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反杜林论》与列宁《哲学笔记》辩证法体系的差异
The Dialectic System Difference between Engels’ “Anti-Duhring” and Lenin’s “Philosophical Notes”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与列宁的《哲学笔记》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反杜林论》和《哲学笔记》的写作背景与核心思想,整理、比较它们在写作内容、体系等方面的不同,探究这两本书辩证法体系的差异,挖掘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源,探讨对当代哲学研究的启示。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更好地明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和理论体系,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rxist philosophy, Engels’ “Anti-Duhring” and Lenin’s “Philosophical Notes” have great research valu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writing background and core ideas of “Anti-Duhring” and “Philosophical Notes”, sorts out and compares their differences in writing content, systems, etc.,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ialectical systems of these two books, excavat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s for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t is conducive to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dialectics, better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t dialectics, an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rxism.
文章引用:于佳莉. 恩格斯《反杜林论》与列宁《哲学笔记》辩证法体系的差异[J]. 哲学进展, 2025, 14(6): 223-23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6313

1. 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弊端暴露出来,第二国际内部出现社会主义思潮,形势严峻。为了更好地捍卫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指导,《反杜林论》和《哲学笔记》出版。本文通过运用比较研究法、文本解读法来研究《反杜林论》和《哲学笔记》在辩证法体系的差异,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体系。有助于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2. 文献综述

《反杜林论》写于19世纪70年代,旨在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杜林的思想泛滥,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该著作中的辩证法体系强调将辩证法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2]。《哲学笔记》写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第二国际部分领袖以诡辩论曲解辩证法,列宁为批判社会沙文主义及其诡辩论,分析国内外形势、制定革命策略而深入探索、研究辩证法[3]。著作从认识论角度挖掘辩证法,强调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4]

在辩证法基本规律方面,《反杜林论》全面阐述辩证法三大规律,并将它们视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起作用的规律,强调三大规律间的内在联系。《哲学笔记》中,列宁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其他规律和范畴是它的展开和表现,通过对矛盾多方面的深入分析,深化了对该规律的理解[5]。从辩证法范畴来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运用诸多范畴揭示事物联系与发展,如必然性与偶然性、内容和形式等,展现了辩证法在多领域的应用[6]。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等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在阐述的侧重点上,《反杜林论》侧重于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则侧重于思维辩证法[7]

这些差异意义重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创新,为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多重视角[8]。对当代哲学研究而言,启示我们在研究中要结合时代背景[9],从多维度剖析哲学理论[10] [11],推动哲学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12] [13]

3. 《反杜林论》与《哲学笔记》概述

3.1. 《反杜林论》概述

3.1.1. 《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

1876~1878年,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严峻、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部思想斗争激烈,为了化解这两大局面,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这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著作,19世纪7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据了领导地位,然而,有部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扭曲与攻击,企图以此来削弱工人阶级的力量。同样,在国际工人运动内部,也存在着试图通过批判和歪曲马克思主义来争夺思想领导权的人[8]。杜林打着“革新”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号,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接受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袖李卜克内西的邀请,对杜林进行了反击,耗时两年多创作了《反杜林论》。

3.1.2. 《反杜林论》的核心思想

在《反杜林论》这本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一些理论、思想进行了批判。

在哲学方面,恩格斯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批判了杜林把意识、观念等作为第一性的东西,忽视了客观世界的历史的决定作用,还批判了杜林关于时间、运动、物质问题上的谬论。在唯物辩证法方面,他指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他还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发生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统一的,是充满矛盾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两次发展,三次否定,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3]。在认识论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站在唯物主义的观点上解释认识论。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指出他的观点是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扭曲,把剩余价值和利润混为一谈、用政治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颠倒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

第三部分,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指出要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来认识现实社会,要提高工人的生产力、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绝不是空想。

3.2. 《哲学笔记》概述

3.2.1. 《哲学笔记》的写作背景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尖锐,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同时,第二国际内部,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尤其是将社会发展问题庸俗化,许多人受到相关理论的影响,成为诡辩者。列宁则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列宁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看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开始从哲学层面思考无产阶级革命问题,对辩证法进行系统、科学地阐述。列宁继承了恩格斯的思想,把辩证法看作马克思学说的“基石”、“根本的理论基础”和“活的灵魂”,他还继承了黑格尔的哲学批判,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8]

3.2.2. 《哲学笔记》的核心思想

列宁的《哲学笔记》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借鉴《资本论》的逻辑以及黑格尔的逻辑学,来批判和发展黑格尔哲学乃至整个哲学史。简单来说,《哲学笔记》的核心思想就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指出,黑格尔不懂得实践的意义,黑格尔所认为的实践是“意识”、“观念”上的实践,而不是“人的现实活动”的实践,列宁由此进一步指出:“人的和人类的实践是认识的客观性的验证、标准。”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人的意识、观念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实践得出经验或者结论,还要把这些经验、结论再投身于实践,不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反复,才能得到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对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列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矛盾的运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例如,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现象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本质又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依赖本质,本质决定现象,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但二者又是有矛盾的。他们的矛盾表现为:首先,事物的现象是不断变化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或者状态,事物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在构成该事物本质的内在矛盾没有解决之前,本质是不变的[5]。其次,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现象是可以被感知到的,本质则需要我们思维、大脑的把握。现象是本质外化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本质则是许许多多现象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属性。最后,本质更加深刻。现象更加丰富。我们要透过现象寻找到事物的本质。

