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侨乡文化培养师范生教育情怀的价值意蕴及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Educational Feelings of Normal Students in Wuyi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DOI: 10.12677/ae.2025.156112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谭希文, 雷玉婷, 黄绮晴:五邑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广东 江门
关键词: 五邑侨乡文化师范生教育情怀文化传承培养路径Wuyi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Normal Student Educational Feel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Cultivation Path
摘要: 五邑侨乡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与海外文化交融的结晶。探讨如何通过五邑侨乡文化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以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使命的有机结合。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侨乡文化与教育情怀的相关理论基础;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成功案例的经验与启示;并结合实地调研,深入考察侨乡文化在师范生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发现,五邑侨乡文化蕴含的爱国情怀、开放包容精神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素材。通过将侨乡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路径,能够有效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教育使命感。不仅丰富了教育情怀培养的理论研究,也为地方师范院校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师范生教育提供了实践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ngnan culture, Wuyi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overseas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cultivate the educational feelings of normal students through the culture of Wuyi overseas Chinese, so a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educational missi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sort out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al feelings. The case study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uccessful cases. Combined with field researc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in the educ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was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patriotic feelings, open and inclusive spirit, and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he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of Wuyi provide unique and valuable material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educational feelings. By integrating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carrying out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creating a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it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the lov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for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nse of educational mission. 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educational feelings, but also provides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local normal colleges to us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normal student educ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文章引用:谭希文, 雷玉婷, 黄绮晴. 五邑侨乡文化培养师范生教育情怀的价值意蕴及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227-123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24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五邑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其侨乡文化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海外多元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传统和人文精神。众多华侨华人重视教育、捐资助学,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当前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面临内涵不清、路径不明等挑战,而侨乡文化为培养师范生教育情怀提供了独特优势,可帮助师范生理解教育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侨乡文化融入师范生教育过程中有利于丰富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理论体系,从地域文化角度提供新理论视角和文化支撑,推动侨乡文化研究与教育研究的交叉融合;增强师范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教育情怀,激发教育热情,传承和弘扬侨乡文化;促进地方文化与教育协同发展,为地方文化传承和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1]。为其他地区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培养师范生教育情怀提供借鉴。

1.2. 研究现状

1.2.1. 五邑侨乡文化研究现状

近年来取得不少成果,涵盖寻根文化、慈善文化、多元文化等,对侨乡社会发展和教育影响深远。五邑大学等机构在侨乡文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系统性研究侨乡文化中教育情怀价值的意蕴还不够深入,多集中于某一方面,缺乏整体价值梳理。

1.2.2. 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研究现状

师范生教育情怀是教育研究重要方向,多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层面探讨,实践层面有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等建议,但结合侨乡文化的研究较少。

五邑侨乡文化与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结合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侨乡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重视教育传统等为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提供丰富资源,但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模式和跨学科研究视角[2]

2. 五邑侨乡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教育特征

2.1. 五邑侨乡文化的核心内涵

五邑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海外多元文化的特质,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家国情怀

五邑侨乡文化深刻体现了华侨华人对祖国、家乡和家人的深厚情感。这种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侨胞们对家乡建设的大力支持上,还体现在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无私奉献。例如,侨批档案中记录了侨胞们在海外艰苦奋斗的同时,依然不忘寄回资金支持家乡教育、修路建桥等公益事业,展现了他们对家乡的牵挂和对祖国的热爱。

2.1.2. 开放包容

五邑侨乡文化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侨胞们在海外接触到不同文化后,将西方的科学知识、民主理念等带回侨乡,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不仅促进了侨乡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1.3. 坚韧拼搏

五邑侨乡文化蕴含着侨胞们在海外创业坚韧不拔和拼搏的精神。他们面对艰苦的环境,依然努力奋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种精神在侨乡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成为激励后人的重要力量。

2.1.4. 重视教育

五邑侨乡文化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高。侨胞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自己努力学习,还积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例如,五邑地区有许多学校是由侨胞出资建立的,这些学校不仅传播了知识,也传承了侨胞们的教育情怀。

2.2. 五邑侨乡文化的教育特征

2.2.1. 侨批档案:跨越山海的教育传承

1) 侨批中的教育情怀

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和汇款凭证。侨批不仅是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联系的重要纽带,更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侨批中都提到侨胞对家乡子女教育的重视,他们通过侨批寄回资金,支持家乡的学校建设,资助贫困学生,体现了海外侨胞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家乡未来的期望。

