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管理学》课程思政资源的多维融合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Pa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Management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在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如何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以《管理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实际,提出“国策省情–传统文化–史情史料–学生发展–企业实践”五维融合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通过系统整合优质思政资源、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为商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Abstract: Under the new era’s “hol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amework,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specialized course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propos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aking the Management Cours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exempl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fiv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approach for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national policies and provincial conditions - traditional culture - historic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 student development - enterprise practice”. Through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restructuring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this approach achieves resonance betwee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value guidance, providing both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paradigm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usiness courses.
文章引用:冯磊东, 蔡鑫宇. “大思政”视域下《管理学》课程思政资源的多维融合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106-111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06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学》教学内容天然蕴含价值导向,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当前《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资源缺乏系统性整合以及融入方式形式化的瓶颈,探索结构化的课程思政资源融合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立足“大思政”育人理念,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构建了“五维协同”的课程思政资源体系,既突破了传统课程思政元素堆砌的局限,又创设了“理论嵌入–情境驱动–实践深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教学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大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创新,其核心在于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二元对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杨晓慧(2020)指出,“大思政”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融合理论与实践,形成“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3]。储德峰(2012)从教育模式特征角度分析,认为“大思政”具有全局性、渗透性和实践性,将国家战略、文化传统与社会需求融入专业教学,推动学生形成“家国情怀”与“专业担当”的双重自觉[4]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辩证统一,其核心在于挖掘专业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深度融合。刘建军(2020)提出课程思政是通过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5]。王学俭、石岩(2020)认为,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具有五个维度:立德树人的本质、协同育人的理念、立体多元的结构、显隐结合的方法以及科学创新的思维[6]。王海威、王伯承(2018)指出,课程思政是将课程赋予德育内涵,通过理念与价值的培育与输送,让学生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7]

近年来《管理学》课程思政研究不断深化,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探索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路径。邱晓兰(2022)借鉴了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法,探讨了运用微型案例将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8]。唐芳(2021)指出《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融入什么思政元素、在哪里融入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思政元素”三大难点,并明确了具体的实施路径[9]。李丹、李康(2021)基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维度视角提出了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给出了相应的五条实践路径[10]。尚利强、王智庆(2019)对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改革现状进行了分析,以《管理学》为例探讨了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11]。现有研究对课程思政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不足,多停留在单一元素层面,缺乏多维资源的融合路径设计。本文尝试构建《管理学》五维协同的课程思政资源体系,破解思政元素碎片化问题,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

3. 管理学课程思政资源体系构建

Figure 1. Fiv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system of Management

1. 《管理学》五维协同的课程思政资源体系

3.1. 课程特点及思政资源筛选原则

《管理学》课程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强调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管理实践,注重学生决策执行力与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实践导向性;管理实践中经常面临伦理判断,教师可在知识传授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思考企业决策如何与国家战略协同,具有价值负载性;促进学生可结合中国实际灵活运用西方理论,既懂国际方法又具有中国智慧,提升文化认同和创新能力,具有文化根植性。

为促进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管理学》课程思政资源筛选应该遵循四维原则:既讲清楚国家战略又符合学科规律,将政策精神有机融入专业分析里,做到政治性与专业性统一;资料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现实指导性,能够形成“理论学习–实际应用–经验总结”的完整链条,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能够将历史传承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既挖掘古典智慧也关注新技术带来的管理变革,做到历史性与时代性协同;既能够讨论宏观的国家治理又能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问题,做到普遍性与贴近性平衡。

3.2. 五维协同思政资源体系框架

本文基于《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际,构建了“国策省情–传统文化–史情史料–学生发展–企业实践”五维协同的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如图1所示),以核心职能为纽带,通过结构化资源整合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从国家战略与地方政策出发,通过解读中央文件和具体省份落实方案,促进学生理解相关政策对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培养大局观和执行力。从中华传统治理智慧出发,通过系统梳理典籍中的管理哲学,同时将传统管理理念与现代管理对照讲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理经验出发,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管理案例,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解。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通过职业规划、时间管理等设计贴近学生成长阶段的思政场景,促进知识吸收和价值观培养。从本土企业真实案例出发,通过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4. 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教学创新

