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OI: 10.12677/ae.2025.156113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文艳美:岭南师范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广东 湛江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ollege Counselors Digital Literacy
摘要: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国际教育变革的重要战略。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新质辅导员队伍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成长的切实之举,也是推进数字思政的重要抓手,更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目前推进新质思政队伍建设,仍面临着意识与动力不足、数字化技能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保障等问题。在新质生产力逻辑理论下,通过破除认知困境,强化数字意识;保障资源供给,推动数字应用;构建培训体系,提升数字技能;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区域协同;制定评价标准,激励素养提升等多维手段,促进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全面提升。
Abstrac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ange. Cultivating a team of new-quality counselors with digital literacy is a practical measure for counselors to grow professionally, an important tool for promoting digi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and a source of strength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t present, we are still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wareness and motivation, low level of digital skills, and lack of systematic training syste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guarantees. Under the logical logic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e will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digital literacy by breaking cognitive difficulties, strengthening digital awareness; ensuring resource supply, promoting digital application; building a training system to improve digital skills;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to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ion; formulat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encouraging literacy improvement and other multi-dimensional means.
文章引用:文艳美.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289-12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32

1. 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是以知识生产力、数字生产力和智能生产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1]。2022年联合国发布《确保和提高全民公共数字化学习质量行动倡议》,呼吁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同年11月,教育部颁布《教师数字素养》,提出适应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的新行业标准[2]。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3月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1至2024年中央网信办接连出台《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和《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是要靠数字赋能,不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3]。2024年4月,人社部、教育部等联合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提出加快数字人才培养。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是思政教师又是管理者,是推进数字思政变革的骨干力量[4],数字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5]。为此,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高质量新质思政队伍关乎高校精准思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顺应数字教育变革亟待研究和解答的时代命题。

2.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

2.1.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是个体成长成才的立足之本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新质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是国际全民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量与日俱增,真伪难辨,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数字素养,能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提升辅导员识别网络骗局、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能力。同时,辅导员能更好运用数字技术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其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终身学习能力。数智经济时代,新兴的产业和新型职业需要更多从业者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为此,数字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是高校辅导员适应思政职场,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成长的立足之本。

2.2.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是高质量科技创新的力量之源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以知识生产力、数字生产力和智能生产力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新”在于科技创新和观念更新,“质”体现为高质量发展与优秀品质,归根结底需要科技创新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数字素养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首要条件和核心指标,辅导员是培养青少年这个后备力量的重要思想引导者,提高其对数字化新手段的认识,培养其在融合创新工作场景,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开展契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学习,提升其人机协同能力,能切实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强国建设,实现高质量的科技创新。

2.3.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是专业化职业化的切实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工智能 + 教育”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公平分配。它能进一步构建多维度的教育共同体,帮助不同区域高校辅导员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同时,更多高校辅导员能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破学科、时空等学习边界,获得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高阶能力与智能素养的发展,从而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3.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是一个系统化、全面化的工程。目前,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仍然面临着意识与动力不足、数字化技能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保障等现实问题,导致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全面提升仍然存在滞后性。

3.1.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的意识与动力不足

虽然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仍有部分辅导员对于数字化技术手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认识误区。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与专业结构存在差异,数字技术更新换代快,要求高校辅导员具有终身学习与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但由于长期的固化思维方式与墨守成规的工作理念,导致部分辅导员难以接受新技术,对继续受教育的意识与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辅导员对于数字化手段的伦理安全问题心存芥蒂,人人互联网时代,利用数字手段进行网络思政,要求辅导员需要高度关注学生数字隐私以及自身网络言行规范,稍有不甚,会引发网络舆情风险,故此,辅导员对于数字伦理与网络思政的使用意识与动力缺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后劲不足。

3.2. 高校辅导员数字化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辅导员队伍大部分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背景的硕士、博士组成,以计算机、电子信息等数字化专业为支撑的人员不足,导致目前高校辅导员数字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囿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专业背景与持续学习态度,辅导员对于各种数字工具与平台掌握的程度有所差异,部分辅导员能够运用数字化的手段辅助学生管理和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分辅导员却仍停留在基本操作层面,缺乏创新性,导致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低下,阻碍了辅导员队伍数字素养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对丰富的数字资源缺乏鉴别与筛选能力,导致在工作中不断试错,在应用的筛选与整合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大影响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

