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Yangming Culture in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5.14654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郑流云:贵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童春香:贵州商学院文化与艺术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阳明文化思政课实践教学Yangming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actical Pedagogy
摘要: 阳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重要路径。高校思政课应立足于学科规律,构建系统化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拓宽文化融入渠道,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以提升融合实效。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Yangming Culture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at universities serves not only a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al instruction, but also as a crucial pathway to elevat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cultivat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onsciousness. Grounded in disciplinary principles, these courses should construct a systematic content framework,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to broaden channels for cultural integration, consolidate divers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develop interdisciplinary faculty teams, thereby improving the efficacy of this cultural-pedagogical convergence.
文章引用:郑流云, 童春香. 阳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6): 569-57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6542

1. 引言

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贵州高校依托王阳明悟道地域优势,通过充分挖掘阳明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探寻育人模式,将阳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并提升教学质量。

2. 阳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可从文化传承、实践哲学、伦理教育三重维度展开,形成“文化根脉–实践范式–育人创新”的立体价值体系。

2.1. 文化根脉的赓续与创新

阳明心学以“知行合一”为核心,通过“心即理”“致良知”构建实践哲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观和辩证法上形成互补,既以“万物一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伦理根基,又通过“经世致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传统智慧,彰显中华文明应对现代性挑战的思想张力[1]

在全球化语境中,阳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特质展现出独特优势。其“万物一体”的共同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哲学共振,为破解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垄断提供了东方智慧。例如,部分高校通过设立“阳明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海外汉学家开展“致良知与全球伦理”比较研究,将“天下一家”的传统理念转化为应对气候治理、数字伦理等全球性议题的文化方案。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通过哲学对话揭示中华文明对现代性困境的回应能力,在文明互鉴中重构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需以创造性转化推动阳明文化从历史资源向教育资本的跃升。一方面,依托阳明遗迹群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地标研学实现文化记忆的具身化传递。贵阳修文阳明文化园通过复原讲会场景、开发沉浸式体验课程,使学生在历史现场中感知“知行合一”的精神脉动。另一方面,创新文化表达形式,运用数字技术打造“云上心学”平台,将经典文本转化为虚拟现实中的交互叙事,吸引青年群体在数字化生存中重建文化认同。此类实践不仅活化传统文化资源,更使其成为涵养文化自信的活水源泉。

在价值话语体系构建层面,阳明文化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本土化范式。其“明德亲民”的价值取向,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入历史合法性;而“事上磨练”的实践品格,则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方法论启示。部分高校通过开设“阳明心学与基层治理”特色课程,引导学生运用“知行合一”智慧分析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使传统文化智慧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学术话语。这种学术创新既避免了西方理论的水土不服,又彰显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解释效能。

文化根脉的赓续与创新,本质上是中华文明主体性在新时代的重构。通过将阳明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编码,更在文明对话中开辟了“以中释西”“以古鉴今”的新路径,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这种文化自觉与教育创新的双向互动,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入新境界。

2.2. 实践哲学的重构与激活

“知行合一”思想为破解思政教育中“知而不行”的实践困局提供了方法论突破。阳明心学“知行本体”论直指道德认知与实践行动的辩证统一,其“事上磨练”的工夫论与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观形成哲学共振,共同构建了“认知–实践–再认知”的螺旋上升模型。这种跨时空的实践哲学对话,不仅为价值观教育注入新的理论活力,更在方法论层面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行动自觉的范式转型。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深层逻辑在于,道德真理的获得并非静态的认知积累,而是主体在实践矛盾中不断体认的动态过程。高校通过创设“良知实践工坊”,将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流转纠纷、社区治理中的养老困境等现实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事上磨练”智慧进行角色扮演与方案设计。学生在模拟基层干部、社区调解员等身份时,不仅需要理解“万物一体”的伦理观,更需在利益博弈与价值冲突中寻求实践平衡。这种教学创新使“致良知”从哲学命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框架,学生在解决真问题时自然完成价值观的体认与内化,实现从“知善”到“行善”的实质跨越。

