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前人对英汉因果复句的研究涉及以下视角:成祖堰等[1]从英汉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入手,分析在不同时期的语言特征与演变趋势。邓云华等则结合认知视角深度解析了英汉因果复句在使用中的差异与内在逻辑,还从逻辑语义视角研究了英汉因果复句的优先序列[2]。成刘祎等学者在前人对优先序列研究基础上,对英语因果复句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3]。从认知角度对英汉因果复句的研究也成果颇丰,李曦等从英汉认知对比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4]。吴吉东等从认知学角度切入,主要研究对汉英因果复句的认知工作机制[5]。高文成等从基线/阐释模型出发,主要研究了英汉因果关系复合句在语序层级、构式语法、凸显度和主观化等方面的认知对比[6]。宋作艳等学者从话语分析角度入手,研究了汉英因果复句的语序差异及其背后的语言逻辑和文化机制[7]。殷凤娟基于逻辑语义分析,研究了英汉因果复句在因果关系优先序列上的差异,并探讨了语言背景和认知模式对语义表达的影响[8]。可见,前人已从不同角度对英汉因果复句进行研究,其中邓云华与郭春芳两位学者已从定性和定量分析,详细阐释了英汉因果复句的逻辑语义特征和使用情况,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前提和实证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两个英汉单语语料库,研究说明性因果复句和补充型因果复句的使用频率、语序及其语域分布,并对英汉语言在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认知角度阐释英汉两种语言倾向性差异的原因。
2. 研究方法
前人已从不同角度对英汉因果复句进行研究,其中邓云华与郭春芳两位学者已从定性和定量分析,详细阐释了英汉因果复句的逻辑语义特征和使用情况,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前提和实证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两个英汉单语语料库,研究说明性因果复句和补充型因果复句的使用频率、语序及其语域分布,并对英汉语言在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认知角度阐释英汉两种语言倾向性差异的原因。
2.1. 理论基础
按照邓云华、郭春芳[9]根据逻辑语义对英汉因果复句进行的分类标准,将英汉因果复句分为表1四类。
Table 1.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English causal complex sentences
表1. 英语因果复句分类表
类型 |
关联词 |
说明性因果复句 |
because1/as/since/in as much as |
推断性因果复句 |
seeing that/now that |
断定性果因复句 |
the reason why ... is that( because) |
补充性果因复句 |
because2/in as much as2/for fear that/on the ground that/by reason that/for the reason that |
注:because1位于句首,说明原因;because2位于句中或句末,补充原因。
例句一:I didn’t leave because I would be more comfortable in the wide world.
例句二:Because you’re younger; we’re older, we can’t hear it.
例如,在例句一中,原因从句后置,呈现“果–因”式结构,因此属于补充性果因复句。在例句二中,原因从句前置,呈现“因–果”式结构,因此属于说明性因果复句。
Table 2.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Chinese causal complex sentences
表2. 汉语因果复句分类表
类型 |
关联词 |
说明性因果复句 |
因为1/由于 |
推断性因果复句 |
既然... |
断定性果因复句 |
之所以...是因为... |
补充性果因复句 |
因为2 |
注:因为1位于句首,说明原因;因为2位于句中或句末,补充原因。
例句三:随即她很快的甩开那怅然的思绪,因为人不该只缅怀于过去,过度的执着带来的仅有痛苦。
例句四:因为不需投入资金,就可以不负债,不承担借贷的风险。
在例句三中,原因从句后置,呈现“果–因”式结构,因此属于补充性果因复句。例句二中原因从句前置,“因–果”式结构,因此属于说明性因果复句。
根据表1和表2,英语关联词“because”及汉语关联词“因为”均可担当关联词,引导说明性因果复句和补充性果因复句。本文重点分析“because”和“因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引导的说明性因果复句与补充性果因复句的使用频率、语序分布以及语域倾向。具体来讲,语序分布的评估指标为原因从句位置(前置或后置),语域倾向的评估指标为文本所属体裁类型,包括学术语域、政治语域、法律语域、新闻语域、文学语域和日常语域。
