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0年7月,习近平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1]。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里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的角色介于学生与工作者之间,或者说两者兼有。在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机制下,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生力军,其从科研上承载了高校的科研功能;研究生作为高学历层次人才,仍然更具有资格和机会获得助教、助管的兼职机会,承担了部分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同时,研究生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对象,其也牵引、拉动了高校办学能力的提升、办学资源的整合。量化和评价研究生教育贡献,成为了一个大学管理者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好奇且重视的问题,也成为了有效、合理驱动研究生教育投入和产出体系运作的关键问题。为此,量化评估研究生教育贡献,特别是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考察、研究这一问题,成为本研究的关键问题。
为此,本研究从“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宏观层面考量高校发展的核心关键因素,也从微观层面聚焦研究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行为,分析其与“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关联度、相关性,借鉴国内外有关“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运用德尔菲法初步构建了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建设贡献指标体系,进而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各项指标权重,最后通过典型案例实证分析进行示例性验证。我们试图通过本项研究来拓展研究生教育贡献的评价维度,构建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果的全新评价体系,为相关学历教育贡献特征研究或者指标选取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根据利萨(K. Reza)和瓦西里斯(S.M. Vassilis)提出的德尔菲法样本数以10~15个意见参与者已足够[2]。围绕研究主题,我们按照如下标准选取专家:一是目前活跃在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线,对研究生教育有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经验;二是对待调查研究有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和责任感,能够保障充分的应答时间和充足的思考力。为了使得意见具有代表性、通用性,确定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共9所高校的12位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专业教师或者管理人员作为专家。为了示例指标构建的运用,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贡献为范例,进行了运用实证。
2.2. 研究方法
德尔菲法是一反馈匿名的形式与专家进行多轮问卷和访谈,向各个专家征询意见,并不断地将其他专家意见进行匿名反馈,并修正、完善前面提出的意见,最后得出一个相当于专家论证的结果[3]。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围绕决策目标,分解出子目标,并将构成或者完成要素进行层次序列化,然后两两比较同一层次相关要素的重要性,最终确定总排序[4]。
2.3. 调查过程
首先,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关于深入推进世界毅力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号)、《“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教研[2020]13号),厘出“双一流”高校建设主要目标体系并通过3轮征询专家意见进行调整、修改,调整权重。
其次,根据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对应“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体系进行贡献特征阐释和赋分,通过反复征询专家意见进行调整、修改,调整赋分。
3. “双一流”视角下研究生贡献相关性分析
3.1.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考察指标体系
根据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于“双一流”建设的相关文件,梳理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师资队伍等7个一级指标,并结合高等学校办学的功能和主要业绩、成果类型,梳理出对应学科建设的7个二级指标、对应科技创新的9个二级指标、对应人才培养的10个二级指标、对应社会服务的6个二级指标、对应文化传承的4个二级指标、对应国际交流合作的5个指标、对应师资队伍的5个二级指标,合计46个二级指标。假设总分为100分,对其相应指标的贡献率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贡献率进行贡献比值赋分。具体情况见表1。
3.2. 研究生教育贡献及与“双一流”建设的匹配性解析
根据“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级、二级指标,将研究生教育相关的业绩、成果和行动进行匹配性解读,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视角探寻研究生教育贡献的方向性、内容性贡献。具体分析如下:1) 研究生教育对学术科研、科技创新的贡献。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不仅是单项的输出和指导,更多地是双向的互动和共同的创造。袁本涛等[5]随机抽取了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2013~2014)中权威期刊所刊载的12,347篇论文并考察其作者情况,通过对不同作者身份的综合加权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平均贡献率为32.31%,认为贡献率受学科特征、院校类型、合作研究团队规模以及科研资助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有研究[6] [7]分析了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等四个学科的研究生发表的ESI论文对学科的贡献程度(研究生论文被引频次)占比分别为41.7%、40.7%、52.27%、40.0%。研究生教育对于ESI全球前1%、1‰学科建设、全国学位点评估、科研平台建设等涉及科研、科技创新的参与度、支持度发挥了作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2) 研究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从教育投入的角度,拉动了一流学科、专业、教材、课程、基地建设,从教育产出的角度,研究生教育通过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培养了研究生综合素质,促进了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供高级智力供给、人才输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3) 研究生教育对社会声望的贡献。