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问题解决能力是幼儿适应社会与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戏剧教学作为一种跨学科教学方法,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创新路径。基于小、中、大班戏剧教学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戏剧教学从问题情境创设、社会性互动引导、经验迁移整合及学习品质培养四个方面,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针对实践问题,文章提出六项可操作性策略:精选主题与冲突情境设计、优化戏剧环境与材料支持、尊重幼儿主体性并灵活引导、实施科学评价与教学反思、捕捉生活教育契机、联动家园社资源。
Abstract: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s the core literacy for preschool children to adapt to society and achieve lifelong development.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method, drama teaching provide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cultivating preschool children’s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rama teaching cases in small, middle, and large classes, this study finds that drama teaching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from four aspects: the creation of problem situations, the guidance of social interaction, the integration of experience transfer,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earning qualities. In response to practical problems, six operationa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carefully selecting themes and designing conflict situations, optimizing the support of drama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s, respec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guiding them flexibly,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seiz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daily life, and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families, kindergartens, and society.
1. 引言
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个体以克服问题为目标,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问题的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问题解决是指通过思维活动消除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差异的认知过程,其核心路径涉及问题表征、策略选择、执行与结果评价等阶段。PISA测试将问题解决的过程进一步细化为理解、描述、展示、解决、反思及交流六步骤。[1]
戏剧教学是教师借助戏剧形式,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以拓展幼儿认知,丰富幼儿经验,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感知现实,从而获得全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2]幼儿在戏剧教学活动中,需要经历具身参与角色体验–情境分析–冲突解决策略生成–反思,这一递进过程与问题解决的认知路径契合,同时呼应了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
然而,虽然戏剧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手段受到众多教师的肯定,但仍存在部分教师对戏剧教学的价值认知不足,且在实际操作中策略较为单一的现象。基于此,研究选取了多个小、中、大班戏剧教学活动的案例,探索戏剧教学的开展策略,期望为教师提供通过戏剧教学来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建议和参考。
2. 戏剧教学对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价值
2.1. 提供问题情境
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问题情境,二是幼儿要真实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3]戏剧教学的典型特征就在于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以问题为中心”。[4]而戏剧活动中的问题主要来源于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在戏剧活动中,戏剧冲突必不可少,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参与戏剧活动的幼儿能够亲身感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亲身体验所处的情境,获得具身体验,从而真实有效地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在小班戏剧活动《三只小猪》中,教师请三位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猪大哥”、“猪二哥”和“猪小弟”,教师则入戏扮演大灰狼,用两张椅子代表“猪大哥”和“猪二哥”做的草房子和木房子。“大灰狼”狠狠地吹口气,草房子倒了;用力撞木房子,木房子倒了。此时,教师出戏,让“三只小猪”想办法,怎样才能建立坚固的房子?于是,“三只小猪”连忙想办法,找来椅子代表水泥房、石头房、铁板房,如此一来,“大灰狼”果然没办法再破坏房屋。通过戏剧教学活动,幼儿能够在教师构造的问题情境下亲身体验戏剧冲突、感知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促进社会互动
斯蒂芬妮·桑顿在《儿童怎样解决问题》一书中提到解决问题甚至是一种在社会互动中习得的社会技能而非纯智力活动。[5]她指出了社会互动对幼儿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幼儿处于个体一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往往无法独自一人解决难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和社会交往对解决问题也愈发重要。研究指出,戏剧教学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6]例如,中班戏剧活动《狐狸给小猪按摩》中,教师邀请幼儿扮演“狐狸”、“小猪”,通过让狐狸给小猪按摩来感知动作、速度、轻重的控制。[7]在活动中,师幼、幼幼之间相互配合和互动,使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2.3. 获得经验发展