2.2. 材料
本文以英语COCA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和汉语BCC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LC (中国语言资源网络语料库)为数据来源,围绕英语“because”和汉语“因为”两个关键词展开检索。为确保语料的代表性和随机性,检索过程中不对文本的体裁和年份进行限制。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从上述语料库中分别获得英汉语料各500句,建立原始语料库。
接下来对抽取的语料进行清洗与整理。首先,去除重复和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样本;其次,修正检索和抽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排版或拼写错误,确保语料的规范性与完整性。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内容精准的英汉平行语料库,用于后续分析。具体语料出处为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语料库[10]。
2.3. 方法
在构建原始语料库后,本文依照以下步骤对语料进行系统化标注和分类:
第一步:剔除不符合研究对象的语料,根据句式结构判定语料是否属于本文研究范围(补充性果因复句和说明型因果复句)。对于不符合句式标准的语料进行剔除。例如,在英语语料中,包含以下结构的句式被排除:“it’s because”、“because of”、“not because”以及“the reasons *** is because”。类似地,在汉语语料中,含有“就是因为”、“不是因为”、“是因为”、“这是因为”等句型的语料也被剔除,以保证数据的精准性。
第二步:按照逻辑语义分类,基于逻辑语义视角下英汉因果复句的分类标准,依据原因从句在语句中的位置,将语料划分为两类:说明性因果复句和补充性果因复句。此分类有助于深入分析英汉因果表达的语义结构差异。
第三步:按照语域进行分类,结合语料的上下文背景,依据体裁判定语料所属的语域类型。将语料归入以下语域类别:学术语域、政治语域、法律语域、新闻语域、文学语域和日常语域。此种分类能够进一步揭示因果复句在不同语域中的使用规律和特点。
3. 结果统计与分析
3.1. 使用频率结果
完成语料标注后,生成了英语清洗语料库和汉语清洗语料库。基于清洗后的语料库,进一步对语料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根据说明性因果复句和补充性果因复句的分类标准,分别计算两类因果复句的使用频率。统计结果详见表3。
Table 3. English-Chinese corpus frequency table
表3. 英汉语料频率表
|
说明型因果复句 |
补充型果因复句 |
被剔除部分 |
英语语料 |
13.80% |
61.80% |
24.40% |
汉语语料 |
39.40% |
34.00% |
26.60% |
从英语COCA语料库抽取的500句样本中,说明型因果复句和补充型果因复句共计378句,占整体样本的75.6%。其中,补充型果因复句309句,占总样本量61.80%;说明型因果复句69句,占总样本量13.80%。以上数据表明,逻辑语义视角下“because”作为关联词引导的因果复句以补充型果因复句为主。
从汉语BCC与CLC语料库抽取的500句样本中,说明型因果复句和补充型果因复句共计367句,占整体样本的73.4%。其中,补充型果因复句170句,占总样本量34%;说明型因果复句197句,占总样本量39.4%。可见,逻辑语义视角下“因为”引导的因果复句中,说明型因果复句略多于补充型果因复句。
3.2. 语序分布统计与分析
3.2.1. 语序分布统计
对有效语料中原因从句的位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Effective corpus word order distribution table
表4. 有效语料语序分布表
|
原因从句前置 |
原因从句后置 |
英语语料 |
18.25% |
81.75% |
汉语语料 |
53.68% |
46.32% |
从英语COCA语料库中共抽取到378条有效语料,其中原因从句前置的语料为69条,占有效语料18.25%。原因从句后置的语料为309条,占有效语料81.75%。由此可见,在逻辑语义视角下,“because ”为关联词引导的因果复句以原因从句后置为主要句式。
从汉语BCC与CLC语料库中共抽取到367个有效语料,其中原因从句前置的语料为197条,占有效语料53.68%。原因从句后置的语料有170条,占有效语料46.32%。由此可见,在逻辑语义视角下,“因为”为关联词引导的因果复句中,原因从句前置的情况要略多于后置。
3.2.2. 认知分析