列宁还提出了辩证法的十六要素,概括了从客观世界的联系、运动、认识等多个方面,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3]。这可以看作是逻辑的起源。人的观念、形式逻辑等都是实践的产物。列宁还指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他们是一个东西,把他们称为“三一致”,贯穿列宁全部的哲学思想。

3.3. 对《反杜林论》和《哲学笔记》的文本解读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一部典型的“论战性著作”,其文本结构紧密围绕对杜林的理论体系的批判展开。

首先,在文本结构上,恩格斯按照哲学、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来分析。对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庸俗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以建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次,在论战策略上,恩格斯采用自然科学实证与逻辑演绎相结合的手法。如在阐述质量互变规律时,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在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时,以“麦粒–麦苗–新麦粒”的生长过程为例、在批判杜林的“时空有限论”时,他指出:“如果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那么开端之前的‘无’如何产生‘有’?这在逻辑上自相矛盾”,通过归谬法来证明时空的无限性。最后,在理论特质上,《反杜林论》是一部科学性、体系化与通俗化三者相结合的著作。该著作大量引用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将辩证法称为“基于科学事实的普遍规律”;首次将唯物辩证法归纳为三大规律与若干范畴,构建了“自然–社会–思维”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通过比喻和实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表述,如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范本。

列宁的《哲学笔记》则像是一部未完成的“研究手稿”,是“研究型”文本的碎片化与思想跃迁。

首先,在文本内容上,该书由对黑格尔《逻辑学》《哲学史讲演录》的摘要与批注、独立短评等内容构成。通过改造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命题,赋予辩证法以“革命性”内涵。其次,在论战策略上,列宁的论证聚焦于“辩证法的核心问题”,通过批判旧哲学的缺陷,重构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根基。黑格尔认为“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列宁则指出“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强调“物质第一性”的唯物论前提。最后,《哲学笔记》是一部批判性、实践性与现代性三者相结合的著作。在针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诡辩论上,列宁强调“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以“如何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为问题导向,将辩证法转化为“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提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三一致”的原则,突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优先”的框架,开启辩证法的“认识论转向”。

通过文本解读得知,《反杜林论》具有突出的“体系化”特征。它就像一本结构清晰的教科书,但也因过度追求科学性而弱化了辩证法的批判维度。而《哲学笔记》的“问题导向”使其具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它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把“矛盾”分析得更加透彻,让辩证法从理论变成了指导革命行动的武器,这两本著作的不同特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反杜林论》诞生在理论需要广泛传播的时期,重点在于把理论建构得完整、易于理解;而《哲学笔记》出现在革命即将爆发的关键时期,需要用辩证法去批判现实、指导实践。

4. 《反杜林论》与《哲学笔记》辩证法体系差异

4.1. 《反杜林论》与《哲学笔记》辩证法体系的内容差异

4.1.1. 对于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关于质变量变规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借助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实例,深刻阐释了量变与质变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列宁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着重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他提出,“运动本身蕴含着矛盾”,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前进。列宁则将对立统一规律视为辩证法的核心。他明确指出,“将统一体划分为两个相互矛盾的部分,并认识到这些部分的矛盾性……这正是辩证法的本质”。他还着重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通过麦粒生长的具体实例,生动展现了否定之否定作为事物发展基本路径。麦粒播种后成长为麦苗,这一过程是对麦粒的否定;随后麦苗经历生长周期,最终结出新麦粒,这又是对麦苗的否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否定之否定循环。在这一循环中,新麦粒既承袭了旧麦粒的遗传信息,又在生长中实现了变异,从而促进了事物的演进与提升。列宁则进一步阐释了否定之否定所蕴含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以及二者的统一。他强调,“发展看似是对过往阶段的重复,但实则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全新重复,即‘否定的否定’”。

4.1.2. 对于辩证法范畴的理解上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主要讲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容和形式这两对范畴。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他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于内容和形式的范畴,恩格斯认为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在社会生产中,生产方式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1]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主要讲述了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这两对范畴。对于原因和结果,列宁指出,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而现象则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外部特征。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本质和现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原因与结果的范畴,列宁指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3]

4.1.3. 对于阐述自然、思维和社会辩证法的侧重点上

《反杜林论》更强调自然辩证法。19世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重大科学发现出现的时间,这些科学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恩格斯通过论证辩证法的普遍性和科学性来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思维。