儿童能否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般的逻辑技能,而是受儿童对当前特定领域和情境的知识经验,以及儿童与当前问题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8]戏剧教学突出戏剧的教育功能,重视的是幼儿在参与戏剧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发展,强调戏剧作为教育手段或工具,而非强调戏剧本身。[9]戏剧教学让幼儿在扮演中学习新知识,实现经验的迁移。此外,戏剧教学还是一种融合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领域的教学形态,帮助幼儿在戏剧活动中获得认知、情感、技能方面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经验发展。例如,在大班戏剧活动《送北极熊回家》中,教师入戏扮演北极熊,让幼儿在戏剧活动中知道全球变暖、北极冰川逐渐融化这一知识。[10]在戏剧活动中,幼儿通过扮演、模仿、思考参与到戏剧当中,实现经验迁移整合。
2.4. 提升学习品质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品质有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11]已有事实表明,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专注度及投入度。态度积极、专注力高与坚持性强的幼儿,常常能够满怀热情地解决问题;拥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幼儿,则能够挖掘解决问题的新颖途径。[12]戏剧教学在提升学习品质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戏剧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以生动有趣、具身体验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其中;在戏剧中面临的各种冲突和矛盾,都需要他们积极主动、不怕困难地去解决,不断思考、探索和尝试,创造一个他们自己想象的世界。另一方面,戏剧教学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探索性情境,幼儿能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不用害怕犯错,在体验快乐的同时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戏剧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
3. 利用戏剧教学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3.1. 精选戏剧主题,巧设冲突情境
第一,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选择适宜的戏剧主题。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不同,认知程度、知识储备等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戏剧主题,从而进行适合幼儿的戏剧教学活动。如小班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有限,教师可以选择生活化主题;中班幼儿逐渐从“自我中心”转向“同伴互动”,社会性发展迅速,教师可以选择社会性主题,引导幼儿在冲突中学习协商、妥协与共情,回应其社会性发展需求;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出现萌芽,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复杂问题主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系统化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巧妙设计戏剧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戏剧冲突是戏剧活动的灵魂和核心,是戏剧艺术的基本元素之一,[13]更是戏剧结构的根本要素。[14]戏剧当中有冲突,才会有问题情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经常有教师将戏剧教学活动开展成故事教学活动,原因就在于教师未能领悟戏剧教学的核心理念,将两者相混淆,使戏剧冲突缺失;然而,有戏剧冲突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巧妙选择和设计戏剧的核心冲突。在组织戏剧活动过程中,部分教师反馈幼儿的积极性不高,原本设计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根源在于没有提炼出单个核心冲突,使得戏剧冲突冗杂,幼儿无法聚焦于核心冲突,问题解决能力也就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不仅要使戏剧活动有冲突,而且还应设计单个核心冲突,使戏剧教学活动围绕一个主要问题进行开展。以小班戏剧活动《三只小猪》为例,巧妙的冲突设计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问题解决契机。(见表1)
Table 1. Conflict design table of the drama activity “The Three Little Pigs” for the small class
表1. 小班戏剧活动《三只小猪》的冲突设计表
核心冲突提炼 |
分阶段冲突设计 |
活动环节与引导 |
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
“哪种材料能挡住大灰狼?” |
材料感知冲突 |
扮演三只小猪的幼儿触摸草、木、砖模型,教师引导描述。提问:“摸起来哪个最结实?” |
感官探索能力 |
简单选择冲突 |
幼儿用贴纸投票选择材料,教师记录并提问:“为什么选这个?” |
初步决策能力 |
具身验证冲突 |
教师入戏扮演“大灰狼”,“草房子”被吹倒了,“木房子”被撞倒了,“砖房子”没倒。 |
因果理解能力 |
3.2. 创设戏剧环境,精选辅助材料
第一,创设舒适、适宜的戏剧环境。戏剧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实践证明,环境的支持是影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之一。在心理环境上,教师首先应当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幼儿敢于表达和探索;其次还应结合戏剧活动的主题进行适当的氛围烘托,如在戏剧活动《1只猪和100只狼》中,教师运用声音等元素引领幼儿感受森林里的场景,利用狼的叫声和黑压压的环境逐步营造紧张的气氛,带动幼儿的情感投入。在物质环境上,应做到符合戏剧活动主题、生动、有趣。符合戏剧活动主题的环境能帮助幼儿快速代入角色、进入情境;生动的戏剧环境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戏剧、聚焦核心冲突;有趣的戏剧环境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吸引幼儿参与并探索戏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选择有助于戏剧教学活动开展、幼儿解决问题的材料。有效的材料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进入问题情境,如教师准备一个狼耳朵发箍,需要入戏为大灰狼时,教师将狼耳朵发箍戴在头上;需要出戏回到教师身份时,则摘下狼耳朵发箍。同时,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辅助材料应尽可能精简,教师不应准备过多的材料,以免导致材料冗杂多余使幼儿眼花缭乱,注意力被无关事物所分散而无法进入问题的思考中。