在以“because”和“因为”为关联词引导的因果复句中,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从语言特性和认知加工顺序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汉语的因果表达通常遵循事件发展的自然逻辑顺序,契合汉语语法的内在规律[11]。汉语倾向于先陈述事件原因,再阐述事件结果,这种因果语序反映了汉语使用者以事件时间先后为线索的认知和表达习惯。然而,尽管汉语中原因前置的比例高于后置,但并未占据绝对优势,这说明随着语言的演变,先果后因的表达方式逐渐增多,体现出语言适应性和动态变化特性。
相比之下,英语因果表达中的原因后置更多地体现了信息重要性递减原则[12]。在英语说明型因果复句和补充型果因复句中,先果后因的语序安排较为常见,这种结构符合英语中“焦点优先”的认知策略,即优先呈现主要事件,再补充背景原因。此策略能够有效引导读者或听者关注关键信息,从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3.3. 语域分布统计与分析
3.3.1. 说明型因果复句语域分布统计与分析
分析有效语料进行语域分布,结果如表5所示:
Table 5. Effective corpus register distribution table: explanatory causal complex sentences
表5. 有效语料语域分布表:说明型因果复句
|
学术 |
政治 |
法律 |
新闻 |
文学 |
日常 |
总计 |
英语语料 |
21.74% |
8.70% |
4.35% |
18.84% |
14.49% |
31.88% |
100.00% |
汉语语料 |
12.18% |
7.61% |
1.02% |
23.86% |
34.52% |
20.81% |
100.00% |
在英语语料中,说明型因果复句主要分布于日常语域(31.88%)、学术语域(21.74%)和新闻语域(18.84%),总占比达72%。这一分布趋势表明,说明型因果复句在英语日常语境中的使用较为频繁,在口语交流场景中具有广泛适用性。同时,其在学术和新闻语域中的较高比例则反映了英语语言对逻辑推理和严谨正式表达的高度倾向和偏好。
在汉语语料中,说明型因果复句主要分布于文学语域(34.52%)、新闻语域(23.86%)和日常语域(20.81%),三者总占比高达79%。这一分布表明,汉语在文学语域中更倾向于使用此类复句,说明型因果复句在汉语文学创作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此外,其在文学和新闻语域中的显著比例进一步反映出汉语正式文本创作中对说明型因果复句的偏好,展现了其在表达逻辑推理与叙述因果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英汉两种语言的因果复句反映了语言类型的差异,即英语因果复句更注重逻辑显性,表达明确因果链条。汉语因果复句既可显性表达,也常用于情感渲染和文化意象构建[13]。
Figure 1. Register distribution of explanatory cause-effect complex sentences in English
图1. 说明型因果复句英语语域分布
英语语言文化中重视分析性思维,这种思维倾向推动了逻辑显性的普遍应用,在此认知思维倾向的影响下,说明性因果复句以“原因–结果”结构为特征,其逻辑清晰且结构严谨。由该理论及图1分析可推知,此种句式适用于在日常语域明确表意,减少理解上的障碍,便于对方迅速接受理解。同时,由于学术语域对逻辑推演和语言规范性的高度重视,说明性因果复句也成为学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表达工具,其清晰严明的结构有助于提高推理论证的严密性。
与之相比,汉语语言文化更强调背景信息的铺陈与上下文的紧密性关联。在此倾向影响之下,说明性因果复句被用来点明原因和背景信息。由此理论及图2分析可推知,说明型因果复句被广泛地应用在文学语域中,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另外,此类句式同样适用于新闻语域中,其高度概括的特点可以保持文本的简洁精炼,同时为读者提供基础的逻辑链条,因此,说明性因果复句成为新闻语域的重要表达模型,有助于强化新闻的逻辑性。
3.3.2. 补充型果因复句语域分布统计与分析
分析有效语料进行语域分布,结果如表6所示:
在英语语料中,补充型果因复句主要分布于日常语域(33.66%)、新闻语域(24.92%)和文学语域(16.18%),三者总占比达74%。这一分布表明,英语更倾向于日常语域中使用此类复句,体现出其在口语化交流场景中的显著应用。同时,此类复句在新闻领域的高占比也体现出英语新闻写作中对逻辑推理的关注和偏好。
Figure 2. Register distribution of explanatory cause-effect complex sentences in Chinese
图2. 说明型因果复句汉语语域分布
Table 6. Effective Corpus register distribution table: complementary effect-cause complex sentences
表6. 有效语料语域分布表:补充型果因复句
|
学术 |
政治 |
法律 |
新闻 |
文学 |
日常 |
总计 |
英语语料 |
13.27% |
8.09% |
3.88% |
24.92% |
16.18% |
33.66% |
100.00% |
汉语语料 |
9.41% |
11.18% |
2.35% |
24.71% |
31.76% |