3.3. 高校缺乏对辅导员数字素养的系统培训

受地域分布、区域经济、文化制度、资源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片区的高校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程度上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差异化的地区、性质不同的高校,其辅导员队伍的数字素养提升也存在着差异性。一方面,经济发达区域,高校辅导员往往能更先接触到先进的数字资源与信息技术,而经济欠发达区域,其高校对于信息化资源的投入不足,辅导员的工作更多使用非信息化手段,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另一方面,针对辅导员数字化能力提升的培训体系仍不完善。由于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其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大部分高校在辅导员技能培训方面的内容和方法单一,仅仅围绕心理咨询、日常管理、党团学习等方面,缺乏对引入现代技术手段与使用数字化平台的系统培训,使得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缺乏有力支撑。

3.4.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缺乏激励与评价机制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数字素养的整体提升仍旧是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焦点。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仍旧存在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缺乏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提升辅导员队伍数字素养的氛围营造不够和政策性资源支持不足,缺乏数字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场地投入、平台投入等专项激励措施,同时对于辅导员晋升的政策性引导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考核晋升渠道不畅通以及对于辅导员数字素养的评价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对于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增强思政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完善。同时,对于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是否与辅导员工作绩效激励与晋升考核指标挂钩,仍待进一步完善。

4.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的逻辑理路

在精准把握和深度考量当前经济环境后,国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6]。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有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7],提升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是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数字思政教育创新,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4.1. 高校辅导员意识觉醒与角色需求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力量,数字素养是高校辅导员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数字胜任力是辅导员个人专业化、职业化的关键能力,也是提升辅导员队伍数字素养的关键,更是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与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同,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更要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践行者。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会开发和整合数字化资源,发挥数字化意识,注重运用智慧教育场景进行数字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提升数字化胜任力,是高质量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此,高校辅导员提升数字素养,是顺应数字教育变革,有效应对多模态思想政治教育实务挑战的必由之路。

4.2. 高校数字化实践场景与应用驱动

智能时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场景和生活动场景均是高校辅导员的实践场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以数字化的实践场景为驱动,构建高校辅导员大数据平台,不断丰富高校辅导员数字化实践途径,提升辅导员的数字胜任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应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的硬软件资源,搭建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场景,不断构建与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能相关的智慧平台,如“校园一卡通”“网上办事大厅”“谈心小树洞”“智慧团建系统”“家校互动平台”“智慧学工”等,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功能,提升辅导员与学生在智能平台维度的高频互动。同时,可以利用虚拟教研资源、仿真实训基地、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新型实践场景,促进辅导员数字化管理流程的优化。

4.3. 新质思政队伍标准构建与创新引领

数字化教育变革倒逼新时代高校思政队伍需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不断更新数据知识、增强数据素养。高校辅导员队伍数字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全面建立价值标准与保障体系,从而引领思想队伍创新可持续发展。一是科学完善的辅导员队伍数字素养提升标准体系和数字胜任力核心指标,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明确的目标与发展方向;二是加强多维“数字胜任力”智慧平台建设,营造智慧育人场景,为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坚持做学协同,推动数字化成长;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服务对象、考核个体、同行领导等多个维度进行测评,同时将辅导员数字胜任力作为辅导员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全面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5. 新质辅导员队伍数字素养提升的优化路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直接关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能,也是构建新质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抓手,更是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的当务之急。高校应多维度,多渠道,合力促进新质辅导员队伍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5.1. 破除认知困境,强化数字意识

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倒逼高校辅导员必须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数字转型所带来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术。培育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要求,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与实践创新[8]。一是积极营造数字教育氛围,鼓励高校辅导员跳出传统思维观念舒适区,真正从思想层面提升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认同与理解,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勇于接受和挑战数字时代新知识和新技术,将数字技术视为提升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重要工具;二是提升数字思维培养,化被动为主动,尽早谋划,积极进行思维变革,从行动意识上不断加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生动力,增强辅导员对大数据应用、网络舆情监管和意识形态判断等数字手段的数字本领意识。

