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系统梳理2017~2025年间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中文核心期刊文献的整合发现:该理论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级活动体系为核心,整合杜威实用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多学科基础,通过主题意义探究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协同培育。实践层面,其在阅读课、听说课中形成差异化应用模式,但教师认知偏差导致活动断层化、评价单一化等问题凸显。研究提出未来需深化本土化学理体系,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分层活动框架,并通过实证性教师培训破解实施困境,为英语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共生”转型提供系统性路径。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e orientation,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activity view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from 2017 to 2025.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ore journal competence by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e found that the theory is centered on the three-level activity system of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application and practice-transferring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 foundations such as Dewey’s pragmatism and socio-cultural theories, and realizing synergistic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thinking qualit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matic significance. It realizes the synergistic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ability, thinking qualit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t the practical level, it has formed a differentiated application model in reading and listening lessons, but the problems of disconnected activities and homogenized evaluation caused by teachers’ cognitive bias are highlighted.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in the future, we need to deepen the localized academic system, develop a hierarchical activity framework supported by AI technology, and solve the implementation dilemma through empirical teacher training, so a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pat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from “knowledge-based” to “literacy symbiosis”.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英语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需求挑战。传统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外语教学模式,过度聚焦语言形式的操练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已难以适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的“教育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英语教育的本体价值从语言技能的教学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首次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学习活动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主张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递进活动,整合语言知识、技能与文化内涵[1]。教师需设计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语篇分析到实际问题的创新解决,最终实现能力与素养的融合发展。这一方法论的提出,既是国际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创新尝试,也是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2]。当前,随着核心素养的导向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化,如何通过英语学习活动观重构英语课堂,成为关注的焦点。
1.2. 研究意义
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研究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理论层面上,活动观以杜威实用主义、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及布鲁姆认知分层为根基,构建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三层活动架构,系统整合语言、文化与思维发展。其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传统语言教学的技能本位局限,通过情境化、结构化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融合培育;立足本土教育需求,以学科育人导向重构教学路径,将价值观引导融入认知发展过程,呼应“立德树人”目标,为外语教育提供了兼具学理支撑与实践操作性的本土化实践经验[2]。实践层面上,其层级化活动设计为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可操作性路径,助力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1]。此外,在教育数字化盛行背景下,本研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平衡素养具有一定启示,以及展望英语学习活动观未来研究方向。
1.3. 文献综述的范围与方法
本研究聚焦于2017年~2025年的相关文献,重点覆盖英语学习活动观正式提出(2017年)后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查阅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期刊中的核心期刊论文如:《中小学外语教学》《课程·教材·教法》《教学与管理》,以及政策文本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等。