4.1. 五维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实践

基于五维协同思政资源体系框架,在调研和广泛收集国策省情、传统文化、史情史料、学生发展以及企业实践等资料的基础上,筛选了能够用作课程思政的优质资源,并按照《管理学》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加以梳理,将其有机融入到相关章节,形成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国策省情资源融合重点将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嵌入理论教学。在计划职能中,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核心案例,引导学生运用SWOT分析理解环境分析与目标分解过程,结合浙江省规划实例说明战略具体化路径。在决策职能中,通过全国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和浙江数字经济规划,阐释非程序化决策的多目标权衡原理。在组织职能中,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千万工程”为案例,解析矩阵式组织的跨部门协调机制。

传统文化融合注重将中华管理智慧与现代理论对接。运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化计划职能的前瞻性;通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阐释决策中的信息对称与群体决策原理;以“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说明组织设计的专业化要求;借助“善用人者,为之下”引导学生理解授权管理和服务型领导理念。这种融合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深化了对管理本质的理解。

史情史料融合通过深入研究重要历史时期的决策文献和实践记录,从中提炼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价值和方法启示。通过系统分析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文献,展示战略规划体系中环境分析、目标设定、资源配置等核心要素的系统性整合方法。运用重大历史转折期的顶层设计文献材料,阐释战略环境分析框架中内外部环境评估、机遇风险识别、路径选择等关键环节的理论构建。

学生发展融合将理论与成长需求相结合,增强教学针对性。引导学生运用SWOT分析制定学业职业规划,通过选课、实习等决策案例应用理性决策模型,借助课程学习与社团活动协调理解时间管理,以学生会项目管理培养变革型领导力。这种贴近实际的融合设计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

企业实践融合选取代表性案例强化理论应用。国家电网智能电网规划和比亚迪全产业链布局展示企业如何融入国家战略;阿里巴巴中台战略和海尔小微创客模式解析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变革;格力质量管理体系和新希望乡村帮扶项目说明领导力在竞争力塑造和社会责任中的作用;京东智能供应链和华为全球风控体系阐释现代控制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

4.2. 创新教学设计

本文基于“五维协同”资源体系,构建了“理论嵌入–情境驱动–实践深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法将国家战略、传统文化经典与史情史料案例进行横向对照,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解析管理理论的价值内涵。通过成长规划和企业实践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促进学生在结构化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中领悟管理者的伦理决策与责任担当。通过企业管理者与专业教师联合指导课程实践,促进学生在实地调研、企业参访与案例分析报告撰写中提升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Figure 2. “Trinity”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five-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 resource system

2. “五维协同”资源体系下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4.3. 教学效果

本文《管理学》课程思政资源多维融合的教学设计有效弥合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割裂,显著增强了课程育人实效(如图3所示),学生反映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管理学理论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理解专业内容背后所涉及的政策要求、风险防控和技术创新的国家战略。通过对史情史料与企业实践案例的深度剖析,学生逐步建立了家国情怀和职业伦理的双重认知,提升了对企业管理责任与文化使命的系统认识。情境化教学激发了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和现代化管理工具分析复杂管理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Figure 3.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model of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ed teaching design

3. 多维融合教学设计的育人实效模型

5. 结语

本文立足“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了《管理学》五维协同的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将国策省情、传统文化、史情史料、学生发展以及企业实践等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系统化的资源整合和情景化的教学设计有效解决了思政元素的零散化问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文化自信心,也为商科同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

基金项目

嘉兴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85423160);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1104213285004);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KT202435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 教育部, 2020-05-28.
[3] 杨晓慧. 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9): 6-8.
[4] 储德峰. 高校 “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20): 34-36.
[5] 刘建军. 课程思政: 内涵、特点与路径[J]. 教育研究, 2020, 41(9): 28-33.
[6] 王学俭, 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2): 50-58.
[7] 王海威, 王伯承. 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4): 32-34.
[8] 邱晓兰. “管理学”课程思政微型案例教学法初探——基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1): 60-66.
[9] 唐芳. 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途径思考[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 31(2): 149-153.
[10] 李丹, 李康. 三维视角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1): 19-21.
[11] 尚利强, 王智庆. 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21): 29-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