实践哲学的重构要求教育设计突破课堂边界,构建“社会即课堂”的育人生态。高校通过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将阳明文化遗迹串联为实践教学链。例如,在绍兴稽山书院遗址开展“古今治理对话”,学生对比明代赋税制度与现代基层财政难题;于余姚“天泉桥”畔组织“科技伦理思辨会”,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践行“致良知”。这种时空交叠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历史现场感知文化基因,在现实场域锤炼实践智慧,形成“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性思维。教育评估随之转向过程性追踪,通过“实践反思日志”“伦理决策档案”等工具,记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价值抉择与行为演进,形成价值观养成的动态证据链。

实践哲学的重构与激活,本质上是将阳明心学的工夫论转化为现代教育方法论。它既避免了传统思政教育“坐而论道”的虚空倾向,又克服了技能训练中“工具理性膨胀”的异化风险,在知行互促中开辟出一条价值观教育的中国路径。这种创新不仅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实践智慧,更为全球教育变革贡献了东方文化视角的方法论参照。

2.3. 伦理教育的范式革新

“阳明学的真精神在阳明,而阳明根本精神在致良知。”[2]“致良知”的伦理体系重构了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逻辑,将道德培育从外在规训转向内生觉醒。其“人人心中有仲尼”的平等观突破单向灌输的窠臼,通过“省察克治”“静坐体悟”等修养方法,引导学生在自我对话中实现价值观的自主建构。这种教育范式革新不仅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命题,更通过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为破解价值观教育中“知情意行”的断裂困境提供文化方案。

阳明心学“心即理”的本体论赋予道德教育以主体性根基,强调价值真理的获得不是外在知识的填充,而是主体精神世界的自我澄明。高校通过开发“良知省察工作坊”,设置学术诚信困境、网络舆情危机等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悟“致良知”的实践意涵。学生在反思日志中呈现的价值认知演变轨迹表明,这种基于主体自觉的教育设计能够突破道德说教的表层效应,使价值观内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求索。教育者角色随之转型,从“真理传授者”转化为“价值对话者”,通过“苏格拉底式追问”激发学生的伦理思辨能力,构建平等共生的教育生态。

“省察克治”的修养方法为价值观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框架。高校可以通过创设“每日良知三问”机制,要求学生就“意念发动是否纯粹”“行为选择是否合宜”“事过之后是否心安”进行持续性反思记录。这种日常工夫的锤炼,使抽象价值观细化为具体生活场景中的行为准则。例如,在学术研究场景中,“克治之功”转化为对数据真实性的自觉坚守;在网络交往中,“诚意正心”具象为信息传播前的责任反思。伦理教育由此突破课堂时空限制,转化为贯穿生活全域的修养实践,实现“慎独”境界的现代性转化。

3. 阳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阳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三重困境。在价值阐释维度呈现系统断裂,在课程建设层面遭遇协同壁垒,在实践创新领域陷入实效困局。这些结构性矛盾折射出传统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本转化的方法论瓶颈。

3.1. 思政元素挖掘的系统性不足

阳明文化的教育转化存在“解构性失衡”,表现为哲学体系的肢解化开发与时代价值的单向度提取。教学实践中过度聚焦“知行合一”的工具理性价值,忽视其“心即理”的本体论根基与“万物一体”[3]的价值观照,导致文化精髓沦为道德箴言的碎片化堆砌。这种选择性诠释引发三重异化。

在价值逻辑的断裂方面,未能构建“致良知”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哲学对话空间,“明德亲民”的实践智慧与“友善敬业”的价值准则停留于表象关联。阳明心学“体用一源”的哲学架构被割裂,道德主体性的培育沦为概念说教,致使“良知”本体论与价值观养成机制间形成认识论鸿沟,无法实现德性涵养与价值认同的深层互动。

在实践链条的断层方面,传统文化修养方法陷入古今转换困境,“事上磨练”的工夫论被简化为社会实践的量化考核,“省察克治”的内省智慧异化为心理辅导的技术移植。这种机械化转换消解了“即知即行”的动态修身传统,将“诚意正心”的生命体悟降维成行为指标考核,导致道德实践沦为脱离精神根基的技术操作。

在时代衔接的错位方面,阳明心学的批判精神与创新基因在人工智能伦理、生态治理等前沿领域尚未形成有效介入,文化资源的教育再生产呈现滞后性。心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未能在科技伦理建构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生态智慧仍停留于理论阐释层面,未能转化为数字时代的价值批判工具。

