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nents of the Teacher-Student Learning Community in the China Overview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OI: 10.12677/ces.2025.13647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全克林, 胡花尼*:桂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中国概况来华留学生Learning Community China Overview Cour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摘要: 中国概况课程作为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文化与历史的重要窗口,在当前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探讨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要素及构建路径。通过设定共同愿景、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情感凝聚等策略,构建一个适用于跨文化场域下的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
Abstract: The China Overview Course, serving as a crucial window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o understand Chinese society, culture, and history,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components, and construction pathways of the teacher-student learning community in the China Overview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establishing a shared vision, integrat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enhancing emotional cohesion, a teacher-student learning community tailored to the intercultural context of the China Overview Course is proposed.
文章引用:全克林, 胡花尼. 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6): 557-56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6476

1. 引言

2017年7月,由教育部、外交部及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学校国际学生招生与管理规定》开始执行,明确规定“汉语及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在这一规定指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专门的中国概况课程,帮助来华留学生(以下简称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中国概况课程已成为“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的重要媒介”[1]。但是在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教学痛点:教学内容上,囿于已有教材,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留学生了解当下中国国情与文化的探索心和求知欲;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在面临文化差异和冲突时,师生间、生生间难以有效互动,情感纽带难以形成,难以建立真正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教学效果上,受限于课堂这一单一教学环境,教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不够,学生遇到语言障碍、文化适应等问题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学习体验感不好,学习效果欠佳。这些课堂内外的问题都在影响着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效果,制约着学生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以共享知识、协作学习和愿景认同为特征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为优化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结合笔者所在高校——桂林理工大学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实际探讨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分析其内涵、要素和构建路径,以期为中国概况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更多思考。

2. 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王永斌等(2022)梳理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生成与发展过程,指出“考察这些共同体的内涵,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育活动,是一种精神共同体,其核心特征就是学习与合作”[2]

学习共同体既是一种组织与实体,更是一种意识与精神。尽管人们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各有侧重,但其内涵都包含共享愿景、合作学习、对话协商和智识共享[3]。学习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愿景、价值观及深厚情感之上的学习组织,它聚焦于真实任务,鼓励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开展持续且深入的合作与互动,旨在促进所有成员的共同成长与进步,体现了一种集体的学习追求与精神向往[4]。如果说学校的本质是基于学习活动共同体,那么课程就是“学校这一学习共同体之下的更微观的学习共同体”[5]。课程学习共同体是超越课堂教学的存在,从学生的素养出发,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以多重因素共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发展[6]

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有别于一般的课程学习共同体,是基于跨文化场域的学习共同体,它首先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跨文化背景下共同愿景的达成,并以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增强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最终达成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标。

3. 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3.1. 跨文化场域下的共同愿景

“愿景为共同体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描绘出理想的蓝图”[6]。中国概况师生学习共同体同样建立于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之上,只是这个共同愿景是以跨文化场域为背景。

跨文化场域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和文化元素相互作用和交流的空间或环境。在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中,跨文化场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宗教信仰、社会习俗、饮食习惯等构成了多元文化背景。相较于单一文化背景的课堂,中国概况课堂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表现更突出、更激烈,如果能有效利用这种跨文化场域,中国概况课堂将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桥梁,反之,课堂将成为“战场”。中国课程共同愿景的达成需要师生之间正确认识跨文化背景,放下彼此成见,以最大的包容心消除文化隔阂,并将自己的行为调整至共同体内各成员都可以接受、容忍的范围。

胡文华(2022)认为,中国概况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国情与文化”,同时兼顾“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汉语运用能力的培养”[7]。佐藤学(2016)强调“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在教育教学的现场”[8]。综合二者的观点,中国概况课程要突破传统“教与学”的关系,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都包含在内,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愿景,是要通过构建相互倾听、探究对话的中国概况课堂,全方位促进留学生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深度理解,培养留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和汉语运用能力,同时提升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胜任力。

3.2. 以学习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为任务导向的师生合作

在中国概况课程中,以学习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为任务导向的师生合作,体现了教育的互动性、目标性和文化共融性。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各个层面,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创造一个双向学习的环境。

