基于中国故事体系建立了指导国家叙事的中国叙事观[11]。吴赟则从从对外译介出发,引出多模态视角重构国家翻译策略,通过提升国家翻译能力从而促进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12]。而目前国外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侧重于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13],且较多关注于中国的外交叙事策略,例如,Linjiang Guo以中国外交官和官方媒体在社交平台Twitter (现X)上的推文为例,分析中国在公共平台上的外交行为对受众参与度与有效性的影响[14],Yung-Yung Chang则指出中国构建了不断发展的外交叙事以及中国积极的叙事策略对世界秩序的影响[15]

国内外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基于不同的侧重点与分析角度,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理论建构与实践指南,也为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体系提出了多样的研究视角、众多理论框架和丰富的传播策略,然而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案例多以国内讲好中国故事的案例为主,虽富有启发性与指导意义,但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和多层次、多维度的案例分析,理论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小结

陈先红在论述“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观”中提出要“建立语境维度的共享叙事观”[11],基于此,本文选用当前国内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中较少涉及的国外案例,丰富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案例类型,通过分析在国外传播较广的外国人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探讨中国故事在海外成功传播背后的叙事策略原因。本研究关注根据文化背景的差异,结合目标受众的价值观念、文化认知及情感共鸣,通过灵活调整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叙事主题等叙事策略,借助受众文化所熟悉的意象、改动故事背景、采用通俗的文化载体等手段,使中华文化更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并认同,从而实现跨文化语境中的“共享语境”和“共享价值观”,避免中华文化被定义为“他者”,有效促进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

3. 研究内容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以某211理工大学外语系于2022~2025年开设的《全球视域下中西文化》课程材料为例,从American Born Chinese (《美生中国人》)与《西游记》、The Tao of Pooh (《小熊维尼之道》)与道家文化、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等分别分析如何通过根据文化差异灵活调整叙事策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理解并解释中国古典名著与中华传统文化。

3.1. American Born Chinese与《西游记》

3.1.1. American Born Chinese的简要介绍

American Born Chinese是美籍华裔漫画作者杨谨伦(Gene Luen Yang)的漫画作品,该书大胆地改编了《西游记》,围绕着不甘做猴子的孙悟空、面临身份认同危机的华裔男孩Jin Wang,以及被表兄Chin-Kee所困扰的白人男孩Danny三线并行展开,随着故事的发展,三线逐渐融合,充满了对中国人刻板印象的Chin-kee竟是孙悟空所扮演,而Danny正是渴望摆脱华裔身份,变成白人的Jin Wang。最终,在孙悟空的帮助下,Jin Wang决定接受自己的华裔身份,并与朋友Wei-Chen Sun和好。

American Born Chinese在美国取得了广泛认可,在口碑和销量上双双取得成功。它是第一部登上美国小学课本的图像小说,是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图像小说,也是第一部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的图像小说,与此同时American Born Chinese也被评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深受了包含亚裔在内的以青少年群体为首的读者群体的喜爱。作为一部有着浓厚东方文化背景的美国图像小说,此类成功并不多见,因而挖掘并学习该书成功背后的叙事策略,有益于帮助中国故事进一步打开西方市场,赢得西方受众的支持。

3.1.2. American Born Chinese的叙事策略分析

作为图像小说,American Born Chinese采用了多模态的叙事手法,通过图画与文本的结合展现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结合,夸张的漫画形象与多彩有趣的图画既为读者提供相对直观的视觉感受,又通过文字与图画互补,细腻地展现人物情感,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兴趣,降低阅读门槛,使本书对不熟悉《西游记》的西方读者而言便于理解而同样富有魅力。同时,该书中不乏含有中华文化元素的形象,例如孙悟空、各路神仙、中药房等。极具中华特色的人物形象和中文文化元素的反复出现有利于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该书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也极具特色,以正面临身份危机的华裔男孩Jin Wang为主视角展开叙事。American Born Chinese创新地将相对陌生的中国故事与西方人相对熟悉的背景与主人公形象有机结合起来放置于中美文化的“共享语境”,即校园生活之中,将西方人所陌生的《西游记》置于西方人所熟悉的美国学校生活之中,将习得百般武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与在美国校园生活中面临身份认同危机的华裔男孩Jin Wang相联系。陌生的东方古老故事在西方校园背景下被重新演绎,传说故事的主角的影子映照在苦恼着的普通孩子身上,在熟悉的背景环境与主人公的映衬下,陌生而遥远的东方故事变成了身边的故事,东方神话被赋予了新的理解途径,而变得触手可及。