研究生群体作为大学师生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科研赋能或者专业实践团队的重要团队成员,参加社会服务、调研报告撰写等工作;也作为校园活动主体成为文化传承、争先创优的重要主体;更是毕业后成为行业领军、先锋模范的重要群体。同时,研究生以其专业应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智力、科技贡献,极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4) 研究生教育对大学国际化办学的贡献。“科研无国界”,研究生作为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是国际访学、学术交流的重要群体,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创设的各类人才交流项目,对国际化办学发挥显著的推动作用。5) 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等其他方面的贡献。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储备军,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产生比之本科生更加直接而高度的影响;同时,研究生作为科研生力军,以师生共创的方式成为科研产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对在职师资成长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综合以上,国内对研究生教育的贡献在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方面的研究较多,对教学、社会服务、师资及其他地方的研究较少,未有确切的数据支持。
Table 1.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n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arget system
表1. 研究生教育贡献特征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体系对应表
指标类型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研究生教育
相关性解读 |
指标类型“双一流”贡献率(%) |
研究生教育贡献度(%) |
论文发表与引用 |
学科建设 |
ESI全球前1%、1‰学科保有数 |
科研生力军 培养对象 |
20%~70% |
30%~55% |
全国学科评估B/A学科保有数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保有数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保有数 |
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数量 |
学科专业结构合理性优化程度 |
新兴交叉学科启动建设 |
科技创新 |
国家级科研平台 |
科研共同体 |
省部级科研平台 |
到位科研经费 |
国家科技奖 |
省部级科技奖 |
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项目 |
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10以上) |
专著(部) |
授权知识产权 |
教学 |
人才培养 |
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 |
参与建设 |
10%~30% |
20%~70% |
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 |
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 |
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
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金奖 |
参与主体 |
国家级、省级挑战杯金奖 |
国家示范性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 |
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 |
知名学术论坛、文化论坛、沙龙 |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
培养成效、适应度 |
社会声望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站点(个)/网络体系(个) |
师生服务团队 |
25%~40% |
10%~70% |
新型智库(个) |
乡村振兴服务品牌 |
提交政府咨询报告(篇) |
师生共同创作 |
咨询报告获省级以上批示、纳入决策、规章(篇) |
转化科技成果(项) |
科研共同体 |
文化传承 |
学校文化凝练(校徽、校歌、校训、精神内核打造) |
文化传承主体 |
文化名人、先进典型 |
先进潜力军 |
校友会活动和校友社会影响 |
活动主体 |
权威媒体报道 |
活动主体 |
国际化 |
国际交流合作 |
到国(境)外学习、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师生人数 |
研究生海外访学 研究生海外联培 |
7.5%~10% |
10%~85% |
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
培养对象 |
国际科研合作平台 |
科研生力军 |
海外科技示范基地 |
国际合作办学对象 |
举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
参加主体 |
其他 |
师资队伍 |
教师队伍规模 |
人才储备军 |
8.5% |
10%~60% |
教职工中专任教师占比 |
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
国家级、省级人才占比 |
数据来源:“指标类型‘双一流’贡献率(%)”是指整体比例,来源于《麦可思研究:一流大学谁说了算——大学排名背后的数据科学》[8] [9];研究生教育贡献度(%)是指模块比例,受所在高校生师比、研本比、学科特征、院校类型、教学改革创新氛围和力度、合作研究团队规模、科研资源、校外联动举措等因素显著影响。
4. “双一流”视角下研究生教育贡献体系分类分层示例分析
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最活跃的主力军,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科研项目执行、科学数据积累以及高水平论文发表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取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已成为当今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评估验收的重要指标之一。厘清研究生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中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途径和评价标准,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教育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率。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研究生教育贡献为例,以教育投入和产出两个主要维度对“双一流”对应指标进行再分类,并结合相应指标进行研究生教育贡献率分析,再以此讨论研究生教育贡献特征。具体分析见表2。从数据来看,研究生教育贡献受学生基数、研究生培养层次、研究生培养类别、研究生培养质量(包括教育产出成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整体而言,学生基数大,发挥“水涨船高”的作用,学生基数小,贡献率相对小。所以,评估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贡献率,需要考察其学科分布、学生层次分布等情况。对于科研贡献,学术类研究生贡献相对大,对于专业运用,专业型研究生贡献率相对大。结合我国选才用人标准,对于个体学生,综合素质高、具有专精尖才的研究生贡献率相对大。