5.2. 保障资源供给,推动数字应用

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供给是推动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全面提升,推进新质思政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主体,高校应积极顺应数字化教育变革,全力投入数字化资源,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是全面搭建智慧育人工作平台,不断完善高校全域性信息化资源信息平台顶层设计,提供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和公共设施;二是认真梳理辅导员工作业务流程,整合和提供辅导员数字化平台,如建立学生个人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学工系统,为辅导员开展精准数字思政,提升工作效能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全面推进数字应用,不断打通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跨部门数字壁垒,做好思政实践场景的数据反馈与修正,提升辅导员管理的“数智化”水平。

5.3. 构建培训体系,提升数字技能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是一项长链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数字素养培训体系。一是搭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数字技能实践基地和网络培训平台,以互动体验、科普实践、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辅导员数字素养和技能;二是合理开发数字技能培训资源,做好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师资配备、培训实施、效果评价等统筹和实施;三是制定个性化的数字技能提升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推进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背景、职前与职后辅导员数字技能培训计划;四是组织数字技能创新大赛,引导辅导员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模拟网络舆情应对、心理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检验和提升辅导员数字应用技能,推进数字技术思政创新。

5.4. 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区域协同

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差异化,导致经济发达区域的高校辅导员能更快地接受和运用前沿的数字技术和资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有滞后性,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存在着区域不均衡性。构建数字素养整体提升的新质高校辅导员队伍,一是要构建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因地制宜制定辅导员队伍数字素养提升的配套政策[9],鼓励思政创新;二是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建立数字素养教育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成功案例、实用数字工具、技术支持服务等共享;三是搭建实时互动的交流平台,加强不同区域高校辅导员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不同区域、不同实践场景数字应用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5.5. 制定评价标准,激励素养提升

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且高校辅导员在精准思政中扮演重要角色,制定适应数字化转型时代数字思政标准,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显得尤为重要[10]。一是以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框架,细化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指标,明确提升目标和方向,并动态监测、持续推进辅导员数字素养整体提升[11];二是及时出台辅导员数字化发展指引性文件,提升其运用数字技术的安全意识和网络素养,进一步增强其研判数字技术附带的教育风险的能力;三是将辅导员数字胜任力纳入评奖评优、绩效考核和晋升体系,激发高校辅导员不断更新数据思维,增强数据素养,主动迎接数字计划挑战,促进数字素养的提升,进而推动数字思政的落地。

基金项目

岭南师范学院2023-2024年校级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D2403。

参考文献

[1] 郭轶锋, 高珂.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OL].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10): 34-40.
https://sso.gzlib.org.cn/interlibSSO/goto/75/+jmr9bmjh9mds/kcms/detail/11.3117.G4.20240409.1717.002.html, 2024-04-13.
[2] 熊丙奇. 瞄准教育现代化,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J]. 教师博览, 2023(26): 5-6.
[3] 刘海军, 翟云. 数字时代的新质生产力: 现实挑战、变革逻辑与实践方略[J]. 党政研究, 2024(3): 45-56+125.
[4] 王郦玉.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 理论渊源、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4, 42(2): 154-160.
[5] 汤倩雯, 张浩, 殷子涵. 数字素养研究的热点、趋势与启示[J]. 终身教育研究, 2024, 35(1): 88-97.
[6] 潘海生, 杨影.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角色使命与责任担当[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10): 27-33.
[7] 姜朝晖, 金紫薇.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重庆高教研究, 2024, 12(1): 108-117.
[8] 周小李, 何妃霞. 高校数字素养教育的观念更新与实践创新[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1): 111-119.
[9] 杨现民. 教师数字化转型须破解三重障碍[N]. 光明日报, 2024-04-02(13).
[10] 周辉. 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内在要求、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8): 66-68+90.
[11] 高欣峰, 朱慧敏, 庞丹书. 教育者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策略的国际镜鉴[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7): 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