与此同时,作者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问题,重新演绎了《西游记》的故事,并为其赋予新的富有时代内涵的叙事主题,挖掘中国故事的“共享价值观”。作者将大闹天宫的故事重新解读为美猴王想要摆脱猴子的身份、想要被承认,唐僧将孙悟空从五指山下解救出来则被解释为唐僧劝说孙悟空面对真实的自己,最终孙悟空“脱下鞋子”,接受了身为猴子的身份,自行挣脱出了五指山。而想要摆脱“猴子”的孙悟空正是想要摆脱“华裔”身份、成为白人的Jin Wang的映射。作者将《西游记》与在美国华裔群体中普遍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结合起来,突出身份认同危机这一叙事主题,为孙悟空赋予了新的特质——同样面临着身份认同问题的猴子,这种特质为西方读者提供契机,把不属于西方文化的孙悟空同自身建立联系,从而帮助他们走进中国古典名著。

3.2. The Tao of Pooh与道家文化

3.2.1. The Tao of Pooh的简要介绍

The Tao of Pooh由美国作家Benjamin Hoff撰写。该书的作者认为小熊维尼是道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并通过分析小熊维尼和朋友们的故事,生动而通俗地解释了朴、无为、太虚等道家思想,并提倡将道家思想运用于生活之中,实现简单轻松的幸福。

The Tao of Pooh多年来常被选为美国中学、高校的阅读教材,曾占据纽约时报畅销榜49周之久,不仅在美国极为畅销,其被翻译成德语、西班牙语等二十种语言,也在全球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该书为不熟悉东方思想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简单易懂的了解途径,成为了众多读者的道教启蒙书,极大推动了道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世界的传播。

3.2.2. The Tao of Pooh的叙事策略分析

The Tao of Pooh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便是依托为人熟知的儿童故事进行叙事,将道家思想融于西方儿童故事之中,为读者设置了便于理解的“共享语境”。在Benjamin Hoff的笔下,道家思想没有被束之于“哲学”的高阁,而是被融入于著名的西方儿童故事——小熊维尼之中。中国的古老思想出人意料地以西方儿童文学的形式呈现,这不仅增添了该书的趣味性,又使读者在享受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道家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打破了西方读者对东方哲学的刻板印象,为东西方思想搭建了突破文化障碍的桥梁。此外,本书通过结合儿童故事来解释道家思想,使得道家思想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易于理解。作者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小熊维尼为屹耳(Eeyore)送生日礼物、帮屹耳找丢失的尾巴,以及兔子(Rabbit)留下的纸条等为人熟知的小熊维尼与朋友们的故事,阐释朴、无为、太虚等道家思想,展示并提倡道家提倡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不具备东方哲学思想知识的读者能够轻松理解道家思想的内涵,既使读者不会对陌生的东方哲学思想望而却步,又使深奥的哲学简单易懂。

American Born Chinese相似的是,作者同样使用了西方群体所熟悉的形象和背景,以小熊维尼的视角展开叙事,奠定了叙事的“共享语境”。作者把小熊维尼选为道家文化的寄托,通过小熊维尼与作者的对话、小熊维尼与朋友们的日常展示小熊维尼所践行的无为自化、简单幸福的道家生活方式,循循善诱地解释小熊维尼为何能够代表道家。此外,小熊维尼的朋友们则被视作与道家生活方式相悖的典型,例如兔子代表总是异常忙碌与活跃的“Bisy Backson”,屹耳代表沉浸于悲观之中而无视眼前幸福之人,猫头鹰(Owl)则代表过度思考而脱离生活的学究等等,他们所践行的生活方式与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通过将这些角色与小熊维尼进行对比,凸显小熊维尼所代表的道家生活方式的魅力。熟悉的动画角色形象承担起解释道家文化的任务,使西方群体由此对道家文化产生亲近感。

此外,作者选择了普遍困扰着现代人的叙事主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幸福。The Tao of Pooh将道家思想置于小熊维尼的故事之中,同时将道家思想与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将道家思想作为在忙碌苦闷的现代生活中寻求轻松幸福的解决之径,挖掘出了道家文化中的“共享价值观”,使读者更容易将道家思想与自身联系起来,帮助读者发现道家思想与自身生活的相关性与适用性,从而实现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与认同。

3.3. Pride and Prejudice与《红楼梦》

3.3.1. Pride and Prejudice的简要介绍

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国女性作家Jane Austen的代表作。该书围绕着班纳特一家的女儿伊丽莎白的感情线展开。由于缺乏男性继承人,班纳特夫人致力于为五个女儿们挑选夫婿,而富有的单身汉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恰巧来内斯菲尔德暂住。期间,宾利先生与班纳特家的长女简互生情愫,而达西先生也对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经过一系列波折,简和宾利先生终成眷属,而达西与伊丽莎白最终也摆脱傲慢与偏见,袒露真情并携手走向了婚姻。