围绕“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核心议题,分为以下维度:理论构建如内涵界定、理论溯源等;实践应用如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评价方式等;批判反思如实施困境、常见问题等。
文献筛选标准,采用初筛与精筛两轮机制。首先,初筛是通过关键词组合如“英语学习活动观 + 阅读课”等进行检索,排除明显不相关文献。其次,精筛是根据文献内容是否直接讨论活动观的理论或实践,以及学术质量上优先选择发表于核心期刊、高被引频次的文献。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对文献中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结论进行归纳概括,简述实施面临的困境与措施,以及推测未来研究方向。
2.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论构建
2.1. 理论渊源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学理基础植根于多学科理论体系,其构建充分吸收了教育哲学、心理学及语言学领域的核心思想。其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做中学”,主张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为活动观中“以主题意义探究为核心,通过问题解决活动整合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提供了哲学支撑[1]。其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提出的认知发展观指出,学习活动需融合知识建构与价值观引导[3]。因此活动观将品德教育和价值观融入的高阶思维任务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协同发展”的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4]。其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知识通过社会互动与情境化协作建构而成,活动观通过设计主题语境下的合作探究活动,推动学生主动整合语言形式、文化内涵与认知经验[5]。其四,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中介作用,活动观依据“最近发展区”理念,设计分层递进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类活动,借助师生互动提供教学支架,促进知识内化与迁移[6]。其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Anderson的认知层级框架记忆、理解、应用至创造为活动观的三级活动架构提供了认知逻辑依据,确保教学从低阶语言输入逐步过渡到高阶素养生成[7]。其六,认知语言学理论Anderson揭示语言习得是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其他知识的掌握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8]。语言学习并非被动接收与加工信息的线性过程,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意义、动态整合信息的复杂认知活动[9]。综上,上述理论从不同维度为英语学习活动观奠定了学理基础,既凸显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与社会性,又强化了认知发展的层次性与价值观的渗透性,为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支持。
2.2. 核心内涵解析
英语学习活动观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层递进式活动体系。学习理解类活动聚焦语篇情境,通过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建构结构化新知,奠定语言意义与文化价值理解的基础;应用实践类活动强调知识内化与转化,借助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促进语言自动化输出及文化深层体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过渡;迁移创新类活动超越语篇限制,通过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发展高阶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推动能力向素养的转化。三类活动遵循“基于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的认知逻辑,及课程内容六要素的整合性,并通过情境化设计强化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结,确保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落实。
2.3. 政策文本中的定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将其定位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1]。相较于2017年版,2022年修订版更突出核心素养导向,以及进一步强化了“教–学–评一体化”功能,强调通过活动“整合课程内容六要素,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1]。在课标中,活动观的理论定位体现为“三重连结”:目标连结,将语言能力目标与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等素养目标统整于活动设计之中;内容连结,以主题为引领,依托语篇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的深度融合;过程连结,通过“输入–内化–输出”的活动链推动深度学习[4]。这一政策的表述标志着活动观从教学理念向“国家课程实施标准”的制度化转变,也进一步推动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为课堂实践提供了权威框架。
3. 实践研究
自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出以来,中小学英语教师及研究者积极践行其课堂应用,不仅深刻认识到以意义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性,更通过实践探索出融合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4]。本研究收集文献集中在阅读、听说、以及其他课型的应用实践,通过阅读文献后,归纳概括出同一课型下的应用实践的共同观点与结论以及差异和特色。
3.1. 英语学习活动观在阅读课型中的实践探索
阅读课型文献普遍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分层活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整合语言知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多数研究强调:深度文本解读是基础,需从主题、内容、语言等维度挖掘育人价值;真实情境创设是关键,通过贴近生活的任务如设计保护动物海报[10]、分析成长烦恼促进知识迁移[11]。问题链驱动思维,从低阶信息提取到高阶批判评价,推动逻辑性、创新性思维发展[12]。阅读课文献的差异与特色首先是学段侧重不同,高中文献更注重文化内涵与批判思维如名著阅读教学模式分析《老人与海》的硬汉精神[13],初中则侧重情境趣味性与参与感如报刊阅读实践设计学生来信咨询活动。其次是课型适配名著阅读强调整体性,通过“导、读、赏、思、言、写”六环节构建结构化知识[13];报刊阅读则利用时效性素材(如熊猫保护新闻)培养现实问题解决能力。