《哲学笔记》侧重于思维辩证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机会主义思潮,他们运用诡辩论来为自己的错误观点辩护。列宁为了批判机会主义的诡辩论,深入研究辩证法,强调思维辩证法的重要性。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黑格尔的逻辑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批判地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思想,强调辩证法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列宁将辩证法与思维、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辩证法是思维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

在社会辩证法方面,《反杜林论》注重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角度进行阐述。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客观规律的支配。只有通过社会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6]。《哲学笔记》侧重于从矛盾的角度分析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列宁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列宁运用这一思想,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2. 《反杜林论》与《哲学笔记》辩证法体系的结构差异

《反杜林论》的辩证法体系结构紧密围绕批判形而上学思维展开,系统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他指出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针对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恩格斯深入阐述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例如,水温的变化是量变的过程,对水进行加热时,水温升高到100℃,从液体变为气态,水发生了质变;反之,水温降低到0℃时,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也发生了质变。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贯穿辩证法思想的主线,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就存在着激烈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革。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通过否定之否定,事物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

《反杜林论》的辩证法体系以批判形而上学为起点,通过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阐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强调自然、历史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展现了辩证法的普遍性和科学性,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哲学笔记》中,列宁构建的辩证法体系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来源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入研究和批判性发展。列宁明确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在他看来,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理解事物发展的关键[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推动其发展的本质,比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推动了社会变革。列宁还阐述了辩证法的十六条要素,强调了认识事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指出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他还从范畴角度,利用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揭示了事物的内在与外在关系。此外,《哲学笔记》融合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实现了世界观、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既揭示世界规律,又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正确思维。

5. 《反杜林论》与《哲学笔记》辩证法体系差异的意义与启示

5.1. 深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无论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还是列宁的《哲学笔记》,都在不同角度上阐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认识。对于辩证法体系的内容上,前者通过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例子,对三大规律进行了均衡的论述,在范畴上,侧重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来阐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后者则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重点论述,深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矛盾双方的关系,在范畴上,侧重从认识的角度来阐释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对于辩证法体系的结构来说,恩格斯认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适用于全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将他们进行并列论述,没有更强调哪个规律,突出辩证法规律的普遍性和整体性。列宁则强调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强调对立统一规律,他在阐述社会矛盾时也从对立统一规律出发,探究矛盾产生的根源以及矛盾双发如何引起社会变革。

恩格斯和列宁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所呈现出的辩证法体系也是不同的,这些差异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脉络。恩格斯对辩证法所做的是科学和系统化地阐述。列宁则面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复杂形势,着重从对立统一规律出发,研究辩证法的核心体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这两种辩证法体系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差异,表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来不是一个僵化、死板的结构,在不同的理论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侧重点和具体应用会有所不同。

5.2. 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创新点

从理论创新角度看,《反杜林论》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全面阐述,提醒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辩证法的规律,综合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哲学理论的构建提供更全面的框架。在研究认识论时,结合三大规律,分析认识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以及认识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有助于认识论的创新发展。《哲学笔记》强调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启示我们在研究哲学问题时,要善于从矛盾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以推动哲学理论的发展。在研究方法应用上,《反杜林论》强调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启示我们在哲学研究中要注重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以科学的实证材料为基础,验证和发展哲学理论。《哲学笔记》注重从思维辩证法的角度分析问题,启示我们在哲学研究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运用,培养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辩证分析,深入理解哲学问题的本质。

在全部的辩证法体系,两部著作各有侧重,这些差异的根源主要源于时代背景、理论来源等的差异。我们要深入学习这两本著作中的辩证法思维。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教会我们如何全面、发展、联系地看待问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将成功的经验转化为更为系统的辩证法思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锦秀, 陈强.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反杜林论》[J]. 青春岁月, 2017(21): 207.
[2] 郗铮, 胡红, 张明霞. 论《反杜林论》中的矛盾辩证法[J]. 知识经济, 2012(21): 58.
[3] 列宁. 列宁全集: 第五十五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4] 王生云. 列宁《哲学笔记》及其当代意义[J]. 创造, 2022, 30(5): 55-58.
[5] 闫宏斌. 论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思想[J]. 安阳师专学报, 1999(3): 32-33.
[6] Boer, R. (2022) Matter and Dialectics: From Marx’s Doctoral Thesis to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Web of Science Researcher and ORCID. Motion, 86, 389-408.
[7] 王艳丽. 论《反杜林论》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8]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导读》编写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M]. 第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 邢贲思. 《马列著作选读∙哲学》释义[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10] Bykova, M.F. (2018) Lenin and the Crisis of Russian Marxism. Web of Science Researcher and ORCID, 70, 235-247.
[11] Kondrashov, P. (2023) Reflection Son Lenin’s Dialectics. Monthly ReviewAn Independent Socialist Magazine, 74, 33-48.
[12] 李全喜, 周炜杰. 列宁《哲学笔记》中的实践思想及当代启示[J]. 学习论坛, 2023(6): 94-101.
[13] 陶廷昌. 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在新时代党建中的运用[J]. 桂海论丛, 2022, 38(5):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