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爱情小说之一,对英国小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幽默写作风格、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主人公情感波动的复杂性,使其在百余年间持续吸引着大量读者。该作品的知名度历久弥新,改编的各类戏剧、电视剧与电影层出不穷,甚至在21世纪仍然是西方社会文化中最具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爱情文学作品之一。

3.3.2. Pride and Prejudice的叙事策略分析

Pride and Prejudice是以英国乡村为舞台的经典爱情小说,而《红楼梦》则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大家庭贾府为背景的宏篇著作,二者乍看之下毫无共通之处,然而其实隐含着相似的“共享语境”。在Pride and Prejudice与《红楼梦》中都强调了“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16]。当凯瑟琳夫人得知她视作未来女婿的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之后,一改对伊丽莎白的态度,强硬地劝阻她与达西结合:“我女儿和我外甥是天生的一对。他们的母亲出身于同一贵族世家。他们的父亲家虽然没有爵位,可都是很有地位的名门世家。他们两家都有巨额资产。两家亲人都一致认定,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谁能拆散他们?你这个小妮子,一无门第,二无贵亲,三无财产,却要痴心妄想。这像什么话!真让人忍无可忍。你要是有点自知之明,就不会想要背弃自己的出身”[17]。凯瑟琳夫人的反应鲜明地体现了当时英国社会所流行的“门当户对”的观念,而伊丽莎白对她的回应:“我认为,我跟你外甥结婚,并不会背弃自己的出身。他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正是门当户对”[17],则又再次印证了婚姻需“门当户对”的观念。这与《红楼梦》中由于宝黛二人门第悬殊,众人明知宝玉的心上人为黛玉,仍出于“门当户对”的观念,极力撮合宝玉与宝钗的婚姻不谋而合。此外,两本书中都体现着子女择偶自由度的有限。在《红楼梦》中,宝玉的婚姻被掌握在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庭的家长手中,而非出自宝玉自身的意愿。宝玉被安排娶了宝钗,而非自己的所爱黛玉,正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子女缺乏自由择偶权。而在Pride and Prejudice中,虽然简与宾利、伊丽莎白与达西都是从自由恋爱走向婚姻,然而宾利与达西依然需要征求她们的父亲班纳特先生的同意才能迎娶简和伊丽莎白,暗示出虽然本书中的主人公们拥有一定的自由择偶权,然而这种择偶自由性是有限的,家长的认可依然具有决定性影响。在为不熟悉中国封建社会背景的西方群体讲述《红楼梦》的故事时,通过将《红楼梦》与Pride and Prejudice的婚姻观联系起来,有助于西方群体借助已知的文化背景了解相对陌生的中国背景,从而促使中国故事更易被接受。

纵使Pride and Prejudice与《红楼梦》的基调与行文风格大不相同,然而两者有着相似的叙事主题,都以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传递了主人公寻求真爱的“共享价值观”。Pride and Prejudice中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发展为主线,叙述了二人从最初的对彼此的傲慢与偏见,到分别放下傲慢、摆脱偏见,最终寻得真爱、走入婚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并非似夏洛特与柯林斯一般出于利益与金钱,也并非如莉迪亚与威克汉姆一般出于盲目的痴情,二人的婚姻是建立在逐渐相知相识、了解彼此真心的爱情之上,而《红楼梦》一书中,宝玉与黛玉也正是不受门第与财富所限,同样从日渐相熟、成为知己而走向了爱情。只不过Pride and Prejudice中,主人公们成功突破重重阻碍,相爱着走入了婚姻,而宝黛二人的爱情在封建社会大家庭的压迫下不幸以悲剧收场,但是二者同样传达了寻求真爱、为爱而婚的价值观。通过强调《红楼梦》与为人熟知的西方故事Pride and Prejudice之间“真爱至上”的共同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西方读者跨越文化历史背景不相通的阻碍,理解并触及中国故事所传达的核心价值,以更轻松的方式接受中国古典名著。