3.2. 课程群建设的协同性欠缺

课程体系的协同困境本质是教育主体性分裂的表征,具体呈现为三重疏离。在课程类型的空间割裂方面,通识课沉溺于历史语境还原而弱化现实观照,专业课陷入概念辨析的经院式推演,实践课则异化为文化消费的景观化体验,三类课程如同平行时空的独立存在。历史哲学课程止步于《传习录》文本考据,未能激活“知行合一”的当代实践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固守“灌输–接受”的单向路径,弱化了心学“主体性觉醒”的德育优势。文化体验活动更沦为“汉服礼仪”“书院观光”等符号消费,割裂了精神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内在关联。

在学科范式的认知冲突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性原则与心学的主体性主张在教学阐释中形成张力,唯物史观与心性工夫论的辩证关系尚未转化为适切的教学话语。思政教师惯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构“心外无物”命题,却忽视阳明“主体实践论”对意识能动性的阐释价值。伦理学课程剥离“致良知”的道德主体建构功能,将其简化为规范伦理学的经验注脚。这种非此即彼的认知框架,遮蔽了两种哲学体系在“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下的互补可能。

在制度设计的价值悖论方面,教师考评体系中的学科本位导向抑制了跨课程协作动力,传统文化转化专项支持在资源配置中的边缘化地位,加剧了课程建设的碎片化趋势。科研绩效考核强化“哲学—思政—历史”的学科壁垒,使“阳明文化课程群”沦为院系间的制度飞地。传统文化教改项目因缺乏“学科交叉”认定标准,在职称评审中遭遇价值折扣。专项经费的部门化分配模式,更导致课程开发陷入“通识课重文献考据、专业课强理论思辨、实践课求形式创新”的割裂困局。

3.3. 育人模式创新的实效性薄弱

实践教学的实效困境源于教育方法论的内在矛盾,表现为三重异化。

在教学形式的仪式化倾向方面,研学活动陷入“身体在场而精神缺席”的困境,祭拜仪式的程式化操演替代了价值思辨的深度参与,文化体验异化为情感消费的瞬间快感。书院遗址参观沦为“打卡签到”的物理位移,学生群体在阳明铜像前的集体鞠躬演变为表演性仪式。

“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形成的一个关键节点,“悟道”的一个后果就是王阳明坚定告别朱子的“格物致知”说,因为“吾性自足”,阐发本性即可知且可行[4]。“龙场悟道”情景剧过分追求舞台效果,却消解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主体性觉醒内核。这种形式主义异化使教育沦为文化躯壳的展演,遮蔽了“心学工夫论”所强调的“事上磨炼”精神。

在评价体系的文本化窠臼方面,过度依赖心得体会的文本生产,忽视“致良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具身化践行,“克己工夫”的持续性修养被简化为阶段性成果的文本呈现。课程考核要求万字《传习录》读后感,却缺乏对学生“静坐体认”习惯养成的追踪观察。“日课三省”的修身传统被压缩为期末自我总结的修辞竞赛。这种文本中心主义评价机制,将“知行合一”的动态道德实践固化为静态的符号编码,造成“写作良知”与“践行良知”的割裂。

在技术介入的工具化风险方面,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陷入“技术理性僭越价值理性”的悖论,历史场景的数字复原成为视觉奇观的展演平台,技术赋能反而遮蔽了思想深度的开掘。VR技术重构的“宸濠之乱”战役场景,使学生沉迷于视听刺激却忽视阳明“不动心”的哲学智慧。AI模拟的“朱陆之辩”因算法简化消弭了心学“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辩证张力。技术工具对教育本质的殖民化改造,导致“人机交互”挤压“心灵对话”的育人空间。

4. 阳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

阳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需构建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情境教学创新、协同机制突破三个维度,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教育转化。这一路径体系着力破解文化传承的表层化困境,推动价值引领从知识认知向行为自觉的深层转变。

4.1. 构建“核心课 + 拓展课 + 实践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认知深化规律,形成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育人结构。在核心课层面,重点改造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系统融入阳明心学的哲学精髓,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增设“致良知与当代青年责任”专题模块,通过经典文本精读与现代社会问题对接,引导学生理解心性修养的时代价值。拓展课程群建设需打破学科壁垒,开发“阳明文化+”系列跨学科课程,如将“万物一体”思想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使传统文化智慧与当代学科前沿形成对话。实践课程体系重在创设知行转化载体,设计覆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场域的项目群,包括阳明经典现代演绎工作坊、乡村良知实践站等,形成理论学习向实践创新的完整链条。