Table 2. Sample analysis table of classif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of con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表2. 研究生教育贡献特征分类分层示例分析表
贡献维度 |
贡献指标 |
具体观测点 |
博士生 |
硕士生 |
学术型 |
专业型 |
学术型 |
专业型 |
产出维度 |
科学研究 |
科研贡献——研究生高水平论文数及质量 |
45% |
22% |
18% |
15% |
专业水平——研究生专利申报及应用成果 |
5% |
53% |
10% |
32% |
团队作用——课题申报和科研奖励中的研究生作用 |
65% |
21% |
8% |
6%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
30% |
28% |
21% |
21% |
优秀研究生:校友代表、在校生代表 |
18% |
12% |
40% |
30% |
研究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
15% |
10% |
45% |
30% |
研究生服务产业发展与基层建设典型范例 |
10% |
35% |
25% |
30% |
社会服务 |
科技带动的社会效应:行业规范、技术革新、科技革命 |
48% |
36% |
8% |
8% |
创业带动的社会效应:技术应用、产业发展 |
5% |
6% |
37% |
52% |
文化带动的社会效应:文化传播、精神文明 |
29% |
21% |
36% |
14% |
整体效应: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等 |
20% |
31% |
20% |
29% |
其他效应:“三助一辅”、志愿服务、参政议政 |
15% |
12% |
42% |
31% |
投入维度 |
教师队伍建设 |
师资人才结构 |
75% |
5% |
12% |
8% |
教学科研成果 |
80% |
9% |
8% |
3% |
队伍师德师风 |
75% |
5% |
12% |
8% |
培养平台建设 |
重大科研平台 |
50% |
40% |
5% |
5% |
专业实践基地 |
3% |
12% |
20% |
65% |
硕博士点建设 |
28% |
22% |
27% |
23% |
联合培养机制建设 |
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及质量 |
88% |
5% |
4% 5 |
3% |
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 |
5% |
5% |
22% |
68% |
数据来源: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2024年在读1230名研究生(其中学术型博士生177名、专业型博士生126名,学术型硕士生401名、专业型硕士生526名)数据为例。
5. 研究结论
考核并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与贡献,是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改进工作方法方式的重要手段。但是过度的指标量化考核指向,并使之成为大学发展的指挥棒,甚至是完全以考核指标体系作为风向标来进行决策,结果会使大学失去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失去创造性和活力,从而失去了大学的灵魂和应有的担当。对研究生教育贡献进行层次性的分析研判,其意义更在于为“摸清家底”、推动内部治理、加强内部保障提供一个思考框架。本研究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视角考察研究生教育的贡献特征,以此深化对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地位与作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形势的认识,为全面加强与创新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5.1. 研究生教育贡献何所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将三者一体部署,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框架。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贡献内涵与“三位一体”三要素紧密相连相关,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与学术突破。研究生教育通过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推动原创性研究,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二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为各领域输送领军人物、技术专家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三是解决社会复杂问题。通过产学研结合,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如公共卫生、气候变化、工程技术等),直接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四是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承担文化批判、价值重构的使命,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所以,衡量研究生教育贡献的维度是多元的,主要有:一是学术维度。从高水平论文、专利、学术著作等科研产出、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生命伦理)发展、国际学术影响力(参与全球学术对话,提升国家在关键领域的学术话语权)等方面来评价;二是经济维度。从技术创新与转化、人力资本增值、创业孵化等方面评价。三是社会维度。从服务公共、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公民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还可以从国际维度、个人发展维度、教育系统维度论证研究生教育贡献。总之,研究生教育贡献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长周期性、多维指标平衡挑战和学科差异性。研究生教育的贡献本质上是“知识价值链”的延伸,从个体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形成闭环。教育评价的核心是为了教育而不是为了评价[10]。对于研究生教育贡献特征和评价体系的研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其价值评估需超越短期功利视角,关注长期系统性影响,重在加深认识,提高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优化策略。
5.2. 研究生教育贡献何所在
教育乃国之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是高水平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高科技成果,成为我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11]。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800多万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研究生学历人数占适龄人口数比重在各年龄段中均有上升,如2015年23~26岁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的比重为9.1%,比之2010年,上升了3.5%。二是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单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在科教融合、原创性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管理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学历来源与层次上看,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比为85.71%,而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攀升。从申请到位的科研项目来看,研究生作为导师团队的生力军,已成为科技攻关具体实践的主要力量。这说明了,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骨干。三是研究生教育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生在读学生或者毕业生以参加支教团、参军入伍、“三支一扶”等项目的形式,支持国家区域建设和发展。有研究表明:研究生教育通过提升创新能力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12]。有学者基于1996~2016年全社会就业人员数中研究生学历就业人口,测算出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 [13]。研究生教育正在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5.3. 研究生教育贡献何所需