3.2. 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听说课型中的实践探索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英语听说教学研究均强调以主题意义探究为主线,通过分层活动链“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整合语言技能与文化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其共同观点包括:首先,依托真实情境如体育精神、职业规划、餐桌礼仪激活学生背景知识;其次,设计综合性活动如角色扮演、结构化信息图、海报设计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机衔接;然后,关注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听说课实践应用差异与特色体现在:高中学段突出高中听说技能的整合与主题主线设计以及注重单元整体目标与学情适配[14]。初中学段则聚焦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破解与思维训练同时强调多模态资源和跨文化交际任务的应用[15]。总体而言,这些文献为不同学段的听说教学提供了系统化框架,兼顾语言能力提升与育人价值的实现。
3.3. 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其他课型的初步探索
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写作课程方面的应用属于初期阶段,相关文献较少但均强调通过读写结合与真实情境任务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批判传统教学中内容空洞、逻辑混乱等问题,主张以层级化活动推动语言能力向核心素养转化。其差异在于:一部分教师侧重读写连接的微观路径(如内容/形式/情感连接点),以记叙文为例阐释读写协同[16];另一部分教师则聚焦词块移植与过程化教学,通过生活化话题和多元文体训练(强化语言生成,并引入多元评价体系) [17]。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是:需融合两者优势,构建“深度阅读(语篇分析)→语言内化(词块与结构迁移)→真实写作(情境驱动)→多元反馈(评价闭环)”的系统路径,兼顾语言规范与思维创新,实现从应试写作到素养写作的转型。
4. 实施困境与对应策略
4.1. 实践困境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施仍面临多重实践困境,具体表现为三组结构性矛盾。其一,理念认知与实践操作的脱节。部分教师对活动观的理论与实践逻辑理解不深,仍沿用任务型教学的线性思维设计活动,未能理解其作为素养培育路径的整合性特质[18],导致课堂停留于语言知识点操练,忽视主题意义探究与思维品质发展的内在关联[19]。其二,教师能力要求高,深度文本解读与分层活动设计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挑战,且缺乏长期效果实证。其三,活动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断层。部分课堂活动仍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现象,目标缺乏递进性。教师惯用PWP模式组织教学,但存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习题化、应用实践类活动程式化、迁移创新类活动标签化”的倾向[20],如阅读教学中过度依赖选择题检测表层信息提取,缺乏基于问题链的深度意义建构[4]。其四,主体互动与评价反馈的失衡。教师主导的“控制”活动设计压制了学生自主建构空间,导致高阶思维活动流于形式,且评价机制偏重终结性测试,忽视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观测[21]。
4.2. 对应策略
首先,深化活动观的学理认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厘清其衍生于活动理论、扎根于学科育人的本质属性,把握“主题意义探究”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双螺旋结构[2],通过逆向设计实现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19]。其次,重构发展性活动体系。依据“获取与梳理→描述与阐释→推理与评价”的认知进阶规律,设计融合语言、思维、文化的多维任务,如通过“班级学情公约区”项目创设机器人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多模态交互中协同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表达能力[20]。最后,强化师生共生型课堂生态。践行“用创为本”的实施路径,采用“问题激活→支架建构→协同反思”的循环机制[18],在真实情境中促进知识向素养的转化,如通过“校园跨文化使者”角色扮演活动,推动学生在解决文化冲突事件中实现思想品德的内化与外显[22]。这些策略共同指向核心素养导向的英语课堂重构,通过构建多维协同机制,为新时代铸魂育人战略提供系统化实践范式。
5.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仍需立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核心理念,围绕理论深化、实践创新与技术赋能三维度展开突破。理论层面,应着力构建本土化学理体系,通过整合认知语言学与活动理论[23],系统阐释活动观对学生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形塑机制,尤其需突破当前对“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阶模型的表层解读[24],深入探究不同活动类型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差异化影响路径。实践层面,可借鉴葛炳芳、印佳欢提出的“综合而有侧重”原则,开发覆盖K-12全学段的分层活动框架,重点突破小学阶段主题式活动设计与初高中项目式学习的衔接难题[25]。技术整合方向,建议探索人工智能支持的动态活动生成系统,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活动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精准匹配,同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活动理论模型。此外,需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设计基于实证的教师培训课程,加强教师对于活动观学理的深度理解,同时也破解活动观中对于“三层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流于表面、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困境,最终形成理论支撑充分、实践路径清晰、技术赋能有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范式。
6. 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转型背景,系统论证了英语学习活动观重构英语教育范式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贡献。作为本土化的教育创新,其通过整合杜威实用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多元学科基础,构建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级活动体系,以主题意义探究为核心纽带,打通了语言知识习得、思维品质发展与价值观形塑的协同路径,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可操作框架。实践层面,活动观在阅读、听说等课型中展现出差异化应用潜力,但教师认知偏差、活动表层化设计与评价机制单一化等问题仍制约着素养目标的深度达成。在此过程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动态活动生成与多模态虚实融合情境,为破解传统课堂的“知识传递”困境提供了新可能。面向未来,需着力推进理论的本土化深耕与实践的技术化迭代,通过构建K-12全学段分层框架、开发教师能力发展模型、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推动英语教育从“工具理性”向“育人理性”的范式转型,最终实现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内核的课堂生态重构,为全球语境下的学科育人实践贡献本土化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