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Exploring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Labor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OI: 10.12677/ae.2025.1561108, PDF, HTML, XML,   
作者: 徐海霞:上海建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上海;杨 阔: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上海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创新路径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Labor Education Innovative Path
摘要: 在新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面临课程创新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为基础,探讨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滞后、师资力量不足、学科融合性低、协同育人功能欠缺、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提出创新路径:构建“劳动 + 创新”的课程体系,将智能技术、绿色生产等新的生产力要素融入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课程方案;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研究强调,劳动教育创新需要以新质生产力需求为导向,实现价值塑造、技能传授和创新培育三者有机统一。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labor education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faces an urgent need for curriculum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lagging curriculum system, insufficient teaching staff, low subject integration, lack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single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current labor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novative path: building a “labor + innov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ing new productivity factors such a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green production into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building a curriculum plan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home, school and society;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e study emphasizes that labor education innovation needs to be guided by the nee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value shaping, skill imparting and innovation cultivation.
文章引用:徐海霞, 杨阔.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120-112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08

1. 引言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党代会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的关键环节[1]。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并将劳动教育作为优化教育类型定位、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2]。此外,全会强调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由传统机械化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生产模式日益丰富。作为这一转型的物质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为满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对传统生产力进行颠覆性重构[3]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从传统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创新型人才的转变,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面而深刻的要求[4]。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备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工具进行精准操作的扎实数字技术能力和素养。同时,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尤为重要,以更好适应新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主动迎接未来挑战。

本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结合其内涵中蕴含的科技驱动、绿色转型、数字智能等核心特征,深入分析当前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尝试构建一套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明确劳动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作为创新路径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提高劳动教育水平,夯实劳动教育效果。

2.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建设现状

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认知与认同,尊重劳动、崇尚劳动,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劳动素养,努力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根本遵循。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建设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仍需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科融合、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

2.1. 课程体系初步建立,系统性和深度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必修或选修课程,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欠缺;或以基础劳动技能(如日常生活技能、家务劳动)为主,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志愿服务类课程占比较低[6]

2.2. 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待提高

劳动教育课程教师普遍存在专业背景不足问题,多以辅导员、兼职教师为主,部分教师缺乏实际劳动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实践。整体师资结构需要优化,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7]。部分高校尝试邀请专家进校开展讲座,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8]

2.3. 课程孤立存在,缺乏学科间融合

首先,劳动教育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在高校中是比较孤立的存在[9]。其次,与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专业课中缺乏对于劳动元素的挖掘,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缺乏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未能充分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10]

2.4. 家校社协同机制初步形成,但联动性不足

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如组织家长参与劳动课程设计、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等。然而,家庭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仍存在不足,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高校与企业对于学生毕业实习缺乏监督,对劳动技能和素养提升培训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格局[11]

2.5. 评价机制逐步完善,但科学性仍需提高

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考试或平时成绩作为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劳动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评估。通常由授课老师担任唯一评价者,主观意识较强。部分学校尝试过程性评价,如劳动日志、项目成果展示等,但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12]

3. 劳动教育课程创新路径探索

劳动教育是高等学校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各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创新课程建设路径,让大学生真正上好劳动教育课,成为劳动教育的受益者,劳动精神的弘扬者。

3.1. 完善课程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课时[13]。各高校要明确落实学分与学时保障,确保实践课程占比不低于50%。

其次,高校可结合“三位一体”的课程培养目标,构建“劳动 + 创新”的课程体系,将新质生产力要素融入教学内容,突出创新思维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架构上,构建“1 + N”的层级化体系,其中“1”代表基础必修模块,涵盖劳动理论、生产劳动等通识内容,“N”代表创新多样化自选模块,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开设智能制造、低碳工艺等实践课程。在内容融合方面,采用“学科交叉 + 技术赋能”模式,例如,在智能制造专业中,设立“工业机器人操作实践”课程模块,学生通过操作编程仿真机器人完成装配任务,培养劳动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在材料工程专业中,设计“低碳工艺实践坊”,通过参与可降解材料加工实践,提升环保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耦合。在实施路径上,推行“校企协同 + 项目驱动”机制,联合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真实生产场景的实训项目,如新能源设备维护、智能产线优化等,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前沿技术。同时,配套VR/AR技术建设模拟生产环境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增强安全和教学前瞻性。该体系最终实现单一技能训练向培养既懂生产实践又富有创新思维的新型劳动者转变。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知识扎实、劳动技能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切实做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校开展专题讲座,涵盖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内容,分享最新教学理念;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等授课形式,丰富课程实施路径。实践课程方面,落实校外农业基地参观学习,强化实操经验;创建具有特色的说课竞赛活动,激发工作热情,设立劳动教育相关研究课题,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招聘专业背景教师负责课程设计和指导,定期召开教师研讨会,交流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困难和经验,促进信息共享。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增强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本领。