3.3. 幼儿主体地位,教师引导教学
第一,尊重幼儿在戏剧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幼儿自主思考的机会。一方面,尊重幼儿参与与否的权利,在戏剧活动中,幼儿是主角,有权决定是否参与到戏剧活动中,教师不应强制要求幼儿参与。另一方面,尊重幼儿选择怎样进行戏剧活动的权利,幼儿戏剧教育具有自由精神,在戏剧活动中,幼儿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有权选择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肢体来进行表达,教师应尊重幼儿自由表达的权利,最大限度给予幼儿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幼儿以他们的方式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采用恰当的戏剧教学策略,引导戏剧活动的开展。典型的戏剧教学策略有教师入戏、坐针毡、专家外衣等,教师正确地采用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引导戏剧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帮助幼儿不断对问题产生新的思考。例如,在《送北极熊回家》戏剧活动中,教师入戏扮演北极熊,大声说“北极熊来了”,幼儿的注意力立马被吸引,随后“北极熊”告诉幼儿自己的家因为气温越来越高而融化了,让幼儿想办法,此时的幼儿已经进入到教师虚构的问题情境中,纷纷为送“北极熊”回家想办法;其中教师还采用了“坐针毡”的策略,不断质疑和推翻幼儿提出的解决方案,使幼儿不断思考新方案,最终决定采纳乘坐冰飞机的方案。
3.4. 教师反馈评价,进行教学反思
第一,对幼儿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等进行科学的评价。幼儿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常常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标,也没有严密的思维过程,仅仅是出于好奇或者原始冲动,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儿童性、内隐性。[15]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特性要求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帮助幼儿总结经验,从而巩固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使幼儿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问题解决经验。如在《三只小猪》戏剧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幼儿提出的不同方案进行评价和讨论,引发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在具身实践后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经验,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第二,根据幼儿的表现和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幼儿在戏剧活动中的表现记录下来,在活动结束后仔细分析;还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学习,或者请其他教师听课,倾听建议,从而改善教育教学策略。
3.5. 捕捉教育契机,渗透戏剧教学
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情境性和过程性,他们需要以自己的身体为工具去探索和开发这个世界。因此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在一日生活中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境、给予思考的过程,戏剧教学就是很好的提供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给幼儿进行《三只小猪》的故事教学活动时,单纯的教师讲、幼儿听并不能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但如果教师将戏剧化教学渗透到故事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身临其境”,有机会利用身体的体验来感知、理解、分析、表达,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更加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又如,在自主游戏环节,部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交易活动,教师在观察中就发现有的顾客没“付钱”就拿着商品走了,于是在自主游戏环节结束后,教师就基于这一问题开展了戏剧教学活动,让幼儿明白买东西是一定要付钱的。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育契机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应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捕捉教育契机,以戏剧教学为媒介,发展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3.6. 家园社相联动,利用多方资源
第一,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研究表明,家长教育的介入有助于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16]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邀请家长进入班级观看戏剧教学活动,让家长能够真实地看到幼儿在戏剧教学活动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到戏剧活动中,这不仅可以增进家长对戏剧教学的认识,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戏剧的热情。
第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区中有丰富的幼儿在园内接触不到的教育资源,使幼儿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内接触和了解世界,拓阔视野,增强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精选社区资源、设计实践活动,针对社区中的资源设计戏剧主题活动,让幼儿围绕社区资源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邀请社区专业人士来园进行讲座或工作坊,相互交流学习,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幼儿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和经验;还可以将社区资源作为戏剧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和发现。通过与家长达成一致、挖掘社区资源,更好地发挥多方资源在戏剧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