3.2.1. 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任务导向的教学方式通常以具体任务或目标为中心,强调教师对任务的设计与指导,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和完成。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师生合作的目标更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突破教材现有内容的限制,创造性地创设任务主题,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成就引入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发展变化的中国,使他们“既能从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也能中国的眼光看世界”[1]。而学生则通过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来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中国道路等的理解与思考。在任务的导向下,师生会经常交流合作和沟通对话,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9]。任务导向不仅促进学生在课本知识上的掌握,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辨性思考。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兴趣。

近3年来,笔者和团队成员在桂林理工大学来华留学本科生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中探索使用任务导向型教学方法,在中国概况课程内容中努力弥补现有教材内容滞后性的缺陷,立足广西区情和桂林市情,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发展事件和典型地域特色文化节日为切入点,着力展现鲜活的当代中国。举例如表1

Table 1. Task-oriented teaching themes

1. 任务导向型教学主题

任务主题

任务目标

任务内容

成果展示

人工智能与中国社会发展

以桂林为切入点,师生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实地调研 + 数据分析的方式了解人工智能在桂林旅游和医疗领域的发展应用。

以PPT或短视频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组织“中国未来AI与世界发展”课堂讨论

广西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体验

体验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理解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活力

选择广西特色民族节日壮族“三月三”,调研该节日的习俗和发展变化;参与节日活动,如唱山歌、抛绣球、穿民族服装、品尝传统美食等

以PPT视频展示或新闻播报的形式,展示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盛况和同学们的思考。

广西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了解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关注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了解广西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参与“低碳旅游体验”,如骑行游览漓江或参观阳朔绿色民宿

撰写一份1500字左右的广西绿色旅游发展简报

桂林城市变迁——从历史文化名城到世界级旅游城市

了解桂林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凸显文化个性

每个小组采访5个桂林本地居民,记录下他们对桂林城市发展的感受;查找资料对比桂林过去5年桂林市在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等数据上的变化,了解桂林城市变迁,重点关注旅游业的发展。

制作“桂林变迁时间轴”或“短纪录片”,展示桂林城市发展脉络和成就

上述主题任务对来华留学本科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校目前中国概况课程总计64个学时,分两个学期来上,要在一学年的学习中全部完成上述任务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的实际做法是一个学期完成一个,并与时俱进地进行适当调整。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是非常紧密、频繁的,任务的制定、实施、成果汇报都是师生双方共同协作的结果,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3.2.2. 互动与交流是师生合作的核心

通过上述“人工智能与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创设,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概况课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不仅负责讲解知识,还需要通过提问、启发和反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当然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解读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表达自我见解和自我需求,学会批判性思考和个性化表达。

中国概况课程中的任务导向型师生合作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的理解,也为师生双方提供更多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以“他方”视角来反思教学。

3.3. 以对话协商为特点的智识共享

“对话协商是学习共同体内个体的基本交往方式,是共同体内成员个性化成长的重要保障”,在共同体内,“成员通过分享和吸纳,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达成共同体内成员的智识共享,实现学习者个体知识经验的增长”[3]

在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与留学生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展开对话。一方面,教师讲授关于中国国情和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地理解中华文化,也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理性、辩证地看待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人类文明的共同点。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已有文化背景,以多维视角,与老师和同学开展交流。智识共享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动态增长的过程,师生在交互对话中促进双方知识的更新、视野的扩大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对话协商为特点的智识共享,体现了平等互动、多元交流、动态建构和合作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特征。这种特征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深化了师生之间的跨文化理解和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

4. 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4.1. 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素

“课程学习共同体围绕学习者这一核心要素,由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助学者、课程资源、学习情境、规则和技术共同构成”[3]

中国概况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因此中国概况课程的学习者主要是指来华留学修读学位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而助学者主要是中国概况课程主讲教师和从事来华留学教育的留管干部。中国概况课程资源和技术手段密不可分。中国概况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师生的认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整合而成的融图片、文字、音视频于一体的多模态教学资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当地(高校所在城市)适合教学的特色自然、人文景观和文化场馆也是该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学习情境则是学校和学院、系部、主讲教师、留管干部等为留学生创造的一种有利于中国概况课程学习的环境氛围,既能满足留学生个体思考和群体交往,又能激发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表达的学习氛围。中国概况课程学习共同体中的规则是保证师生平等交流、协商互动需要的制度要求,除了校纪校规、法律法规,还有公序良俗和彼此文化中不可违背的禁忌与底线等。