20.59% |
100.00% |
在汉语语料中,同类型复句主要分布于文学语域(31.76%)、新闻语域(24.71%)、日常语域(20.59%),总占比高达77%。这一分布表明,汉语更倾向于文学语域中使用此类果因复句,反映出其在汉语文学创作中的显著作用。另外,文学与新闻语域总体占比达56.47%,进一步体现出汉语正式文本创作中对补充型果因复句的偏好。
根据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信息通常隐含在上下文或文化背景中,因而因果关系也可以通过意境呈现,而非逻辑显性。相对而言,英语属于低语境文化,注重语言中的明确性,因此因果复句需要以显性逻辑方式表达[14]。
英语属于低语境语言,注重语言中所指的明确性和逻辑的线性表达。这一认知倾向影响了补充性果因复句的特点,其典型特征为“结果–原因”的结构,句式简洁明了,逻辑清晰。由此理论及上图分析可推知,此种句式适用于在日常语域和新闻语域。由图3可知,补充性果因复句在这两类语域中的使用超过六成。日常交际和新闻报道的目标是“受众能迅速理解”,因此该类复句可以帮助受众迅速把握关键信息,减少其认知负荷,也成为高效信息传递中不可或缺的句式。
相比之下,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信息通常隐含在上下文或文化背景中,因而因果关系也可以通过意境呈现来表达,从而赋予汉语更强的修辞性和诗意性。由此理论及图4分析可推知,补充性果因复句适合在文学语境中以隐喻、象征和间接表达从而建构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文化意象。汉语依赖上下文的综合理解能力,允许因果关系通过前后语境自然推导,更多地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因此,补充性果因复句成为文学语域的重要表达模型,为传递感情和塑造意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从侧面体现出中国文学善于留白的艺术特质。
Figure 3. Register distribution of supplementary effect-cause complex sentences in English
图3. 补充型果因复句英语语域分布
Figure 4. Register distribution of supplementary effect-cause complex sentences in Chinese
图4. 补充型果因复句汉语语域分布
4. 结论
本文基于逻辑语义视角,结合自建的英汉语料库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分析了英汉说明性因果复句和补充性果因复句的使用频率、语序分布及语域倾向,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英汉语言的差异成因。
本文发现,在英汉因果复句的使用频率、语序分布方面,英语因果复句以补充型果因复句的“结果–原因”结构为主,符合英语中信息重要性递减原则和焦点优先的认知策略。相比之下,汉语因果复句以说明性因果复句的“原因–结果”结构为主,符合中国人长期以来依照事件先后为线索进行认知和表达的思维习惯。然而,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着重体现语言的动态变化,本文发现:虽然汉语中原因前置的比例要高于原因后置,但并未占据压倒性优势,这说明随着语言的演变与时代的发展,先果后因的表达方式逐渐增多,体现出语言适应性与动态变化的特点。
在英汉因果复句的语域倾向方面,本文发现,说明型因果复句的英语语域的倾向为:日常语域 > 学术语域 > 新闻语域;同类复句的汉语语域的倾向为:文学语域 > 新闻语域 > 日常语域。这体现出了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认知与思维习惯的差异。英语语言文化中重视分析性思维,这种思维倾向推动了逻辑显性的普遍应用,汉语语言文化更强调背景信息的铺陈与上下文的紧密性关联。
补充型果因复句的英语语域的倾向为:日常语域 > 新闻语域 > 文学语域;同类复句的汉语语域的倾向为:文学语域 > 新闻语域 > 日常语域。可见此类复句在英语日常语域和新闻语域中的高占比,体现出英语语言在直接表意和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优势。相比之下,汉语补充性果因复句在文学语域中的高占比,允许因果关系通过前后语境自然推导,更多地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从而为传递感情和塑造意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逻辑语义视角下,通过对比英汉因果复句的语序及语域,体现出两种语言在逻辑语意上的不同倾向,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基金项目
所属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SJCX25_0246,项目名称:中国古代茶典籍翻译质量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