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Senior High Schools Based on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Language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如何有效地实施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凝练、思维跳跃、审美多样、文化深厚,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着眼于教师视角,旨在进行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策略的探究,以期优化高中古诗词教学,充分发挥其价值。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2017 Edition, Revised in 2020)”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ore literacy.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Chinese core literacy is the focus in the current field of Chinese education. A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cient poetry is characterized by concise language, leaping thinking, diverse aesthetics and profound cultur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Chinese core literac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and aims to explore teach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ore literacy,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fully exerting its value.
文章引用:曹薇, 梁新荣.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182-118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17

1. 引言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社会进步不断加速以及个人成长需求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课程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于是,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同学们深刻地体验语言的美妙,激发想象力,感悟传统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古诗词概述

2.1. 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最初由西方国家提出,而我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2.2. 高中古诗词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古诗词有其独特的格式和韵律,是古来圣贤智慧的结晶。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思维跳跃、审美多样、文化深厚的特点。

2.2.1. 语言凝练

不同于小说、散文的语言形式,古诗词的语言更加精炼,富有节奏和韵律,而且形象生动。例如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节奏鲜明,字字精炼。并且极富画面感,生动描绘了猿猴哀鸣、鸟儿回旋的景象,宛如一幅清冷的水墨画,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触发了诗人的忧郁之情。

2.2.2. 思维跳跃

古诗词因其语言的精炼和韵律的约束,在表达上呈现出显著的跳跃性。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两句,将两个看似无关的典故巧妙地放在一起,初读让人感到疑惑。然而,孙绍振教授指出“这里的庄子和望帝,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典故,李商隐借助对仗,不但在形式上将他们整齐地结合起来,而且在意脉上把二者连续起来,上承‘思华年’的弦柱,下开‘珠有泪’的清怨,在逻辑的大幅度空白中隐没其内涵”[3]。这种跳跃性的表达,虽然形式上看似断裂,实则共同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悲怆情感。

2.2.3. 审美多样

古诗词中既有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又有含蓄隽永的内容美。例如,杜甫的《登高》,首联中风、天、猿、渚、沙、鸟的意象,显示出诗人登高望远的境界,给人以高远和空阔之感。紧接着颔联中的“落木”与“长江”,则进一步扩大了诗的境界,有一种雄浑和开阔之感,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古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2.2.4. 文化深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古诗词作为这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蕴含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例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即使身处逆境,遭受挫折,却依然无所畏惧的豁达精神。

3. 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古诗词教学适切性

高中古诗词教学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相连,古诗词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而语文核心素养则更好地指导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指导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适切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特色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素养的提升、文化传承的实现这几方面。

3.1. 语言特色的形成

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古诗词的语言优美凝练,注重对字词的精雕细琢,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他们对词汇的精确运用能力。历代诗人的语言风格千差万别:有的沉郁顿挫,有的平实自然,还有的幽默讽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背诵和鉴赏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学习诗人独特的表达技巧,进而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3.2. 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的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思维的交流碰撞。每一首古诗词都是诗人独特思维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引导学生去发现、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水平,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3.3. 审美素养的提升

高中生的情感体验更为细腻,他们更加注重内在需求,其中审美体验就是其中之一。古诗词的语言、形式和内容,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古诗词中丰富的意象,更蕴含着别具一格的美,例如学生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4. 文化传承的实现

古诗词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古诗词,可以跨越时空,跟随诗人去体验不一样的文化魅力,如去感受传统文化、了解节日习俗、学习民族精神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修养。同时,古诗词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主动地去传承中华文化。

4.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4.1.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层面。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讲授不同类型的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语言规律,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诵读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感动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4]。古诗词语言精炼而情感含蓄,需要通过多次诵读和深入体验才能把握。每一次诵读都能给学生带来新奇的体验,从而感受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

然而,诵读不应沦为无目的地机械重复,因为这种诵读对于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帮助甚微。同时,诵读也不应仅仅是一种形式,表面上看似诵读与讲解相结合,实则两者分离。教师可以进行渐进式的诵读设计,将其分为初读、精读、深读三个层面。初读阶段,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诗词大意,并注意发音的准确性。精读阶段,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展开想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描绘出他们想象的画面,或者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从而体会其变化。深读阶段,在对古诗词进行全面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并学习诗词的特色,表现手法,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去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层次化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阶段对诗词的不同理解,教学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2.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为了深入地领会古诗词,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联想、想象、分析和比较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进而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古诗词中,诗人用简短的词句描绘场景,表达情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场面:士兵们欢欣鼓舞地吃着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乐曲,战场上正在进行着阅兵,士兵们情绪激昂,气势磅礴,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跃然纸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音频,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闭上眼睛,自由地展开想象。随后,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他们心中的画面,或者在黑板上简单地勾勒场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这样的壮阔场面只是一场梦,由此更能够理解词人下篇壮志难酬的悲愤。

4.3.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意象是鉴赏古诗词最重要的审美元素之一。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5]。“意象是由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交融而成,意象不是作者随意选取的,而是主体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撷取而来,透过意象,能看到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6]。意象是通往诗歌意境的桥梁,它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并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任何一首古诗词中,众多的意象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读者在欣赏中体验到美的韵律。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跟随着意象的变化,词人的情感层层深入。开头以十四个叠词写出了词人不知道失落什么的迷茫之感,接着,通过“淡酒”描绘了词人在独酌中的朦胧感,以及“晚风”带来的急促与寒冷,增强了词人的孤独感。“大雁”作为秋天的象征,不仅预示着一年将尽,也加深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黄花”的憔悴和满地枯萎的花瓣,象征着青春的消逝,词人的情感不只是伤感而是变为了伤痛。最后,“梧桐”本来就是忧愁的象征,再加上“细雨”雨水慢慢地滴落在梧桐叶上,本来就孤独,时间也慢慢,对于词人来说简直就是煎熬,此时的孤独感达到了顶峰。词人的情感由失落到失望再到绝望情感逐层递进,孤独感越来越深,黄昏傍晚这么短的时间,却这么折磨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意象的学习入手,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使学生感受其意境美,体会情感美,从而能够发现美、创造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词人情感递进的方法进行随笔练习。

4.4. 文化传承与理解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享受生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传达了自信和乐观的精神,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李白的自由、浪漫以及豪迈的情怀。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践行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何珍惜当下,以及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自信和乐观。

要想真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在班级中,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古诗词专题班会,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分享,这样的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的视频,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丰富古诗词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王崧舟老师指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将中华核心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化于心,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将中华民族智慧、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等外化于行,重视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文化意义上的现代中国人。”[7]

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而言,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为古诗词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强调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期望广大教师能够参与到语文核心素养研究与反思中,持续积累经验,坚信通过这些努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5. 结语

中国的文化灿若繁星,古诗词是其中最闪耀的一颗。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通过渐进式诵读、情境想象、意象赏析、文化熏陶等策略,强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激活审美体验、拓展思维逻辑、深化文化认同。这些实践路径既呼应课程改革对核心素养的重视,也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了思路。教师要进一步地探索教学策略与其实际运用的适配性,推动古诗词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使其真正成为滋养学生人文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4.
[3] 孙绍振. 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140.
[4] 王瑶. 浅谈韩军课堂的朗读教学艺术[J]. 情感读本, 2018(11): 83.
[5]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54.
[6] 王英捷.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23.
[7] 融入·融通·融化——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 语文建设, 2023(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