4.2. 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路径

4.2.1. 师生协同,达成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作为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核心驱动力,其目标的达成依赖于师生双方的协同与合作。

课程主讲教师在构建共同愿景的进程中肩负着关键的引领与规划职责。教师凭借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实践经验,对中国概况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以及留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将共同愿景细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还应该重视留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的反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发放问卷调查、开展个别访谈等多元化方式,主动倾听留学生的心声,广泛收集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并对其多样化的需求进行整合。尽可能使课程内容既契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共同体中,作为学生也有自己的责任。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加强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为共同愿景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师生双方还需共同关注共同愿景的动态调整与优化。随着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外部环境因素(如社会热点话题、国际形势动态、学术研究新成果等)也可能对课程教学产生影响。因此,师生需要不断对共同愿景进行评估和反思,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确保共同愿景始终保持适应性和引领性。

4.2.2. 技术为要,共享课程资源

在数智化时代的浪潮中,技术已成为推动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变革、实现师生学习共同体资源共享的关键要素。借助多样化的技术手段,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师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元、高效便捷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就教师而言,教师和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后,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组织各种信息,为教学服务[1]。教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打造综合性的课程资源库,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拓展阅读资料、教学实践成果等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有序整合、入库。技术手段的运用还体现在课件制作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高清图片、生动动画、精彩的音视频等元素融入课件,将某些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增强知识的可视化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发起实时话题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某个文化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学生也可以当堂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深入交流。

就学生而言,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完成的课程作业、案例分析、社会热点研究、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等,都可以加以整理归类,作为重要的资源,纳入课程资源库。随着课程人数的增加,学生的作业逐年累积,课程资源将处于不断更新和扩充当中。这些资源还可以以群共享的形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4.2.3. 情感凝聚,创设良好环境

情感因素在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健康的情感氛围能够有效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为学习共同体的良好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必须使每个人的学习权利和尊严得到保障、不同思维方式和生存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发挥和发展[10]。师生和谐融洽关系建立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彼此包容。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文化背景、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耐心和亲和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肯定。在课后,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适时提供必要的关怀与帮助。这里留管干部的助学者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可以通过与学生谈心、组织学生活动等方式,了解学生面临的文化适应、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差异等诸多挑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情感的凝聚,不仅是师生的情感联系,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教师布置的小组任务、团队项目,都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撰写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加强了解、增进友谊,有利于形成友好包容、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总之,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基于中国概况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设定共同愿景、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情感凝聚等策略构建起来的一个适合于跨文化场域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在这一学习共同体中,平等交流、协同合作、共同成长。

5. 结语

基于跨文化场域的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学习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为任务导向,关注师生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在师生对话协商中实现智识共享和情感共鸣,其构建有赖于师生协同合作和师生情感纽带的建立以及数智技术的充分运用。中国概况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帮助解决当下中国概况课程教学瓶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桂林理工大学新时代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改革与实践”(2024JGA202)、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来华留学生‘读懂中国’国情教育实践育人体现建设”(2022ZJY3067)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赵杨. 共情叙事视角下中国概况教学原则[J]. 世界汉语教学, 2024, 38(1): 3-10.
[2] 王永斌, 徐占元. 学习共同体: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向度[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5): 86-90.
[3] 文军萍, 陈晓端. 超越课堂: 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 37(4): 42-48.
[4] 潘洪建. “学习共同体”相关概念辨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13(8): 12-16.
[5] 陈瑶. 课堂: 一种有限的学习共同体[J]. 教育探索, 2010(2): 31-33.
[6] 彭雪. 英语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要素及建构[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3): 84-89.
[7] 胡文华. 国际学生中国概况课的定位、目标和教学模式[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 72-82, 206.
[8] 佐藤学. 学习是对话与修炼的过程[J]. 基础教育论坛, 2016(27): 1.
[9] 李人杰, 王燕. 学习共同体概念: 多元理解、批判反思与系统审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22): 15-19.
[10] 佐藤学.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J]. 中国德育, 2007(1): 8-1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