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应然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The Normative Logic, Practical Dilemma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Hol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摘要: 当前,各高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关键枢纽,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已成为破解育人碎片化难题的重要选择。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育人价值目标的深层耦合、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驱动、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思想指导的应然逻辑出发。文章分析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目的模糊、形式单一、效果欠佳的困境,进一步提出加强价值共创助推实现育人目标、注重平台运用拓展劳育资源、突出地方高校特色提升“劳动 + 思政”育人实效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Abstract: Currently, universitie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practical pathways for labor education. As a pivotal element within the fivefold education integration framework,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Hol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emerged as a critical strategy to tackle fragmented educational practices. Serving as primary hubs for cultivating regional talent, local universities—guided by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proceed from the normative logic of deep alignment in educational value objectives, policy imperatives for building an education-powered n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mechanisms. This study analyzes current challenges in integration, including ambiguous objectives, monotonous approaches, and suboptimal outcomes. It further proposes actionable pathways: enhancing value co-creation to advance educational goals, leveraging digital platforms to expand labor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s to strengthen the synergistic efficacy of “labor +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These recommendations aim to off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sight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周月红. 劳动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应然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194-120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19

1. 引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

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两者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劳动教育是“大思政课”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高校要发挥好劳动教育在“大思政课”中立德树人的作用,以此更好地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 应然逻辑: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融合的内在必然性

劳动教育始终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为培养国家所需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持,是教育强国战略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五育融合”的关键支点,天然承担着价值观塑造的思政功能,它的具身性、实践性与“大思政课”主张的“社会即教学”的理念融合具有内在必然性。

2.1. 育人价值目标的深层耦合

从传统的思政课到现今的“大思政课”,虽仅一字之差,却实质上反映了思政课理念的深刻更新、视野的显著拓展以及格局的全面扩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并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高校劳动教育迈入了以培养人才价值为导向的新阶段,充分展现了其全面育人的潜力。它致力于加强大学生对劳动价值和劳动态度的认识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则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侧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性认知与精神内化,二者虽路径差异显著,却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形成结构性互补。在新时代教育体系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的育人内涵在“大思政课”框架下获得多维拓展,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通过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培育时代新人,依托实践育人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借助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担当。[4]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德育在劳动教育领域展现出显著的积极作用,两者在价值追求上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培养具备正确劳动观、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教育实践既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又彰显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形成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2.2. 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驱动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在教育场域的具象化呈现。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政策体系持续强化劳动教育的课程化与思政化转向。

从政策文本分析得知,2018年至今,中央层面共出台多份劳动教育专项文件,明确要求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今年1月份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更将“劳动价值观培育”列为思政课改革核心指标。这种政策转向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一,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而劳动教育则成为抵御“躺平文化”、“消费主义”等异化思潮的防火墙。其二,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5]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以价值观为引领、以能力为核心的育人导向,以此构建“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 + 社会实践”的全链条育人体系。[6]在“大思政课”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强调能力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劳动者,本质上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从价值观的维度来看,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等思政教育要素能够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培育出既有专业能力又具深厚情怀的“强国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教育智慧的生动体现。

2.3. 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深刻的智慧为我国劳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推动我国劳动教育持续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支撑。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所以劳动对人来说就是展现人作为人的类本质的最高幸福获取过程。”[7]因此,劳动是生存的根本手段,新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劳动内容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但其本质并未改变,劳动依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手段。劳动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关键途径,也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确切需要,劳动教育源于对劳动作为人的基本需求的认识,是实施的必要措施。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哲学思想为劳动教育的实践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现实困境: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融合的阻滞

在探索劳动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进行许多有益尝试,由于师生未能明确劳动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具体功能、未能结合学校特色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模块、缺乏劳动教育融入效果科学评估标准等原因,出现融入目的模糊、融入手段单一、融入效果欠佳等问题。

3.1. 劳动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目的模糊

从本质上讲,劳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将劳动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劳动技能,同时借助劳动实践反哺劳动知识的学习,促进知识的深入吸收与掌握。劳动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旨归,在于通过具身化实践路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具象转化。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劳动价值认知,如集体主义精神、工匠伦理等,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图式,使学生在劳动对象化活动中建构起“劳动创造人本质”的深层认知,从而使劳动教育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然而,当前实践场域中部分地方高校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明确,育人导向模糊。在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融合的进程中,许多高校未能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价值,同时在结合地方特色明确劳动教育在思政课程中的具体功能方面也存在不足。例如,职业认同感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等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实现。或者仅将劳动教育简化为体力劳动的实践,严重忽略了其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导致二者的融合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发展。

3.2. 劳动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形式单一

目前,劳动教育在“大思政课”中的应用形式相对单一,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校内基本劳动,如校园卫生清洁等,缺乏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实践场景。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利用地方产业资源,搭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如实习基地和劳模工作室等建设不足,导致学生缺乏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机会。此外,结合学科特色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模块的工作进展缓慢,例如理工科未能有效融入工匠精神,文科未能充分结合社会调研,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难以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劳动教育与思政课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难以实现“课程 + 实践 + 社会服务”的全方位育人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探索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至关重要。