研究生招生数与研究生生均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为正,而且,提高研究生生均投入相对于扩招研究生数量对经济增长更有积极影响效果[14]。研究生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很大的空间。既需要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需要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特别是提高博士生高端人才储备,来提高研究生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13]。中国研究生教育累积规模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与直接效应为0.13%与0.03%。中国需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增长要求,促进创新驱动发展[15]。可见,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要矢志不移、持续推进。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贡献特征的研究,可以清晰看到,研究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位类型、对不同学科领域的贡献是有区别的。从宏观的角度,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结构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拉动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曲折前进的,某一个阶段,教育的发展先于或者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供给跟不上需求或者供给过于需求,都是可能存在的现象。长远而言,“科教兴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并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改革创新,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大事业。所以,优化研究生教育贡献需要重视几个问题:一是要持续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从个体发展的视角,随着高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张、投入增加,升学深造形成了一股“潮流”,这十年间这股“潮流”从冷流、暖流到不断形成热流,经过十年的发展,经过了量带动质、质拉升量的反复裹挟,并在社会经济大潮的相互盘带和吸收下,高学历教育稀缺性得到了逐步缓解,学历优越性一定程度被淡化了,也有很多研究生开始在热流中有了自己的冷思考,不一定选择攻读研究生。从社会发展、国家策略的长远和大局而言,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科技和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且高学历教育有助于拉升全面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学历人口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重。逐步要提高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国的比重,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上移,以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二是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学科结构是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相对于层次结构、类型结构,我国学科结构的优化相对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有研究表明,一些学科如法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的增速高于平均增数,而工学、医学、农学的增速低于平均增数[12]。主要原因是受硬件条件建设、办学成本的影响不同,从易从简去扩增,而忽略了市场需求和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变革趋势的因素。总体而言,整个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要克服“存量决定增量”,即现有规模的比例扩增,而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发展趋势进行结构化调整。三是优化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高等学校主要依托科研团队开展科学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培养。科研团队的运作不仅需要依托实验室、仪器设备、课题支撑等硬条件,也需要依托团队氛围、团队合作、团队关系等软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研究生的培养与成长是科研的“硬”实践、团队的“软”文化、卓越的领军人才和学术为业的个人追求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升研究生教育贡献,应进一步在实际应用问题与个人学术生产、团队规划与个人发展、国家责任与个人价值等方面加强融合[16]。有一项针对云南省的研究显示,研究生教育所产生的人力对GDP的贡献要大于研究生学历以下的人力资本,这主要是体现在文化素质的差异化可以体现在转化为生产力的差异[17]。同时,有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指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提供研究生创新实践的项目和活动,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18]。为此,加强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项目创设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将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硬条件支持基础上加强对研究生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素养提升。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研究生教育贡献特征研究——基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考察视角”(2021JGXM021)。