课程实施需建立动态优化机制,通过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定期开展课程会诊,重点解决文化转化中的古今隔阂问题。质量保障方面,构建包含知识内化、价值认同、行为外化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开发具有文化特性的考核工具,如伦理决策案例库、修养践履档案等,形成全过程育人闭环。典型案例显示,部分高校通过设置“阳明文化素养成长地图”,有效追踪学生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自觉的发展轨迹。

4.2. 创设悟道地标研学情境化教学模式

南京某高校与明孝陵博物院合作打造“六朝文化沉浸式研学”实践模式,通过“文化符号挖掘–技术赋能体验–社会价值转化”链条推动文化遗产教育创新。双方签订《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合作协议》,高校整合历史学院科研力量,协同博物院专家梳理明孝陵建筑、石刻、祭祀礼仪等文化符号,提炼“帝王陵寝制度”“石刻纹样解码”等教学主题。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如考古队员、文化讲解员)完成3D扫描复原石刻、撰写祭祀仪轨报告等任务,结合VR技术开发“数字明孝陵”虚拟场景强化沉浸体验。成果采用“线上虚拟展览 + 线下答辩”双轨评价,公众可通过小程序对文创设计、研学纪录片投票。

协同机制下,双方共建“六朝文化研究中心”,孵化明孝陵IP文创产品,联合申报文旅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课题,并将学生创作的祭祀礼仪动画应用于博物院导览系统,实现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融合。该模式为文化遗产类地标研学提供了可复制的“历史场域–当代教育”深度联结范本。

4.3. 建立高校–地方文化机构协同育人机制

众所周知,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需破解资源分散、主体割裂的现实困境。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建立教育主体间的协同育人机制,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5]。绍兴、余姚、贵阳三地通过高校—文化机构协同机制破解育人资源分散难题。绍兴市联合高校、阳明故里纪念馆及企业成立“阳明文化教育联盟”,整合《传习录》研究团队、AR技术等资源,开发“古城寻迹–心学实践”研学路线,由高校教授与非遗传承人组成双师团队,设计明代县衙实景思辨课,引导学生对比古今治理案例。

余姚“政学研”协同争议化解机制,通过定期会商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以“青年王阳明动漫 + 学术弹幕”方案平衡历史严谨性与传播力,依托协议明确高校著作权、机构运营权的知识产权分配。实践印证资源整合需联盟架构支撑,双师团队需跨主体能力互补,政策需嵌入地方发展战略,方可持续赋能教育与文化经济。

再如贵州大学与修文县文旅局明确分工。高校建立龙场悟道遗址3D碑刻数据库,文化馆提供实践场地,企业打造VR“重走悟道路”课堂,形成“成果反哺”循环与学生报告转化为景区解说词,研学数据反哺研究,地方政府将成果纳入“阳明文化节”,成功吸引海内外游客来参观学习。

5. 结语

阳明文化以“心即理”的本体论、“知行合一”的方法论、“致良知”的价值论与“明德亲民”的实践观为核心思想体系,通过文化传承、实践创新、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范式。赓续“万物一体”文化根脉筑牢精神认同,重构“事上磨练”实践哲学破解知行割裂,革新“省察克治”伦理范式激活主体自觉,在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又通过“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切实提升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基金项目

贵州商学院2024年度校级教改项目“结合地方性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24XJJG13)。

参考文献

[1] 陈来. 王阳明哲学的理解与诠释[J]. 哲学研究, 1991(1): 54-62.
[2] 吴光. 谈谈阳明学的真精神——兼论刘宗周黄宗羲对阳明学的转型[J]. 教育文化论坛, 2010(4): 1.
[3] 王觅泉. 差等的极限与仁爱的局限——对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一个失当类比的反思[J]. 江淮论坛, 2024(6): 56-63.
[4] 李萍. 论阳明心学伦理思想之现代性困境及转换[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4): 27-49.
[5] 张新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探赜[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5(6): 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