例如,许多侨批中提到“希望家乡子弟努力读书,将来为国家争光”,这些话语不仅是对家乡亲人的嘱托,更是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同。侨批档案记录了侨胞对家乡教育的支持和期望,体现了侨胞对教育的重视。

2) 侨批的教育功能

侨批档案不仅是历史文献,更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研究侨批档案,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教育资源,用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侨批中体现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教育的重视,都可以成为师范生学习的榜样。

2.2.2. 碉楼精神:坚韧不拔的教育象征

1) 碉楼精神的内涵

碉楼是五邑侨乡的标志性建筑,是侨乡文化的重要象征。碉楼不仅是侨胞们为了防御匪患而建造的坚固建筑,更是侨胞们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碉楼精神的核心是坚韧不拔、勇于拼搏、团结互助。侨胞们在海外艰苦创业,通过建造碉楼来保护家乡亲人,这种精神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 碉楼精神的教育价值

碉楼精神对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师范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拼搏的勇气。通过解读碉楼精神,可以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教育情怀。

3. 侨乡文化培养师范生教育情怀的价值意蕴

3.1. 培养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

侨乡文化有着如“侨批中的党史”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通过对“侨批中的党史”的学习,师范生能够深入挖掘侨批背后的故事,了解华侨先辈在海外的艰苦创业历程以及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牵挂与支持,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2. 培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

侨乡的历史里有很多华侨回报家乡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能很好地激励师范生的教育使命感。比如,祖籍台山的陈宜禧先生,六十多岁时回到家乡,提议修新宁铁路。他坚持“用中国人的钱,修中国人的铁路;用中国人的知识,建中国人的工程;用中国人的力量,创造中国历史上的奇迹”的想法,去北美筹钱,最后成功修成了中国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修的民营铁路。师范生了解这些故事后,就能深刻感受到华侨的伟大精神和对家乡、祖国的责任[3]。这会激发他们内心的家国情怀,增强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责任。

3.3. 培养跨文化素养与全球视野

侨乡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有独特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海外侨胞在海外生活很久,接触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把这些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在建筑方面,开平碉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既采用了西方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又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瑰宝。在文化习俗方面,侨乡的很多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也是在保留了中国传统习俗后,还加入了一些海外元素。师范生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能接触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能培养跨文化素养和全球视野。在未来的工作中,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接纳和包容多元文化差异。

3.4. 培养教育创新与精神传承

侨乡文化里有很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财富。像陈白沙、梁启超这样的教育名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现在的师范生教育很有启发,能给师范生提供精神滋养和教育思路。陈白沙先生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4]。梁启超先生提出“教育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观点充满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能激励师范生在工作中传承爱国精神,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范生在学习和传承这些教育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把侨乡文化中的优秀教育基因融入现代教育,推动教育事业进步,实现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4. 侨乡文化融入师范教育的实践路径

4.1. 课程开发与学科融合

4.1.1. 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侨乡文化校本课程是将侨乡文化融入师范教育的重要方式。比如五邑大学的《侨乡文化通论》课程,以侨批、碉楼等文化遗产为切入点,讲述华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侨批是海外华侨和家乡联系的重要纽带,不仅是经济支持的载体,更是情感和精神的寄托。这些信件里常常出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语,体现了华侨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这种爱国情怀能触动师范生的心灵,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爱国者的重任。通过学习侨批,师范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比如,组织师范生参观五邑地区的创新创业企业,了解侨乡创新创业的现状和挑战;邀请侨乡创新创业的代表人物到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心得体会。

4.1.2. 将侨乡文化融入思政课和美育课

思政课和美育课是师范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将侨乡文化融入思政课和美育课,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思政课中,可以将侨乡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等内容融入教学。通过讲述侨胞们在海外艰苦创业、支持祖国建设的故事,培养师范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比如,可以将侨批文化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分析侨批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美育课中,可以将侨乡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融入教学,比如侨乡建筑、侨乡民俗、侨乡美食等。以五邑大学的《侨批·中国》戏剧教学为例,该剧以侨批文化为背景,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了侨胞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师范生参与戏剧的排练和演出,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侨乡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还可以组织师范生参观侨乡建筑、体验侨乡民俗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侨乡文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2. 实践教学与沉浸体验