3.3. 跨学科融合创新

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实施跨学科融合发展,特别是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14]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前者强调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后者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转化能力。高校要积极发挥协同育人理念,将劳动教育从传统的体力劳动拓展到服务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技术技能、创意实践等劳动,促进内涵与形式创新。

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发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如:将创意设计、工艺创新、绿色制造、数字劳动等纳入课程内容;将劳动组织、实践技能等融入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跨学科授课等方式,发挥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的协同育人功能。

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综合型实践平台。如建立“劳动 + 创业”实验室、数字媒体工作坊等,开展劳动产品设计、工艺改进、成果孵化等活动,召开劳动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技能挑战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4.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

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将学生从校园引导到家庭、社会等真实场景中,亲身感受劳动创造价值,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是强化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首先,健全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制定专门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方资源纳入育人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如定期沟通机制、联动评价机制等,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家庭是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起点,高校应召开家长会,通过家校沟通平台等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安排适量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家庭中参与劳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社会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阵地。高校可联合社区、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组织等开发校外劳动指导,如社区服务、志愿劳动、企业实训等。联合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岗位学习实践,在真实情境中接受劳动锻炼,融通知识、技能与情感。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新媒体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等渠道宣传劳动教育理念和典型人物事迹,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鼓励家庭和社会参与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参与劳动主题活动、劳动成果展示等,增强协同育人的凝聚力。

3.5.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反馈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优化,最终形成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良性循环,是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标准单一,对劳动成果量化指标过度依赖,而对劳动态度、创新精神等隐性素养却忽视的问题。应建立涵盖“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创新与责任感”的综合评价模型,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权重,如理工科可侧重劳动技能考核,文科类可突出服务性劳动评价。

现有评价方法多局限于考试或实践报告,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多元模式。如:劳动技能竞赛、实践项目答辩等,对学生劳动过程进行记录,形成“劳动成长档案”。

评价主体方面,目前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企业和社会参与度低。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功能,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企业/家长/社区评价”的立体评价网络。如企业导师评分可计入校企合作项目中,社区反馈可纳入志愿服务劳动,通过家长评价补充家庭劳动表现等。

当前评价结果多用于成绩评定,缺乏对教学改进的指导,尚未形成“评价–反馈–优化”的闭环。需落实反馈机制,根据评价数据优化课程设计方案,增设薄弱环节;将劳动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与评奖评优关联,增加育人实效。

4. 结语

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必须顺应时代需求,从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学科融合、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创新。本研究提出的创新路径强调以智能技术、绿色生产等新质生产力要素赋能劳动教育,通过“劳动 + 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跨学科融合培养、家校社协同育人、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推动劳动教育从传统技能训练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转变,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鲁丹. 高职院校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实践路径探究[J]. 大众文艺, 2025(2): 189-191.
[2] 罗桂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四个维度[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5, 44(3): 1-6.
[3] 薛敏霞, 舒曼. 新质生产力赋能劳动教育: 理论基点、现实堵点和实践方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28): 78-85.
[4] 刘向兵, 曲霞. 劳动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定位与路径创新[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9): 34-41, 95.
[5] 赵黎娜. “人工智能+”视域下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实践路径[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36(1): 12-16.
[6] 邓伟琦. 就业观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探究[J]. 科技风, 2025(6): 65-67.
[7] 姜莉. 工匠精神视域下00后职教生劳动教育多维透视与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0): 34-36.
[8] 杜文琴. 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 中国就业, 2025(3): 98-99.
[9] 蒋开伟.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5, 47(S1): 295-297.
[10] 刘芳.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 38(5): 54-56.
[11] 赵希彦, 李云飞, 田晓玲.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4(14): 66-72.
[12] 倪淑萍, 包佳佳.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 理念转型及创新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19): 28-33.
[13] 赵春杰, 马腾, 王春燕.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1 + 2 + N”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 38(5): 91-94.
[14] 杨小磊. 劳动教育的理论本真、时代意蕴与实践进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10):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