3.3. 劳动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效果欠佳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大多沿袭了“理论灌输–知识考核”的传统模式,而劳动教育往往被简化为零散的体力活动或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部分,这导致了这两类课程的育人效果差强人意。如地方院校尚未构建起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且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的融合效果目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评估教育成效时,主要依靠出勤率和实践报告等单一指标,而未能将劳动价值观、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纳入全面的评价体系。此外,部分教师的劳动教育方法论缺失,未能结合地方学校办学定位开展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地方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惩罚性任务”,其价值认知呈现“符号化”特征(如打卡拍照替代实践参与),这种认知异化实质反映了马克思所言“劳动异化”在高校教育的映射,从而使得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4. 实践路径:发挥好“大思政课”在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从传统思政课向“大思政课”的深刻转型。“大思政课”以铸魂育人为使命,注重劳动教育对青年学生劳动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及创新能力的塑造。通过价值共创、资源整合与实践创新,促进“大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1. 加强价值共创,助推实现育人目标

从传统的思政课到如今的“大思政课”,仅一字之差,但实质上体现了思政课理念的深度更新、视野的显著开阔以及格局的全面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8]具体而言,就是以思政课为主要理论阵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新时代劳动观相结合开展理论系统学习。例如,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职业生活观念与劳动观念两者的关系阐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再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劳动创造幸福”的专题论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形成劳动哲学的理论认知框架。同时,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包,如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解析(如南宁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地方实践。通过思政教育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紧密结合,运用大思政课资源,把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历史使命感、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与劳动素养紧密结合,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紧密结合,使青年学生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感知劳动理念深度、体验劳动实践厚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4.2. 注重平台运用,拓展劳育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9]因此充分利用好“大思政课”建设的资源平台,对发挥好劳动教育在“大思政课”中立德树人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应充分运用好地方具有价值的引领型资源平台,强化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的培育。这包括地方高校思政课教研平台的劳动教育专题、革命老区的“红色劳动”VR实践基地、以“大国工匠”为主题的直播讲堂(《劳模说》栏目)、工匠精神数字艺术展,以及依托脱贫县特色劳动项目的乡村振兴劳动实践数字地图等。教育应引导学生继承并坚持奋斗的精神,深入阐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明确反对坐享其成、好吃懒做的消极劳动观念。二是应充分结合地方线上资源平台,如思政–劳育融合慕课平台“劳动创造中国”系列慕课,以及跨校劳动思政金课联盟;如虚拟教研室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案例库以及思政教师与劳技导师协同备课系统,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三是应充分运用地方实践协同型平台,如对接地方“行走的思政课”劳动实践基地、对接地方场馆开放日虚拟参访系统、工匠精神传承数字工坊等产教融合云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将劳动知识有效转化为劳动技能,以劳动实践促进劳动知识吸收和掌握的重要渠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突出地方高校特色,提升“劳动 + 思政”育人实效

教学模式创新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5] 2023年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以价值观为引领,以能力为核心”的育人导向,构建“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 + 社会实践”的全链条育人体系。[10]目前,“大思政课”逐步从传统的意识形态灌输转向“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在“大思政课”中的开发和运用,提升育人实效。一是结合专业与实践,根据地方高校学生特点,分专业开设特色劳动选修课,根据专业课程推进逻辑,进行有序组织和设计,依据知识和能力培养点梳理串联成“劳育线”与课程“技能线”相互交织,循序渐进,使劳动精神有效渗透贯通。注重劳动与育才并重、产业与教育相融、守正与创新兼具,协同育人,形成“一院一课”、“一专业一课”、“一校多课”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逐步推动专业劳育的实践开展,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劳动的目的和价值、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和技能、从成效上增强劳动教育的获得感,激发“专”和“钻”的能力。采用“把创意变为现实并乐于分享”的创客培育策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积极参与“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以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打通学生对劳动教育“知–爱–做”的逻辑层次,帮助大学生在项目实施和推进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激发“敢”和“创”的劲头,“劳创融合”,注重职业劳动能力的提升,从而打造“思政能力共生体”。二是发挥地方地域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利用地方特有的“大思政课”资源,如“生态农创园”,将农耕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学生在参与水稻智能化种植的过程中,深化对“两山理论”的实践理解。“东盟工匠工坊”合作开设跨境劳动课程,使手工艺制作成为培养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平台。博物馆打造的“工匠精神研习营”,通过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项目,引导学生在技术革新实践中领悟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提高他们对民情、社情、区情、国情的认识能力,增强解决问题、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完善地方高校教育评价机制,劳动档案袋制度,实施“过程记录 + 成果展示 + 多元评价”三维一体的评估体系,及时对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活动进行评估和反馈,继而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

5. 结语

总体而言,地方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与劳动实践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应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以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党的教育方针和实践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需着重培养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自身力量。

注 释

本文系高校“五育融合”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五育”并举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一核双元三融四创”育人模式改革研究》(2024JGB447)、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学思研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4VSZ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 2025-01-19.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025-01-24.
[2]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J]. 国家电网, 2018(6): 60-61.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光明日报, 2018-09-11(1).
[4] 刘向兵. 回归、贯通与升华: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史的现实启迪[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24): 10-11.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2-23.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025-04-29.
[6] 佚名.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 教育科学论坛, 2022(27): 3-7.
[7] 何云峰. 劳动幸福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17-18.
[8]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71.
[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10): 7.
[10]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2-08-18.
https://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