4.2.1. 组织博物馆研学

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组织师范生到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是将侨乡文化融入师范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是展示侨乡文化和华侨华人历史的重要场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侨乡文物和历史资料,比如侨批、侨乡建筑模型、侨乡民俗用品等。

通过组织师范生到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可以让师范生深入了解侨乡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感受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研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行走的思政课”的形式,将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比如,组织师范生参观博物馆的侨批展厅,通过讲解侨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师范生思考侨胞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参观侨乡建筑展厅,了解侨乡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培养师范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邀请博物馆的专家为师范生进行讲座,深入解读侨乡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师范生对侨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4.2.2. 侨乡建筑考察与非遗技艺体验

侨乡建筑和非遗技艺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组织师范生进行侨乡建筑考察和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可以让师范生亲身感受侨乡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在侨乡建筑考察方面,可以组织师范生参观五邑地区的碉楼、骑楼等侨乡建筑,了解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考察,让师范生感受侨乡建筑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非遗技艺体验方面,可以组织师范生参与葵艺、鱼灯制作等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体验。比如,邀请葵艺和鱼灯制作的传承人到校进行教学,让师范生亲手制作葵艺和鱼灯作品,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侨乡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还强化了“传承–创新–传播”的闭环思维。

4.3. 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营造

4.3.1. 打造“一级一主题”的侨乡文化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打造侨乡文化校园环境是将侨乡文化融入师范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采用“一级一主题”的方式,将侨乡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比如,紫茶群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打造了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班级文化。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一个侨乡文化主题,比如侨乡建筑、侨批文化、侨乡民俗等,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展示侨乡文化的魅力。

4.3.2. 举办侨乡文化节、学术讲座与校友分享会

举办侨乡文化节、学术讲座与校友分享会是营造侨乡文化校园氛围的重要方式。侨乡文化节可以通过举办侨乡文艺演出、侨乡美食展销、侨乡民俗体验等活动,展示侨乡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在侨乡文化节上,可以邀请侨乡艺术团进行文艺演出,展示侨乡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举办侨乡美食展销会,让师生品尝侨乡特色美食;开展侨乡民俗体验活动,如葵艺制作、鱼灯制作等,让师生亲身感受侨乡民俗文化的魅力。

学术讲座可以邀请侨乡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到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侨乡文化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师生对侨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校友分享会可以邀请曾在侨乡地区工作或学习的校友回到学校,分享他们在侨乡的经历和感悟,让师范生了解侨乡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增强他们对侨乡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5. 总结与展望

5.1. 侨乡文化对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独特价值

五邑侨乡文化在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首先,侨乡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为师范生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标杆。侨胞们在海外奋斗的同时,始终心系祖国和家乡,通过侨批、侨捐等形式支持家乡教育事业,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够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其次,侨乡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为师范生提供了多元文化的视野。侨胞们在海外接触多元文化后,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带回侨乡,促进了侨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5]。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能够帮助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侨乡文化中的坚韧拼搏精神为师范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侨胞们在海外创业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激励着师范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面对困难时不退缩、不放弃。

5.2. 全球化背景下侨乡文化的创新传播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侨乡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5.2.1. 数字化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传播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未来可以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将侨乡文化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传播。例如,通过建立侨乡文化数字博物馆、开发侨乡文化主题的在线课程和虚拟体验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侨乡文化。

5.2.2. 跨文化交流

侨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和海外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天然优势。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跨文化交流活动,将侨乡文化推向世界。例如,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参与侨乡文化体验,促进侨乡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2.3. 教育实践创新

在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中,侨乡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于理论层面,还应注重实践创新。未来可以探索如何将侨乡文化融入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课程中,设计更多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侨乡文化主题的支教活动、社区服务项目等,让师范生在实践中感受侨乡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教育情怀。

通过以上研究方向的探索和实践,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侨乡文化,还能够为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

2023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311349307)。

参考文献

[1] 陈旭华. 五邑侨乡文化与加强五邑大学德育育人体系建设的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10, 1(3): 57-59.
[2] 何小勋. 五邑侨乡文化与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价值实现路径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5): 91-92.
[3] 关天萍. 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J]. 空中美语, 2024(10): 446-448.
[4] 曾子格. 五邑侨乡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哲学与文化》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太原师范学院, 2023.
[5] 张璐斯. 新媒体下五邑侨乡文化融合高校党建工作“双循环”育人实践的研究[J]. 智库时代, 2022(18):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