3.4. 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分析American Born ChineseThe Tao of Pooh的叙事以及Pride and Prejudice与《红楼梦》的联系,可以提炼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经验:在讲述中国故事时,适当考虑采取多模态的叙事手法,将中国故事与图像、视频等结合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丰富表现形式,吸引读者兴趣;在为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群体讲述中国故事时,大胆地采用为受众群体所熟知的叙事视角,将故事与受众群体所熟悉的背景或人物形象相联系呈现共享语境,有利于打破文化隔阂,使受众更容易产生理解、认同与情感共鸣;突出中国故事与外国故事相似的叙事主题,借助与中国故事拥有相似内涵的外国故事,通过强调两者的共同价值观,帮助受众群体跨越文化障碍,理解中国故事的精髓,与此同时,挖掘中国故事具有普适性时代性的叙事主题,根据时代背景,将中国故事与当代潮流、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联系起来,注重对中国故事的再开发,挖掘中国故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内涵,使其他文化背景的受众同样能感受到中国故事与自身联系性。

在讲中国故事的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便于受众理解的叙事视角,突出普适性的叙事主题,适当以多模态化的叙事手法呈现中国故事,寻找“共享语境”,强调中国故事与其他文化的“共享价值观”,才能让更多其他文化背景的群体理解并接受中国故事。

4. 结语

基于陈先红提出的“建立语境维度的共享叙事观”,本研究以某211理工大学外语系于2022~2025年开设的《全球视域下中西文化》课程材料为例,探讨了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叙事策略,分析得出采取多模态化的呈现形式、采取目标群体所熟悉的叙事视角、借助拥有相似叙事主题的外国故事、将中国故事的主题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等策略。当前多数对中国故事叙事策略的研究立足于宏观层面、注重构建理论框架,而缺乏一定的实践性。本研究从探寻实践经验出发,注重总结可用于具体实践的经验方法,为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和参考。适当使用以上策略,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缩短目标群体与中华文化的心理距离,从而使中国走出“他者”的国际形象,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价值观。

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运用于高校跨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本研究依托某211理工大学的《全球视域下中西文化》课程材料,将American Born Chinese与《西游记》、The Tao of Pooh与道家文化、Pride and Prejudice与《红楼梦》进行对比联系,突出中国故事面对西方观众时的共享语境与共享价值观,为高校跨文化教学提供启发。教师可以在跨文化教学中选用有关联性的中西方文本进行解读,在文本研读中注重培养学生挖掘中西方文本间的共享语境与共享价值观,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并练习运用合适的叙事策略讲述中国故事,着重关注课程材料是如何通过叙事策略实现共享语境与共享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讲述中国故事时突出易使受众产生共鸣的叙事主题,使用易于受众接受的叙事视角,并尝试以多模态化的创新形式呈现中国故事。

不过本研究同时存在案例数量有限、都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产物、多样性不足等问题,希望后续研究能够进一步拓展案例的广度和深度,多角度综合分析,探寻更多应用于实践的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408031)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级重点项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24ZD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范红. 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 清华大学学报, 2013, 28(2): 141-152.
[2] 徐占忱. 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J]. 社会主义研究, 2014(3): 20-26.
[3] 张卫良, 龚珊. 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5): 128-130.
[4] 许苏明. 基于知识系统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与创新机理[J]. 思想理论教育, 2009(17): 35-38.
[5] 郭凤志. 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J]. 东北师大学报, 2003(6): 41-46.
[6] 关世杰. 对外传播中的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2(15): 66-77.
[7] 胡晓菲, 胡翼青. 破界、融合、创新: “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传媒观察, 2021(9): 5-16.
[8] 赵新利, 张蓉. 国家叙事与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4(1): 97-101.
[9] 刘瑞生, 王井. “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叙事范式和语境[J]. 甘肃社会科学, 2019(2): 151-159.
[10] 王昀, 陈先红. 迈向全球治理语境的国家叙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互文叙事模型[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7): 17-32.
[11] 陈先红, 宋发枝.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 现代传播, 2020, 42(1): 40-46, 52.
[12] 吴赟, 牟宜武. 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国家翻译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 2022, 43(1): 76-82.
[13] 常海潮. 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 现状、路径和方法[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5): 96-100, 14.
[14] Guo, L.J. and Qin, Q. (2024) Wolf Warrior Spreads Superior: The Narrative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Behaviours on Twitter.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007/s11366-024-09889-z
[15] Chang, Y.Y. (2021) The Post-Pandemic World: Between Constitutionalized and Authoritarian Orders—China’s Narrative-Power Play in the Pandemic Era.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6, 27-65.
https://doi.org/10.1007/s11366-020-09695-3
[16] Yang, P. (202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Views of Marriage in China and the West—Tak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as Examples. Lecture Note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6, 110-116.
https://doi.org/10.23977/langl.2023.061617
[17]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M]. 孙致礼,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