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智技术正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内容与传播方式上的深刻变革。数智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显著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丰富性和影响力。然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也面临着观念滞后、技术局限、数据安全以及教育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从理念更新、体系构建与师资提升三个维度提出了优化路径,旨在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deeply integrated into all areas of society, promoting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methods, cont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provides unprecedented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pertinence, richness and influence of education. However, in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ssues such as outdated educational mindsets, technological limitations, data security concerns, and low student engagement hinder its full potenti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of integrating intelligent digital technologies into IPE, identifies key risks in their application, and proposes practical sol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ual renew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adv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数智技术的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何借助数智技术实现创新发展,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将数智技术赋能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因此,深入探讨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数智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当前,数智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意义深远。它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数智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以及兴趣偏好等多维度信息。因此,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化的数智技术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数智化创新的进程中,可以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识、智施和智评[1]。如DeepSeek的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对语音、表情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构建动态的受教育者知识图谱。基于此,教育者可以收集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数据,并对受教育者开展分众教学[2]。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教育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这种精准化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一刀切”教育方式的局限,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育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资料的制作、课程组织、师生沟通等环节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限制了思政教育内容的发展。而“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效推动了育人共同体的构建”[3],通过运用数智技术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极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边界。数智技术通过对宏大、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感性化、艺术化转译,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唤醒传受双方的情感共鸣,从而改变传统育人形态中存在的空洞化难题[4]。具体而言,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如制作动画、纪录片、虚拟仿真场景等,以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传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递到广大受众手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兴传播渠道的兴起,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例如,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可以迅速传播各种信息和知识,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促进了社交互动、文化传承、创意创新和教育学习,已成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5]。高校依托短视频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多元的学习渠道,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平台的互动性特点也能促进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调整教育策略。数智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送给特定的受众群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3. 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
尽管数智技术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机遇,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风险,制约数智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优势的充分发挥。
(一) 观念层面:传统思维束缚
在数智技术广泛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过程中,教师的数字化适应问题成为制约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部分教师对数智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度应用理解不足,将数智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机械地理解为课堂的多媒体化,缺少将数智技术与教学目标有效融合的能力。有研究显示,超半数以上的教师表示曾因为过度使用媒体而压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活动。这表明在数字育人的过程中存在数字技术风险,即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忽视教育实践过程的人文价值,从而削弱学生的价值体认能力[6]。教师在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时,缺乏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机制。由于工作负担重、培训资源有限或对技术应用存在畏难情绪,不少教师难以及时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平台、新工具的功能更新,进而错失提升教学质量和优化学生体验的机会。
(二) 技术层面:技术应用与数据安全难题
在数智技术不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或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成为制约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障碍。当前,“客观上高成本的智能平台建设、维护费用更是制约了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步伐,有限的出场频次使得高校数字思政建设陷入短平快的教育叙事逻辑”[7]。这种条件下,即便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也难以落地应用,导致数智化教学停留在形式上,难以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想引导。即便在设备相对完善的学校,也存在资源配置与实际教学需求不匹配的情况。此外,以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为代表,数智技术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但也带来了明显的隐私保护问题。“隐私的存在是人类形成文明的重要条件,其重要性在于它关乎人的自由、尊严、个性。”[8]数智技术收集的这些数据往往涉及个人敏感信息,一旦管理不善或泄露,容易造成信息滥用,甚至引发个人隐私遭受侵犯的风险。学生往往不了解自己的数据如何被采集、存储和使用,缺乏必要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这些隐私数据一旦被广泛传播和违法利用,势必会给教育对象带来极大困扰,甚至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信息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风险[9]。
(三) 主体层面:受教育者参与度不高
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参与度不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虚拟空间中信息海量真伪难辨,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其间,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淹没在信息洪流中[10]。一些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辨别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无法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当前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数字化就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简单应用,是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转变[11]。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加之缺乏系统的数智技术培训,部分教师在数智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将数智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4. 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数智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革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机制、关系、方法等维度的数智化跃升[12]。因此,要消除当前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风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技术、观念、主体三个方面来探索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与正确技术观
在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价值引领,推动思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与正确技术观。思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智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主动学习和掌握数智技术,将其作为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但与此同时,思政教师也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避免技术至上的倾向。教师在利用大数据分析、智能推送等技术手段时,应当明确自身的教育主导地位。不能简单依赖技术算法来判断学生思想状态或推送教育内容,而应根据教育目标对数据结果进行深度解读,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精准开展思想引导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情感人。学校可以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应用指导小组,定期对教学平台、应用软件和智能推送内容进行审查,防止出现价值偏离或技术滥用。同时,加强教师的价值观教育与数字素养培训,引导教师在数字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运用技术手段服务于育人目标。另外,在运用数智技术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价值观自觉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数智环境中主动思考、独立判断,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思想辨析能力。通过专题讨论、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多元信息中坚持正确立场,增强价值认同,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
(二) 推进数智化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随着数智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入应用,完善技术使用与管理机制成为保障教育效果和防范风险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与相关部门应当大力推进数智化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具体而言,要整合分散的慕课、虚拟实践、红色资源库等模块,开发支持多终端无缝切换的数智化教学系统;集成AI备课系统、智能问答引擎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教学计划智能生成、课堂互动实时反馈与学情可视化监测;进一步立足地方特色,提升教学资源与课程融合度;强化数据互联互通,打通宣传、网信、教育等部门数据壁垒,构建从资源库到学校再到课堂的三级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体系;建立动态评估反馈机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课堂反馈等数据,考察思政课教学效果,确保数智化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始终与思政育人的核心目标相符合。此外,在推进数智化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完善管理机制。如果缺乏科学的制度规范和日常管理,不仅容易导致技术滥用、资源浪费,还可能出现数据泄露、教学偏离等问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平台和智能工具,应制定详细的使用流程、数据管理办法和内容发布规范,确保教师和学生有据可依,有规可循。应当明确个人信息采集和使用的边界,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充分保护学生隐私,禁止随意收集、存储和外泄学生敏感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完善责任追溯和监督考核机制。可以将数智化技术的使用效果、数据安全情况纳入教师评价和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形成良性管理闭环,激励各方积极、规范地使用技术工具服务教育工作。
(三)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
在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技术应用的组织者和创新实践的引导者。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校应结合实际需求,定期开展以智能教学平台使用、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教学等为重点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多种数智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与教学应用方法。培训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避免空泛理论,注重通过案例演练、实操体验提升教师应用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互动式、探究式、情境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通过智能课堂互动系统提升学生参与度,通过虚拟仿真环境再现历史事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感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深度。未来应将教师在数智技术应用和教育创新方面的实际成效纳入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表彰先进、案例推广等方式,树立榜样力量,激励更多教师主动拥抱变化、创新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吉林省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的对策建议”(课题编号:2024SZJ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